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乎心齋
-
2 # 蠲甲
武松很小就沒有了爹孃,哥哥武大郎一手把他帶大,兄弟兩相依為命,哥哥對他疼愛有加,和性格懦弱身材矮小飽受欺負的武大郎完全不同,武松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爭強好勝,經常和別人打架,可苦了武大郎,打輸了還好,花點錢看看跌打,上上藥膏,打輸了還要去別人家賠禮賠錢,長此以往武松的前途堪憂,武二郎被哥哥送送到了少林寺,從小就受到了佛家的薰陶,一直呆到十六歲才離開少林寺,這幾年每天與佛家子弟相伴,按常理來說僧人們有意識的言傳身教,和無意思的行為和思維喜歡都滲透到他的生活中,塑造著他的性格,他的老師圓光法師和他的感情也非常好,可以說是情同父子,在送武松離開少林寺的時候還教了他一招敗中取勝的絕招,奪命連環鴛鴦腿是也,也正是靠這一招武松在快活林遇到勁敵蔣門神遲遲不能取勝時,甚至落於下風的時候,都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圓光法師的教誨,可見少林寺對他人生的影響之大,也難怪後來他這個假頭陀比真和尚還真,頭陀是有頭髮的和尚也是和尚。這也說明他與佛家的緣分。
-
3 # 陳志明先生
武松從小無父無母,由哥哥武大扶養成人,對哥哥敬若父母,後來武大被潘金蓮王婆西門慶合夥害死,武松對於這種貌美如花心如蛇蠍的女人已經是心有恐懼了,對於成家立業更是心灰意冷。
在張都監家裡遇到玉蘭後,在玉蘭的關心照顧下,武松那顆冰冷的心慢慢的被捂熱了,誰知道劇情直轉直下,玉蘭竟然幫張都監欺騙陷害武松,最好死在武松力下。
從此後武松就心如死灰了。
-
4 # 把盞常聊
回答此問題前,請容我提出一個異議,那就是武松談不上是梁山第一好漢,至少在我這不是。為什麼?首先在行俠仗義上他不如魯智深,其次,在戰場上甭說斬殺大將,連跟誰鬥上幾十回合的場面都從未出現過。好,下面開始回答問題。
武松,身軀凜凜,相貌堂堂。可為什麼終身未娶呢?下面,您看我說的是否在理……
1、出場時年紀還輕。當他在陽穀縣當都頭後,遇見武大及潘金蓮時,他才25歲。那麼他當初打了人出逃到柴大官人家那會兒也不過23歲多點兒。25歲之後,便是:殺潘金蓮、誅西門慶,入獄、發配,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之後是投奔到了二龍山寶珠寺,又隨著眾人入夥到梁山泊。在梁山,都以不近女色為榮,除了個矮腳虎王英,還有誰娶過妻?這是第一個原因。
2、無正當職業。自景陽岡打虎以後,到殺了潘金蓮、西門慶入牢,武松的都頭充其量也當了沒半年。在此之前,無非就是個喝酒鬧事、逞強好勝的無業遊民。在陽穀縣遇到武大郎時,武大的這番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我怨你時,當初你在清河縣裡,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隨衙聽候,不曾有一個月淨辦,常教我受苦,這個便是怨你處。”不曾有一個月淨辦,常教我受苦。您看,連自己的親哥哥都如此的抱怨,哪個良家女子又肯嫁這樣的人呢?
3、年輕氣盛、桀驁不馴。
“三碗不過崗”時,酒家怕他喝醉不再篩酒時,他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裡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酒後,店家又勸他山上有虎時,他又道:“你鳥子聲!便真個有虎,老爺也不怕!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鳥大蟲唬嚇我。”路過孔家莊吃酒,店主人向他解釋的明明白白,可這廝竟然為了口肉吃,蠻不講理不說,還打罵了店主人。當初在柴進家,被宋江踩翻了鐵鍁把要打宋江、被莊客阻攔時,他說道:“客官,客官!我初來時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卻聽莊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柴進趕來後,問他宋江的好處?他又說道:“卻才說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我如今只等病好時,便去投奔他。”明著誇宋江,暗裡卻是譏諷柴進,絲毫不知道反悔自己。
對此,施耐庵解釋的非常到位:“說話的,柴進因何不喜武松?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後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顧管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裡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柴進雖然不趕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白吃白住不感恩、還耍窮橫。從上述的幾件事兒看,的確有點兒“混橫”外加三青子的做法兒。這種人,不僅不招女人待見,我想,他也不一定就會輕易看得上誰!潘金蓮要是沒武大比著,也未必就看得上他。
4、有意無意的成了出家人。血濺鴛鴦樓、在十字坡被裝扮成了出家人後,雖說是假扮,但結果卻成了“假戲真做”。從此以後,行者二字便一直跟隨著他,一直到死。您想,一個出家人,還咋娶妻呢!
