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方龍王

    沒辦法理解,只能以心印心。王聖人說了,你懂的話,內心就會懂,不懂的話,再問個八萬年,也不懂。這是關於開悟後的境界,描述的文字。無法透過閱讀理解獲得。

  • 2 # 冷風及月

    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王陽明繼承併發揚了陸九淵的“心即理”。

    在王陽明的那個年代,人民普遍學習程朱理學,提出“知先行後”,講究積極入世,認為讀書做官、求取功名才是正確方向。然而王陽明之所以能龍場悟道提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因為他從小與別人所立志向就不相同, 他認為讀書是要做聖人,而不是求取功名。也因此他遍讀儒家經典,同時也涉獵佛老之說。

    在被貶龍場之後,他的人生步入低谷,在龍場驛的陽明洞裡的他開始思考:聖人至此,將欲何為。當時的他突然領悟到,他這樣思考,其實就已經轉換了思考角度,再加上他早年涉獵佛老學說的經歷,便悟出了這個真理。

    後來王陽明與人講學,傳播他的心學思想,他的學生問道何為心即理。王陽明說到一個例子。他說治水的大禹和事農的后稷,他們都是先賢聖人,他們從事的工作不同,面臨的事業也不同,但是他們的心是相通的。程朱認為理在事中,但是王陽明的解釋卻是理在心中,不在事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本體即是知。他的這一解釋揉和了儒釋道的精髓,解釋了心與理的關係,也破除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於本性的錯誤認知。

    為什麼會有“不假外求”的說法呢?正是因為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理學的認知往往停留在知的階段,而忘記了行。王陽明的說法如同當頭棒喝般地警醒世人要知行合一,致其良知,剝開理學繁文縟節的條條框框,讓人們從自己內心深處尋求“善與惡”。

    王陽明真正做到了儒家的積極入世,以及佛老的向內求。他看透了人間的善與惡,他的學問將人的內心從儒教的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讓無善無噁心之本體去知行合一地致其良知,他的學說其實是一次思想的解放。

  • 3 # 山澗一清泉

    一、先簡單介紹下陽明心學產生前的思想背景

    自程朱理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後,人們越來越覺得程朱理學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這裡不是說無慾而是理和欲合一)”無法做到。程朱理學認為理是萬物的起源,只要我們格物致知,就可以達到這個至高的境界,從而天人合一。但實際上朱熹自己都做不到,他自己納妾卻不準寡婦改嫁,他自己隨性的睡了尼姑卻人們控制慾望。所以後來人們越來越困惑,很多甚至成了偽君子。想的是一回事可卻做不到。比如王陽明格竹子就格出血,他實在是想不通能從竹子裡格出什麼來。後來為解決知行難合一的情況,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

    二、陽明提出的“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王陽明得罪劉瑾別貶到貴州龍場驛站後,苦思冥想,覺得自己突然間悟道了,於是喊出“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自己已經完全瞭解了自己(無身無心),覺得聖賢的智慧都在自己心中,也就是窮盡了天理了,再無需藉助外面的一切。心外無物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易經說天地萬物乃陰陽相生相剋而生,老子說道法自然,鬼谷子說萬物互盜,近代哲學家說世間萬物都是普遍聯絡著的。可陽明卻說不假外求,意思是有心即可,外物都是多餘的,這顯然是錯的。

    三、個人如何看待“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世間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這一思想不管是我們的先哲書籍《易經》《道德經》,還是西方的哲學家都是一致認同的,可陽明先生卻認為可以不假外求,很明顯他沒有得道,他只是找到一種方法而已。他在世時得不到儒家的支援,嘉靖這個號稱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也不待見他,大家都說他是離經叛道。

    事實上,求知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需要知行合一,需要不斷的學習——實踐,實踐——學習。向自己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天地萬物學習。但不可過分死守知行合一,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總是會選擇性根據自己的經驗或他人的思想(都是有侷限性的)去行動,如此你的行可能會違揹你的知,知行合一就難以悟道,天人合一也就成了空話。所以王陽明一死,他的陽明心學就分裂了,他的弟子們各自以自己的知或行去實踐著各自的知行合一。

  • 4 # 柒道友

    陽明先生王守仁自幼聰慧,師從大儒,博覽群書,頗有懷疑精神。少年時代,對大學之格物致知很有興趣,遍問師長不得其解,於是約幾位夥伴一起格竹子,幾日幾夜不眠不休,不但沒有格出學問,反而虛脫大病一場。從此放棄了走西方科學研究之道路,轉而與僧道過從甚密,學承儒道釋三教於一身。其人亦好兵事,也曾遊歷邊關。因得罪當權宦官而遭遇仕途重挫,被流放貴州龍場做驛丞,山野之地人生困苦,成為他悟道的助緣。由其開悟之後的言語可知,雖悟道幾近佛家,但其志趣本在儒家經世濟用,而機緣巧合,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使其立下平叛大功,又廣開山門開創了心學一脈,以三立(立德立言立功)的標準流程成就了自己在儒家的聖人之位,甚至為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反帝反封建鬥爭和共產主義社群試驗(詳見何心隱事蹟)的思想肇基。陽明先生不但成為儒家孔孟朱王四聖人之一,其心學影響還遠及北韓、日本,甚至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理論依據。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後,有許多開悟之語,奈何徒子徒孫多得其言傳,少得其意會,未悟之人無法領略其大道真傳,後世曲解聖人本意者不知凡幾。

