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生文化雜談

    經石峪的金剛經是摩崖石刻裡的大字典範,以其自然而舒朗,平直而厚朴的筆畫深得學書人的喜愛和推崇。

    此刻石大約刻鑿於北齊時期,屬於南北朝時期的隸書。這個時期由於經過隸書的自我變化,而同時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所以書法的風格到了一個瑰麗而多變的階段。而隸書本身反而在向著去除特別長的波磔特徵的方向轉變。筆畫變得平直,有時又會返古式的加入篆書的結構,所以大半都顯得古樸厚重。

    摩崖石刻本身由於其操作的過程有別於廟堂碑,更與精細的書札相去甚遠,所以刻畫大都大開大合,不計較細節的雋美,而考慮整體的恢宏與大氣。就如經石峪金剛經一般,刻石本身就是以山體為結構,未經打磨,石面起伏不平,字也就因此隨形賦勢,不會過分的講究,刻意的追求技巧。

    所以摩崖石刻都有些共通的風格特徵。如果說還有哪些石刻與經石峪文字相近的,那麼尋著摩崖去找,一定是最好的途徑。

    實際上,經石峪金剛經並非獨一無二,在同一時期,由於佛教文化的盛行,這樣的刻經活動是非常普遍的。南北東西,無處不在以各種的形式來儲存佛家典籍。寫經刻經,成為佛教徒積累功德的一種常用方式,而官方也樂於依此來團結子民,所以上下一心,大肆宣傳,刻經寫經,畫像造像,遍於華夏。

    其中就有一些與經石峪金剛經非常相近的刻石。比如也比較有名的鐵山摩崖刻石與葛山摩崖刻石。這兩種刻石也是依山而鑿,所以字型大而恢宏,形象自然朴茂,中正平和。又同是寫經,所以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相近。

    下圖中即是鐵山摩崖刻石與葛山摩崖刻石的部分圖片,與最後硃色的經石峪金剛經是非常相似的。假使不作分別,甚至可以混為一談。

    所以,經上所述,經石峪金剛經只是一類摩崖的代表風格,而非獨一無二的。它代表了一種大氣端方,古樸厚重的隸書書法風格。非常有學習與參考的價值。

  • 2 # 書法雅園

    南北朝時期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書法不沉不揚,點劃無方無折,性情舒緩,靜穆平和,運筆帶有篆意,結體亦蘊隸書風格。每一個字型態豐富,非常自然,耐人尋味。如果要說是什麼書體,有隸,有篆,卻又有楷法。所以不探究書體了,畢竟此作是弘揚佛法,表現的是攝人心魄的精神境界。大體風格就是如此。就字的結構筆法看,接近的應該是《鄭文公碑》。《鄭文公碑》與《金石峪》同處北朝時代,《鄭文公碑》也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筆勢有隸,有楷書筆法,還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方圓兼備,變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但是二者雖然筆法相似,但是表現出來的精神和意蘊卻是不同的。金石峪雍容典雅,平淡之中出新奇,超凡脫俗,應出自某位高僧。

  • 3 # 主要看氣質主要看顏值

    和石峪金剛經差不多有

    崗山摩崖 如下圖第一張入楞伽經他方刻拓片

    以及鐵山的《石頌》第二張圖

    個人覺得五鳳刻石也不錯第三張

    葛山摩崖刻經第四

    尖山摩崖刻經第五張圖片

    嶧山摩崖刻經第六張

  • 4 # 劍氣書聲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無人撰書人姓名,因筆法與山東鄒縣尖山摩崖《晉昌王唐邕題名》相近,後人或以為唐邕所書。又與《徂徠山大般若經》相似,《徂徠山大般若經》上有“齊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樣,因此後人又有推測為王子椿所書。

