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7030778153

    對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就業需求角度、供給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大學生仍然存在著“就業難”的問題。要有效解決此一現實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端正就業意願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對策

    一、當前大學生生就業現狀觀察

    目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的關鍵階段,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用工市場已經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大量畢業生“漂浮”於社會。廣東省副省長宋海指出,當前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2007年我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將超過27萬人,比2006年增加6萬人,增幅達28%,加上外省院校來粵就業的畢業生,以及前兩年未落實就業崗位的省內外高校畢業生,預計2007年在我省求職擇業的畢業生可能超過40萬人。根據人事部進行的有關統計,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不斷下降;而根據教育部的資料,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卻不斷上升。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

    一般說來,大學生“就業難、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就業率的高低和就業滿意度的高低。如果單從就業率的數字看,廣東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前茅,我院在廣東省的就業率處於中上水平。但是,正如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小魯所說,高就業率掩蓋了不少矛盾,需要各高校重視,尤其是高就業率下存在著的大學生就業滿意度低等,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對薪酬、專業對口率、就業穩定性、就業事業發展預期空間等滿意度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學生就讀高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但畢業後就業的回報率卻相對降低,並且就業質量提高得比較慢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高就業率也造成了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影響大學生流向基層。這樣,也會客觀上增加就業的競爭性,從而影響就業率。

    二、大學生面對“就業難”的總體態度及現狀分析

    為探索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有效對策,我們曾對我院在校畢業生面對“就業難”問題的基本態度作了一次全面的問卷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我院在校畢業生均能積極面對“就業難”的問題。例如,75.2%的受調查畢業生認為,在大學期間要更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和調整個人心態,有44.2%的大學生則以降低擇業標準來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方法。即使在經歷了求職過程中的一些挫折後,也有高達76%的學生認為“找工作的過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歷練,可以豐富人生經驗並使自己更成熟”。

    但在調查過程中,在校畢業生們也不經意地流露出了一種無奈的心態,因為現實中,他們依然受到“就業難”問題的困擾。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前“就業難”?概括起來,可以從就業需求角度、供給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就業需求角度看,由於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和高校規模的高速擴張,造成工作崗位的數量與結構均存在問題。就數量而言,工作崗位的增長緩慢,與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形成反差。正所謂,“大河漲小河滿”,“大河不滿小河干”,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客觀存在的。

    2.從供給角度看,既存在畢業生不願從事的大量工作崗位,也存在著因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而無法從事的職業。因此,可以說,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還有一個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畢業生的就業意願與就業能力。例如有一外資企業來我們學院大量招聘畢業生,條件很優越,每月工資約3000元,但只招了幾名後,沒人敢去應聘了,原因就是英語水平低!也有畢業生認為地位低,不願意去的,例如電腦維護修理工等。另外,現在的應屆畢業生的普遍存在著過於自我,缺乏實踐鍛鍊,意志力薄弱,動手能力差等弱點,這也成了很多企業不願意招收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原因。

    3.從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問題是就業資訊不對稱、缺乏針對大學生的職業指導體系(指導如何找飯碗和如何保飯碗)、缺少專業的職業顧問(指導找飯碗的方法)等。由於大學生就業絕大多數屬於初次就業,他們對勞動力市場執行的瞭解不充分;如果沒有適當的職業服務體系來提供就業資訊與職業指導,大學生就業的市場過程顯然面臨著市場效率的損失。我們的畢業生因為不瞭解企業工作的性質,而誤解為工作地域不好而不應聘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廣東省某公司在一山區路段的工程需招員工,我院某專業的畢業生誤解為工作的地域不好不願意去工作,實際上該公司的總部設在廣州,在此路段工作只不過是短期性的。

    三、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們學院畢業生近三年的就業率雖高,但仍面臨著“就業難”問題。要有效解決此一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端正就業意願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筆者看來,從提高就業競爭力入手提升大學生整體的就業水平,當是現實且不乏理性的選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本質上是一種表現力,是畢業生把握並獲取就業機會、贏得欣賞的實際能力和比較優勢。綜合素質是競爭力的基礎,而競爭力是綜合素質的集中反映和顯著標志。假定兩人的學問基礎等同而擇業時的實際表現不同,他們的差異通常就是競爭力的差異所致。

