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嘚兒嗨喲

    無論作出什麼決定,決定前肯定有贊成、猶豫、反對的。但一旦決定下來,全體成員和官兵,包括持不同意見者,都必須無條件的、100%的支援、貫徹和執行,這是基本紀律。

  • 2 # 老李飛豪

    因為到了那時候,不聽話的將領已經大部分都被希特勒撤換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唯唯喏喏的將領了。而且經過了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挪威、丹麥、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一系列成功佔領的勝利以後,他們已經開始對希特勒的戰術和德軍的天下無敵開始迷信了,也都相信東線戰役也一定和西線戰役一樣,會很快勝利結束的。

  • 3 # 度度狼gg

    納粹德國閃擊蘇聯的作戰計劃初案,是1940年12月中下旬制訂出來的,注意時間點,這個時候希特勒甚至還沒有明確下令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為了嚴格保密,對蘇開戰的指令和詳細計劃只打印了九份,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各收到一份,其它六份全部儲存在最高統帥部的機要室裡,可問題是,真的就能保住秘密了嗎?

    那也就是說,德國國防軍的核心決策層和參謀團,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半年以前,就洞悉了希特勒對蘇開戰的野心和決心,其中包括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元帥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大將,至於空軍總司令戈林和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則更是瞭然,也包括後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俘的保盧斯元帥,當時正任陸軍副參謀長,是計劃的主要制訂者之一。

    歷史的真相其實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國防軍高階將領們曾經集體反對過希特勒關於進攻蘇聯的決定!相反,負責制訂《巴巴羅薩計劃》的哈爾德、保盧斯等人,都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兵棋推演和參謀作業當中,這個計劃之詳盡、精密和完善,以致於在1941年6月正式實施時,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絕對可謂是“嘔心之作”!

    (作戰局長約德爾上將)

    希特勒一定要入侵蘇聯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早年形成的種族主義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不同,以及必須為日耳曼人拓展所謂“生存空間”的理論;第二是在德軍主力橫掃西歐期間,斯大林在東線不停地蠶食若干小國,讓德華人如芒在背;第三是希特勒和高階將領們同時認為,英國之所以不肯屈服,正是因為蘇聯的存在,一旦擊敗蘇俄,則英華人必然求和,德國即完成了稱霸歐洲的美夢。

    包括上述前面的二點,其實也是德國當權的高階將領們感同身受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俄國曾經是其兩線作戰的主要敵人,那屬於世仇。而1940年6月間,正當德國坦克在諾曼底馳騁時,斯大林以武力威脅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同時逼迫羅馬尼亞割讓了兩個省的地盤,在德華人看來,這是標準的“趁火打劫”,只因不願兩線接敵,才忍氣吞聲睜一眼閉一眼而已,尤其是盛產石油的羅馬尼亞,是德國維持戰爭的重要生命線,豈容蘇聯染指?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

    所以蘇聯的小動作,套用一句話來說,對德國那是“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納粹們這麼看,國防軍的將領們也這麼看,剛剛取得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大勝,幾乎橫掃大半個歐洲的德軍高階將領們,正是耀武揚威牛皮哄哄之時,如何咽得下這口氣?當法國投降、英國遠征軍丟盔棄甲逃回英倫三島後,德國無論是否有力量短期內征服英國,下一個侵略目標都將是蘇聯,這是勿庸置疑的。

    暴怒之下的希特勒,居然決心在1940年秋天就就揮兵東進,而打消希特勒這個念頭的,正是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元帥,他也不是反對侵蘇,而是從軍事專業角度勸告說:“這麼短的時間,把大部分軍隊從西線調到東線來有困難,而且秋天的天氣也不好”。於是才延後到1941年的春季(原定進攻發起時間為5月),在西線戰役尚未完全塵埃落定的7月29日,最高統帥部作戰局長約德爾上將就在高階參謀軍官會議上宣佈:“元首打算在1941年春進攻蘇聯”。

    為了謀劃和實施龐大的《巴巴羅薩計劃》,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經濟和軍備局,以及陸軍總司令部、空軍總司令部等多個部門都參與其中,戈林曾親自給經濟和軍備局局長托馬斯下達了有關拖延向蘇聯交付貨物的指示,同時還要在運輸過程中偵察蘇聯重要目標以備轟炸。因此德軍高層對於侵蘇戰爭即將發動大多心知肚明,也沒有什麼人公開站出來反對,從蘇德戰爭初期德軍的勢如破竹來看,普魯士軍官團是以高昂的鬥志投身其中的,事實不是如此麼?

