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冷雨天
-
2 # 湯禎兆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去思考,從物質層面的角度而言,因為日本已是發展進步的國家,在基礎建設上早達致滿意的水平,所以即使是鄉郊,其實生活環境及條件也不致匱乏,甚至可以說大抵上文明社會所需的,應已俱備。 日本不少火車陸續出現廢線現象,如16年北海道留萌線(留萌至增毛)便停駛,正好說明即使身處鄉郊,其實公共交通的基建也早已顧及,只不過因應人口變化,而不得不再作出調適而已。
但從精神層面去思考,城鄉差異在大家心目中,的而且確有巨大距離,或許可以日本人的「上京」風尚在說明。 在日本的漢字中,「上京」是特別用來形容由地方往東京的舉動,也是一眾國民(尤其是年輕人)的尋夢代名詞。
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中,針對「上京」而發的東京逐夢故事可謂不勝列舉,目前中國積極引介的小說家吉田修一,正是「上京」夢的出色寫手。
13年的《橫道世之介》為例,而把長崎出身的世之介置於人生路不熟的東京,也是錯位感的經營。 至於安排富家女祥子戀上世之介,正屬一種由鄉入城的美好想象說明。 而世之介遇上不同階層,相異境況的「朋友」──其中有胼手胝足要中途輟學養家育兒的大學同窗、有衣櫃同志的俊俏同學、有由交際花搖身一變成為電臺DJ的豔女,以及本來神經兮兮後來卻成為聯合國職員在各地難民營奔走服務的祥子等等, 角色設定的本身其實已從側面肯定乃至歌頌了那些年。
簡言之,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美好日子,當中反映出吉田修一筆下的「上京」夢,正好揭示出日本流行文化中,一眾人對尋夢的憧憬藍圖。
如果從事實情況加以說明,就以一般年輕人「上京」升學逐夢為例,一般父母 每年為子女所付的「上京」費約為200萬日元(還要不是同時有多於一名子女「上京」),對家庭支出已足以構成沉重壓力。 加上住宅及汽車的貸款,可以預計是為了子女的「上京」費,在四年內於故鄉的老家必須節衣縮食,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才可以應付,這就是「上京」夢背後的現實代價,而且是以老家的所有成員來為「上京」子女分攤承擔。 但即使代價如此沉實,日本人仍是前僕後續湧去大都會尋夢,在此正好說明所謂的城鄉差異,更深層次的意涵是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從而去認識更遼闊的世界。
回覆列表
一般所說的“城鄉差距”是指工業革命之後發生的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的現象使得地區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和政策都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傾斜而使得農村在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諸方面都落後於城市的現象。
(典型的日本農村)
如果是從這個傳統的角度來觀察,那麼日本的城鄉差距不但很小,在不少方面還能發現“反向城鄉差距”。也就是農村的生活質量明顯高出城市,甚至在華人可能很注意的醫療服務上,日本的農村也不輸給城市。除了離島之外,隨便在日本的什麼地方,在一小時的交通距離之內肯定有能進行包括CT和核磁共振在內的所有常規檢查的醫療機關。當然醫生的水平是另外一個問題,不能說山溝裡小診所的醫生和東京大醫院的大夫醫術完全一樣,還有一個經驗問題。
(山形縣的一個町立醫院)
(日本的“村”是一種行政單位,一般村裡都會有個這樣的體育館)
日本過去也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城鄉差距。其實日本的農村和農民問題也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一大原因,當時落後的日本經濟無法承擔人口壓力。眾多無地農民以及沒有繼承權的農民的老二和老三們無處安排,只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大家都還記得東北的“開拓團”吧,那就是當時日本除了向南美移民之外的一條安置無地農民的方法,但是中國東北雖然有廣袤的土地,但沒有無主的,開拓團和東北人民產生的矛盾就是後來關東軍發動9.18事變的原因之一,他們只能從華人手裡搶地。
日本戰敗之後,麥克阿瑟對日本進行了民主改革。民主改革裡的一大重要內容就是土地改革,解決了無地農民的問題,接下來日本農村又為日本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現在不少70歲左右的日本人都是那時候在農村初中甚至小學畢業就直接在學校操場上被各企業挑選,然後直接坐上“就職列車”程序當了工人,以後就成了城裡人。
(“就職列車”,鄉下孩子就這麼直接進了城)
經濟發展解決了人口問題,但沒有直接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基本上到上世紀60年代為止,日本農村在各方面都落後於城市。
開始解決這個問題的是田中角榮。他在1972年發表的《日本列島改造論》中提出來了一個這麼信念:城裡人和農村人既然都是日本人,就應該享受到同樣的福祉待遇。田中出身於新瀉縣偏僻的農村,對於東京和家鄉之間的差距有切身感受,而他並不認為這是天然合理的。田中角榮對日本通產省的高階官僚說過這麼一段話:”你們晚上在東京丸之內喝醉了摔倒在地上,很快就會有救護車來,到醫院休息一個晚上就沒事了,可是要在北海道這就肯定會凍死,難道這種差別不應該糾正嗎?“
