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互相關注山海之間

    功高蓋主 怕手下人權勢太大 而且時間長了都有自己的嫡系 一旦太平盛世 閒著沒事幹 權勢又大 怕他們造反

  • 2 # 石敬瑭

    我倒是覺得劉邦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大殺功臣,他殺的其實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都是手握重兵的藩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藩是必然的,除了韓信我認為是劉邦不除掉他不能安枕之外另外的可都是真的想反,英布還真的反了,打輸了被殺很正常。而真正跟著劉邦打天下的班底也就是沛縣的那幫兄弟劉邦可沒殺,以蕭何為首的第一級功勳二十八人不但沒被清洗而且大家過得都挺好,漢初三傑只有韓信被殺,張良蕭何也都活得好好的,至於朱元璋那幫兄弟可真的就剩湯和一個了!

  • 3 # 途越檢車

    他們誅殺功臣是因為功臣的威脅確實存在而且很嚴重雖然有的並不嚴重。由於他們是從低微的身份起家,沒有血統的高貴,無法用君權神授來杜絕別人對皇位的覬覦。那些功臣對他的根底非常清楚,不會相信什麼天生龍種,對他沒有天生的敬畏感。在開國皇帝在位時候也許會因為對開國皇帝能力的敬畏不敢有所想法,但在第二代之後就難免蠢蠢欲動。所以功臣必殺,不管他們有沒有謀反的想法。

  • 4 # 絕筆歷史

    敵國破而謀臣亡,飛鳥盡而良弓藏,自古使然。

    劉邦和朱元璋身上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因素,那便是社會底層出身,甚至朱元璋比劉邦的出身還差,所以說,他們完成的逆襲堪稱匪夷所思,在這種情況下,經歷了無數生死的他們對於成功有著極強的保護心理,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

    因而不可避免的事情發生了,在劉邦得到帝位之後,他對於權力的意識是更加強烈,秦始皇的悲劇他是看在眼裡的,或許他在的時候可以保護好自己的江山,一旦百年過後,大權落入他人之手,自己悔之晚矣。不可避免的大開殺戒開始了,尤其大漢朝第一猛將韓信,更是成為了刀下之鬼。

    而朱元璋就更簡單了,時間到了大明朝,已經是千年以後了,帝王之術是愈加成熟,因而他比劉邦更是殘忍,手下的開國元勳是幾乎殺完,毫不手軟,甚至採取株連的方式,可謂斬草除根,這是一個國家崛起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為朝代的更迭,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分配,而皇帝只有一個,有的人功高蓋主,難免會產生其他心理,所以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家的江山,為了避免主少國疑的矛盾出現,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次權力洗牌。當然了,功臣如果懂得急流勇退,不要過分迷戀權力,來個功臣名就之後身退,給後代留下聖恩,這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所以說,大殺功臣殺的也不過是心有旁騖之人罷了。

  • 5 # 劉一千五

    劉邦與朱元璋在成功後,為什麼要誅殺功臣這個事情不知有多少迴應,下面只說一點。劉邦殺功臣是殺的沛縣集團以外的異姓功臣,而且都是些才能卓絕得讓劉邦身故後無人花駕駑的慣戰之士。這些人如因功得封的齊王,後調為楚王,再奪討屈就淮陰侯的韓信。遊擊將軍,梁王彭越,淮南王鯨布,北方集團軍陳稀,韓王信,以及漢高祖兒時做發小長安侯燕王盧綰……還有各地大大小小的叛亂,讓漢初國內沒法平靜。