    (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

    德軍高層對進攻蘇聯必勝的信心,也建立在對蘇聯軍事力量的誤判上,德國陸軍總參謀部估算蘇軍大約有150個師,但質量遠低於德軍,勃勞希奇元帥認為:“這次戰役將持續四周到六週,目標是擊敗俄國軍隊或者至少佔領足夠的俄國領土,使蘇聯轟炸機不能到達柏林和西里西亞工業區,而德國轟炸機卻可以到達蘇聯境內一切重要目標”。而希特勒在看完作戰計劃初稿時,則跳起來大叫:當“巴巴羅薩”開始時,全世界將會大驚失色,難置一言!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國防軍將領反對侵蘇”的說法呢?其實是哈爾德、約德爾等人在戰後受審時的甩鍋之言,比如哈爾德在紐倫堡法庭上聲稱,他根本反對進攻俄國的主張,然而他的日記卻出賣了他。在這一天他寫道:“他在致力於這項富有挑戰性的新任務時,是充滿熱情的”,哈爾德的心態,也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德軍高階將領的意願。在掌握軍權的元帥和大將們當中,真正持反對意見的只有一個人:老帥龍德施泰特。

    (德軍高階將領授銜)

    其他反對者有沒有呢?有,但卻是一批已經“靠邊站”的高階將領,比如維茨勒本元帥、貝克上將等等,也就是反納粹“密謀集團”的核心人物,而這批人反對的不僅僅是侵蘇,他們乾脆反對的是希特勒當權和把德國拖入戰爭,所以他們既無力改變“巴巴羅薩”的形成和實施,也代表不了當時德軍將領的主流。如果不是義大利軍隊在巴爾幹遭遇失敗、英軍進入希臘和南斯拉夫發生政變,納粹鐵蹄早在1941年5月就已經踏上了蘇聯領土。

    有一件事足以反映出德軍將領們的真實態度,在1941年3月初關於入侵蘇聯的高階軍事會議上,希特勒給蘇德戰爭定了調子:“由於對俄國的戰爭的實際情況,不能以俠義的方式進行,這場鬥爭是意識形態和種族差別的鬥爭,必須以空前的、殘酷無情的方式進行,所有軍官都必須拋棄過時的思想。。。因此要消滅政治委員,而破壞了國際法的德國士兵應予以寬恕,俄國沒有參加海牙公約,因此它不能根據這個條約享受任何權利”!

    當時與會的德軍將領們對此大為憤怒,會議結束後就紛紛向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提出抗議,認為這是縱容德軍官兵犯下無恥的戰爭罪行,但是勃勞希奇只是含混作答,聲稱“陸軍的紀律必須按照過去的方針和規定嚴格遵守”。可是大家應該注意到,這期間德軍將領們有反對進攻蘇聯嗎?完全沒有,只不過是出於軍人的榮譽感,反對希特勒慘無人道的戰場法則罷了。

    而至於在戰爭期間,有關屠殺政治委員和猶太人的暴行,國防軍軍官們其實也沒少幹,言不由衷啊!

    (制定侵蘇計劃)

  • 4 # 四川達州人

    這裡有一個分水嶺。

    事實上,希特勒最初並沒有被國防軍的普魯士軍官團認可,哪怕國民已經被納粹鼓動起來。只是希特勒的連續賭博都獲得了勝利,國防軍也開始認為希特勒是能夠帶領德國復仇的優秀領導人。

    1936年,希特勒第一次重大賭博是進軍萊茵蘭非武裝地區:

    1936年2月27日,法國議會透過《法蘇互助條約》,希特勒立即藉機冒險。3月2日,德國武裝力量司令勃洛姆堡按照希特勒的命令進軍萊茵蘭地區。當時大批國防軍將領異常憂慮,法國及捷克當面有90個師的陸軍力量,還有100個師的後備軍力量,此外剛剛簽署了法蘇協定,如果法國因萊茵蘭宣佈制裁德國,蘇聯也極可能參加法捷方面。

    對此,希特勒胸有成竹。

    3月7日,3萬德軍按照命令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但出於謹慎只有可憐的3個營跨越萊茵河向德比德法邊境推進。德國陸軍總部的另外一份命令是,一旦遭遇到法國進攻則立即退至萊茵河東岸。

