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哈哈haha—

    意識到自己暴食情況,放放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嚥,小吃多餐。多看看胖瘦對比的照片,從思想上有意識控制。多喝水。

  • 2 # 不吃窩邊草小劉

    謝謝邀請,有暴食習慣很傷身體,要想控制就要付出努力,每天堅持運動,增加消耗,提高消化能力,增加基礎代謝,還有再想吃東西時候,做一些心裡暗示,比如吃了會更胖,對身體有害,一口都不要多吃,吃飯時候盛的少一點,還有用小的碗吃飯,會吃完提示自己不能再盛飯了,找到飽腹感,堅持下去會有效果。

  • 3 # 劉大錘223

    控制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腿,就這樣,吃東西的時候想象一下食物都變成了毛毛蟲。,…………噁心噁心自己的胃。等它變小了食慾也就變小了。

  • 4 # 做個局外人549

    控制暴食其實沒有什麼好方法,大多都是依靠自己的自制力,看你是不是能抵擋住食物的誘惑。而且要看你是因為什麼選擇暴食,如果是生活上有壓力或者感情出了問題,偶爾多吃一點也沒有關係,畢竟美食也可以治癒自己的傷痛。

    我一般會在晚上早早的去刷牙,就算餓了,也會告訴自己,你已經刷牙了不能在吃東西了,也可能是我這人比較懶,這個方法對我很管用,因為不會再去重新刷牙。

    也可以培養自己一個習慣,看到喜歡的就只吃一點,每次都只吃一點,慢慢時間長了,就不會暴食了。

  • 5 # 朗的健康享瘦空間

    暴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有些相似,都有無法控制的進食大量食物的行為,吃完了都會有後悔的感覺。一般來說,有暴食行為的人很多都處於明顯的肥胖狀態,有調查發現,長期節食控制體重的人比較容易發生暴食症。

    如果要控制暴食行為,首先要明白,控制的核心應該是情緒的管理,因此,儘量避免不良情緒,用相對忙碌的工作或學習來充實生活,可以轉移對食物的注意力,也有助於減少來自食物的吸引。另外,有意識的避免容易引發暴食的環境,比如餐廳,自助餐,這類似於心理治療的脫敏,採取定時、定量、專心的進餐,增加一到兩次加餐,以少量水果、酸奶或堅果為主,儘可能不出現過於飢餓的情況。還一個辦法,找一個飲食有節制的朋友來監督和陪伴也會有幫助!

  • 6 # 營養師奕可

    用心守護您的健康,每一天,我都在。

    記得有個客戶找到我做營養諮詢和飲食計劃時,在評估她的情況之時,溝通中得知她經常在焦慮/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瘋狂進食,“借吃消愁”。今天就想詳細地講解下“情緒性進食”的問題,可能會對有這樣傾向的朋友有所幫助。 這個客戶是這樣的情況,平時工作或者生活不順心,就會想吃很多東西,什麼薯片啊、水果啊、火鍋啊、炸雞啊等等我問她是真的很餓嗎?吃這麼多?其實一點都不。 她也承認,等東西一吃完,消失的壓力就又回來了。緊接著還增加了對自己不自律的譴責和挫敗感,形成新的恐慌,並且面對隔天的體重更加自責。但在下一次面對焦慮壓力的時候,她還得拿一堆食物放在身邊,那是她深陷焦慮和壓力大時最重要的救命稻草。

    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瘋狂吃東西,以此來緩解壓力,是許多人都會選擇的減壓方式。這種以進食行為作為應對消極情緒(如焦慮、抑 鬱、憤怒、孤獨等)的反應,被心理學家Van Strien定義為情緒性進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借吃消愁”。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發現,自己其實很難區分“飢餓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的區別。很多突然胖起來的人,可能都選擇了將食物當作填補情感需求的工具。從而越來越胖,一胖不止。

    為什麼人容易選擇“情緒性進食”?

    情緒性進食形成的原因,其實比較複雜。就像很多朋友之所以胖,往往也有各方面的原因。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

    “借吃消愁”是我們從嬰兒時期延續下來的習慣,是天性,不容易改的。那時母親是我們最為信賴的人,是我們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而哺乳則是母子之間最重要的互動——

    因此,“透過嘴來獲取安全”的機制,從那個時候開始留在了我們的潛意識中。即使已經長大多年,當我們在面臨緊張和壓力的時候,還總會想著吃點什麼來緩解焦慮。

    從生理的角度看

    巨大的壓力會使我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含量迅速上升,這種激素的大量分泌會讓人感受到異常渴望高熱量的食物。所以,當你因為情緒不好而想吃東西時,炸雞和薯條往往比一份蔬菜沙拉要誘人許多,雖然在平時你可能並不會喜歡這樣的食物。

    從個人經歷角度看

    借吃消愁的習慣,甚至還可能與你的情感經歷有關。比如心理學家Jonice Webb指出,在童年曾遭遇過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容易出現情緒性進食的問題。“被情感忽視”,就是指一個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滿足,不被鼓勵表達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的情緒無法被他人接納,最後導致自己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也變得手足無措。

    同理,一個人成年後,長期被自己的伴侶情感忽視,也可能對他產生同樣的心理影響。由此產生情緒問題後,人也更容易選擇“情緒性進食”來緩解問題。

    那麼,“借吃消愁”真的可以緩解我們的焦慮和壓力嗎?