    構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可分為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識結構、心理素質、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追蹤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其中,知識結構是基礎。只有不斷最佳化知識結構,求職者才會顯得“有內涵”。而心理素質是否過硬,已越來越成為“雙向選擇”成與敗的關鍵。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追蹤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則是能否持續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關鍵。

    因此,可透過深化改革,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同時,透過最佳化第二課堂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拓展學生素質。例如,我們透過舉辦每年一屆的電子資訊文化節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追蹤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透過舉辦每年一屆的藝術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等,並進一步鍛鍊學生幹部的組織能力和與人溝通協調能力。

    2.進一步端正當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意願。《中國青年報》2007年5月6日的一篇文章《“鶴立雞群”的公務員職業》中寫到:“最近,有人在上海市對4000戶家庭做了一次入戶調查,發現他們中僅有1%的人願意做工人,而且他們最期待的工作是公務員……江蘇省在招聘2007年公務員過程中,也發現類似的趨向。這次招聘中很多職位都是200人競爭一個職位,而最為熱門的職位是工商局的科辦員一職,雖然這個職位只有一個名額,卻有740人報名競爭該名額……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這四個產業是我們經濟的核心產業。根據勞動部2006年底公佈的數字,這四個產業的用人需求佔據了整體用人需求的66.3%,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只佔整體用人需求的1.2%。然而,據有關專家統計,全國的各行各業中有12個行業的大學畢業生比率超過60%,它們全部集中在政府機關、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大學畢業生比率低於10%的有19個行業,它們則集中在採礦業和製造業。”[1]

    這些事例和數字進一步向我們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當前年輕人的求職意願明顯偏離社會用人需求。這也可以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學生樹立職業平等觀、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已成為當前高校就業工作的迫切需要。

    在這方面,我們主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瞭解畢業生的就業意願,透過職業指導、主題班會、畢業生畢業前集體動員大會、幹部例會、黨員組織生活、網路宣傳等方式和渠道幫助畢業生端正求職意願,引導畢業生正確理解前幾年高就業率的現象,防止誤解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鼓勵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二是在大學一年級始開設職業規劃課,讓在校學生有一個較為成熟的個人職業規劃;三是指導畢業生作社會調查,瞭解企業,接受企業文化的薰陶,調整就業心態,正確定位待遇。使到畢業生在離校前瞭解企業文化或養成了解企業文化的習慣。做到知已知彼,消除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誤解,從而使就業難和招工難的問題能同步解決。

    3.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大學生就業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於向大學生提供就業資訊,並利於他們根據這些資訊接受職業指導,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2]在這方面,我們主要做好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是廣納就業門路 透過學院各級領導、專業課老師、歷屆和現任班主任、校友,爭取得到更多的國家企事業單位、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單位來招聘我院的畢業生做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指導畢業生考錄公務員的力度,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2)是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就業面試技巧。“如何面試”、“如何瞭解一個企業” 、“企業選人的標準”三項是畢業生求職前最希望瞭解的知識。我們學院在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就業指導課就講到這三方面的基本知識,還有一次模擬面試測驗;到了發就業推薦表時期,再有一次模擬面試的主題班會。絕不能讓畢業生在錯失了兩次面試成功的機會後,才得到面試的經驗和技巧。更不能讓就業面試成了畢業生的心理障礙或心理陰影。(3)加強專門的勞動政策法規知識教育。過去大學生招聘的主體都是政府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大型外資企業等,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要人,經過學校的稽核過濾,這方面問題相對較少,而現在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方向,情況就複雜得多,涉及到的問題也非常多,所以要加強專門的勞動政策法規知識的教育和指導。(4)是全面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學生就業供求資訊釋出制度和網上公佈制度,防止各類虛假招聘對畢業生的損害。

    參考文獻

    [1]許群.“鶴立雞群”的公務員職業[N].中國青年報,2007-05

    -06.

    [2]楊偉國.國外促進政策平衡大學生就業“蹺板”[N].中國教育報,2006-09-06.

    並非很準確,僅供參考,請自借鑑。

    希望對您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沒有一瞬間想起給父母打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