    德軍進入萊茵蘭

    然而,法華人根本沒有作出任何軍事上的應對,只與英國一起軟弱無力抗議。國際聯盟行政院與洛迦諾公約成員國進行會議甚至推動海牙國際法庭準備審判,但沒有任何國家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賭贏了。

    英法的盟國感到寒心,荷蘭比利時先後宣佈中立,凡爾賽體系土崩瓦解。

    看穿英法本質的希特勒,隨後開始更大範圍的擴張,公開合併奧地利,奪取蘇臺德地區再吞併捷克全境,甚至發動入侵波蘭的行動。

    這些冒險行動,全部獲得了成功。

    波蘭戰役

    靜坐戰爭中的法軍

    哪怕1939年9月3日,英法困於同盟條約對德宣戰,也是靜坐戰爭,令德國將軍們坐臥不安的夾攻,法國對魯爾工業區的轟炸沒有出現,150萬英法軍面對16個師的當面德軍,毫無任何進攻行動。

    真正令德國國防軍承認希特勒,是滅亡法國的迅捷。

    1940年5月10日,德國轉頭向西執行黃色方案,6月18日,法國就宣佈不抵抗!

    6月14日,德軍巡邏隊在凱旋門

    法華人實際只作戰39天,僅僅比波蘭人多了3天。對德國軍官團來說,這是極其榮耀,唯一可比肩威廉一世皇帝的無上成果,希特勒做到了。此後,國防軍大多數軍官也開始崇拜希特勒。

    德軍佔領巴黎的武裝遊行

  • 5 # 歐陽紅樹

    鼎盛時期的蘇聯由十五個國家組成,分別是立陶宛、亞塞拜然、喬治亞、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愛沙尼亞、塔吉克、拉脫維亞、亞美尼亞、烏克蘭獨立、土庫曼、白俄羅斯、俄羅斯、摩爾多瓦、哈薩克。其中最大的就是俄羅斯。

    體量巨大的蘇聯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

    在二戰前期,和第三帝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瓜分波蘭。之後的德國迅速南下,佔領了法國。剩下一個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回頭一看,東邊蘇聯穩如泰山,輕蔑地看著自己,驚出一身冷汗。

    接著希特勒決定出兵,藉口就是消滅紅色共產主義。將軍們清楚地知道蘇聯的軍事實力,當然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是起初的反對。但開戰後,蘇聯的西部防線在德軍的鋼鐵洪流的衝擊下,摧枯拉朽般地瓦解,將軍們又轉而支援,一場對決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 6 # 流年排隊

    1945年以前的德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意義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英法美三種模式,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法國的議會共和制和美國的三權分立共和制。

    德國在一戰前是二元制的帝國資本主義國家,皇帝和容克貴族、軍官團掌權,議會的權力很小。一戰後,德國國內爆發革命,霍亨索倫家族垮臺,德皇退位,德國的貴族統治結束。但是,德國的革命只爆發在城市,並且隨著前線的軍隊回國,革命被迅速鎮壓,德國的革命曇花一現,並未真正觸動德國的容克貴族階級。相反,德皇垮臺後,議會選舉制的大勢下,容克貴族和大資本家藉著檯面上的政黨獲得了更大的權力。

    一戰剛剛結束時,希特勒只是一個為德國政府服務的秘密警察,納粹黨也只是一個民間小黨,毫無影響力。希特勒加入納粹黨後,靠著出色的口才,納粹黨得到了發展,成為當時德國南部一支令人矚目的政治力量。希特勒效仿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啤酒館發動了政變,意圖武裝奪權,但納粹黨沒有得到大資本家、容克貴族和軍官團(也就是國防軍)的支援,政變很快失敗。

    入獄後,希特勒認識到,德國和義大利的國情不同,以當時德國的局面,只能透過選舉這樣合法的方式取得權力。出獄後,希特勒改組納粹黨,在德國各地大力宣傳,同時交好大資本家和容克貴族們,提出了很多有利於他們的口號,得到了很大一批資本家和容克貴族的支援。同時,鼓吹撕毀《凡爾賽條約》,擴大德國國防軍的規模,也得到了國防軍的好感。

