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男人還是孩子
-
2 # 剛日讀史
還真有,崇禎必須做一個很大的捨棄——棄都。放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堅持。
那就是李自成兵進潼關時,把孫傳庭部調回京師,護駕遷都南京。因為那時孫傳庭是唯一忠於崇禎的大臣。且率領著明庭最後一支軍隊。(吳三桂已成軍閥,聽宣不聽調,所以遼東鐵騎不算)
有了軍隊,可以肅清反對遷都派和投降派。沿途還能防範地方軍閥脅持天子。如盤踞山東的劉澤清。
遷都南京,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陸路過山東。水路當然是最好了,不過倉促間可能沒有足夠的船,也可以大部分走陸路,小部分保護崇禎走水路。走陸路危險性很大,李自成會派軍隊追。
有孫傳庭護駕,順利進入南京不是問題。然後手裡有軍權,可以先把東林一黨剷除,只留幹實事的,不給東林黨掌握戶部和內閣首輔。然後開皇恩科舉選才。把朝廷結構弄好。
軍事方面,把劉良佐、高傑、黃得功,劉澤清等各割據軍閥升官封賞,調到防線上,當第一道肉盾。不去者,可用計斬殺。然後把能控制的軍隊,當第二道防線。
經濟方面,鼓勵民間經商辦實業,收商稅,鹽鐵茶布礦等要害行業收歸國營,或者控制。控制錢莊或收歸國有,或官府自己開銀莊,發國債卷,放貸款。開海關,大力發展海貿。鼓勵民間出海。這方面由鄭芝龍引導,升鄭芝龍官爵,再扶持一個與鄭芝龍抗衡的人物。
收了商稅,土地要改革,把士紳也放入納稅體系,降低農稅。接納流民,解決就業耕種。
有錢有糧,發召賢令,搜刮民間文武人才,編練新軍,研發火器,可以從澳門葡萄牙人買西方最新兵器參照模仿製造。打造政府自己的海軍。
如此,等李自成與清軍決出勝負後,利用長江天險,暫時性如上建議的經營五到十年,清軍必敗。歷史上南明堅持的可不只十年。
驅除韃虜,恢復日月旗指日可待。甚至中興大明。(讓大明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全世界學漢語,哈哈)
-
3 # 琛芯爸爸
九千歲加封九千九百歲繼續玩耍,我和佳麗三千過日子,多生兒子,爭取生個高手出來,絕對可保自己這輩子安穩無事。瞎動不如不動
-
4 # 歷史小知
不太明白您所說的死局是指什麼時候。
崇禎繼位時雖有問題但算不上死局,到崇禎吊死煤山時他執政能力低下將小毛病發展成大問題,將一個個問題堆積成困局最後成死局。死局已成迴天無力。
崇禎最後的死局,無非是無人、無將、無錢、無糧可用,其本身就是崇禎自己的過失導致的。
(一)無人。政治清算範圍過大,連被迫依附而有能力辦事的一併清算了(皇帝任用閹黨,想幹事的只有曲線救國,能屈能忍方大丈夫)。不聽信東林黨的所謂聖人之言,以務實為選人的標準。何來無人!
(二)無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明朝末年名將輩出,但都不被皇帝信任,袁崇煥如此、洪承疇亦是如此,還有其他稍顯遜色的也如此。何來無將!
(三)無錢。不廢止商稅,從東南繁榮的商業上可徵收,加強對官員貪汙調查,就可得闖軍拷打京官搜刮的7000萬兩白銀,何來無錢!
(四)無糧。南方富庶,天災記錄只在北方少數幾省,且明朝開國後錢糧多從南方來,其中運作還得依靠能臣。何來無糧!
-
5 # 德全不畏
我一直認為。崇禎最大的問題,不是糜爛不堪的時局,而是崇禎自己本身的多疑,急於求成的性格。好吧,既然題主先假設崇禎是後世人,就不說崇禎的性格了。
首先,看當時的情景。
讀過明史的人知道,明史讀著是很神奇的。明史是清朝人寫的,自然要從天意和民心強調清朝法理上的正統。把明朝寫的天災多麼嚴重,多麼的可怕。又說,人禍又是多麼的無解。清朝入主北京時什麼都好了,天災沒了,人禍也沒了,天下開始大治。
其實,明朝的天災沒有那麼嚴重。以災情最重的陝西為例。1642年,崇禎催促孫傳庭的秦軍東進。孫傳庭對崇禎說,自己正在陝西屯田種糧,練兵。待兵精糧足再東進。
孫傳庭在陝西能屯田種糧,說明陝西旱災並不很重,至少沒到顆粒不收的地步。其它地方的災情,是比陝西輕的多。可見,流民之事,實是人禍多於天災。
所以,若我是崇禎的話,會這麼幹。
一,保留並發展廠衛這樣的特務組織,加強對國家的控制力。
即使迫於壓力殺掉了魏忠賢,也要培養出張忠賢,李忠賢。以對抗和控制文官集團的權勢,把權力抓在手裡。
二,效仿漢武帝時的算緡令和告緡令。想辦法劫富濟貧,緩和貧富矛盾。
1.以立法或者反貪等形式,把皇室宗親及富豪的財富,尤其是土地拿掉,轉而分給農民。相信農民有了土地,就不會造反了。
2.稅收方面,減輕窮人的稅負,畢竟窮人身上也收不到稅。
啟用劉瑾和魏忠賢這殘酷的人,清查地主富商隱瞞的財產,並徵收說賦。富人有納稅的能力才應該是主要的納稅人。
三,重視海洋,打海洋牌。
崇禎時,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如火如荼,殖民者的足跡踏到了中國的門口。華僑眾多的南洋群島被侵佔,澳門也成了強盜的戰利品。
中國的外海貿易發達,西洋船隻,沿海百姓組成的走私船和海盜們個個富得流油。
國家卻對海洋置之不理,只盯著陸地。如果,國家在法律上給華僑,海盜和走私者以法律的形式保護他們的地位和尊嚴,並且給於便利。比如允許他們到內地經商,居住,並保護他們的財產安全,或者以海軍維護他們的海上利益。
我相信,以華人獨有的華夏情結。他們對國家是有感情的,會回報國家的。對明朝的困局,又怎會坐視不理。比如近現代,推翻清朝的運動,抗日戰爭,貫穿各時期的經濟建設,都有海外華人的熱情參與。
依靠他們,明朝海洋事務會順利開展。國內的困局,隨著海外利益的流入,會緩解的。
須知,南宋的海貿稅收,是超過國內稅收總和的。海外的糧食,技術,武器等物資也會源源不斷的補充國內。
四,明朝有很多人才。崇禎應該用人不疑,相信自己所任命的人。
歷史上,從崇禎的用人記錄看,做的確實是非常不好。
孫傳庭由於崇禎的催促,在糧食不足,兵沒練好的情況下。帶著秦軍追擊李自成 ,結果兵敗被殺。如果崇禎不催,孫傳庭會有此敗嗎?李自成能打到北京嗎?
