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墨寶

    比如說,整體的字看起來太單薄,方圓不清,字勢不清,大小粗細不清,結構很多問題

    比如說學字,如下圖原帖上密下梳,寶蓋上面呈現出上開下合之勢,而且幾乎是每一個起筆都不一樣

    這是您寫的和原帖的對比,存在的問題我就不細說了,整個字的結構不對,上下結構的方向也不太準確,上部您寫的不夠緊,空間拉的很大,在就筆畫看著沒有力量,很不均勻,可能是行筆過快的原因吧,總之起行收很多不太準確

    再就是字的方向問題,如下圖,您寫的每一行都是非常直的,原帖不是特別的直

    還有字形,比如大唐三藏的三字,原帖是三橫上橫最短,然後一橫比一橫長,上兩橫距離小,您寫的不夠準確

    說了這麼多,可能作者不太願意,網友也覺得我不應該說的這麼直接,但我覺得經得起批評的書法才能有所進步,一味地說好話,一味的讚賞將止步不前!希望作者不要生氣,多多包涵

  • 2 # 聽濤軒書法

    一,看章法。《聖教序》全名是《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是後人用王羲之的字組合出來的作品,不是王羲之親筆寫的作品。

    您的作品,一眼看上去很有味道,但章法顯得不足,有些太拘謹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感覺和臨的這本字帖有關係。《聖教序》是唐朝的和尚懷仁從王羲之的字跡當中選出來的字,然後上石刻成的,不是王羲之寫的《聖教序》而是後人將他的字拼成的《聖教序》。所以說章法不能體現王羲之的水平。而您如果寫時不注意的話就會字寫的很好,而整個作品不是很到位。建議您最好多看一些其他的作品,將章法再提升以下。

    二,字要的變化要更大膽一些。

    逐個看您寫的字,基本都是很到位的,但有些筆畫相似的字變化還要更大膽一些,尤其是相鄰的字。比如說右上角的“大”和“太”字。您寫的也有一些變化,也許您也注意這個問題了,但變化有些不足。您看,原書“太”字的撇明顯寫的很險,您的寫的與“大”的撇變化不大,而且原貼橫的粗細也不一樣。當然我們不可能與原貼寫的一樣,那樣人人都成王羲之了,不過依您的功力客服變化問題應該不大。

    三,寫行書不容易,還要繼續臨貼。

    說實話寫行書不容易,行書不可能畫出來。現在人寫楷書,隸書都是畫出來的,行書是不能畫的,因為只要動筆一描就能看出破綻。你的字雖然寫的很慢但不是描的,這一點很可貴。我們是在寫字不是在畫字。希望您能繼續堅持自己的寫法。有些字雖然不到位但也要用心去寫而不是畫字。您還要繼續臨貼,注意一些細節。

    我就說這麼多,雖然還有一些不足但我相信您會越來越進步,一起努力吧。

  • 3 # 無聊世界滴那些事兒

    就說兩點吧。

    第一,整體的感覺還不錯啊,這個需要繼續加強。美中不足的是,您用的紙似乎不佳,寫完後有褶皺的現象。

    建議換一些不易褶皺的毛邊紙,這樣當你寫完一行後,不會褶皺,也不會影響下一行的書寫。

    第二,筆法上問題不是太大,但是細節還需要注意,就說開篇的“福”字,左右結構,原帖中間留有空白,左邊最後一筆映帶右邊第一筆,下面的田字內,十字偏左,造成右邊的空白。

    鄧石如所謂“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就是這個意思,寫字,不但要看到黑色的線條,還要留意白色的空間。

    其他的字,也存在一些形不準的問題,希望日後可以精緻臨帖!

  • 4 # 中州耕牛堂主

    首先肯定地說,題主選帖正確,習書路子對頭。張旭光老師曾經說過,若習行書,就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和《蘭亭序集》。

    看君之習作,總體來說,君已臨出形,且已有神韻,看來,題主是下了大功夫的,君的習書精神可敬,可佩!

    但是,細觀每一個字,字形把握方面還與原帖有出入,和用筆還有不到的地方,只能說,題主之作,僅有三四像,但這已經不錯了!

    我用中山先生的一句話告誡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趁此機會,再談幾點臨帖,讀帖,和領悟書法精神的話,供諸君參考。

    一是選帖。這個題主已選好,堅持臨下去就可以了。

    二是讀帖。讀帖是學書的重要環節。讀帖,就是書者在臨習動筆之前,觀察,揣摩帖中字的形體與用筆方法,對點,橫,豎,撇,捺,鉤,挑,折等畫,進行分析琢磨,帖中用的是方筆還是圓筆,是藏鋒還是露鋒或折鋒,然後研究字的結構特點,如筆畫長短,大小,高低,伸縮,粗細等。掌握了這些方面的關係特點,就有了臨帖的基礎。

    三是摹臨。這個題主就沒必要了。

    四是對臨。對臨應以形似為先,求其點畫準確無誤,熟練掌握帖的形體結構,再求其意和神似。

    五是背臨。這個難度比較大,需要下大功夫才能完成。

    六是意臨。意臨是在對臨和背臨比較嫻熟的基礎之上,取其與自己個性,風格,愛好相吻合的筆法進行臨寫,是研習書法的高階階段。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過,“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在意臨中如此,在創作中也是如此。

    七是出帖。啟功先生說,當把帖上的字臨到七分像時,再加入三分自己的東西,就是“書法家”啦!