(田中角榮)
田中角榮因為其露骨的“金權政治”而下臺成為刑事被告。他的金權政治就是透過大規模土建弄錢,再用弄來的錢作為政治資金加強自己在自民黨內的地位。但他進行大規模土建的背景是在工業生產吸取了大量勞動力而造成了農村人口過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工業和出口產業得到了發展之後,如何尋找並確定下一個經濟發展點的問題。田中角榮把日本經濟發展的動力定位在了”列島改造“,也就是土建上。他的口號是:“同時消滅過密和過疏的弊病,以便將來能夠在美麗而舒適的國土上,高枕無憂地過著富裕的生活。為此,就要果敢地扭轉向城市集中的這股浪潮,將民族的精華和日本經濟強大的後備力量傾注到日本全國各個島嶼上去。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工業的重新佈局,充分運用智慧和知識,建設全國新的鐵路幹線和高速度的汽車公路,配備通訊聯絡網,用這些作為強大的推動力,就一定能消滅城市和農村、‘外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和‘裡日本‘(日本海沿岸地區)的差別”。
當然田中角榮沒有成功,1974年底田中角榮因為洛克希德受賄案而成為了刑事被告,這個“日本列島改造”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但這個構思本身不壞,而且農村是自民黨的大票田,所以自民黨一直十分重視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
田中角榮的“金權政治”手法很有問題,但是日本人一直認為田中角榮是解決日本城鄉差距問題的最大功臣,田中角榮至今人氣不減的根源就在這裡。
田中角榮在《日本列島改造論》中指出一個事實:日本農民在1972年當時的農業收僅佔收入的40%以下,非農業收入要佔到60%以上,光靠農業不足維生,農村人口只能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謀生,這樣就造成了農村人口的過疏化和農村的衰退,田中以及之後的歷代日本政府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都是大興土木,這樣能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穩定了農民生活就穩定了選票源。
日本農村的基本建設程度是很高的,遠不止通個公路通個電。不少日本的農村的“町”或者“村”(這裡的“村”是行政單位,不是自然村)都有能夠進行國際比賽的體育場館,有可以舉辦高水平音樂會的文化會館。每星期天中午NHK有一檔“のど自慢”的卡拉OK的比賽節目。比賽在何地舉行,明顯能看出,農村的設施要比城裡好,農村人歌也比城裡人要唱得好。可能是生活節奏不是那麼緊張,有更多的時間也有更好的場所去練習的原因吧。
2002年的足球日韓聯合世界盃的時候要向各參賽球隊提供訓練基地,不少訓練基地就在農村,而且各地為了爭奪參賽球隊前去訓練而展開了激烈爭奪。筆者所在的神戶隔著明石海峽是淡路島,島上的津名町人口只有16000人,但有很好的體育訓練和休息設施,平時基本上都是空關著的,那次爭來了英格蘭隊來訓練,總算利用上了。而且那次的英格蘭隊中有貝克漢姆,結果大批吃瓜群眾,尤其是女群眾和傳媒殺到,津名町頓時有了名氣,2004年亞洲盃時,卡達隊也把這個村子選作訓練基地。
(津名町有這麼大一片體育設施,所以能招來球隊訓練)
(津名町把小貝來過這個村子的事記得可牢吶)
日本在生活水平方面城鄉差異很小,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和義務教育在日本並沒有什麼城鄉之分,筆者在岡山縣就曾經參觀過一所位於瀨戶內海里的一個小島上的只有三個學生的小學,其實日本僅有一個學生的小學都有好幾所。
地區發展不均衡是所有國家都面臨過的問題,歐洲老牌發達國家解決的方法是殖民主義,在殖民主義已經不再適用的當今世界,日本大概是第一個成功地取得了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的國家。
但是日本解決不了城鄉人口疏密不均的問題。喜歡熱鬧是人的本性,不管城裡有多少問題,農村人就是喜歡往城裡跑,小城市人就是喜歡往大城市裡跑,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城市越大人越多,越熱鬧。日本有個“人氣”的詞現在華人也常在用,這個字就說明了問題的根源。農村人口過疏在日本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不少農村已經不是“衰敗”而就是在“衰亡”,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村子比比皆是。第二次安倍改造內閣甚至需要專門設立一個“地方創生大臣”的職位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首任大臣是前自民黨幹事長,曾經和安倍展開過一場激烈的Quattroporte位置爭奪戰,被認為是安倍晉三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的石破茂。
(全村都是老頭老太在日本根本不稀罕)
但到現在為止還看不到有解決的希望。希望日本人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到現在為止,日本跳下去過的坑,中國一個不拉地全要下去溜個彎,日本如能解決這個問題就也能為中國提供一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