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怎麼解讀好?
4
回覆列表
  • 1 # 閒花竊脂

    你這麼問難道是和白居易有相同的認知嗎。這段話的原意大致是天地無私,只求萬物的利益,最後反而自己得到了長存的好處。大約是教育你拋棄私心,處後居下,先人後己不僅不會吃虧還會有好處。

    但是老白說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天地雖然長久但也會有盡頭的時候,但這恨意綿綿不絕永遠不會停止,你看,天長地久被否定了,天地不是永久存在的了,那麼意味著後邊的先人後己得好處也不存在了,自己才是自己一生的永恆無限,不要用道德的條條框框束縛自己。

    不過話雖如此,你還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不求你溫暖世界,但求你與世無害。總之:我還是勸你善良。

  • 2 # 東方俊俠74412004

    “天長地久”是《道德經》第七章裡的一句話,這裡體現老子的人生觀。老子說,天地之所以長久,在於“不自生”。“不自生”意思是說天是天,地是地,天和地都是唯一的,天不會再生天,地也不會再生地,所以才能夠天長地久。老子用比喻的說法來說明聖人的處世之道。聖人把自身放在一邊,為人先不去考慮自己,故能做到“後其身身先,外其身身存”。老子的這種處世觀在其他章節裡也有,第十三章里老子說,患若有身,如我無身,我有何患,第二十二章里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等等,都表現老子的這種積極的人生觀。在當今社會里,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個人的利益放在一邊,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我們的社會豈不是早就進入了人人滿意的和諧社會。

  • 3 # 暉哥146600085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體會《道德經》,很多時候在字面上理解,很難懂。比如“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自生又怎麼可以長生呢?像這些對立統一的句子,在《道德經》裡隨處可見。又如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要深入理解《道德經》,還要結合老子的思想來看《道德經》。老子主張順道而為,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無為而為。所以也有觀點認為老子的觀點是消極的觀點,是陰謀論。用粵語說就是“裝豬吃老虎”。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回到主題,“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上天只是按照它自己該做的來運做,不強加自己的意願。四季交替,該下雨就下雨,該颳風就颳風,那大地就會得到上天的滋潤順勢而為,萬物就會生機勃勃,可以長久的發展。“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君王(這裡的聖人就是指君王)就應該替天行道,眷顧蒼生,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身後,這樣就會受到大家的擁護,就可以千古留名。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啟示?看看香港藝人“周潤發”,他裸捐56億。再看看我們為國捐軀的無名英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實現了他們自己的長生。我們普通人做不到千古留名,但求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又該如果去悟道!行到!守道?

  • 4 # 登泰山而曉魯

    大公無私,而至天地同春! 僅此而已!

    大家彼此珍重,同學情誼永存! 一孔之見,望高手指正!

  • 5 # 網聞博報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七章,應結合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段話的大意是,人們都知道天地長存。那麼,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存在呢?這就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故此,得道者對待功名總是謙恭退讓,而人們卻反而要把他推舉為領袖。他總是將個人利益和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卻反而能夠讓自己精神不滅。這不正是因為他忘我無私,卻反而成就了自己嗎?

    以經解經,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修道層次最高的聖人,都是能夠用無為的理念處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迴圈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如前所述,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就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就像華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皇五帝”祖傳的“大道主義”,最初就產生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時代。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華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而自“黃帝戰蚩尤”和“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再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有漢必有奸”以來,都是這種“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文化傳承,也就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

    由此可見,老子所傳《三墳》之“大道”,實質上就是在講“公私之變”的“道不同”,也是在講最根本的世界觀和人生核心價值觀。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就如伏羲氏那樣“後其身而身先”,就如神農氏那樣“外其身而身存”,就如軒轅氏那樣“行不言之教”。如此“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就是道法自然法則“天之道的“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種“故常無慾以觀其妙”的“大道主義”,就是華人正宗嫡傳的世界觀和人生核心價值觀。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於是,就發生了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也就形成了儒家文化特色的“三綱五常”君臣父子等級禮教“常道主義”。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則是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術萬變而道不變”的“普世價值觀”。

    因此,如果不能打破這五千多年私有制社會“常道主義”的封閉僵化思維定勢,人們就很難理解“上五千年”的“大道主義”世界觀和人生核心價值觀,而且會堅持認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只是一個虛幻的“神話傳說”。不過,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假公濟私互欺互害”,卻使人們在每時每刻都面臨著自我迷失的人格扭曲和靈魂鬥爭。

    君不見,究竟是先公後私還是先私後公?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物為本”或“以資為本”?是個人利益至上還是集體利益至上?是先考慮宏觀大局還是先考慮微觀區域性細節?如此等等,人們時時刻刻面對的這些“前後左右上下大小輕重長短”判斷抉擇,就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世界觀和人生核心價值觀“零和博弈”。所謂“自私自利獸性本能就是人性本能”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固然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的原始本能赤裸裸,同時也是衣冠禽獸的獸性本能“直言不諱”。而“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假仁假義”,特別是混淆黑白中庸和諧混改相容的“假公濟私”詭辯術,則歷來就是衣冠禽獸牛鬼蛇神公知精英“常道主義”和“普世價值觀”理論創新的慣用伎倆。

    回望歷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只是私有制封建社會一部分文士官僚精英都曾經有過的先知先覺靈光一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和“吃苦奉獻在前享受回報在後”,則是共產主義思想和雷鋒精神的時代性昇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道主義”世界觀和人生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歸根結蒂,所謂“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和“常有欲以觀其徼”之“欲”,本身就體現著世界觀和人生核心價值觀之“為”。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依舊是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

    此便是,《問道老子:什麼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之《道可道非常道為無為非常為》

    不為私利爭風頭,

    清靜無為免禍由。

    抑強扶弱法天道,

    大公無私載物厚。

    爭利只給天下爭,

    謀福當為萬世謀。

    先富敢為天下先,

    誰人歸去能帶走?

  • 6 # 止語終南

    這一章並不是講天長地久,而是以天地之長久,比擬上一章大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為什麼長久。

    長久者,長存不死也。不死者,因其不生也。不生不死,在佛法就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境界。身心寂滅,無我、人、眾生、壽者,與日月同輝。

    這一章既說大道為什麼長存,同時也揭示聖人超越生死之道。道者同於道。更多註解請參考憨山大師注本:

    【注】此言天地以不生故長生,以比聖人忘身故身存也。意謂世人各圖一己之私,以為長久計。殊不知有我之私者,皆不能長久也。何物長久,唯天地長久。然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長生。其次則聖人長久,是以聖人體天地之德,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樂推而不厭。故曰後其身而身先。聖人不愛身以喪道,故身死而道存。道存則千古如生,即身存也。故曰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乃審問之曰,此豈不是聖人以無私而返成其私耶。且世人營營為一身之謀,欲作千秋之計者,身死而名滅。是雖私,不能成其私,何長久之有。

    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買書不喜歡看書是怎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