    八是領悟。在臨帖,讀帖的同時,還要不斷領悟書法精神。

    九是多讀書。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習書也是一樣,汝果欲學書,工夫在字外。建議讀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唐詩宋詞,古文觀止,哲學和邏輯學,這些對你研習法都是有間接幫助的。

  • 5 # 千年蘭亭

    看了你臨的習作,整體上有了一些模樣,在用筆上存在一些問題,我重點介紹下《聖教序》的用筆技巧。

    1、起筆要自然,逆入動作要快,順上筆勢,輕鋒入紙,筆勢要迅疾。要學會紙上作有形之逆與空中作無形之逆。

    2、收筆時要把握住方向、角度、長短、尖銳和飽滿,有力並富有餘勢。要用臂腕之力送到,不可以手指挑送,筆為要送到鋒尖,以防線條浮薄。

    回鋒收筆時的方向一定要與下一筆起筆順入或逆入時的方向呼應。

    3、轉折處,暗提筆鋒,純熟地再按鋒面不露痕跡。

    4、《聖教序》方筆與圓筆結合,方筆居多,方圓轉折。轉用腕法暗轉筆心,在圓轉時,使筆心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上行走,這是一種不明顯的調鋒動作。

    希望你在用筆上多下工夫,相信你會有很大進步。

  • 6 # 靜觀齋主人

    個人認為,整體效果還不錯,流暢,生動,墨色鮮活,作者有一定臨帖基礎。但存在問題也較多,現指出如下:

    1,章法上字距行距過密,給人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如行距字距再拉開一些,可能效果會好點。

    2,對原帖觀察不夠細微,落筆不夠精準,單字經不住推敲,要體現"同字異形,同畫異態",如"有""則""能""福"等雷同,要注意"留白",如"微""敏""情""故"等都是左中右或左右結構,寫得太緊,未留白。

    3,用筆稍顯草率,連筆牽絲太多,影響整體效果。

    以上僅是個人看法,不妥之處見諒。願共勉!

  • 7 # 長江一號6404531

    看上去流暢,實則與原貼相距甚遠。要按貼字同樣大小臨寫,不要隨心所欲,否則就失去了臨寫的意義。建議買個好字貼,再臨寫。

  • 8 # 古風草堂書法

    謝謝邀請!道兄臨《聖教序》有些時日了,整體看起來還算不錯。但細看每一個字,有許多差強人意之處。有一些小建議可以看看。

    主要還是筆法的問題首先你的筆法是有問題的。王字的筆法並不是靠中鋒來書寫的,側鋒更多一些(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到網上搜一下於鍾華老師的側起直落法,與王厚祥先生講過的側筆中鋒法。)近現代以來,基本都被所謂的中鋒法,所忽悠。一些大家也不例外,像沈尹默、潘伯鷹、馬公愚等,哪個不是名滿天下的大家,哪個不是二王的鐵桿粉絲?哪個不是傳統帖學的翹楚?但真正得魏晉風度的也就是白蕉一人罷了,都被一個叫著中鋒理論的東西給誤了。

    先看下幾個作品的對比。沈尹默的黏黏糊糊的滿紙遊絲,剪不斷理還亂。在看下白蕉直起直落乾淨疏朗,風神蕭散。

    再看一下大咖王羲之的字,有一點黏糊分不開的地方沒有?起筆之處都以側筆鋪毫而為之,轉折之處略作停留一帶而下。再看道友的所臨之作

    首先筆鋒都沒有開啟,上挑連帶之處有氣無力,要知道筆的四德之一的健是什麼意思,也不過就是彈性而已。要發揮的彈性的功能。而不是硬扯上去的。基本筆法大致只有兩種,一種是鋪,一種是束。一個是帶狀,一個是柱狀,一鋪一束才可能變化萬千。理解了也就事辦功倍。還有一點就是多讀帖,不要光看黑的部分,也要多留意一下白的地方,計白當黑虛實結合,才能有所提高更進一步。當然語氣重了之處還望海涵。我是老鴻書法說,說說書法那些事。

  • 9 # 不二齋

    題主的王羲之聖教序寫的很好,有一定的功夫,寫的也很瀟灑流暢,練習的時間應該也不短了。聖教序其實臨寫的來還是比較難的,這也是很多書法愛好者的一個共識,能寫成這樣值得肯定。但是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提出來讓題主做一個參考。

    臨寫一個字帖,不僅要看他的字型和用筆,還要看它的章法,這是看到一個字帖首先就要分析的,章法關乎一篇作品的氣韻,單子再漂亮,章法不對很難寫出原作的味道來。

    因為聖教序是集字作品,它的字距和行距都比較大,如果寫的太緊了,就沒有聖教序的味道了。

    用筆上,題主寫的太過於飄,不夠沉穩,最好是放慢書寫速度,把每一個筆畫都做到位,不要含含糊糊的一筆帶過。

    練習方法上,儘量少這樣影片的臨寫,多做單字的訓練,要學會靜臨,少而精。

    由於題主發的照片不是很清晰,就不做具體的筆畫上的分析,下次有機會再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第七集,易燃裝置戰隊踢牌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