蝗蟲又名蚱蜢、草螟,蚱螞,螞蚱。
特徵: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達,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藷、空心菜等變態:不完全變態。
蝗蟲
蝗蟲的外形觀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較小(30-40mm),身體分為頭、胸、腹3部分。
(1)頭部
卵圓形,外骨骼癒合成頭殼,頭殼的上方為鈍圓形的頭頂,前方為略成方形的額,額的下方是一橫置長方形的唇基,額的兩側為頰。
複眼1對,卵圓形,棕褐色,位於頭部兩側。用放大鏡觀察複眼的表面,可見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鑲嵌呈蜂巢狀構造。
單眼3只,淺黃色,一個位於額的中部,其餘兩個分別在兩複眼內側的上方。
觸角1對,由第2對附肢演變成(第1、3對附肢退化)。位於複眼的內側前方;細長呈絲狀,由柄節、梗節和鞭節構成,鞭節又分為許多亞節。
口器咀嚼式,由頭部的三對附肢和上唇、舌所構成(普通動物學269頁)。
①上唇:一片,連線唇基之下,覆蓋口器的前方;
②上顎:(大顎)1對,第4對附肢演變成,位於頰的下方,以解剖針沿頰下縫插入,使縫間聯絡分離,即可取出上顎。上顎具切齒部和臼齒部,強大而堅硬,呈棕褐色,左右並不對稱;
④下唇:1對,第6對附肢演變成,左右癒合為一片,位於下顎之後,其基部為一彎月形的後頦,前接一片狀的前頦(頦),兩側有一對3節的下唇須,前頦前沿有1對側唇舌;
⑤舌:1個,位於口腔中央,卵圓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幾丁質齒突。
(2)胸部
以略收縮的膜質頸與頭部相連,由前胸、中胸和後胸3節組成。
外骨骼每一胸節由4塊骨板組成,即位於背面的背板、兩側的側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發達,馬鞍形,向兩側和後方延伸;中、後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後緣遮蓋,方形,分為若干小骨片;
②側板前胸側板位於背板下方前端,退化為小三角形骨片;中、後胸側板發達,又由側溝劃分成前側片和後側片;
足:各胸節均著生一對分節的足,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構成。跗節又分為3節,其中第一節較長,形成3個假分節;前跗節包括1對爪和爪間一中墊。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稱為跳躍足;前、中足皆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著生1對革質、狹長的復翅(前翅);後胸有1對扇狀的膜翅(後翅),翅脈明顯,休息時褶迭藏於復翅下。中、後胸側板前緣各有氣門1對。
(3)腹部
由11個體節組成。
外骨骼每一腹節只有背板和腹板,側板退化為連線背、腹板的側膜。第一腹節與後胸緊密相連,不能活動;第九、十腹節背板縮短癒合,其間具一淺溝;第十一節背板呈三角形,蓋在肛門上方,稱為肛上板,兩側各有一肛側板,為第十一節的腹板;第十節後緣兩側各有一尾須,為第十一節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數目雌、雄有別,雌蟲第九、十節無腹板,第八節腹板後端延伸成一尖突的產卵器;雄蟲第九、十節腹板癒合,頂端尖翹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蟲為一產卵器,雄蟲為一交配器。
①產卵器由一對背瓣和一對腹瓣組成,位於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為一對鉤狀陰莖,把生殖下板往下壓,即可見到。
聽器為1對卵圓形的鼓膜,位於第一腹節的兩側。
氣門共10對,胸部2對,位於中、後胸側板的前緣;腹部8對,位於第1-8腹節背板下緣的前方。可用放大鏡觀察棉蝗呼吸時氣門啟閉的情況。
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其成蟲都有一對發達的大顎,主要吃草,特別愛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麥、高粱、玉米和竹類的莖葉,禾本科雜草茂密之處和遼闊的荒地,是蝗蟲理想的棲息地。蝗蟲掃蕩之處,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動的東西幾乎無一倖免。成群的蝗蟲可使綠地變成荒原。蝗蟲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後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後足。蝗蟲飛翔時,後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未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蝗蟲產卵場所大都是溼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蟲叫“蝻”,需蛻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蝗蟲飛過時,群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蝗蟲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中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溼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溼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這是已發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形態及生活習性):蝗蟲的成蟲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絃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防治方法
⒈農業防治
⑴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⑵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⑶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
⑵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養蝗蟲的注意事項
一、養殖蝗蟲種源的選擇和鑑定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⑴諮詢蝗蟲分類專家。⑵查閱蝗蟲檢索表或圖譜。⑶諮詢有經驗的蝗蟲養殖戶。⑷把蝗種寄送給客戶鑑定審查等。
二、蝗蟲養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300只左右的成蟲。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4月底前完工,因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蟲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溫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溼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⑷保持棚內乾淨,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
