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頭奶奶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弄明白什麼叫古體詩,什麼叫近體詩。

    古體詩應該是指包括古詩(一般指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等。而近體詩一般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它與現代詩不同。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字數。古體詩一般沒有固定的字數,如詩經,楚辭、樂府等等。而格律詩卻有嚴格的字數。如五言絕名每句五個字,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

    2.句數。古體詩的句數沒有固定的要求。而格律詩卻有嚴格固定的句數,如絕句必須是四句,律詩必須是八句。

    3.平仄。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嚴格要求。格律詩卻要求很嚴格,平仄必須按照要求來。

    4.用韻。古體詩用韻相對比較寬,格律詩的押韻位置卻是固定的。

    5.對仗。古體詩基本沒有要求,律詩卻有明確要求。如律詩除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外,頷聯和頸聯是一定要對仗的。

    正因為律詩格律極嚴,它要求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字有定聲,聯有定對等,所以寫起來難度更大,有時常常因為一個字的押韻問題,影響全篇,甚至影響了全詩的意思。

    有人稱寫格律詩為“帶著鐐銬跳舞”,可見那份不自由和艱難。這大概就是格律詩無法取代古體詩的原因。

  • 2 # 一葉知陽春

    不過我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他出現的理由,只要能寫出彩,都能耀古揚今!

    李白善古風,成了詩仙,杜甫善律,成了詩聖!這裡面應該是有一個【度】,不按格律寫出的不一定是古風,有可能是打油,因為沒有深度,膚淺!死套格律,硬湊典故也不一定是妙律絕詩,有可能是天書鬼譜,因為沒人能看得懂,更別提心領神會,怡心怡情!

    詩卻一定要講意韻,有韻為詩,意韻雙佳為上,無之則順口溜,數來寶而已!個人淺見,請多指教!

  • 3 # 土木tutututuabc123

    謝謝邀請,近體格律詩為何並沒有取代古體詩?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說是不敢搬門弄斧的。但我要說一點看法。寫近體格律詩的祖先們可能也想取代古體詩,但沒有取代成功,雖然沒取代成功,但近體格律詩確發展成功了和古體詩並駕齊行,發展至今。這和今天的現代詩人一樣,想以朦朧詩代替古體詩和近體詩一樣,想取代古老的中國文化,那是誰也做不到的。但要一種文化的成功,必須得歷史的長河的洗刷,能夠沉澱下來的,才是成功。就此一點想法,請指教。

  • 4 # 手機使用者來自山水間

    我被你的問題給弄糊塗了,近體格律詩與古體詩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概念,沒有誰能取代誰的道理,只是寫作者之興趣所至而已。

    近體(格律)詩原本就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前人在總結古體詩創作時,覺得對詩詞加以一定的規範,以及統一使用相應的韻調,並營造出那種如同音樂般抑揚頓挫的美音感覺,所以就有了平仄對仗等律條對詩詞加以約束。

    寫古體詩與寫近體詩相對而言就容易多了,只要你掌握了韻部,寫作時有一定的意境,詩的字句長短以及平仄音調不受制約,可任意發揮。而近體詩則相對難得多了,要想學會寫近體詩沒下一番苦功是很難辦到的,所以現在有些人在發牢騷,認為寫格律詩相當於人給自身戴上了鐐銬,舉步維艱。但當自己有了一定的詩詞寫作水準時,你會感覺到近體詩的諸多美感,其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音律協調會讓人百讀而不厭,如身臨其中之感覺!

  • 5 # 微詩陽春白雪

    近體格律詩為何沒有取代古體詩?

    古體詩是詩的自由國度,所以古體詩又稱為自由體詩。除了要有韻腳以外,其他可以自由發揮,篇幅可大可小,句子可長可短,平仄韻腳可以交替使用,上下句對仗不作要求。因為很自由所以受人歡迎。寫出來的詩無論好壞,都沒有人指責你,因為那就是自由體詩,怎麼寫別人管不著。

    近體格律詩,是對古體詩的提煉和加工,使詩達到一定高度,一般水平望塵莫及,如考試一般,有高難度拉分題,這樣分數立刻拉開。平庸與優秀立馬分曉。當然平庸的人多,只能寫寫古體詩抒發胸意,格律詩就沒有實力去碰了。這就是為什麼近體詩取代不了古體詩的原因。近體詩難寫,規定太多,這些規定限制了人的思考,初學者都無從入手,就是天天寫詩的人,寫格律詩都有難度。因為太難,只有少數優秀的人才書寫。從實用性、普及性來說,近體詩永遠無法取代古體詩。想寫的人很多,實力不允許啊!