    很快,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德國經濟崩潰,失業人數暴漲,魏瑪政府無力解決困局,政權搖搖欲墜。在這樣的局面下,希特勒和納粹黨號召要用強力手段解決德國國內的危機,納粹黨的支援率暴漲。1933年,納粹黨在議會獲得多數席位,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納粹黨開始掌權。

    希特勒的上臺,對德國政界而言,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事。在此之前,一戰以前是皇帝掌權,一戰後的共和政府首腦,出身要麼為資本家,要麼是容克貴族,像希特勒這樣來自奧地利的流浪畫家,沒有前例。拋開別的來講,納粹黨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還真是一個平民政黨,黨內中高層出身貴族的並不多。因此希特勒剛當上總理時,國防軍雖然支援希特勒擴軍備戰的政策,但卻看不起希特勒,陸軍和海軍的很多高階將領拒絕和希特勒合作。

    希特勒、國防軍和黨衛軍的將領們

    為了獲取國防軍的支援,希特勒發動了“長刀之夜”,清洗了納粹黨自己的武裝衝鋒隊,以此換取了國防軍對希特勒的效忠。緊接著,希特勒又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冒險行動,三萬德軍開進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侵佔捷克斯洛伐克,都取得了成功。在這些行動中,德國國防軍取得了很大發展,對希特勒的支援進一步加強。

    但國防軍的將軍們對希特勒還是充滿了意見,對他的某些冒險行動很不滿。希特勒也心知肚明,一邊透過各種手段拉攏將軍們,一邊也在逐步擴大隸屬於納粹黨自己的武裝組織—黨衛隊的規模,並著手成立武裝黨衛隊,一支直屬於希特勒本人的軍事力量。

    1939年,突襲波蘭,緊接著西歐決戰,極短的時間內打下法國,德國獲取了一戰沒有的勝利,希特勒本人的威望如日中天,國防軍在巨大的勝利下全面倒向希特勒。並且在一次次的勝利下,容克將軍們對德國軍隊的實力非常有信心,認為蘇聯在龐大的德國軍隊進攻下,會迅速潰敗,因此國防軍的將領們,對希特勒的對蘇作戰都是大力支援。

    然而,德軍的對蘇作戰前期確實長驅直入,但之後進攻之勢被挫,蘇軍守住了陣地,並開始反擊。面對蘇軍的防守反擊,德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的國防軍將領們可就不再支援希特勒了,甚至密謀推翻他。要不是希特勒有忠心於他的黨衛隊,國防軍將領們的行動興許就成功了,希特勒也在此次事件後解除了一大批國防軍將領的實權,不再信任國防軍,各地戰場新裝備和新人員優先補充武裝黨衛隊。

    黨衛軍—武裝黨衛隊

    二戰後,德國被分割槽佔領,美國和蘇聯在德國,不光是剷除納粹黨,還透過一系列政策和改革,剷除了容克階層和國防軍的軍官團們。

    總的來說,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自始至終和國防軍就沒有徹底合作過,雙方之間一直都有摩擦。當局面大好時,還能維持表面的和諧,一旦局面不利,矛盾就爆發了。

  • 7 # 象牙塔學業規劃指導

    上個世紀30年代末,德國實施“強軍興國”策略並迅速在歐洲崛起,他們的首要目標就是凡爾賽戰勝國,而尚未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的英、法等國,只得採取“綏靖政策”並試圖“禍水東引”,將戰爭的威脅轉嫁給意識形態上的對手——蘇聯。

    出乎人們預料的是,就在德軍入侵波蘭的前一週,原本兩個“明爭暗鬥”的蘇、德兩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儘管該《條約》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但確實緩和了緊張的蘇德關係,蘇聯不僅爭取到了更多的備戰時間,甚至有些有恃無恐。

    蘇聯空前的戰爭準備。

    作為意識形態上的對手,蘇聯統帥十分清楚與西方國家必有一戰,尤其是德國,更是他防範的重點,必須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加強備戰、防患於未然。就在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後,隨即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並著手建立一條“東方防線”。

    也就是說,在德軍橫掃西歐的同時,蘇聯也加快了戰爭準備。為了穩住德華人,蘇聯認真履行兩國間的貿易協定,不斷地將糧食、石油、磷酸鹽等戰略物資運往德國,直到戰爭爆發。與此同時,蘇聯在軍事準備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地挖掘潛力。

    首先,在蘇聯統帥的要求下,國防工業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短短2年,國防工業增加39%,是其他工業的3倍,新建工廠遍佈全國各地。除了新式飛機外,蘇軍在武器產量上已大大超過同時期的德國,而先進的T-34坦克開始進行大規模量產。