    韓信厲害得讓哪個領導都膽怯。他做功勞與皇位只是"一步之遙"的距離。劉邦必定寒從心起。只因功勞大,又暫時無過,才不能動他,所以才變法兒找茬"逼"出事端,之後找縫隙讓法吏去鑽,羅織幾條罪除之了事。韓信乃一介武人又乏政治謀略,果然"怏怏不樂"之後策劃反抗,不幸功敗垂成。死於呂后之手。這是一個典型的"因能致禍"的案例。彭越這個反秦鬥士,搞單幹,又扯不起鮮明的大旗。反秦成功後,十八各諸侯沒分兒。楚王項羽不欣賞。楚漢相爭居梁地"且為楚且為漢",哪方強跟那方,搞得劉邦項羽都不相信。劉邦追項羽至固陵,徵兵齊王韓信,彭相國,兩個人都不動。後分地後才引兵而來,殺了項羽,分了大片土地。這些劉邦焉能忘卻?至於鯨布,本來不想反,一見彭越的身體熬成的火鍋底料,才覺得反不反都得死呀,於是整兵扯旗舉淮南而造反。敗走長沙為親家所殺。三大"禍害"己滅,而高祖離駕崩己是倒計時。其餘的地方不久就平定了。在帝國境內,能造事挖牆角的己經不存在,這就是″誅殺″異姓王候得來的成果。

    至於朱元璋殺功臣。就二點,他有個無能的太子,這太子在老子駕崩後,能順利齊家治國安天下嗎?不能,咋辦?那就給他一個平順的就位環境吧。剔除不需要的刺顯然是一個好辦法。於是有一部分人的命運就被圈定,沒法不殺了。其二,有一部分因自身為人不謹,撞到槍口上,落得身敗名墜,禍及親朋宗族……所有這些手段,均是"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思想而成的"家天下",這種思想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容不得其他人染指,哪怕你有不賞之功,也保不了你沒危險而富貴長久。功高而死者如: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鄧愈,胡大海,朱亮祖,周德興,付友德,馮國田,馮勝,沐芙,康茂才,郭英,葉琛……無有不是戰功赫赫。若留幾個,建文後躉朱棣之亂,也不致於那麼慘吧?

  • 6 # 蔡哥談

    劉邦和朱元璋共同點是,兩個人都是從社會底層,劉邦是一個小亭長,相當現在一個村治安主任。朱元璋一個小和尚,一個討飯的叫花子。後來都成功上位當上了皇帝。他們在創業打江山的時候,需要利用異姓的能人,將軍,幫助他們打天下。所以開始封這些人為王,為公,為侯。寵絡他們,幫他們打江山。但是打下天下後,他們做了皇帝。為了保證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維護劉姓天下即漢朝,或朱姓天下即明朝。為了防止這此掌握兵權的異性王爺,公或侯,他們相當現在各省軍區司令員兼省長。掌管一方水土大權。為了防止他們反叛,所以劉邦,朱元璋先下手為強。把這些掌握兵權的異姓王爺,公爺或者侯爺,一個個找個反叛罪名趕盡殺絕,以保他們家天下長治久安。王朝的穩定,天下平穩傳給第二代皇位繼承人。

    先說劉邦,他先後封了七個異姓王爺,劉邦當上皇帝五十多年,他開始對異姓王爺不放心,猜忌,甚至不再相信和他一起南征北戰的異姓王爺。漢朝開國三傑,張良看穿劉邦心思,主動引退,做道土雲遊四海,蕭何後進大牢,韓信被殺頭。劉邦殺的第一個王爺燕王臧萘,項羽舊部,劉邦當皇笫一年以反叛罪殺了。封自同鄉好友盧綰繼任燕王。劉邦第二個開刀的是齊王韓信,先降為候,當皇帝第五年借呂后手殺死。第三個是韓王叫韓王信,原南韓貴族,他和大將軍齊王韓信不是一個。他害怕被劉邦殺,投靠匈奴,最後最劉邦用人追殺死亡。第四個燕盧綰,劉邦發小同鄉,怕劉邦殺死,叛逃匈奴。第五個趙王張耳,劉邦女婿,劉邦也不放心,降為侯爺。第六個粱王彭越,劉邦以反叛罪殺死把屍體剁成肉醬,分給大臣,王候食用。笫七個王爺英布,看勢對不對起兵反劉邦,兵敗被殺。這樣異性王爺長沙吳王較小,和呂后妹夫樊噲暫時末殺。劉邦殺死這些異性王位,封他兒子和劉氏宗親四處做王爺。心理才放心。功臣中只有陳平這個人劉邦比較放心。

