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雲水禪心4208

    比如讓他自己洗臉,洗襪子呀,幫大人取東西呀。別去苛求他做的效果關鍵是做的行動。漸漸的讓他獨立去養成好的習慣。

  • 2 # 菈媽親子

    有人說:父母懶一點,孩子就會勤快一點;反之,父母勤快,孩子就會懶惰。這話是有道理的。當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長包辦了之後,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動手,所以他們會產生深深的依賴心理。

    很多家長都非常頭疼,應該怎麼樣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其實家長更應該反省,為什麼會讓孩子養成事事都依賴別人的習慣。

    比如:很多時候,孩子做事比較慢,或者是做不好,家長就會忍不住插手代勞。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孩子繫鞋帶系不好,家長代勞;孩子穿衣服慢,家長代勞…

    那麼,要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首先,家長要“慢”半拍。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動作本來就比大人慢這一點。當他們做不好的時候,家長不妨也慢半拍,靜靜地等他們自己去嘗試和解決。如果一直催促,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壓力而乾脆放棄。

    其次,接受孩子做得不完美。比如:有的家長看孩子鞋帶系得不好,或衣服穿反了,就會一邊埋怨一邊重新給他再穿一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依賴家長,覺得反正我沒做好,還有爸爸媽媽呢。這樣不僅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反而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所以,孩子做得不好時,可以指正,讓他們自己改過來。

    最後,不要訓斥孩子。孩子不願意動手的時候,父母應該多以鼓勵為主,不要訓斥。因為粗暴的語言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總之,父母除了要學會放手,還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

  • 3 # 冰淇淋

    如何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以為需要堅持【威逼利誘】!

    別擔心,我也是親媽。孩子麼,就是一個吃心思,一個玩心思。如果能讓孩子在做事過程中找到樂趣,就十分美妙了。比如讓孩子疊衣服,可以說把衣服送回家,或是做衣服磚摞高樓。

    讓孩子收拾玩具,可以說咱們要玩遊戲,但是沒地方啊,快快把地方弄出來吧。當然,這個屬於利誘了。

    如果孩子還不買賬,就用吃的來誘導他。比如好寶寶做完作業再吃果果。孩子做事過程中要發現優點,完成後要總結表揚,加強效果。

    碰到抵制誘惑的孩子,實在不行就要威逼啦。你作業不完成明天上學會……這時最好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孩子比較容易妥協。

    但是,【凡事貴在堅持】爸爸媽媽必須讓孩子養成習慣,自己做事!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堅持,千萬不要一時興起要求孩子做了,完成後就算了,沒有鞏固就沒有效果。

  • 4 # 阿拉啦啦啦

    寫在前面

    生活習慣是一個人成長的“剛需”,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人在一生中會不會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好的生活習慣保障了好的生活品質、生活節奏跟生活效率。

    同時,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要從小開始培養, 但一些家長在給孩子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時候,有很多不自知的誤區

    比方說, 從孩子出生開始,媽媽們總習慣為孩子的一切操心,小的時候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大一點也要幫忙收拾書包、陪寫作業。

    很多職場媽媽的真實寫照,就是白天上班忙得焦頭爛額,晚上回家照顧孩子累得精疲力盡。在這樣的情況下,疲憊的不僅僅是媽媽、爸爸,還有長輩。在全家疲憊的同時,收穫的,還有長不大的孩子

    那麼,如何為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培養獨立的孩子呢?請看育兒心理專家葉壯老師在他的新書《21招,讓孩子獨立》中給出的建議。

    請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習慣了每天有人幫你做所有事,你自然也不願意自己做事了吧?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會做,也不是他學不會,而可能是因為家長不放手讓孩子動手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變得依賴家長,這樣怎麼能養成讓孩子受用一生的生活習慣呢?葉壯老師在他的新書《21招,讓孩子獨立》中有所解答。

    葉壯老師畢業於中科院心理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他不僅是一位心理學者,更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近年也來一直致力於研究親子關係與兒童心理發展。

    他擅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解答育兒路上的各種問題,加上幽默風趣的表達風格,深受80、90後父母的喜歡。這次,百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心理專家葉壯在《21招,讓孩子獨立》中針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出5個核心要點:

    彩蛋預告:3月38日,葉壯老師將在北京字裡行間•華貿店進行《21招,讓孩子獨立》新書分享會,分享他的育兒心得,從生活習慣到社交能力,告訴你省心孩子不難養,讓職場爸媽也能輕鬆育娃。(詳情請看文末海報。)

    1.