    還真可以。

    “借吃消愁”緩解壓力的原因在我們體記憶體在一套“自主神經系統”,它調節著我們的激素分泌,也影響著我們的心情。自主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當其中的一套系統被啟用時,另一套系統就會被相應削弱。

    當巨大的壓力襲來,就會啟用“交感神經系統”,於是我們會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全身心進入備戰狀態。

    吃東西,又能讓“副交感神經系統”被啟用,“戰鬥模式”解除,我們會進入“享受人生”模式,心跳平緩,生活進入美滋滋狀態。

    除了快速變胖,情緒性進食還有啥影響?

    既然“借吃消愁”可以緩解壓力,那又為啥不推薦人們使用呢?

    因為它雖然有效,但效果可能也很有限,甚至容易引發更多其他問題。

    首先,為什麼說情緒性進食的安撫作用非常有限?正如我們前文所講,吃東西之所以可以緩解焦慮,是因為消化系統激活了”副交感神經系統“,但這種刺激並不會持續很久。

    所以,當你暴飲暴食之後會發現,那些糟糕的情緒很快又將捲土重來。

    其次,我們在壓力下更多的會選擇高熱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所以情緒性進食極易引發肥胖、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當我們認清自己剛剛攝入了多少卡路里,一種新的對於體重的焦慮會油然而生,再加上剛剛捲土重來的本身的焦慮感,此刻我們會感到比之前更加強烈的糟糕的感覺。

    這種突增的焦慮,會讓我們產生更為強烈的想要暴飲暴食的慾望,我們往往就這樣陷入”借吃消愁愁更愁“的惡性迴圈

    一旦這種迴圈開始,我們的生活便會落入失控感的旋渦。當什麼時候吃、吃什麼東西都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時候,我們厭惡毫無自制力的自己。每一次在鏡子前,日漸豐腴的小肚子都在提醒自己——再這麼下去,坐公交就會被當孕婦了。

    更可怕的是,當人習慣了情緒性暴食,當食物淪為了對抗情緒的工具,人便很難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也很難從中獲取到真正的快樂了——體會不到美食的美好,豈不是太可怕了?如何緩解情緒性進食?

    1.用其他方法啟用副交感神經系統

    前面說過,吃東西之所以能緩解情緒,是因為它激活了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那麼除了進食,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啟用“副交感神經系統”,得到同樣的體驗。

    比如用涼水洗臉,敷一張面膜,也許就是更簡單有效的辦法。當臉接觸到冰涼的東西時,迷走神經被刺激,此時“副交感神經”會順勢得到啟用。

    如果手邊沒有涼水和麵膜,也可以閉上嘴巴、扭住鼻子,然後輕輕地試著向外呼氣。此時,胸腔內的壓力會逐步增加,迷走神經得到啟用,也會順勢啟用“副交感神經系統”。

    如果捏鼻子讓你感覺太難受,降低呼吸速率也是啟用”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種方式。花2秒鐘吸氣,憋氣5秒,然後用7秒來慢慢把氣吐出來。重複幾次之後,你的情緒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2.別讓自己處在太餓或太累的狀態

    回想一下自己暴飲暴食的經歷,是不是大都發生在三更半夜?我們感到極度的疲憊時,最容易發生情緒性進食。在過度疲勞的狀態下,我們的認知資源會變得極其有限,這會導致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進行自我控制。

    所以,保持規律的三餐和作息是減少情緒性暴食的有效途徑。

    3.找一個能快速自我安撫的方式

    情緒性進食的的本質,在於我們沒有找到更合理的方式來安撫自己的糟糕感受,所以只能吃。

    比起責怪自己長胖,嘗試找到替代性的自我安撫方式才是當務之急。

    感到沮喪和孤獨,打個電話給心愛的人,或者養只小貓小狗,跟他們玩一玩,都會令人感到舒適。如果此時並沒有容易獲取的陪伴,看一看自己喜歡的照片、擺弄下喜歡的物件,也會讓你感到更加溫暖。

    感到焦慮時,跳舞、跑步、做瑜伽等任何可以讓你出汗的方式都可以快速消耗掉你的緊張能量。

    感到筋疲力竭時,在吃東西之前,先冷靜下來喝杯茶,洗個熱水澡,點份香薰,然後把自己裹進被子好好睡一覺。

    總之,原理就是找到另一件喜歡的事情,來替代吃東西。

    接納自己的感受,瞭解自身的情緒機制

    4.利用心理諮詢的原理

    當你發現自己存在情緒性進食的問題,先不要焦慮,也不要責怪自己。去接納自己的情緒,去想一想:是什麼導致自己開始情緒性進食?是工作壓力太大?是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的情感忽視?

    一定是有一些不適的感受,才會讓人產生情緒性進食。所以當我們真正瞭解情緒性進食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並能對自身產生理解和同情時,或許情緒性進食就會自動得到緩解。

    即使沒有,這也將為你徹底遠離情緒性進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到底,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只有“容易胖”。

    “變瘦”和“擁有更加科學的飲食方式”是許多人的目標。可當聊到這些話題時,人們總認為這是一個和“自律”高度相關的問題,以至於壓根沒意識到“情緒性進食”的存在。

    其實,情緒也是影響我們身材的重要因素,我們要戰勝肥胖,根本原因也許並非在於不夠自律,而在於不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吸氣的時候鼻子裡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