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溫依舊經典

    1、諸葛亮:神機妙算,有勇有謀,胸有成竹,從容鎮定,以大局為重。

    2、周瑜:陰險狡猾,妒賢嫉能,心胸狹窄。

    3、曹操:謹慎多疑。

    4、《草船借箭》中沒有黃蓋,除以上三人外只有魯肅,魯肅:忠厚守信,顧全大局。

    《草船借箭》選自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故事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衍生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

    成語草船借箭:比喻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擴充套件資料:

    《草船借箭》典故:

    諸葛亮聰明能幹,周瑜十分嫉妒,想除之。一天,周瑜借議事之名請諸葛亮,動之以理要求諸葛亮10天內造箭10萬支,違期斬之。不料諸葛亮當即立下軍令狀,承諾三天內交箭。周瑜恐計失策,令工匠延遲交造箭材料,以便處斬諸葛亮。

    魯肅受令去諸葛亮那探聽虛實,諸葛亮一見就便請他相助,要魯肅為他備20只船,每船配軍士30名,船上青布為幔,束草人千個,並承諾三日後必有10萬支箭,要求他不能將此事告訴周瑜,魯肅由於好奇於是答應。

    三天後,魯肅把船借與諸葛亮,並隨船去取箭。諸葛亮下令把船連在一起,向北岸出發,江上起大霧。船靠近曹操水寨,便下令船上的軍士打鼓。

    這時曹寨將士以為敵人來襲,可不熟水性的曹軍不敢下水作戰,只能慌亂無目的地放箭,頓時箭如雨下,諸葛亮讓船兩面受箭,箭滿,諸葛亮令船上軍士高聲喊:“謝曹丞相的箭,謝曹丞相的箭……”

    "諸葛亮的具體分析

    (1)有智慧 (板書:精通天文、熟悉地理)

    ①“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析:) “大霧漫天”,到處都是大霧。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

    ②熟悉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析:)熟悉地形,順風順水,回去方便。

    (2)有謀略 (板書:巧妙安排、運籌帷幄)

    ①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枝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析:) 諸葛亮為借箭所做的準備。船和軍士,是諸葛亮借箭的基本條件,將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是偽裝,船兩邊放草把子,是為了受箭。

    ②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析:) “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既能兩面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也便於箭滿後順風順水返回,省去調頭的時間。

    (3)有預見 (板書:識天氣、識人)

    ①預測天氣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析:) 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

    ②瞭解人。

    A、“……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諸葛亮為什麼只告訴魯肅?

    (析:) 知道魯肅忠厚守信(師:板書魯肅忠厚守信),又顧全大局,可以信賴,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析:)周瑜設造箭之計陷害諸葛亮。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出十萬枝箭,還願立下軍令狀

    (析:)諸葛亮並不領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實他早就識破了周瑜的奸計

    又找到一點,自己整理吧

    (1)從周瑜對魯肅說的話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2)諸葛亮請魯肅幫哪些忙?他還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聯絡上文,課文中哪些詞語表明諸葛亮對完成造箭的任務挫敗周瑜的陰謀胸有成竹?

    (3)魯肅是怎樣向周瑜報告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這一大段安排三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弄清這一段一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周瑜吩咐軍匠們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材料,並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這一層意思,同學們透過思考第一個問題就能理解到周瑜氣量狹窄,妒賢忌才,完全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諸葛亮並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層意思是講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並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在這一層中,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自有妙用”這個詞談談體會,從而瞭解到諸葛亮早有對付周瑜的方法,並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問題的第一小問,學生透過讀書很容易就能答出諸葛亮要魯肅為他安排船隻、軍士、布幔、草把子。從他需要的這些與造箭完全無關的東西來看,我們也能分析出諸葛亮對粉碎周瑜的陰謀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題的第二問是諸葛亮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透過讀書,孩子們也能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特別叮囑魯肅呢?聯絡上文對周瑜這個人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周瑜雖然心胸狹窄,面善心毒,但作為東吳的都督,他當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也是很聰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華。如果讓他知道諸葛亮向魯肅借的這些東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會千方百計地阻撓,不借給諸葛亮這些東西,從而破壞諸葛亮的計劃,使自己的奸計得逞。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險惡用心和小人的嘴臉,所以才特別叮囑魯肅那樣做。

    本段的第三層意思是講魯肅回去向周瑜報告情況時,說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並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這層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理解好“果然”這個詞,“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預想的那樣發生,然後再讓學生談談魯肅是個怎樣的人,我想:六年級學生說出魯肅是個守信用的人並不困難。

    第二段課文理解到這兒還不算完,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一層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學完第二大段後再問:諸葛亮為什麼敢向魯肅借東西?他為什麼特別叮囑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由於有剛才的理解作基礎,所以同學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因為諸葛亮太瞭解兩個人的特點。魯肅守信用,周瑜奸詐狠毒,所以才會那樣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善於識人,這也是他後來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課文學習完之後,還要給同學時間再讀一讀,從而體會三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3.學習課文第三大段。

    這一段是課文的重點段,它按時間的順序,有聲有色地講了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經過。

    這一段可以採取先默讀自學的形式,即默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在什麼時間才去開船借箭的?為什麼要等到這個時候才去?

    這道題要讓學生明確:諸葛亮他們是在第三天四更時候才開船的。因為此時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濃濃的大霧,這樣可以矇住曹軍的眼睛,使他們不明虛實。

    (2)諸葛亮把船停在哪兒?為什麼?

    這道題透過思考使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軍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會兒受箭時距離合適。太遠,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軍看清識破計謀。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樣停在那裡的?為什麼要這樣做?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事先讓學生疊一些小紙船,並把他們貼在一起,等同學讀完了這段書的內容之後,讓他們自己演示。同時理解到諸葛亮把船隊“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增大受箭的面積,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確超人。

    (4)船停下來,諸葛亮讓兵士幹什麼?為什麼這樣做?他與魯肅各有什麼不同反應?說明什麼?

    這道思考題可讓同學讀書找答案。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其實是虛張聲勢,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來迷惑曹軍,使之在大霧之天不敢冒然迎敵,只能用放箭來逼退敵人。魯肅看到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很吃驚,也很害怕。萬一曹兵出來,這些人就危險了;而諸葛亮卻笑著、非常肯定地說,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還邀請魯肅一同吃酒取樂。透過對兩個人物不同反應的比較,使學生們理解到諸葛亮的謀略和膽識的超人之處。另外,這段還要抓住“一定”這個詞讓同學分析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麼做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又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要使同學抓住曹操的言行去體會出他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對什麼事都謹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動。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這個弱點才敢這樣安排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知己,還能知彼,他善於識人的特點在這裡再次得到證實。

    (6)諸葛亮在船隊剛到時是怎樣佈置的?後來又怎樣調動的?這樣安排為什麼?

    諸葛亮先讓船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等靠近曹營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滿了箭之後,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一方面是讓船另一側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時候順風順水,曹操知道上當追也來不及了。

    在講這部分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畫一些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

    如果教師不願畫圖,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演示,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講解這段時,教師還可提示學生,長江之水是自西向東流,由此體會諸葛亮佈陣的巧妙,既節省時間,又方便快捷,還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緣於他對地理環境的瞭解。

    (7)總結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於對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學生總結起來並不困難。教師必須要讓他們明確,諸葛亮成功有四個原因:①熟悉氣象。能預測出三天之內必有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曹軍來不及追趕。②熟知地理。能於大霧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長識人。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洩露借船的機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沒有弄清虛實的情況下輕易出擊。④謀劃周密。用計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種有利條件。如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整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