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國550
-
2 # 媚楠
語言暴力~也就是文字暴力!非常嚴重,是不直接殺人的武器。隨,看不見刀光斂影。語音暴力?主要是看你怎麼使用,是怎麼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如,在戰場可以使,幾萬,十幾萬的軍隊。失去戰鬥力!可以說,是不流血的武器。可為兇危。所以,語言暴力?不可隨然爛用……就是現在的社會也不能隨便爛用……
-
3 # 天才發掘機
西方有句諺語: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shall never hurt me.(棍棒和石頭會打斷我的骨頭,但言語永遠不會傷害我。)
這句話可能適用於修養極佳的聖人,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凡人。
語言虐待會讓發育中的大腦受損《語言虐待關係》(The Verbally Abusive Relationship) 的作者Patricia Evans認為,語言虐待(Verbal abuse)指的是:
用消極負面的語言,如貶低、威脅、詛咒、指責、謾罵一個人或一個人的行為,帶有強烈的敵意,不允許對方迴應,且施虐者沒有立即道歉或收回所說的話。滿足上述條件,則可以被認定為語言虐待。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Teicher曾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合作,共同評估了虐待(包括語言虐待)對兒童腦結構和腦功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腦部多個區域都會被敵對情緒影響。
這包括胼胝體(認知功能)、前額葉皮質(控制思想和決策)、海馬區(識別調節情緒的腦組織)、聽覺皮質和語言神經網路。
藉助核磁共振(MRI),可以觀察到,與沒有受過語言虐待的兒童相比,受過言語虐待孩子大腦中的海馬區體積平均減少了6%。
海馬區位於腦顳葉內
也就是說,孩子的識別和調節情感的能力變弱,進而增大患抑鬱症的可能性。
情緒影響身體的疼痛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情緒上的痛苦與身體的疼痛有一定聯絡,這一想法在近年已被論證成立。
200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Naomi L.Eisenberger教授透過神經影像實驗發現,當實驗者感受到了社會排斥(實驗參與者被其他玩家拒絕一起進行影片遊戲),會啟用與身體疼痛相同的腦神經迴路。
密歇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Ethan Kross和他的同事進一步研究了肉體疼痛和社會排斥之間的聯絡。
透過500次以上的核磁共振成像資料比較,他們發現,實驗者在長期受到強烈的社會排斥的情況下,身體會自動啟用引發疼痛感覺的大腦區域。
也就是說,肉體的疼痛實實在在有兩個觸發鍵:感官和情感。
對於大腦而言,破碎的心情與破碎的骨頭一樣,都會讓它感覺到痛。
語言虐待則是用語言表達出的社會排斥行為,它可以成為一把利劍,刺傷別人的心,讓人感到難過甚至肉體不適,更有甚者帶來嚴重的後果。
Teicher教授說:口頭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連續。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長期的語言虐待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諸如:
恐懼和焦慮,抑鬱,壓力和PTSD,記憶缺陷障礙,睡眠或飲食問題,過度警惕和誇張的驚恐反應,煩躁,憤怒,酒精和藥物濫用,自殺,自殘和毆打行為。
但社會機構、警察、醫生、律師往往更關心肉體上的傷痛,精神上的痛苦卻因為無法被量化而被人忽視。
當然,生活在語言虐待陰影之下的兒童的確可以透過自我調節來保護自己,將自己的大腦調節成卑微的“生存模式”。
但長期以往,生長髮育中的大腦也會習慣這種模式。
在失敗時,有更大可能性引導自己認為“xx說的沒錯,我真的很蠢,我的所作所為毫無價值”。
惡毒的語言所傳達的資訊逐漸被轉化成自身人格,充滿了對自我的否定,進而發生行為上的變化。
這是最可怕的後果。
最後,只有播種愛才能換來愛,憤怒的種子永遠只會開出仇恨的花。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
4 # 專業助眠師
10月24日晚上7點半,成都某學校的初三學生王Carens同學在自己房間大喊一聲“媽媽,我愛你”之後,從房間窗戶跳下。
王Carens同父異母的哥哥王佳偉表示,事後從弟弟同學口中得知,事發當天王Carens在校疑似遭班主任語言暴力。
王Carens的班主任也在事件說明會上證實,確有針對孩子著裝發表言論,但並不是專門針對他。
但據王Carens遺書顯示,這一語言暴力在校內或長期存在。
王佳偉從弟弟李忠的聊天記錄中發現,此前孩子也在學校遭受到一些語言上的欺凌,“說我裝說我垃圾罵我啥,雖然很小聲,但還是聽得見,然後下課或者體育課下樓時候,看見我會翻我白眼,說我這個人是個怪胎”。