蝗蟲又名蚱蜢、草螟,蚱螞,螞蚱。
特徵: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達,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藷、空心菜等變態:不完全變態。
蝗蟲
蝗蟲的外形觀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較小(30-40mm),身體分為頭、胸、腹3部分。
(1)頭部
卵圓形,外骨骼癒合成頭殼,頭殼的上方為鈍圓形的頭頂,前方為略成方形的額,額的下方是一橫置長方形的唇基,額的兩側為頰。
複眼1對,卵圓形,棕褐色,位於頭部兩側。用放大鏡觀察複眼的表面,可見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鑲嵌呈蜂巢狀構造。
單眼3只,淺黃色,一個位於額的中部,其餘兩個分別在兩複眼內側的上方。
觸角1對,由第2對附肢演變成(第1、3對附肢退化)。位於複眼的內側前方;細長呈絲狀,由柄節、梗節和鞭節構成,鞭節又分為許多亞節。
口器咀嚼式,由頭部的三對附肢和上唇、舌所構成(普通動物學269頁)。
①上唇:一片,連線唇基之下,覆蓋口器的前方;
②上顎:(大顎)1對,第4對附肢演變成,位於頰的下方,以解剖針沿頰下縫插入,使縫間聯絡分離,即可取出上顎。上顎具切齒部和臼齒部,強大而堅硬,呈棕褐色,左右並不對稱;
④下唇:1對,第6對附肢演變成,左右癒合為一片,位於下顎之後,其基部為一彎月形的後頦,前接一片狀的前頦(頦),兩側有一對3節的下唇須,前頦前沿有1對側唇舌;
⑤舌:1個,位於口腔中央,卵圓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幾丁質齒突。
(2)胸部
以略收縮的膜質頸與頭部相連,由前胸、中胸和後胸3節組成。
外骨骼每一胸節由4塊骨板組成,即位於背面的背板、兩側的側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發達,馬鞍形,向兩側和後方延伸;中、後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後緣遮蓋,方形,分為若干小骨片;
②側板前胸側板位於背板下方前端,退化為小三角形骨片;中、後胸側板發達,又由側溝劃分成前側片和後側片;
足:各胸節均著生一對分節的足,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構成。跗節又分為3節,其中第一節較長,形成3個假分節;前跗節包括1對爪和爪間一中墊。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稱為跳躍足;前、中足皆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著生1對革質、狹長的復翅(前翅);後胸有1對扇狀的膜翅(後翅),翅脈明顯,休息時褶迭藏於復翅下。中、後胸側板前緣各有氣門1對。
(3)腹部
由11個體節組成。
外骨骼每一腹節只有背板和腹板,側板退化為連線背、腹板的側膜。第一腹節與後胸緊密相連,不能活動;第九、十腹節背板縮短癒合,其間具一淺溝;第十一節背板呈三角形,蓋在肛門上方,稱為肛上板,兩側各有一肛側板,為第十一節的腹板;第十節後緣兩側各有一尾須,為第十一節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數目雌、雄有別,雌蟲第九、十節無腹板,第八節腹板後端延伸成一尖突的產卵器;雄蟲第九、十節腹板癒合,頂端尖翹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蟲為一產卵器,雄蟲為一交配器。
①產卵器由一對背瓣和一對腹瓣組成,位於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為一對鉤狀陰莖,把生殖下板往下壓,即可見到。
聽器為1對卵圓形的鼓膜,位於第一腹節的兩側。
氣門共10對,胸部2對,位於中、後胸側板的前緣;腹部8對,位於第1-8腹節背板下緣的前方。可用放大鏡觀察棉蝗呼吸時氣門啟閉的情況。
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其成蟲都有一對發達的大顎,主要吃草,特別愛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麥、高粱、玉米和竹類的莖葉,禾本科雜草茂密之處和遼闊的荒地,是蝗蟲理想的棲息地。蝗蟲掃蕩之處,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動的東西幾乎無一倖免。成群的蝗蟲可使綠地變成荒原。蝗蟲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後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後足。蝗蟲飛翔時,後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未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蝗蟲產卵場所大都是溼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蟲叫“蝻”,需蛻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蝗蟲飛過時,群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蝗蟲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中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溼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溼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這是已發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形態及生活習性):蝗蟲的成蟲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絃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防治方法
⒈農業防治
⑴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⑵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⑶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
⑵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養蝗蟲的注意事項
一、養殖蝗蟲種源的選擇和鑑定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⑴諮詢蝗蟲分類專家。⑵查閱蝗蟲檢索表或圖譜。⑶諮詢有經驗的蝗蟲養殖戶。⑷把蝗種寄送給客戶鑑定審查等。
二、蝗蟲養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300只左右的成蟲。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4月底前完工,因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蟲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溫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溼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⑷保持棚內乾淨,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