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朝花夕拾

    道可道,非常到……《道德經》是一本古代有自然辨證法道理的一篇經典文章。是古代人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一扇窗戶。

    《道德經》的陰陽學說更是把人類婚配,生態怎麼能平衡寫的淋漓盡致。是中國一夫一妻制的理論基礎。

    我們背也好,看也好,《道德經》確實是一篇有研究價值的文章。

    要知因果,天地人和的道理從《道德經》中就能體現出來。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古代人尚能如此,我們今天學習《道德經》也要活學活用,不要被某種神秘性所控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學習古代文獻的做法。其實,我們可以看看佛教的書籍,儒家的經典,才能在我們這個複雜的社會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任何事物去洗腦。

    一句話,我們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有學不完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學習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因為只有我們中華文化是以善良,和為貴為基礎的!

  • 2 # 楊天鎖805

    背誦《道德經》的是身體自己背的嗎?

    若不是

    那是“誰”想背誦??

    是什麼樣子的???

  • 3 # 問道華夏

    會背《道德經》,真的可喜可賀!這對於深入領會老子和《道德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步就是對照名家註疏,進行消化吸收。

    根據需要,在實用上下功夫

    自古以來,對於《道德經》的理解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學習研究的角度、用途不同。《道德經》微言大義,一言萬端的文字風格,給後人留下各種深入研究的條件。比如,修行的人在修行上深入研究,做學問的重在學理上的研究。就拿古代最著名的註疏版本來說,嚴遵是思想家,他以《易》《道》互證之法研究《道德經》,以陰陽之數助解道德經,以易理註解經文,旨在教化,勸誡君臣、父子尊道貴德,善行天下,守分無為,以玄通上下,天下太平。他的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

    河上公是道家修行派,他就側重修身煉氣方面的研究,因此他力求透過文字訓詁來理解《道德經》;王弼是官員,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修行,於是側重談玄論理,另闢蹊徑,開闢了一個玄學化的《道》學體系;

    再比如張道陵是因為要創立道教,便把《道德經》所說的“道”人格化和神格化處理,把哲學著作改造成了道教經典,成為道家發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號。

    所以,你若是會背《道德經》,壽命你一定對《道德經》有極其強烈的興趣,那麼你就要認真回想一下,自己熱愛《道德經》的動力來自哪裡,是方便修行,還是要做學問,是更注重理探討,還是要結合實際做實踐指導,找到了這個出發點,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深入學習和研究的方向了。

    若是出於修行的興趣,結果拿到了一本道教的《想爾注》注本,看著看著,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同樣,你本來是想研究道教文化的,結果拿到了一本王弼的涉及玄學的注本,也會給自己的研究徒增一些障礙。

    當然不是說非得研究一個注本,那也不是研究的方法。我的意思是,先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有了一定的認識以後,在旁涉諸本,這樣會助興你的研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於諸注本的不同,在此略舉例說明,供參考

    比如“穀神不死”這個“穀神”,各注本因為用途不同、角度不同,也就給了不同的註釋。

    嚴遵的註釋:‍谷是一種氣,即太和之妙氣,其出入無竅,往來無間,動無不遂,靜無不成。後世王弼等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即源於嚴遵。

    河上公的註釋:谷,即是養,穀神就是養神。谷,作為糧食時,有養育的意思,因此河上公站在養生修行的角度,對“穀神”理解為修煉,以修煉達到與道相通的境界。

    張道陵的註釋:谷,欲也。精結而為神,要想此神永存不死,就應該結精自守。

    王弼的註釋:谷,即是虛空,比如山谷,就是中空的。虛空就是無形無相,無聲無息,處卑不動,守靜不衰。

    王弼借“谷”的虛無來詮釋“道”的虛無,從哲學的角度對“穀神”進行了註疏。

    以上是個人見解,並不影響你研究方向的選擇,只提供一個參照,供深入學習之用。

  • 4 # 阿童木555555555

    你肯定沒背。這種問題背了就不會問,問了就肯定沒背 。你先誠心敬意,才會學有所成。這是很蠢的問。蠢人是看不見自己的愚昧。

  • 5 # 許都風采

    道可道,非常到……《道德經》是一本古代有自然辨證法道理的一篇經典文章。是古代人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一扇窗戶。

    《道德經》的陰陽學說更是把人類婚配,生態怎麼能平衡寫的淋漓盡致。是中國一夫一妻制的理論基礎。

    我們背也好,看也好,《道德經》確實是一篇有研究價值的文章。

    要知因果,天地人和的道理從《道德經》中就能體現出來。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古代人尚能如此,我們今天學習《道德經》也要活學活用,不要被某種神秘性所控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學習古代文獻的做法。其實,我們可以看看佛教的書籍,儒家的經典,才能在我們這個複雜的社會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任何事物去洗腦。

    一句話,我們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有學不完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學習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因為只有我們中華文化是以善良,和為貴為基礎的!