    再說明朝朱元璋。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共封了三十四有功之臣為公爺或侯爺。

    一,李善長當丞時,朱元璋覺得丞相權力過大,想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一職,六部直接由皇帝領導,後李善長退休,由胡惟庸當丞相。他在朝庭廣結朋黨,企圖架空皇帝權力。朱元璋藉機胡庸案子,殺了一大批公爺,侯爺大臣,連前丞李善長一家七十餘口也不放過,此案共殺一萬五千多人。乘機廢除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甴史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等六部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明朝相權和君權合二為,加強皇帝權威。

    二,殺死,賜死武將公候。朱元璋立自已與馬皇后大兒子朱標為太子,不料太子早亡,朱元璋便立朱標兒子他的孫子朱允炆為太子,引取燕王朱棣,朱元璋與馬皇后這個兒子朱棣不滿,因為朱元璋喜歡這個孫子朱允炆。為了這個孫子將來順利當上皇帝。他必須為他將來當皇帝掃清道路。哪就必須乘他活著時把這比有軍功自做公爺,候爺除掉。

    首先拿徐達開刀。徐達是燕王打仗老師,他們兩人關係一般,怕他們將來他死後聯今造朱允汶的反,後徐達病,朱元璋賜下毒鵝肉徐達吃,徐達死了。

    殺藍玉幫。朱元璋令藍玉帶兵消滅北元集團,後來藍玉擊敗北元,活捉了皇后,朱元璋想招北元皇后為妃子,令藍玉用人護送回京,不料藍玉色膽包天,競抗旨並強暴了北元朝皇后,朱元璋知道後很是不快,但藍玉幾十萬重兵在手,朱元璋暫時沒法治他罪,只好忍著。藍玉率部返回京都,朱元璋同回朝部隊講話,都不吱聲,藍玉開口說叫部隊歡迎皇帝萬歲,下面部隊才大聲歡呼,藍玉向朱元璋解釋說,部隊將士只聽他將令,不聽皇上聖旨。朱元璋聽罷,這還得了。便下決心殺掉這此驕兵悍將,為孫子朱允炆將做皇帝輔路。過了一陣子,朱元璋藉口藍玉造反把一些公爺,候爺連藍玉一起讓錦衣衛特務機關治罪殺光。還把藍玉人皮掛在城牆上視眾。

    朱元璋封了三十四個公爺,侯爺殺了三十個。剩下四個人為,信國公湯和,朱元璋從軍引路人,此人不愛當官,向朱元璋請假,回鄉養老,最後善終。長信候耿炳,他同朱元璋說他是皇帝朱元璋獵犬,朱元璋很喜歡他,末殺。還有西平侯沐英,朱元璋義子,末殺。還有武當侯郭英,他姐姐是朱元璋最寵妃子郭寧妃,當然也末殺死。最後軍師劉伯溫叫朱元璋毒酒賜死。

  • 7 # 無當飛軍

    誅殺功臣,不是中國特色,放眼世界,這是普遍的政治現象,人性使然。所以我不同意某些專家學者以此來全盤否定中國的政治文化,更不應該因此說咱們有民族劣根性之類的荒唐言論,好像西方國家政治就特別“哈雷路亞”似。

    漢朝初年,中國更像是一個邦聯制政治體系,劉邦佔據長安為天下盟主,彭越、英布、吳芮、韓信等諸王在“楚漢爭霸”的時候跟劉邦是“合夥人關係”。因此劉邦擊敗項羽後,發動征討諸王的戰爭,跟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性質是一樣的,否則中國又重回春秋戰國時代。反觀那幫追隨劉邦“沛縣起兵”的文臣武將,跟盧綰一個下場的不多,絕大部分都活了下去,有效防止了後來呂雉家族想篡權奪位的陰謀得逞。

    朱元璋沒有“合夥人”,李善長、劉伯溫、常遇春、徐達等等都是他的部下。硬要說劉邦和朱元璋在這點上有什麼巧合的話,那就是“人性使然”。

    天下初定,論功行賞,人之常情,國之大事。此時大夥已經不是當年出生入死的革命同志,而是僅僅因為共同利益結成的一個個政治派系,爭權奪利已取代當初的“同甘共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40了,想考個二建還有必要嗎?沒做過建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