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堯最棒

    “萬經之王”是後人對《道德經》的譽稱。因為《道德經》在全世界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 2 # 狼煙一九三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然規律來進行動作,非常嚴密,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行事,否則一事無成。

    一用這個道理看國家治理,一個大國,不能經常折騰,要按照事物的原理,純樸自然,對待百姓要像父母待嬰兒一樣愛護。要使百姓純補的如嬰兒一樣無思無想,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越是真正的大道理越簡單,因為簡單,百姓們都會懂,這樣君主不用命令,百姓們透過口口相傳,就會自己行動。君主不做為,百姓就不受騷擾。君主命令一下,百姓就會主動向前,達到君主的目標!

    大國政治,不能輕易大動,治理大國,如同烹製小魚一樣,不能輕易翻騰,要加上料,用自然之火,才能烹製美餚。要使國穩定,就要使百官各司其職,不互相串連,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穩定安寧。

  • 3 # 今宵別夢寒

    不是我吹牛,一部簡體的道德經上下兩篇八十多章五千多個字我認得一大半。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也許只有寫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先生,恐怕他的老師都不一定讀得懂。

    因此我只能遺憾地告訴自己,我讀不懂道德經,因為我只是一個沒有被醫家和道家打通任督二脈的普通修行者,大器難成!

    道德經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的開篇就告訴我們,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說完道馬上又開始說名,名是可以稱呼的名但不是恆常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然後說天地剛剛開始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後才有了各自的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接著說因此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道和名的奧妙,在有欲求的時候探究道和名的倪端。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還沒有讀完道德經的第一章,我已經被這玄之又玄的道德經給繞糊塗了,讀懂?恐怕再來一個甲子都讀不懂。

    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

    老子先生的意思是說做人要順應自然遵守規律,切不可忤逆天地人心。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去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老子先生舉例說如果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先生舉完例總結說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

    如果以辨證和欣賞的眼光和思想解讀道德經,可以看出老子的意思不是告訴我們消極地“無為”和“不爭”,而是尋找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跌宕起伏的人生。

    因此我的人生會選擇“和光同塵,物我兩忘”這句話。

    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浩瀚星空中穿光而過的一粒微塵,而不是撕裂空氣冒著火花帶閃電從天而降的的隕石。

    這樣無論我們飄到哪裡都不會讓別人感到不安和防備,就當多了一個人畜無害的鄰居。

    和光者,光芒內照,但不追求標新立異。

    同塵者,清新而不脫俗,與眾而不同。無所顯,則無所偏爭;無所賤,則無所偏恥。

    知深淺,方可無悲無喜,懂進退才能物我兩忘,

    物我兩忘才能冷暖自度。

    思想通透的人,未必活的繁花似錦,但一定過的安靜平和,人的一生活到最後才會發現,其實安靜平和,才是真正的繁花似錦。

  • 4 # 宋老頭62443390

    《道德經》只給真正看得懂的人看。

    為什麼?此為天機不可隨意洩露,其代表的是上蒼的自由宇宙意志,‘道’學深可難測。

  • 5 # 合競共贏

    《道德經》博大精深,很難讀懂。每個人只有根據你自己的理解,來解釋《道德經》精髓和思想。

    老子《道德經》的觀點是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人類也要遵循自然規律。他把這種自然規律歸納為一個字就是“道“,而道德經講“道”很多,但是都沒有講的特別清楚。"道可道,非常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了不同的解讀。

  • 6 # 富春葉語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源頭,兩千五百多年以來,該書以苦澀難懂著稱。對有的文字解釋和現代標點符號的劃分,至今爭議頗大。如果要以一句話證明我看懂了《道德經》,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的意思,從我個人理解來看,就是——人要遵循大地,大地要遵循天,天要尊重道,道要效法宇宙自然界。說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辦事。我認為,《道德經》之所以被稱為哲學著作,這句話有著典型的代表意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與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有著極其相近的本質內涵。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的思想,如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物質第一性等等,都是要求人的行為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這也成為我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多字,隱含的哲理包羅永珍,不同的人讀到不同的語句,產生不同的感悟。您認為呢?

  • 7 # 嬰兒出竅

    《道德經》是由炁到神,即先天到後天、純陽到純陰;《黃帝陰符經》卻相反是由神到炁,即後天到先天、由純陰到純陽。

  • 8 # 詹三瘋2

    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就是自然規律。即“道法自然”!

    老子的“無為”就是按自然規律行事。即“順應自然”!

    自然規律本質永不改變,執行細節一直在變。(一天,晝夜,太陽東昇西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會改變的。晝夜的長短可能每天不一樣,四季的溫度可能每年不一樣)但當它出現或執行時就不會再改變,也不再管是非對錯,心裡沒有好壞善惡,只依照即定規則行事。它就是正確,正義,不可違背只能服從。如果下雨,萬事萬物雨露共沾。如果在北京的冬天,誰敢光屁股出門。就算是皇帝老兒,照樣把他凍成人肉冰棒。

    它沒有感情,它不愛任何人,也不會恨任何人,更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變!這樣的它,才能做到公平善待每一個人,不愛不恨才是大善,大愛!

    人人平等不是平均分配。是人格的平等,做官,掃地都是一份工作,有錢,沒錢都是一條人命。

    公平正義不是殺富濟貧。是規則的公平正義。不管有權沒權,有錢沒錢都在一個規則下生存。

    你可以是青山。也可以是沙塵,老天都會平等對待。這就是天道!

    你可以是大樹,也可以是小草。大地都會細心關照。這就是地理!

    天道,地理各取一字就是人們講的道理!

    現在的人是把老天,大地各取一字做道理。

    人不能把自己當神聖去超越自然規律,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規律。

    “道”對人類而言,是生存規則。

    “道”對社會而言,是法律制度。

    當所有人都順應大“道”,把自己定位在“道”之下。才會有法制社會,人才會講理,才會有公平正義。才會出現文明的道德社會,人人都在規則下行事,這些人是不用去管理的。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

    因此,老子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如果有人凌駕在法律之上,清官也會暴政。。

    鴻都百鍊生的《老殘遊記》寫道: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玉賢的才能卓著,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前12個站籠便站死了2000多人。於朝棟一家,因和強盜結冤被栽贓,玉賢不加調查,一口咬定是強盜,父子三人就斷送在站籠裡。董家口一個雜貨鋪的掌櫃的年輕兒子,由於酒後隨口批評了玉賢幾句,就被他抓進站籠站死。東平府書鋪裡的人,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玉賢的真相,"無論你有理沒理,只要他心裡覺得有錯,就上了站籠了"。

    胡適說: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

  • 9 # 阿笙2018

    答:道是虛無無不是什麼也沒有而是包羅永珍

    原因: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謂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你玩過輸出最墨跡的職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