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下小彪

    李子樹別名:烏桕烏桕(學名:Sapiumsebiferum)是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應用於園林中,集觀形、觀色葉、觀果於一體,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種子黑色含油,圓球形,外被白色蠟質假種皮,可制油漆,假種皮為制蠟燭和肥皂的原料,經濟價值極高。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豔奪目,不下丹楓。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 中文名稱:烏桕外文名稱:Chinesetallow別稱:臘子樹、桕子樹、木子樹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目:牻牛兒苗目科:大戟科屬:烏桕屬拉丁學名:Sapiumsebiferum(L.)Roxb. 形態特徵喬木,高可達15米許,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枝廣展,具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長3-8釐米,寬3-9釐米,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全緣;中脈兩面微凸起,側脈6-10對,纖細,斜上升,離緣2-5毫米彎拱網結,網狀脈明顯;葉柄纖細,長2.5-6釐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頂端鈍,長約1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聚整合頂生、長6-12釐米的總狀花序,雌花通常生於花序軸較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著生,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纖細,長1-3毫米,向上漸粗;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每一苞片內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邊緣撕裂狀;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鈍,具不規則的細齒;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於花萼之外,花絲分離,與球狀花葯近等長。雌花;花梗粗壯,長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僅1朵雌花,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同聚生於苞腋內;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頂端短尖至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外卷。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直徑1-1.5釐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種子扁球形,黑色,長約8毫米,寬6-7毫米,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1] 地理分佈烏桕在四川自然分佈,北止於龍門山南坡,西北止於邛崍山東南段,西南止於錦屏山、白靈山東坡。地理位置為北緯32o30′以南,東經101°40′以東,為全國烏桕分佈的西北沿。 垂直分佈範圍,在東部盆地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為海拔1000-1800m。四川的集中分佈區是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其中以長江河谷巫山-萬縣段,烏江流域涪陵-酉陽段,金沙江河谷宜賓-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賓-仁壽段較為集中。 [2]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陽、彭水、黔江、屏山、犍為、古藺、榮縣、仁壽、井研等10縣,桕籽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57.2%,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主要分佈於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甘肅。日本、越南、印度也有;此外,歐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其中以中國浙江為較多。 湖北省大悟縣烏桕種植歷史悠久,烏桕已成為大悟的鄉土樹種。據調查統計,全縣有300多萬株,(摺合面積7.5萬畝),其中受益180萬株,正常年景產量5000噸左右,居全國之首。田埂、地邊、渠旁路旁,山山崗崗到處可見,遍佈全縣。主要分佈在該縣悟宣線(高店鄉、豐店鎮、宣化鎮)、芳新線(芳畈鎮、新城鎮)、呂喬線(新城鎮、彭店鄉、呂王鎮)。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八日,縣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命名烏桕樹為大悟縣縣樹》的決定,號召全縣人民廣種縣樹,愛護縣樹。烏桕樹已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樹種之一。[3] 生長習性 烏桕喜光,喜溫暖氣候及深厚肥沃而水分豐富的土壤,耐寒性不強,年平均溫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區都可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強,沿河兩岸沖積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質紅壤、山地紅黃壤都能生長。以深厚溼潤肥沃的沖積土生長較好。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旺盛。