但王佳偉並不知道弟弟所指何人,難以想象他弟弟在學校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壓力。
最近幾年因為語言暴力而引發的問題層出不窮,人言可畏,誰都有可能成為語言暴力的物件
不僅僅是生活中的語言暴力,而且網路上的語言暴力也讓人感覺可怕。
10月14日下午,南韓女明星雪莉被發現在家中死亡,年僅25歲。
有分析雪莉死因,除了藝人長期以來面對的壓力,也因為一系列的網路暴力而導致抑鬱。
南韓網民發起了淨化雪莉相關搜尋關鍵詞運動,“雪莉我愛你”的搜尋次數出現了大幅上升。
在以往,各大網站搜尋雪莉的名字時,出現的關鍵詞大多為較低俗的詞彙等,在雪莉去世後南韓網民們發起了淨化搜尋關鍵詞運動,大量搜尋“雪莉我愛你”等內容。
但無論如何,遺憾已經鑄成,離開已成現實。
拒絕語言暴力,關愛抑鬱人群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
語言暴力比體罰顯得文明,但它帶給人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從某種程度上講,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體罰更多傷害的是人的身體,其痛苦可能是短暫的,但語言暴力的傷害卻是長久的,不僅侮辱了他人的人格,損傷他人自尊和自信,摧殘心理健康,嚴重的還會導致心智失常,喪失生活勇氣,引發厭世、違法犯罪、自殺等嚴重惡果。
而很多時候語言暴力的執行者往往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怎麼考試又不及格,你怎麼這麼笨?”
“豬都比你要聰明”
“這次考試及格了,是不是抄的?”
……
這樣的語句在很多家庭都並不少見,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卻要將諸多打擊之詞用之身上。
像這樣的“打擊式教育”,在絕大部分家長的觀念裡,卻是正常的。
他們完全意識不到,來自親人的責罵和侮辱,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赤裸裸的傷害。
心理學家的多種實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經常實施語言暴力的,出現以下行為的機率是正常孩子的數十倍:
自我否定、懷疑、消極、不懂得控制情緒、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暴虐、逃避責任、不會處理正常人際關係,甚至青少年犯罪和童年時期遭受語言暴力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關係。
家長所做的應該是傾聽與肯定
懂得理解孩子的不足之處
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是一個愛因斯坦,沒有必要將那麼多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
把否定換成鼓勵和肯定。
孩子成績差,但如果相比上一次有進步,依然值得肯定,所有人的成長都需要一步步來。孩子做錯了事,相比責罵,先關注他做錯事的原因,做錯事後的表現,再考慮該怎樣讓他改正錯誤,而不是一看見他出錯就來不及似的批評。孩子的自信心很脆弱,無法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應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
對於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當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增強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探索、珍惜意識,建立完善的教師管理制度以杜絕體罰,以及語言暴力。
家長應當多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並從小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挫敗能力,幫助孩子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
關愛抑鬱人群,睡前夜讀,讓細膩人聲舒緩心靈,關注“即眠”公號,每晚十點準時更新。
回覆列表
語言暴力,在實際人與人交往中,具有強大的心理殺傷力,過去有過“惡語一句三春寒”的比喻,對友情愛情親情的摧殘力不容低估。
而在網路這個會把負能量發揮到極致的資訊爆炸環境中,辱罵攻訐誹謗謠言等語言暴力,會在極端情況下,發酵成暴絡暴力,這就更為可怕地無孔不入十面埋伏般把人的精神摧毀,把人逼往絕境,(如人的意志不夠堅強的話)。如前段時間,在四川德陽,發生了被汙辱後,反被邪惡侵犯者家屬辱罵誹謗,糾合不良媒體造謠攻訐,不堪忍受後自殺的安醫生事件。
所以,作為一個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以及在網路中進行人際交流,汲取資訊的人,我們需要謹防禍從口出,文明地發言,審慎地辯別資訊真偽,辨別資訊傳播者用意的善惡,不做語言暴力或網路暴力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