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波看歷史

    應該是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吧?

    少年心性不定,容易衝動。而水滸更是打打殺殺,江湖義氣。不利於青少年成長。

    老不看三國,是因為老年人經歷的事情多,閱歷豐富,已經夠老奸巨猾了。而三國演義更是陰謀詭計,計策繁出。

    ∠(`ω´*)敬禮

  • 2 # 順流12345688

    謝邀!沒有你這個說法吧!應該是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個少不看水滸意思就是擔心年輕人血氣方剛,義氣用事,沾染上打殺的習氣,老不讀三國就是讓上了歲數的人,少些奸詐,少些算計而已,當然對於一個成熟和理智的人來說,只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已,都看未必不可。

  • 3 # 燭影斧聲

    這問題問的都絕了,之前有過老不讀三國,少不讀聊齋(水滸也有),現在又變成少不讀三國,老不看西遊了,合著我們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的三國演義老少都不能看了?

    這些說法首先來說都是片面的,他們的理論根據無非就是西遊有神話啦,嚇著老頭了;三國有勾心鬥角了,驚著老太太了;聊齋有鬼了,嚇著小孩了;水滸黑社會了,小孩跟著學了。

    不能說這些說法一點道理沒有,但是看書不會看重點嗎?什麼事物都有兩面性,非得抓住陰暗的,為啥不多注意注意Sunny的,連重點都抓不住的小孩學習肯定不好,學習不好還看什麼名著,好好學習去得了。老人也是,心裡承受能力那麼差的話,我真懷疑他這輩子是咋過來的。

    所以對於會被這些名著一些負面因素影響到的老人家和小朋友們來說,我奉勸你們一句,小朋友就好好學習,唯一的娛樂專案就看看新聞聯播,樹立一下正確的人生觀;老人家既然心裡那麼脆弱,就好好安度晚年,溜溜鳥,散散步,多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少和外人接觸,免得被騙了。

    我沒有諷刺誰的意思,就是覺得好好的書,瞎給人扣帽子,缺德。

  • 4 # 傳統磨練

    首先我糾正一下錯誤,是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不管西遊記的事。

    為什麼少不看水滸? 第一,水滸傳是一本講究兄弟義氣的書,人們少年時本來就容易衝動,如果在學了書裡的那樣,就更容易找事。第二,水滸傳裡把土匪描寫成英雄豪傑,如果少年看了容易模仿,導致犯罪。第三,水滸傳教人造反。

    為什麼老不看三國?這是因為三國教人謀略,三國裡處處有計謀,老人本來就經驗,閱歷豐富。如果再看三國,就有老奸巨猾的意思了。

  • 5 # 嘿磚家

    首先糾正一下,是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因為人年少時,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本來就容易腦袋一熱,而水滸中有多是俠義情節,容易引人衝動。第二,就是年輕時分辨是非能力還不夠,水滸又是講古代造反的故事,自然容易把年輕人帶進溝裡。第三,水滸中殺人越貨的情節可不少,害怕年輕人會模仿其中情節。

    那為什麼老不看三國呢,第一,人一生經歷過來,本來就已經看透了許多事,已經夠精明瞭,再看三國的爾虞我詐,怕是要成人精了。第二,三國裡詭計多端,許多自己以前沒覺察出來的事,再看三國,才發現自己被人家坑了,豈不是連晚年都在悔恨中度過?

  • 6 # 蔣炎華工作室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題目,是"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的意思是因為水滸中的事情都太過於血腥,殺氣太過於濃重,而正當年少的我們,此時正血氣方剛,缺乏理智的思考問題,經常觀看水滸後,容易做錯事和做壞事。

    “老不看三國”的意思是因為三國中的事情都重在於謀略,計謀才能做成事做大事,而我們人在老年飽經滄桑後,經歷都比較豐富,對所經歷的人生都已經更加明瞭,遇事就更能輕車熟路的駕馭,而老年的我們再去觀看三國,已經對我們起不到作用了,只會徒增人生的世事不易。

  • 7 # 唐史大白話

    這個問題好像有些問題!

    民間的俗話是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其實很好理解,《三國》整部小說重在用智,而且除了黃忠、嚴顏幾位老將外,大都是年青時就建功立業、功蓋四方。隨手舉幾個例子。

    1、諸葛孔明出道輔佐劉備是27歲,之間草廬讀書,得到水鏡先生評判“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時更年輕,幫劉備赤壁敗曹軍,奪荊州、取西川,終於三分天下。

    2、郭嘉郭奉孝,曹魏第一謀士,也是27歲被曹操看中,徵召做司空軍祭酒,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擒呂布、破袁紹,屢建奇功,就是病死時也才38歲而已。

    3、孫堅17歲時就跟著父親殺賊立功。孫策十多歲就結交當時知名人士,21歲繼承孫堅事業,用幾年時間基本平定江東,死時才26歲。孫權也是20出頭就繼承孫策事業,最終帶領一幫人打出了一片天下,成為東吳大帝。

