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晝短唐·李賀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這首詩,很多人都用奇來形容,其實這個奇並不奇,只是很多稱奇的人,少了熊孩子的心。詩裡面的飛光勸酒和小孩子讓玩具吃東西的行為是一致的。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這裡對世界的認識,也是熊孩子最初的印象,他們不會去想世界的本質,脫口而出的往往都是眼中所見。“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為什麼太陽月亮來來去去人就長大了”“為什麼吃得多就會長胖,吃得少就會長瘦”“你們說的神君和太一在哪,為什麼我看不到”,這些很明顯的都是熊孩子“十萬個為什麼”一樣的發問,可以說除了煎和文言論述之外,基本上就是熊孩子的翻版。
在大人眼中,熊孩子的提問多數都是“幼稚”“天真”“奇葩”,難以回答的。而李賀這一堆疑問,也是如此。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聽說飛光是燭龍發出的,那我砍了燭龍的腳,把它的肉吃掉,飛光是不是沒有了?(不得不說,李賀不止是一個熊孩子,還是一個吃貨,前面才吃了熊和蛙,這裡又要吃龍。)飛光沒有了,那老人就不用死了,老人不用死了,他的家人也就不會悲痛了或者我這樣不想長大的熊孩子也不會被長大嚇哭了。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能殺龍吃肉)為什麼要去煉丹修仙呢?那麼多修仙的,我都沒見誰修煉成功了,就連秦皇漢武這兩個皇帝都修仙修死了,所以為什麼要去修仙,而不是讓飛光喝鴻茅酒呢,灌醉他趁機殺掉燭龍,還能分一鍋燭龍肉吃呢?(來自熊孩子的鄙視)
到這裡,全詩完。
李賀這個熊孩子否定了修仙長生以在世間常駐,不畏時間的方法,然後還給出了自己解決時間的辦法——殺龍吃肉讓飛光無處可去無處可回,但是這個方法其實只是熊孩子的方法,在熊孩子的眼中,可能非常完美,一勞永逸,但是在大人的眼中,其實是非常扯淡的。相比於修仙還有一些可行性來說,這個殺龍吃肉,除了想想,就真的毫無辦法了。但修仙總是讓人失望的,秦皇漢武最終還是死了。
所以,無論是熊孩子的方法,還是大人的方法,對時間都是無可奈何的。而這些,李賀自然也是明白的。
這種感時的詩,若讓別人寫,可能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呼天搶地,割腕捶胸,要做進悲痛之狀,然而李賀這個大家都覺得很悲情痛苦的人,卻寫的妙趣橫生,這就是這首詩讓後來者反覆稱道的地方。
看似不當回事,只是胡言亂語,但是說的如此有趣,就算是胡言亂語,也讓人不得不稱讚。在這種妙趣橫生的行文中,死生亦大矣這種悲痛之情,不知不覺就被衝散了很多。
很多人說李賀,都是拿著一個詩鬼去說什麼鬼氣之類的話,其實李賀的意象都是熊孩子的心眼直出而已,而這也是李賀這種極具個性的詩人與普通詩人的區別所在。
普通的詩人,寫首詩,往往只是敘事表情達意,也就是傳達他的意思,並不會過多的考慮如何去更好的表達。
這個更好的表達,並不是沒有錯別字,把字用對,用準確,把句子寫通順,把意思寫明白,而是在這些基礎上去考慮是否可以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表達。
這種行為,類似於其他人寫作之前,要去擇選體裁,而李賀則不止擇選體裁,還要擇選行文的表現形式和方法。
當然,這並不是只有李賀才獨有的行為,大詩人們都有這種自主的意識。比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他考慮的就不僅僅是把八位仙人在長安喝酒這件事寫出來,更考慮了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更能將飲中八仙說的惟妙惟肖,不僅僅是字句描述上的惟妙惟肖,行文之間也要有飲中八仙的風流之態在其中。所以老杜選取了看似非常信手的歌行寫作形式——一韻到底,甚至還有重韻,每個人所需要著墨的句子,也長短不一,有的兩句,有的三句,有的四句,看來非常的隨性,而這種表現形式,也完美的契合了飲中八仙的風流不羈之態。我們去看他的這首飲中八仙歌,真的就是字裡行間都是醉態,都是風流。
要去認識賞析李賀這首苦晝短,就不能不去考慮這些,因為所謂的悲生死之奄忽而無能為力這種情緒,很多人都能寫的出來,對於詩人來說,這就沒什麼好去說的,不能我和他都寫生死時速,就因為他是李賀,就覺得他寫的深刻感人,而我就不深刻感人,這是沒道理的。首先要明白的是:高明的詩人之所以高明,不在於他寫了什麼,而在於他怎麼樣去寫。這就是高明詩人創造力之所在。
就像李白的靜夜思,看月思鄉的人絕對不止他一個,寫過看月思鄉的人也絕對不止他一個,但是捕捉望月思鄉的即時舉止而寫出來望月思鄉的,就只有他。
高明的詩人,不一定處處都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只要他想,他就一定可以在同題寫作之中,淋漓展現,碾壓其他無創造力的詩人。
李賀就是一位高明的詩人,這首苦晝短就是例證。