    下面來欣賞杜甫的七律《登高》。這是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首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所以杜甫又被人稱為“古今律詩之冠”。

    登高

    唐朝-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寫登高所見景象。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猿嘯”之聲,使人不禁想到“容谷傳響,哀轉久絕”之語。頷聯集中描寫了夔州秋風二妻諸肅殺,空曠遼闊的景色。詩人仰望蒼茫無邊,蕭兼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悽苦的情懷。“無邊”與“不盡”,“蕭蕭”與“滾滾”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放大了落葉、江水的陣勢,將枯葉飄落時窸索的聲聲,江水奔流時光洶湧的情狀描寫得帷妙惟肖。首聯和頷聯描寫秋景卻未著一個“秋”字,直到頸聯,詩人才透過“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明確點出了“秋”字。詩人“獨登臺”,目睹眼前蒼涼蕭索的秋景,不禁聯想到自己漂泊異鄉,年老多病,孤獨無助的悽慘處境,於是頓生無限悲愁。最後,詩人將這深深的悲愁“歸罪於”秋,認為是這秋景使自己如此悲傷,於是說“萬里悲秋”。“常作客”說明詩人常年在外漂泊,居無定所。“百年”在這裡指人到暮年。首聯、頷聯,頸聯給人一種“飛揚震動”的感覺,而尾聯突然以“軟冷收之”。詩人這種寫法,更使人感到一種深深的悲涼,悽慘之情。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唐代七律之首”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 6 # 飛鷹原創空間

    謝謝邀請,不是沒有取代,而是取代不了!所有現在所謂詩詞不僅僅是格律的規範性不能超越前人作品,而意境的營造、拿捏更是相去甚遠。古人於古詩詞的創作幾乎囊括當今或後世所有人和物、情與色、志與氣、思及想等等。這就是說當今的人之創作無非是前人作品的翻版,而這種翻版及沒有創新也沒有延續和發展更談不上突破

  • 7 # 老街味道

    問題:近體格律詩為何並沒有取代古體詩?

    前言

    近體詩的雛形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在這以前的詩都被歸為古體詩,在這以後,則是古體詩和近體詩並存。

    一、近體詩的發展

    近體詩在齊梁時期的永明體,漸漸完備了對仗、平仄的規則,在唐朝初期又規範了黏連的要求。在唐高宗時期,近體詩並被納入了科舉考試中,為了中第作官,所以讀書人不得不把近體詩作為必學課程。

    加上唐朝出現了一大批的 優秀詩人,沈宋、文章詩友,李杜、王孟、韓柳、元白.........於是這種詩體在唐朝達到了頂峰。

    古代讀書人必學作詩,作詩必學近體,學詩成了傳統教育的固定科目。從此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近體詩都是啟蒙的教育內容之一。

    我們今天知道的白話文作家們如胡適、魯迅、聞一多、朱自清等人個個都是舊體詩詩人,只不過很多人的舊體詩並沒有他們的其他著作有名罷了。

    七律《書 懷》聞一多

    天高地迥勢巍峨,斗室誰甘坐婆娑?勝景貪看隨日好,餘年不計去時多。聞雞志壯猶起舞,引吭情豪欲放歌,四海翻騰風雨驟,思投碧浪化微波。

    【沁園春·春遊】胡適

    寂寞春三,雨雨風風,過了清明。有香車寶馬,風鬟霧鬢,拈花笑語,道是新晴。十里垂楊,四郊麥秀,斜日微風閒聽鶯。驀回首,看綠陰曲徑,中有人行。青青綠上孤塋。又杜宇枝頭三兩聲。念鬥雞走馬,個人如畫,斷墳三尺,雲滿春塍。風景依然,韶華不再,莫教尋春負此生。歸去也,且及時行樂,說甚飄零。二、關於古體詩

    古體詩就是指不講究格律的舊體詩,在平仄四聲之前自然不存在什麼格律,齊梁時期的永明體詩人們開始研究四聲,漸漸形成了新的詩體:近體詩。

    但是詩人們並沒有放棄舊體詩,在唐朝,詩人們既作近體詩,也坐古體詩,例如李白的蜀道難、靜夜思、將進酒.....杜甫的望嶽、麗人行......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結束語

    近體詩的出現,只是增加了一種詩體而已,並不是完全替代了以前的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的拘束,有很多人更細化作古體詩,例如李白、李賀等人,他們的古體詩成就遠遠高於其近體詩

  • 8 # 萬里雲漢

    三論平仄

    詩的平仄安排,貌似使詩讀起床有聲音的高高低低的抑或揚的規律性變化,但這種讀音的高低變化並不好聽,毫無增加詩的聲美效果,它跟音樂是兩回事 ,根本沒有配上美妙音樂時的好聽作用,只是聲音強度的有 規則變化,沒有樂的效果,說是有規則變化,實是反覆重複的聲音強度的迴圈變化,使人聽得枯燥無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那聲情並茂的詩朗誦,使人完全沉浸在詩的美妙意境中,這種效果,是靠播音員的詩朗誦水平,與詩的平仄安排沒有關係。所以,詩的平仄安排,沒有起到使詩朗誦的聲美作用,它只起壞作用,那就是妨礙寫詩時自由選擇字、字組的作用,從而妨礙詩的意境美髮揮。所以,寫詩要平仄,完全是無厘頭的庸人自擾!毫無有益作用!是古人的錯誤設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學的發展無止境,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是否不需要勞動就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