袁崇煥帶兵回師救援京城,被凌遲處死。試問以後京師有難,勤王的將軍敢放心救援嗎?不心虛嗎?
盧象升有戰神之稱,他的天雄軍很是驍勇,義軍和清軍都極為忌憚,勤政的崇禎對盧象升也是瞭解的。在鉅鹿之戰時,竟然讓高起潛做統帥,盧象升被邊緣化了。
明軍諸部都消極作戰,只有盧象升力戰清軍。清軍全力打盧象升,高起潛卻不發援兵,導致盧象升力戰而死。
戰場上,難道不應該委任盧象升這樣的人做主帥嗎?如果以盧象升代替高起潛,清軍能猖狂的起來嗎?
在洪承疇主持松山之戰時,明軍已佔據了優勢。崇禎又幹涉洪承疇的指揮,催促他進攻。導致松山之敗。如果放權給洪承疇,清軍也許早就敗了,哪裡還有後來的滿清入關。
崇禎道德上勤政愛民愛國,可是他促狹,多疑,真的不是雄才大略之人。如果,用人這塊做好了,明朝起碼再軍事上是安全的。
總之,以現在的目光回看崇禎時期,是有很多辦法解除困局的。(圖片源於網路)
-
6 # 若見勿離
古代人最大的弱點就是放不下面子,起點一堆明朝崇禎小說,自己去看看,只要懂明史的現代成年人過去,翻盤很容易,要知道崇禎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高中生當皇帝。
-
7 # 海闊顯天空
民以食為天,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西北地區的人已經活不下去,於是他們就反了。 這也就是孫傳庭說的李自成可以敗十次八次沒事,可他敗一次就完了。因為只要有災荒,有戰爭,有壓迫李自成們就會茁壯成長。
從結果上看,我們當然能給崇禎找出活路,因為我們有上帝視角,歷史上已經分析了多少次怎樣才能生存,可道路正確並不是唯一的,是否能走下去充滿著未知。姑且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1、與金議和:不求天長地久,只未穩定幾年,東北可以節省大量的軍費。
2、西北無災荒:救災是一個沒有希望的事件,西北只有反賊沒有災荒,找最壞的人去平叛,就地籌餉,不管死多少長只要平叛就行。最殘忍的一個事情就是西北地區的部分土地已經無法養活那麼多的人口。
3、對宗室下手:宗室最有錢,找藉口當他們當提款機,每年幹掉幾個,他們當中總有人違規的。總可以有辦法沒收他們的財產,將他們的土地還給種地的人。
4、反腐:明朝的官場已經爛透了,但誰也沒有辦法將他們全殺了,敢這麼做皇帝就真成寡人了。但可以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來。扶植新黨、太監等,讓他們有權利,比如今年將漕運一鍋端,明年是鹽業,抓大放小,將那些官員做掉並沒收財產,將與他們勾結的商人也做掉。面一定要小,一定要將這些事情做成黨爭。
5、其它如開放海禁、引進新作物等能做就做吧。
崇禎年間天災不斷,內憂外患,黨派相爭各自為政,似乎崇禎必亡。崇禎在議和和主戰的選擇中,孤注一擲選擇主戰,結果一敗塗地。
回覆列表
首先我覺得這道題如果是天意的話可能無解。
1.首先說天災,天災連連。這說明崇禎有黴運,喝水都能蹦到牙齒。如果讓崇禎做生意,那肯定是養魚生瘟疫,建樓資金斷,走私要被抓。
2.運勢第二,崇禎給了袁崇煥很大的權力,可是袁崇煥不能獨擋一面,袁崇煥還是經驗不足。如果袁崇煥是李廣定能守住乾坤。可以世界只有一個李廣。
3.無人願未明朝捐軀,如果有個大魄力的英雄,能犯眾人怒,這個眾人包括崇禎。他的結局一定是悲劇的,他的歷程一定是屈辱的,但是卻能拯救大明。
所以大明亡在人心,無人願意真心犧牲自己挽救大明。所有大明亡在崇禎沒有自己的心腹,沒有民心。
話說過來,清朝的統治對當時的人來說也許是最好的安排。後期的清朝割地賠款,也是順應天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