苦晝短唐·李賀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這首詩,很多人都用奇來形容,其實這個奇並不奇,只是很多稱奇的人,少了熊孩子的心。詩裡面的飛光勸酒和小孩子讓玩具吃東西的行為是一致的。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這裡對世界的認識,也是熊孩子最初的印象,他們不會去想世界的本質,脫口而出的往往都是眼中所見。“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為什麼太陽月亮來來去去人就長大了”“為什麼吃得多就會長胖,吃得少就會長瘦”“你們說的神君和太一在哪,為什麼我看不到”,這些很明顯的都是熊孩子“十萬個為什麼”一樣的發問,可以說除了煎和文言論述之外,基本上就是熊孩子的翻版。
在大人眼中,熊孩子的提問多數都是“幼稚”“天真”“奇葩”,難以回答的。而李賀這一堆疑問,也是如此。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聽說飛光是燭龍發出的,那我砍了燭龍的腳,把它的肉吃掉,飛光是不是沒有了?(不得不說,李賀不止是一個熊孩子,還是一個吃貨,前面才吃了熊和蛙,這裡又要吃龍。)飛光沒有了,那老人就不用死了,老人不用死了,他的家人也就不會悲痛了或者我這樣不想長大的熊孩子也不會被長大嚇哭了。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能殺龍吃肉)為什麼要去煉丹修仙呢?那麼多修仙的,我都沒見誰修煉成功了,就連秦皇漢武這兩個皇帝都修仙修死了,所以為什麼要去修仙,而不是讓飛光喝鴻茅酒呢,灌醉他趁機殺掉燭龍,還能分一鍋燭龍肉吃呢?(來自熊孩子的鄙視)
到這裡,全詩完。
李賀這個熊孩子否定了修仙長生以在世間常駐,不畏時間的方法,然後還給出了自己解決時間的辦法——殺龍吃肉讓飛光無處可去無處可回,但是這個方法其實只是熊孩子的方法,在熊孩子的眼中,可能非常完美,一勞永逸,但是在大人的眼中,其實是非常扯淡的。相比於修仙還有一些可行性來說,這個殺龍吃肉,除了想想,就真的毫無辦法了。但修仙總是讓人失望的,秦皇漢武最終還是死了。
所以,無論是熊孩子的方法,還是大人的方法,對時間都是無可奈何的。而這些,李賀自然也是明白的。
這種感時的詩,若讓別人寫,可能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呼天搶地,割腕捶胸,要做進悲痛之狀,然而李賀這個大家都覺得很悲情痛苦的人,卻寫的妙趣橫生,這就是這首詩讓後來者反覆稱道的地方。
看似不當回事,只是胡言亂語,但是說的如此有趣,就算是胡言亂語,也讓人不得不稱讚。在這種妙趣橫生的行文中,死生亦大矣這種悲痛之情,不知不覺就被衝散了很多。
很多人說李賀,都是拿著一個詩鬼去說什麼鬼氣之類的話,其實李賀的意象都是熊孩子的心眼直出而已,而這也是李賀這種極具個性的詩人與普通詩人的區別所在。
普通的詩人,寫首詩,往往只是敘事表情達意,也就是傳達他的意思,並不會過多的考慮如何去更好的表達。
這個更好的表達,並不是沒有錯別字,把字用對,用準確,把句子寫通順,把意思寫明白,而是在這些基礎上去考慮是否可以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表達。
這種行為,類似於其他人寫作之前,要去擇選體裁,而李賀則不止擇選體裁,還要擇選行文的表現形式和方法。
當然,這並不是只有李賀才獨有的行為,大詩人們都有這種自主的意識。比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他考慮的就不僅僅是把八位仙人在長安喝酒這件事寫出來,更考慮了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更能將飲中八仙說的惟妙惟肖,不僅僅是字句描述上的惟妙惟肖,行文之間也要有飲中八仙的風流之態在其中。所以老杜選取了看似非常信手的歌行寫作形式——一韻到底,甚至還有重韻,每個人所需要著墨的句子,也長短不一,有的兩句,有的三句,有的四句,看來非常的隨性,而這種表現形式,也完美的契合了飲中八仙的風流不羈之態。我們去看他的這首飲中八仙歌,真的就是字裡行間都是醉態,都是風流。
要去認識賞析李賀這首苦晝短,就不能不去考慮這些,因為所謂的悲生死之奄忽而無能為力這種情緒,很多人都能寫的出來,對於詩人來說,這就沒什麼好去說的,不能我和他都寫生死時速,就因為他是李賀,就覺得他寫的深刻感人,而我就不深刻感人,這是沒道理的。首先要明白的是:高明的詩人之所以高明,不在於他寫了什麼,而在於他怎麼樣去寫。這就是高明詩人創造力之所在。
就像李白的靜夜思,看月思鄉的人絕對不止他一個,寫過看月思鄉的人也絕對不止他一個,但是捕捉望月思鄉的即時舉止而寫出來望月思鄉的,就只有他。
高明的詩人,不一定處處都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只要他想,他就一定可以在同題寫作之中,淋漓展現,碾壓其他無創造力的詩人。
李賀就是一位高明的詩人,這首苦晝短就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