    其次,加緊訓練部隊。受國內大清洗的影響,蘇軍的指揮系統瀕臨癱瘓,戰鬥力低下讓蘇聯統帥憂心忡忡,他決定開展“大練兵運動”,特別在西部軍區,更是在開戰前一年,進行了5次集團軍級的野戰演習,各軍兵種的協同作戰得到加強。

    更關鍵的是大規模擴編軍隊和整組。蘇軍從2年前的98個師200萬人,迅速擴充至戰前的303個師500萬人,並組建多個機械化軍,將擁有近3萬輛坦克,其中先進的T-34、KV坦克數量達1.5萬輛,是同時期德國裝甲部隊坦克總和的3倍。

    可以說,蘇軍的極速擴充是空前的,儘管其全軍的戰鬥素養還不是很高,換裝也剛剛開始,少量的先進裝備還未形成戰鬥力,但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戰爭延遲一至兩年後爆發,蘇軍將佔據全面優勢,這也是德國元首急於入侵蘇聯的原因之一。

    蘇聯統帥“得寸進尺”。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將整個西歐大陸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憑險據守,但形勢不容樂觀。在德國上下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時候,蘇聯卻在“悶聲發大財”,跟在德國後面撈取了不少好處,甚至是有恃無恐。

    原來,就在德軍征戰波蘭和西歐,並連戰連勝之際,蘇聯也未閒著,不僅從波蘭拿到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而且入侵芬蘭,將國境向北又移動了150公里,甚至藉助武力要挾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並從羅馬尼亞拿走了比薩拉比亞等戰略要地。

    令德華人憤怒的是,除了與芬蘭一戰付出代價外,蘇聯幾乎是兵不血刃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這分明就是德國在前浴血奮戰,蘇聯在後“撿洋落”、白得好處。而且從其動作看,蘇聯利用擴張領土來進行對德戰備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

    更有甚者,就在德軍為登陸英國忙於空中決戰的時候,蘇聯提出進一步和德國商討如何劃分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並要求擴大蘇聯在芬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地盤,而且將勢力範圍伸展到土耳其和伊朗,甚至迫使德軍從芬蘭境內撤出。

    而上述這些國家,大都從意識形態上反對蘇聯,一戰時期有英、法等國撐腰,共同抵制俄國。如今,隨著德國的勢力擴張到整個西歐大陸,這些國家又紛紛投靠德國。而按照蘇聯的要求,德國不但不能為其提供庇護,而且還要拱手讓給蘇聯。

    毫不誇張地講,此時蘇聯的要求不僅遠遠超出蘇德條約的範圍,反而將手伸進了德國的勢力範圍。“是可忍,孰不可忍”,蘇聯的“得寸進尺”徹底激怒了德國元首,就連曾經不願與蘇聯交惡的國防軍將領們,也紛紛表示儘快對蘇聯開戰。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 8 # 米粒閒聊

    。直到,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訂了第二十一號作戰指令—“巴巴羅薩計劃”時,以及轉年的2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入侵蘇聯計劃的最後文字時,還是沒有岀現反對意見。雖然,在戰後有些德軍將領表示過曾經反對入侵蘇聯。可是,沒有證據表明在入侵蘇聯之前,他們曾有過反對意見。在德國入侵波蘭、入侵法國前,德軍將領均有過擔心、疑慮和反對意見。而入侵蘇聯之前,並沒有出現過反對意見。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已將希特勒看作了神一樣的存在,並與希特勒同樣的已經狂妄自大的目空一切了。

  • 9 # 朱袁張天下無敵

    因為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希特勒的“閃電戰”大獲成功,法國投降了,英國縮在英倫三島苟延殘喘,整個歐洲在德國鐵蹄下呻吟。一系列勝利使希特勒這個一戰中的下士威信空前提高,也使國防軍野心膨脹,而德軍是西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又有西線兩年作戰經驗,他們認為只要一兩個月就可以打敗蘇聯,因此由反對轉而支援希特勒。