    家長要幫孩子設立小步子前進的模擬演練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面有個角色叫董建昌,他帶新兵時,涉及教育新兵某事該怎麼做時,有一段訓話挺有意思:“我做給你看,然後你做給我看,點評!我再做給你看,你再做給我看,再點評!你再做!”

    比如:“把玩具收好!”“把衣服穿上!”“去刷牙!”

    人在學會做一件事情之後,往往會忘記自己不會做這件事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同理心其實挺差的,你會收拾玩具、穿衣、刷牙,而孩子並沒有經過一個直觀的學習過程,卻直接揹負了一系列的“高標準、嚴要求”。

    與此同時,父母的要求也總是步子邁得太大,難免有點不切實際。

    孩子就算做如廁訓練,也是要分好幾步漸進學習的:能跟父母主動說“拉臭臭”,會脫褲子,會使用練習馬桶,會使用家裡的馬桶,能夠外出如廁,擦屁股,等等。希望孩子一步到位地從尿不溼直接過渡到使用馬桶的完整流程,很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選擇能夠匹配孩子當下最近發展區的行為要求,並做好模擬演練,才能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2.

    允許孩子求助,並告訴他:

    爸爸媽媽時刻準備著給予他幫助。

    孩子擁有好習慣,並不意味著家長能夠成為“甩手掌櫃”。

    我們讓孩子提高自理能力,但千萬別帶給孩子“爸媽在偷懶”以及“爸媽撒手不管了”的感受。要向孩子表明,如果有什麼搞不定的,他可以主動向爸媽求助,爸媽時刻準備著,而且也非常樂意幫助他。

    其實絕大多數家長都認同這一點,可他們卻忘了跟孩子說。收拾玩具也會碰到重東西,穿衣服也會有比較難扣上的扣子,刷牙也會碰到牙膏不太好擠的情況,這都很正常,一家人,本來就是應該互相幫助的。

    3.

    認可孩子,但別隻認可他做的事情,

    還要認可他本人。

    孩子表現出成長與進步,家長當然會高興。只是很多家長的表揚都搞錯了物件,比如:“牙刷得真乾淨!”“玩具收拾得真整齊!”不是說這些表揚不好,只是這些表揚還不夠好,因為這些表揚全都是“對事不對人”的。

    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了,這種表揚比不上那些“對人不對事”的鼓勵。後者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培養更有效果。

    所以我們應該在表揚里加上半句:“牙刷得真乾淨,你真是一個愛乾淨的好孩子!等下我們洗澡澡!”“玩具收拾得真整齊,你真是一個認真的小朋友,媽媽最喜歡做事認真的小朋友啦!”

    4.

    家長還需要試著

    讓習慣變得“有趣”一點兒

    為什麼很多人要去買一些類似讓他們“21天養成好習慣”的書?因為好習慣通常體驗都不好,所以才貴在堅持。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很多生活習慣不好培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習慣太無趣了。

    我的一個朋友給他家孩子買了一個比較特殊的寶寶馬桶,讓他家孩子的如廁訓練進行得無比順利:那個馬桶可以換不同顏色的馬桶圈,而且馬桶裡面的花紋圖案也能換。對他家孩子來說,拉臭臭都成一件很有新鮮的事了,當然一有便意就主動找馬桶去了。

    5.

    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的行為

    成為群體行為的一部分

    在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你在幹什麼?你也可以收拾一下家裡的桌子和衣服,這在孩子看來,感覺上遠遠好過你去刷手機或者打電話。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如果讓一些行為具有“社交共振”,會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動機。所以“一起收拾”“一起出門”“一起洗漱”都是不錯的選擇。

    誠然,家長大概也都知道給孩子當榜樣的重要性,但是,刻意當榜樣的效果可遠比不上帶領孩子進入一場大家都扮演著特定身份的互動來得好。

    培養生活習慣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程序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注意幾個核心的要點就可以事半功,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應不應該在戀愛中向男友訴說與前男友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