  • 5 # 手鐲哥海洋珠寶首飾

    和石峪金剛經差不多有

    崗山摩崖 如下圖第一張入楞伽經他方刻拓片

    以及鐵山的《石頌》第二張圖

    個人覺得五鳳刻石也不錯第三張

    葛山摩崖刻經第四

    尖山摩崖刻經第五張圖片

    嶧山摩崖刻經第六張

  • 6 # 鄉野麗江

    泰山經石峪摩崖》(習稱《泰山金剛經》)書法,是中國古代經典書法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湛深的精神內涵,中和的審美特徵,相容的形體和特異的筆法形式,最完整、典型地體現了佛文化的精義和中華民族書以載道的藝 術宗旨。  

    自清代到民國,碑學的興盛使《泰山金剛經》的藝術價值為書壇所重新確認,考據家和書法家根據《泰山金剛經》的風格、體貌相較於山東鄒縣的四山摩崖書法,而不持太多異議的確定其為北齊時書,一時有安道壹為書者的 推斷。北齊時的佛教尊崇和碑派書法興盛的人文條件,使《泰山金剛經》書法的產生有充足的精神依據和環境的支撐。《泰山金剛經》書寫內容為佛教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該經和《心經》一樣,統攝佛學大義,為佛 教禪宗和其他一些宗派所持所本的佛祖慧論。是經詳論“不空之空”,道“無相之相”,以“是他、不是他、還是他”的中觀精義,說我、人、眾生、壽者相,說佛、說法、說心,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總攬其要。這虛幻 不是我們熟知的文化意義的“虛無”,而是以因果律作用於形色,以流轉意義而辨“色空”,進之以證形色成、住、壞、空的生滅本質,由是而類以“實”返“虛”,由“虛”轉“實”的宇宙萬物衍生規律。其書法所本經義 如斯,書法的形跡和形跡所載的精神亦復如斯。《泰山金剛經》完全可以譽為完美體現佛教文化精神的天下第一書,其後世,只有弘一法師的書藝方可差強與其比擬。

    《泰山金剛經》刊刻於泰山斗母宮上之山澗中,其字大逾尺,雍容偉岸的體態兼草情篆意,納隸楷特徵,其形體卓然實相,氣魄宏大,筆力雄勁,有視大山為土丘的氣度,有納百川而瀉海的襟懷。得此特點且推為極致,便易 落入悍霸和狂躁的惡習中,但《泰山金剛經》的神妙正在於:雖大氣磅礴而又簡靜平和,雖體勢開張而雍容含蓄;以意象顯豁而得神理清明,以實相質樸而溢空寂虛靈。這諸多對立的審美取向被《泰山金剛經》巧妙地兼融, 讓人面對其書頓生不可思議之感。品其書讓人感動而愈見親切,貽人信心而不施促迫,啟人心智而點化無痕,淨人心性而潤物無聲。難怪慧眼有自的人見《泰山金剛經》書法有晤對古佛之感,有混沌迷茫頓去之獲。

    《泰山金剛經》正是渾化無跡地體現著上述特點,它的撼人的氣魄固與形體偉岸有關,但筆能扛鼎的結果亦使點畫產生三維深入,而有類似浮雕感的厚重,其厚重支撐書法形體更得蓄氣的寬厚,使內?L的筆意而生外拓的氣局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泰山金剛經》並不看重今時或舊時文人書法在紙上慣用的乾溼、枯潤、散鋒、破筆等運筆效果,而善於藏頭護尾,筆筆中實,似乎減弱了體現毛筆筆性的運動感和筆痕的生動感,它沉酣以求的對點畫 圭角的大力排斥,使點畫於寂靜中愈見肅穆。睹此而不解,這或許是人們對書法時間、空間運動的“定見”所致,《泰山金剛經》沉酣而靜穆的點畫有充沛的元神內實其中,有微妙而變化的筆致自然和諧的置陳於外,它的運 動形式有如盈江春水,在看似平靜的表面卻有激越、酣暢的內動。緣於《泰山金剛經》書法的碑派歸屬和隸篆筆法的規定性,它以中鋒為筆法的主導形式,相對於晉唐行草書而言,它並不著意側鋒的使用和運筆的“八面用鋒 ”,它對中鋒的依賴(這種依賴並非我們今時認為的理性控制,它是書體表現的必須和意趣所主的自然反映,這反映是建立在斯時書寫的公共才能和書者獨特的控筆能力,以及興趣、意趣的獨特性基礎之上的。)和對點畫藏 頭護尾的關注,使書中的任何一個點畫都與輕佻和油滑無涉。它對中鋒“疾澀”的嫻熟駕馭,使快而勢暢,澀而意蓄,有讀久彌濃的豐富韻致,而絕去清人常常掛懷以避的“中怯”現象。