  • 10 # 島主說事

    德國入侵蘇聯,國防軍將領們為何由反對轉而支援?這裡面有兩個重要因素,讓國防軍將領們痴迷於古德里安建立的閃電戰,一個是小鬍子上臺後一系列的振興經濟和重整武備行動讓國防軍將領們看到了希望,也使他們準備了20年的臥薪嚐膽有了用武之地;一個是閃擊波蘭和佔領西歐的輕而易舉使這些人認為閃擊戰從此天下無敵,打敗蘇聯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是古德里安建立的閃擊戰由理論轉向實踐,英法的綏靖政策幫了大忙。

    一戰以後,雖然英法強加給德國的不合理條件過於苛刻,但保留的10萬國防軍初始力量並沒有因為減員而喪失東山再起的念頭,以古德里安為代表的一些基層軍官,都在緊鑼密鼓地從一戰各場戰役中尋找突破口,閃擊戰理論也由此而派生出來。

    但是,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剛開始也沒想到會發展成為德軍發動二戰的主打戰術,他真實的想法只是想把裝甲坦克從擔負後勤保障和攻堅任務的助攻作用中解放出來,讓裝甲部隊真正成為一支快速機動的突擊集團。由於閃擊戰思想和小鬍子的迅速擴張理論想到了一個點子上,客觀上講,是小鬍子讓閃擊戰找到了實驗的平臺。

    實際上,當古德里安傾心於閃擊戰理論研究時,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還有些國防軍將領們認為他不務正業,是劍走偏鋒,剛開始只是一個裝甲中隊,慢慢地發展為一個裝甲營,然後才是一個團一個師的整編,到1939年進攻波蘭時,古德里安已經有了裝甲軍的力量,但此時,德軍仍然對裝甲為主的坦克進攻表示懷疑,不過僅僅過了半個月,德軍進入華沙以後,這種懷疑就變成了默許,到德軍坦克部隊開進巴黎鐵塔旁邊時,古德里安已經成為了德軍閃擊戰的靈魂人物了。

    從這個層面講,當時法國有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300萬兵力,3000多輛裝甲坦克也不是毫無用處,但是,英法在慫恿德國重整武備上面睜隻眼閉隻眼,讓小鬍子在3年多點時間就把國防軍從30萬發展到100到200萬大軍,而在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時,波軍只聽到英法喊了幾句口號,並沒看到英法出來一兵一卒制止,是英法的作壁上觀再一次讓古德里安信心大增,到1940年6月德軍佔領除英倫三島以外的所有低地國家以後,閃擊戰幾乎成為神話,此時國防軍將領們更不會往進攻蘇聯就是自掘墳墓上面考慮。

    其次,雖然有些國防軍將領對閃擊戰缺乏必要的認識,但寬廣的戰爭舞臺讓他們喜不自勝。

    憑心而論,蘇德戰爭在德軍一方看來,其指揮軍官的能力素質和士兵作戰經驗遠遠超過蘇軍,原因是蘇軍經過了1938年的大清洗,有作戰和指揮經驗的高階指揮員少之又少。而德軍卻不同,雖然一戰結束以德軍失敗告終,但多數指揮官心裡是不服氣的。所以,當德軍統帥部在佔領法國以後,於1940年7月21日提出進攻蘇聯的設想時,多數指揮官是持積極的態度。

    而當巴巴羅薩計劃出臺,德軍準備以三個集團軍群4支裝甲叢集的規模,分三個方向對蘇聯進行大規模進攻時,除了古德里安感到驚訝以外,其它將領幾乎都舉雙手贊成,因為大規模的作戰必須要有大規模的指揮人才作支撐,一大批基層軍官走向前臺得到重用,隆美爾曼施坦因莫德爾及許多新生將領有了用武之地,而古德里安的擔心主要來源於他的裝甲數量無法達到進攻所需,只能將收繳的英法坦克湊數。

    當然,不是所有的國防軍將領們都一直支援閃擊戰,當莫斯科戰役閃擊戰首次遭到敗績後,連古德里安也開始懷疑自己的理論,把部隊撤出了戰場。而其它高階將領在小鬍子承諾5到8周佔領莫斯科的企圖落空以後,也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的持續性,並在1944年7月20日對小鬍子發動了突然襲擊事件。

    透過上面分析看出,國防軍將領們由反對轉而支援,再由支援轉向反對,其中還是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是德軍統帥部對閃擊戰的短板問題視而不見造成的,如果在戰爭準備期間,能充分從蘇聯的地大物博以及閃擊戰需要地理環境和戰爭潛力支撐,那樣的話,蘇德戰爭就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你最喜歡哪個女孩?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