  • 6 # 浮雲流風

    首先,我很佩服題主,居然能背下《道德經》了。我讀《道德經》算起來也有十幾年了,常伴身側,卻很少想去背它,也下不了那個決心。

    這確實讓我佩服,《老子》三千言,如果能背下來,確實會有很多好處,有句話說得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很多時候,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不是你讀一遍兩遍,或者守著書看數月幾載就能理解的,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去感悟,結合現實生活去體會,如果你時常記著經文,那總有一天,一瞬間,一件事,一個畫面,會讓你對書中的一個觀點,一句話,豁然開朗。我雖然沒能全文背誦下來,但時常翻看,在平日裡已經有所感悟。題主全文都通了,想必日後必有裨益。

    初讀《道德經》那年紀,總想著在哪裡能用上《道德經》裡的道理,但時日漸久,也再無這種想法了。《道德經》講述的就是“道”的存在,道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卻不能描述,世間執行離不開道卻無法觸及,悟道不能求用,更不用提駕馭“道”了。

    但這並不是說“道”就無用了,而是說“道”不必用,借王陽明的一個觀點“知行合一”,對道越瞭解,越契合,所行之事就越近於“道”了。

    所以不必糾結在能背誦《道德經》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辦,它就像人生的指路明燈,錦囊妙計一樣,總有一天,答案自會出現在你心中,只要你注意體悟,就不會錯過。

    此致……

  • 7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你走到一個“求知”的十字路口,似乎誰答覆什麼,你也難聽進去?!簡介些古今人曾經的做法,看懂能自答,不必問誰,供參考!

    【1,學《道德經》的目的何在?】

    【2,《道德經》的成書背景已給答案】

    若非函谷關令尹喜硬逼著老子,他根本不會寫這本書。換言之,老子不認為後人讀這本書是必須的,所以寫不寫都無所謂,不得已而為之。為何?“天、地、人”都是“道”的化身,天然是“道”、永在“道”中,無需多此一舉,把這個真理寫成文字。何況,語言、文字本身就能誘惑人,是個悟道的障礙,鑽進去出不來的,反受其害,離“道”更遠。只要看懂首章,即知老子本義不在文字,弦外所指與文字無關,死鑽文句都是走邪路,南轅北轍。

    【3,“道教”的最大歧途】

    東漢興起的道教是史上最大規模歪曲老子道家思想的民間組織,上千年來把無數學人引向了“求神通、求清靜、求離世”的迷路上,徹底違背了《道德經》的“既出世、又入世”的悟道宗旨。道教在老子的原始思想裡,加入了三類邪見:(1)在目標上,把“證道”的聖人解讀為“神仙”,將修學導向“有為”。(2)在過程上,把“成仙”作為脫離生死的最高成就,將修學導向“行氣、煉神、淨魂”的執著肉體。(3)在做法上,把練內外丹作為達到“無為”的手段,將獲得神通的高低做反省尺度,將修學導向“與鬼神作伴”。因此,自古以來,佛家常痛斥道士為“挺屍鬼,活死人”,將正教糟蹋成“上不報天恩、下不濟塵世”的、無用的巫教;自己虛度一生,妄投人身,還誤人誤國,貽害無窮。

    【4,“浮世清談”的新歧途】

    【5,全經的正確讀法和修法】

    古人早有定論:(1)只要讀懂首章的“道、無、有”三字的真義,將看到全經每句話都是此三字的註解,自然能通老子思想,永無疑惑。(2)抓住“無慾”,由此入門,不懈實修用功,即能趨向“無為”,最終徹悟“無為=無心”,智慧就豁然開朗,再無黏連。(3)老子在經文裡反覆在講,“證道”的過程不能離世,一定要面天而悟、對地而悟、濟世而悟。“道”不遠人,何必遁世和碎言?以“天下為道”者入朝堂,以“黎民為道”者入街巷,以“山河為道”者入原野。反之,真道不在文字,迷戀自取其敗。

    【6,初學人的最大失誤】

    有兩類:(1)不懂“道”與文字、言語和思維無關,絞盡腦汁思索經義,皆離題萬里,走向務虛,與老子本義相反,終都一無所獲。(2)不懂“道”需實證,無慾趨智,有欲趨盲。人不制欲,行不無為,將入不了老子聖教的大門。環顧舉世,遍地全是這兩種盲人,互欺互誤,忙的不亦樂乎。這種亂象也說明,《道德經》不適合普通人讀,只對極少數特殊悟性的人有用。

    史傳,古代道教祖師呂純陽(洞賓)曾自喜已修得長生不老的“內丹”,雲遊南方,見一山奇偉,知有高人駐地,入見一寺僧升座講法,就混在眾中偷聽。此僧是禪宗一脈的黃龍祖師,一見即知有旁門盜法,大喝呂師出列。呂亮明身份,自詡通天入地的神通,黃龍和尚笑道:“縱你壽八萬四千劫,依然還在輪迴中,算什麼悟道!”接著開示了幾句禪語,使呂悟性大開,真破生死,才悔自己險些迷誤一生,倒地大拜,謝罪自責。道教和佛家的兩位祖師的交鋒,也是標題語的答案,供“心有靈犀者”詳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小小消防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