    形成《泰山金剛經》點畫形態的因素還有曲筆的大量使用,使轉用曲,且得“疾澀”之助,使《泰山金剛經》的點畫和使轉有神理的綿密和筆力的韌勁。同時,亦因用曲而使橫平豎直的筆畫更多意態和體勢上的變化。

    時代的演變使我們已失去產生《泰山金剛經》書法的人文條件,審美取向的轉移和書者知識結構的差異以及今時生態環境對人的精神狀態的強大左右力,使我們已難從更深層境上去理解《泰山金剛經》,可以印證的是清人對 它的推重並未成為今時的推重,人們對渲洩以暢浮躁的藝術領受漸慣,對《泰山金剛經》書法的冷淡或許可以說明這一點,因此,重新解讀和理解它就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工作。《泰山金剛經》書法給今世的啟示和教益並非僅 在可供賞玩的形跡上,它更多的是提示了書道可資闡發的藝術內涵和人文精神,以及以書證道的人的終極關懷

  • 7 # 1王永民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與:山東鄒縣尖山摩崖巜晉昌王唐邑扈題名》,和山東泰安境內徂徠山巜徂徠山大般若經》風格相似。

  • 8 # 如石書藝

    與石峪金剛經風格類似的碑帖,歷來說法頗多。

    因此摩崖石刻,一無刻石時間,二無書者落款。究竟是誰所作,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西晉人所書,有的認為是王羲之書,有認為是北齊王之椿、韋子深、唐邕、安道壹以及宋、元人書。

    有人認為,此碑書風隸意楷體;

    有人認為,隸體楷意;

    有人認為,是大字的典範;

    有人認為,非楷書經典。

    對此碑刻書風也說法不一。

    有的認為與《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寫字碑》、《水牛山文殊般若經》類似;

    也有的認為與《晉昌王唐邕題名》以及《徂來山大般若經》相近。

    康有為認為此筆意略同《鄭文公》;

    而包世臣則以為類近《瘞鶴銘》。

    還有許多種說法,不一一列舉。

    以上觀點,如不加以理解,難免給書者帶來困惑。

    對於此碑刻的風格,可作如下分析:

    一、為了細探此碑真面目,我曾多次去泰山觀摩。此碑字徑長約35公分左右,寬40至60左右,以寬扁為主,應屬隸書形態;而並非包世臣所言似《瘞鶴銘》;

    二、刻立時間與上述書風相近的摩崖石刻基本一致,應為北齊或隋左右;

    三、點畫以圓為主,與摩崖石刻基本一路,既有石門頌之沉著流暢,也有西狹頌古意渾穆,更有好大王的敦厚朴拙。

    四、結體雖為隸書,但明顯已脫離傳統漢隸之格,兼有北碑以及行楷之風。一些筆法有呼應、避讓以及連貫之勢。

    五、因山石歷經千餘年,風化毀損嚴重,點畫邊緣脫落以致拓本走形,筆畫變粗,失去原跡神韻。故臨習此帖,應注意點畫不應寫的過於臃腫。

  • 9 # 神韻軒書法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康有為稱其為"大字鼻祖″。無經主和書丹者名。六朝摩崖石刻,在山東泰安泰山一處巨大的溪床石坪上面。該經刻字面積大約為2064平方米,每字高約35釐米,橫寬約40一60釐米。

    此碑用筆圓轉,橫向取勢,是介於隸楷之間的書體。有篆意,古拙樸茂,氣勢雄偉,有遠離塵世的禪書意境。

    與《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風格類似的有漢隸《石門頌》,它也是摩崖石刻,《石門頌》圓渾勁挺,舒展飄逸,楊守敬評曰"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下圖為《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區域性以及單字圖片,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出血情緒激動血壓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