能耐短期積水,亦耐旱,含鹽量在0.3%以正氣。壽命較長。一般4~5年生樹開始結果,10年後進入盛果期,60~70年後逐漸衰老,在良好的立地條件下可生長到百年以上。[4]烏桕能抗火燒,並對二氧化硫及氯化氫抗性強。 栽培技術苗木培育烏 烏桕(圖3)桕的繁殖以播種為主,優良品種用嫁接法繁殖。因其種子外被蠟質,播種前要進行去蠟處理,否則影響種子吸水、發芽。用草木灰溫水浸種或用食用鹼揉搓種子,再用溫水清洗,可去除蠟質。春播宜在2至3月進行,條播,條距25釐米,每畝播種7公斤左右,播種後25至30天可發芽。幼苗高12至15釐米時須間苗,保留苗木株距8釐米左右,每畝留苗8000至10000株。間下的苗木可摘葉(頂端留3片葉子)移植。6月上旬後苗木進入速生階段,這時要及時除草、鬆土和施肥,每月追肥1至2次,每次畝施硫酸銨等化肥5公斤左右或薄施人糞尿,9月後要停止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以防長秋稍,引起凍害。1年生苗高可達60至100釐米,地徑0.7至1.2釐米。嫁接以一年生實生苗做砧木,選取優良品種母樹上生長健壯、樹冠中上部的1至2年生枝條做接穗,2至4月間用切腹接法,成活率可達85%以上。烏桕側枝生長強於頂枝,故不易形成直立樹幹,在育苗過程中及時抹除側芽,注意保護頂芽,並增施肥料,可獲得符合園林綠化要求的樹幹通直苗木。[5]栽植技術一般用播種法,優良品種用嫁接法。也可用埋根法繁殖。烏桕移栽宜在萌芽前春暖時進行,如果苗木較大,較好帶土球移栽。栽後2、3年內要注意撫育管理工作。蟲害主要有樗蠶、刺蛾、大蓑蛾等幼蟲吃樹葉和嫩枝,要注意及時防治。[4] 烏桕樹苗在苗圃培育3至4年,一米高處直徑達6釐米左右可出圃用於 烏桕園林綠化,規格不可太小,否則難以產生較好的景觀效果。烏桕的移栽宜在春季(3至4月)進行,萌芽前和萌芽後都可栽植,但在實踐中萌芽時移栽的成活率相對於萌芽前、後移栽要低。移栽時須帶土球,土球直徑35至50釐米。因城市中土壤條件較差,栽植時要堅持大塘淺栽,挖1米×1米×1米的大塘,清除塘內建築碴土等雜物,在塘底部施入腐熟的有機肥,回填入好土,再放入苗木,栽植深度掌握在表層覆土距苗木根際處5至10釐米。栽後上好支撐架,再澆一次透水,三天後再澆一次水,以後視天氣情況和土壤墒情確定澆水次數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水。烏桕喜水喜肥,生長期如遇乾旱,就要及時澆水,否則生長不良。[5]果實採收烏桕的果實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熟 烏桕(圖4)。成熟的特徵:果殼脫落,露出潔白的種子。果殼脫落即為採收期。採收時應將果穗連同結果枝上部一起剪下,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既可保證每個結果母枝來年能發出一定數量的結果枝,又不會使結果枝生長過旺或過弱,使每個結果枝都能正常結果。烏桕結果枝以中庸、組織充實的結果較好;生長太旺易生“夏枝”,結果不多且發育不良,而生長太弱則結果少,且易落果。採收時截枝強度應根據樹齡、樹勢、樹冠部位及結果枝不同粗度,掌握弱枝強剪、幼壯樹弱剪、老樹強剪、樹冠外圍強剪、下部及內部強剪的原則進行。如是不結果的成年樹,對其枝條也應適當修剪,以促進結果。[6]蟲害防治危害烏桕的蟲害有樗蠶、刺蛾柳蘭葉甲、大蓑蛾等。如有發生,可用20%除蟲脲8000倍液、0.5%蔬果淨(楝素)乳油600倍液、Bt乳劑50倍液或滅幼脲3號懸浮劑2000至2500倍液噴灑防治。發生大蓑蛾,可用人工摘除結合剪枝的方法防治。[5] 歷史文化烏桕,以烏喜食而得名。宋代林和清詩:“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俗名木梓樹,五月開細黃白花。深秋,葉子由綠變紫、變紅。葉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這就是木籽。籽實初青,成熟時變黑,外殼自行炸裂剝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實、羅田、英山的品種主要有“大銅錘”、“葡萄桕”和“鷹爪桕”三類。大銅錘和葡萄桕穗聚、子大,外表蠟質層厚,為嫁接良種。鷹爪桕穗散而殼層薄。羅田天堂、聖人堂的烏桕標木曾運往法國巴黎展覽。 藥用價值 【別名】烏桖、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達周亮(瑤族藥名) 【來源】該品為大戟科植物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sebiferum(L.)Roxb,以根皮、樹皮、葉入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採,切片曬乾;葉多鮮用。 【性味歸經】苦,微溫。入肺、脾、腎、大腸經。有小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木材、乳汁、葉及果實均有毒。中毒報道較多,食人中毒,出現腹痛、腹瀉、腹鳴、頭昏、四肢及口唇麻木、耳鳴、心慌、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症狀。接觸乳汁可引起刺激、糜爛。葉可作農藥及殺蟲用。 【功能主治】殺蟲,解毒,利尿,通便。用於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治疔瘡,雞眼,乳腺炎,跌打損傷,溼疹,皮炎。[7] 經濟價值烏桕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種子外被之蠟質稱為“桕蠟”,可提製“皮油”,供製高階香皂、蠟紙、蠟燭等;種仁榨取的油稱“桕油”或“青油”,供油漆、油墨等用。此外木材白色,堅硬,不翹不裂,紋理細緻,可作車輛、傢俱和雕刻等用材。葉為黑色染料,可染衣物。根皮治毒蛇咬傷。白色之蠟質層(假種皮)溶解後可制肥皂、蠟燭;種子油適於塗料,可塗油紙、油傘等。[1] 園林佈景 烏桕樹冠整齊,葉形秀麗,秋葉經霜時如火如荼,十分美觀,有“烏桕赤於楓,園林二月中”之贊名。若與亭廊、花牆、山石等相配,也甚協調。冬日白色地烏桕子掛滿枝頭,經久不凋,也頗美觀,古人就有“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海小著花”的詩句。可孤植、叢植於草坪和湖畔、池邊,在園林綠化中可栽作護堤樹、庭蔭樹及行道樹。[4]在城市園林中,烏桕可作行道樹,可栽植於道路景觀帶,也可栽植於廣場、公園、庭院中,或成片栽植於景區、森林公園中,能產生良好的造景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俾晝作夜的意思是什麼,出處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