    周瑜和孫策一樣大,24歲就做建威中郎將,帶兵打仗。赤壁之戰居功至偉,又攻曹仁、取南郡,堪稱東吳第一功臣和謀士,死時年僅36歲。

    這樣的例子在《三國》中數不勝數,所以少年人讀這書可以勵志建功,年老了讀它只能感嘆歲月。所以老不讀《三國》。

    “少不讀《水滸》”就更簡單了。這夲書都是不滿社會,上山做賊的,一天到晚喝酒吃肉、打打殺殺,很容易教年青人學壞。所以年青人不能讀。

  • 8 # 老看三國

    少不讀水滸

    聽到《水滸傳》,或許最容易聯想到的是“水泊梁山”、“替天行道”。水滸本是批判朝廷朝廷奸臣當道,演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一百單八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並非個個都是英雄好漢,懲惡揚善、替天行道,其中不乏白日鼠這等雞鳴狗盜之徒。即便是宋江等頭領願意接受朝廷招安,為國出力,但始終是土匪出身,上梁山之前或多或少都是待罪之身,大多都揹負殺人放火,背叛朝廷的罪名。

    年少時,喜歡模仿,比如當年的《古惑仔》,雖是經典,但也誤導了不少無知少年,《水滸》則更甚,本來《水滸》表達的是忠肝義膽、保家衛國,但大多數孩子還不能領略到其中深意,更多的是模仿,甚至真的殺人放火。

    老不看三國

    《三國演義》,雖是歷史小說,但終究是小說,不乏刻意杜撰,羅貫中要表達什麼意思,我還未領悟。現在的想法是這樣的:

    三國充滿權術爭鬥,大多數人物都工於心計,老謀深算,年輕的我,尚且都會去反覆揣摩,更何況到了年老之時,經歷過人生起起伏伏,更會學得工於心計、陰謀詭計、老奸巨猾。

  • 9 # 虹貓大俠

    看到這個題,我有點懵圈,我的印象是“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我看了看其他的回答,大多都是這個路子,想來應該沒有記錯,那我也先按這個路子答吧!

    “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大文豪金聖嘆發出的一句感嘆,因為他對《水滸傳》研究最深,人們普遍的認同了他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後人又引申出了一句“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一、少不看水滸

    1、《水滸傳》有反抗封建的造反精神,裡面也有不少濫殺無辜的場景,一言不合就動刀。殺人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做事往往不經大腦,看了《水滸傳》難免會有樣學樣,走上歪路。學學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還能挽救,要真是一言不合就動刀,這一生就毀了。

    2、打架最多的當屬初一、高一的學生,一群小P孩為了所謂的兄弟、女人打架鬥毆,從來不考慮後果。你讓他看《水滸》他看到的永遠是前面的快意恩仇,看不到後面的結局悽慘。

    二、老不看三國

    1、老讀《三國》是為賊,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熟知裡面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更加老謀深算。年輕時,或許閱歷不足,吃過虧,到了老年,經歷頗多,看看三國,回頭總結自己的人生,才發現年輕時,被人套路過,猛然覺醒,難免會用這套對付年輕人,非是美事!

    2、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想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已至暮年,徒生感慨!倒不如頤養天年,修身養性!

    三、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1、男人看後,可能會被《西遊記》中的精神影響,只顧一路上取經,忘記了身邊的風景,這樣會失去許多生活中的樂趣。

    2、《紅樓夢》中描寫男女痴情纏綿比較多,而且小說中女性大多多愁善感,如果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沉溺於紅樓夢中,有可能被裡麵人物影響,易產生早戀等情況,畢竟在情感方面吃虧的還是女性。

    其實這句話只是說什麼時期不適合看什麼類書,倒不是說這一時期,這些書真沒的不能看了。

    只要你三觀正,不聽風就是雨,做事有自己的原則,不過分解讀其中的意思,四大名著都是可以讀的!

  • 10 # 幸運老辣椒

    ???我好像記得是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吧!

    說“少不讀《水滸》”的意思是少年人易衝動,做事欠思考,而《水滸》中通篇充斥的都是打打殺殺,什麼鬥殺、怒殺、醉打、拳打、血濺、血祭、劫法場等等等等地暴力、恐怖、兇殺、殘暴、色情、為小義而失大節的情節。少年人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難免會去效仿,結果是害人害己。個人認為將《水滸》列入古典名著而傳承後世,確實對社會風氣起到了很壞的影響!

    說“老不看《三國》”指的是《三國演義》中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兵者,詭道也”,說好聽了是權謀、謀略,說不好聽就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陰謀詭計。老年人本身就是閱盡人生百態,經歷世間萬事,人生經歷和其豐富。連孔子聖人都說過“老而不死謂之賊”,如果再學著《三國》中的人物們再來“謀略”這一套,那這個世界就真的沒有什麼真誠可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一定要遠離不懂感恩的人”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