    略述陽明事蹟,再來答提問者所問,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儒釋道開悟之賢聖所悟者,實為人人本有、天地共存之道體,曰大道曰佛性曰光明曰浩然之氣者也。

    大道只在此心中,不須外求於萬物。

    此心非肉團心,非凡俗心,而是自在自足的真心,以離身心而證得,以即身心而起用。人人本有此心,此心包容萬物,故說此心具足。此心不在萬物,萬物只在此心,故說不假外求。

    此心元本光明,一動就是無明。普通話說,不起情緒和對立取捨之時近於此心,一起慾念分別就是妄心,從而遮蔽此心。

    此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也是身心的真正主人,垂拱而治,其如太上,人不知有之。百姓日用而不知,雖不知有之,百姓日用即是道。

    想必有人會問,然而此心是否具足科學知識?

    答案是此心不即科學知識,亦不離科學知識。此心既然是精神世界的根本,雖然本身並非科學知識,但科學研究時便離不開它。就像說科學知識離不開人,需要人來探索總結一樣。

    而開悟之人不但悟後起修,而且法門無量誓願學,科學知識是必須學的。而結構決定功能,超越自然物的結構可以發明,高於人的結構在宇宙中也是必然存在的。雖然還未證實外星人,但區域性功能比人強大的生物比比皆是。

    故,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是說道體。結構之妙,精益求精,是說道用。而結構之妙,精益求精,換句話說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5 # 素問乾坤

    這句話我認為和佛家說的本性具足一個意思。本性是什麼,就是那個如來藏。裡面什麼都有。只要你想用就能出來。只是我們被世間各種慾望給矇蔽了,如來藏裡面的法寶出不來。那麼,怎麼能出來呢?“修心!”陽明先生把這個修心的法門歸到“修善”上,這樣就更具體了。只要時時刻刻保持本心光明,經常善護念善護囑就能把心發揮到最大公用!

    另外,我們所求的都是內心裡的東西,可我們世人非得去外求。只有,內有所求,外有所應才能在這世上有一遭!

  • 6 # 四維正邦

    王陽明(1472年_1529年)-明朝哲學家,教育家。初習程(程頤、程顥)朱(朱熹)理學,後轉習陸九淵心學,與陸九淵並稱“陸王心學”。其繼承發揚陸九淵心學,成為集心學之大成者,自立陽明學派。王陽明心學源於“龍場石棺悟道”:王陽明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遭杖責入獄,並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一路遭錦衣衛追殺,逃到龍場_“蛇虺、蠱毒、瘴癘、苗民野蠻、無吃無居……寄居龍岡山洞,以石棺為床。某夜被大雨雷鳴驚醒,恍然得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心外無物,心即理”。《》

    王陽明心學構成:對陸九淵心學的繼承_“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吸收儒、佛、道思想_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萬念由心起,禍福由心生,命由心定……。陽明學說_“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即理”。“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從其構成成分得出_心理力量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無窮作用。關於“聖人之道”_聖人者,能領悟人、事、物的本質性、規律性,並遵循規律性;道者,“道法自然”,道即自然或自然規律。關於“此心俱足,不假外求”(“此心俱足”與上述之“吾性自足”相類似):可藉助佛學“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如來”對宇宙進行認知_“一花一世界”乃小世界(小宇宙);地球是大世界(大宇宙);地球之外的整個天體為最大世界(最大宇宙)。以此類推_人是小宇宙,人心乃更小宇宙;人心有大宇宙的構成要素_整體性,對立統一性,陰陽平衡性……。《》綜上所述王陽明生存經歷,心學構成經歷、要素:要求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以達到“萬物一體”之境界。故“此心俱足,不假外求”即人心具備了小宇宙(或成為聖人)的一切能量、要素,不需要藉助、利用外物的力量,便可在逆境、絕境求解脫,求生存;可透過內心領悟_通大道,立德、立功、立言,成就聖賢……

    “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求之正道_求助於內心的良知、良能、善心、善念……。宇宙通心,心通宇宙_人心在吸收宇宙能量,求人不如求己,即求內心之宇宙能量,理在此。

  • 7 # 仁者不憂2018

    大道至簡,仁以興邦。

    我是一名重度抑鬱症康復者,對生命的奧秘、抑鬱症的真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深入的瞭解,傳統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孔子終生倡導的仁。仁的第一要義是身心合一、陰陽相抱、以陽化陰、心體純陽、同於天道、替天行道(參贊天地之化育)!敬請百度本人文章“抑鬱症真相身心分離靈魂出竅和孔子的仁者不憂仁者壽”,瞭解生命的奧秘、抑鬱症的真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孔子 仁 的深義,做一個健康的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做一個正常的人,以此為基礎,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小康社會,小目標),從而逐漸邁向大同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丁香醫生與權健這件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