-
5 # 渝都見聞
首先,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當時的官場黑暗無比,民間民怨四起。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在社會底層生存的人們,朝不保夕。再加上後來加入梁山,成為朝廷的對立面,肯定最好是沒有家室之累方為上策。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家破人亡、悔恨終生的慘局。
其次,自從武松來到了梁山後,慢慢的也看透了人生。他回想起自己多年來的經歷,心中就像個五味瓶兒,感到了這世間的多變無常。一來自己的乾妹子出賣了自己,二來自己唯一的至親哥哥武大郎也被淫嫂害死,武松心中多半認為女人是不值得信賴的,對女人產生了一定陰影。也導致了最終也沒有娶女人。
最後,如歌唱的一樣,“說走咱就走,風風火火闖九洲”水滸反映的是一群綠林好漢聚義的故事。綠林好漢與與普通民眾是大為不同的,他們聚義一堂,共同闖蕩江湖,衝州撞府,流浪已久,家在他們心中已經不再奢望,可有可無。妻兒對他們也沒什麼吸引力,甚至還可能是他們最大的障礙和心病。既然不重家室,所以不僅武松沒有家室,大多數的梁山好漢們都沒有娶女人。
就以上三點說明武松終身未娶是有一定原因的,特別是上了梁山後更是變了一人似的。施耐庵先生最後把武松安排成了行者,也是有種大徹大悟後的人生選擇的意思。所以終身未娶也就不足為奇。
-
6 # 老陽大學
你要知道,水滸傳不是一部言情小說,而且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較低,水滸傳根本就沒有想描述關於這塊的內容,武松娶沒娶老婆,根本不是施耐庵關注的地方。
其實除了著名的武十回,再往後關於武松的描寫也不多了,武松是否可能像史大郎一樣,外面有個女人呢,這個說不準。
我認為,與其你去關注水滸傳裡面的情情愛愛,不如去學習水滸傳裡面的智慧,尤其是宋江這個人物,為什麼長相醜陋,沒用較高的武術的他,卻能成為梁山之主,他的言行都值得我們仔細的品味。
-
7 # 醉墨客
若是時空穿越,武松能看到這個問題,大概也是哭笑不得,並且表示我長得身強力壯,身長八尺,儀表堂堂,也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然後成家立業,妻妾成群。
可是武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而且武松一直也很忙,忙得沒有時間談戀愛,沒有機會去邂逅姑娘,一直是單身狗狀態,直到老年,也是宋朝的五保戶。
武松的少年逃犯生活武松自小父母雙亡,與大哥武大郎相依為命,挺淒涼的沒爹沒孃,長者為父的武大郎辛辛苦苦賣大餅把武松養大。
武松的少年時期不安分,大概是青春發育期,人有些熱血狂野,在家鄉打死了人,為避免吃官司,武松只得遠離家鄉清河縣,成了逃犯。
少年時期的武松就是一名逃犯,試問一名逃犯,誰家姑娘敢與他談戀愛?再說,武松逃命要緊,至於那些風花雪月卿卿我我之事,哪能奢求。
武松的逃命生涯是在滄州柴進的府中度過的。這富二代兼紅二代柴進閒得蛋疼,但人倒也大方,在府中款待天下的英雄好漢,哪怕是流氓地痞也可以進來,只要會武功就行。
武松做為逃犯,無處可去,臉皮厚厚的在柴進府中白吃白喝了兩年。這兩年間,估計柴進府上進進出出的都是些會武功的單身狗,武松也沒有機會認識姑娘,這戀愛的事又擱住。
武松王者歸來,奈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松在柴進府上混了兩年,對武大郎甚是想念,也想回家鄉試探一下風聲過了沒有,看看官府還捉拿他與否。
辭別了柴進與結拜大哥宋江後,武松便踏上回家鄉清河縣之路。好酒的武松在三碗不過崗處,仗著酒勁滅了一隻老虎,一舉成名。
武松便以打虎英雄身份王者歸來,官府不追究他曾在清河縣犯下的命案,估計是換了知縣。現任知縣哪管上任的事,武松打虎為民除害,老百姓安居樂業,他也好撈油水。
所以武松鹹魚翻身風風光光地在清河縣威風凜凜,還在衙門找到工作。這時的武松有工作,收入穩定,該找個姑娘談戀愛了吧?
可武松真的很忙,這不,他的大嫂潘金蓮與隔壁老王西方慶又鬼混上了。武松視武大郎如父,恩情這麼大,豈容潘金蓮給他大哥戴這麼大的綠帽子,武松怒火中燒,把潘金蓮與西門慶都滅了。
武松又要開始他的罪犯生涯。武松滅了姦夫淫婦之後,做條漢子,不當逃犯,知府也不重判,僅判了武松刺配孟州。這時的武松是帶上枷鎖的罪犯,能不能去談戀愛?天方夜譚之事咯。
去孟州之路,武松雖然是罪犯,可也很忙,不打不相識,認識了張青、孫二孃夫婦。去到孟州時,可以消停了不?不,又得替施恩為爭地盤,去教訓蔣門神。
武松也因毆打蔣門神,引起更大的禍害。蔣門神勾結官府以及張團練來暗算他,武松被迫大開殺戒,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並書“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好了,從此武松就徹底被逼上二龍山落草為寇,這罪名也就更大了。再後來武松投奔梁山,與宋江一夥人徹徹底底與朝廷對著幹。
武松在梁山依然很忙,也沒有時間談戀愛。武松投奔梁山後,因為宋江對他恩情很大,宋江叫做就做啥,所以在梁山的時間裡,武松經經歷過攻打大名府,東昌府等等戰役。
宋江招安後,武松又片刻不得停,全程參與了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
武松在征討方臘時,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成了傷殘人士。後來宋江班師回朝時,武松拒絕回汴京領取功名利祿,更別說談戀愛結婚了。
此時的武松看透世態炎涼,乾脆在杭州六和寺出家,被封為清忠祖師,賜錢十萬貫,成了宋朝的五保戶,最後以享年八十善終。
-
8 # 鮑中伍
經歷了他嫂嫂紅杏出牆毒殺親夫的陰影伴隨他深夜夢裡常常被大郎求救聲:二弟,救我!驚醒。讓他對女人徹底寒心了,/紅顏禍水’永遠根深蒂固在腦海中了,就再無娶妻之念了!
回覆列表
武松六合寺歸隱,八十而終,譽號清忠祖師!
前半生殺戮,後半生青燈古佛!
唯一生之跌宕,寄情於佛學,難以世俗衡量,娶與不娶,不足道也!
何以解憂,各家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