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證的必備典籍,重要性不言而喻。基本掌握的話,至少可以處理50%的疾病,所以學好它非常重要。現計劃花10個月學習:

    一、前提:

    1-最好在醫療環境中學習。

    2-最好有一定的臨床基礎。

    3-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4-充滿自信,善於思考,勇於實踐。

    二、理論學習:

    a、初級學習:

    (1)花15天,試讀之,以自己的能力瞭解它。

    (2)花45天,透過譯文學習:

    網站上搜:古詩文網,有語音譯文、文字譯文版。

    讀胡希恕《傷賽論》、《金匱要略》講座。

    b、中級學習:

    花4個月:

    網上搜影片:看郝萬山《傷寒論》。看王雪華《金匱要略》。

    讀呂志傑《傷寒雜病論研究大成》。

    c、高階學習:

    花2個月:

    讀黃煌《50藥證》、《十大類方》、《經方使用手冊》。

    三、實踐學習

    花2個月:

    a、花15天到藥房認識藥物、掌握藥性。

    b、實踐中學習(有條件的,比如跟師的,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

  • 2 # 使用者55127447378

    全面反覆閱讀其一,參讀名家釋其二。領悟與實踐其三。最重要是在臨床上映證,不斷總結靈活運用。

    有人講經方不宜隨便加減,是不現實的,人體氣血陰陽偏盛各異,感邪輕重有別豈有一律千篇。再則人得病也不可能與書本完全一致,且還有地域差別。至於以方測症也不能死搬硬套,還得多從病機著手。

    至於漢方劑量,還是以二冉老師論典合理。主要是古計量地域性太強,民間流傳有唐四兩,宋半斤也就是唐宋一斤計量為當今的200g至250g,按十六定位制正好合當今的12.5g至15g為適。那麼漢代計量又如何?依據傷寒論的成書背景,所處地域人的體質體型體重是與與南方人一樣?再則大是重症,誤診誤治變症與壞症點九成之多,一般藥量必須重用。而按今人的體格狀態,用一兩的二分之一最為切當,一兩折為5.5至6.5g為好。最後還是以病症輕重為原則。

  • 3 # 羲皇故都

    要想學好 «傷寒論»,必先學習«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只有懂得了理論和辯證用藥,才能懂得經方的內涵。

    《黃帝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

    《神農本草經》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它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辯證論治的規範,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 4 # 星斗乾坤

    先學《黃帝內經》、《天元玉冊》、《玄珠密語》、《元和紀用經》,後再學《傷寒雜病論》,否則什麼方法也不好使。

  • 5 # 中醫者

    個人經驗純乾貨:1,學習傷寒論前先學些中醫理論和神農本草經和中藥學等。2,背熟傷寒論金匱原文。3,學習《劉渡舟傷寒論講稿》《傷寒論解惑論》《胡希恕傷寒金匱講座》《張琦主編:金匱要略講義》《李宇銘著的傷寒解外、治內、六經原意三書》《郝萬山主編:傷寒論理論與實踐》。4,網上學習《郝萬山傷寒論講課影片》《肖相如傷寒論講課影片》《王雪華金匱要略講課影片》。5,學習醫案《傷寒和金匱名醫驗案精選2書》《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等。6,建立自己的辨證體系,建議從“辨六經+辨方證”入門但要辨方證明病因(性)知因果。7,親嘗方和藥明藥性做到心中心有底。8,多臨床多總結多思考多交流。以上是本人多年學習心德希望對想學習傷寒論的人有些幫助。

  • 6 # 中醫楊一玖

    對於《傷寒論》的學習層次我把它分為5個等級:學習——理解——應用——傳承——創新。

    一、學習

    學習是掌握任何一門技能的初始階段,而且每一門技能的學習和使用技巧都是有其自身的方法和特點的。只有遵循其自身的規律,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就拿《傷寒論》的學習來說,對條文的學習是很重要的,除了熟讀背誦之外,還要弄清楚原文的含義,在掌握了每一條原文的意義以及每個方證的適應症禁忌症之後需要再將所學的內容串聯起來,體會仲景在辨證過程中所建立的六經辨證的基本規律。大的規律是綱,具體的方藥條文是目,綱舉目張才能系統學習掌握應用,不至於學到的知識都是零散的。

    二、理解

    在對《傷寒論》的內容有了初步系統的學習之後要做的就是加深理解,這個理解不是自己一味地死記硬背,企圖用自己的執著感動聖賢,像張元素那樣有朝一日突然做個夢,夢裡受到高人指點,突然醒悟。這雖然可以是一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一方面耗費時間太長,另一方面偶然性太大,效率太低。

    所以有時候突然有個老頭蹦出來朝著你背誦一通不要太過崇拜,如果是能夠學以致用,固然值得尊敬。但要是隻為了炫耀背功大可以一笑了之。

    就理解《傷寒論》上,我也有幾種方法或者建議供大家參考:

    1.在文字上下功夫——名家講座講稿、訓詁學著作

    一般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陳亦人《傷寒論講稿》、胡希恕《傷寒論講稿》、郝萬山《傷寒論》課程影片、陳明《傷寒論講堂實錄》等等。這些傷寒專家的講座講稿都可以作為初學理解《傷寒論》內容的重要工具。因為這些專家都是離著我們很近的人,他們的語言習慣、交流方式符合現代人的溝通方式,而且他們對於《傷寒論》的理解是數十年的積澱,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借鑑意義。

    訓詁學著作的學習就是為了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生僻不懂的字詞時理解其具體涵義的手段和工具。

    2.研究醫家的相關研究著作

    在完成上述初步的學習之後,還要著手順藤摸瓜往前捋,學習近代以及近代以前一些醫家關於《傷寒論》的著作,這樣既能瞭解各個時代醫家對於《傷寒論》理解應用的差異,還能系統瞭解和掌握《傷寒論》的內容,使學習得以進一步深入。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往往我們接受單一的觀點很容易,但是如果同一個問題涉及到諸多不同的觀點,而且一本書中還有諸多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被帶偏,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鑑別能力,或者缺乏臨床實踐,不能用實踐去檢驗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哪一種是錯誤的。

    具體推薦書目如下:

    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柯琴的《傷寒來蘇集》,鄭欽安的《傷寒恆論》,徐靈胎的《傷寒論類方》,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喻嘉言的《尚論》,王肯堂的《傷寒準繩》,張志聰的《傷寒論集註》,張錫駒的《傷寒論直解》等等。

    3. 研習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的經驗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我們要學會利用前人的經驗去驗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這個時候研習歷代醫家的臨床醫案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在醫案選擇上,我更傾向於2000年之前的醫案。雖然那個時候的專家技術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相對來講寫的東西要真實。因為現代社會有些浮躁,著書立說的目的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

    古時候前人寫書是分廠謹慎小心的,因為他們寫書不是為了出人頭地,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掌握這一項方法和技術造福更多的人。比如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一書中就寫到他寫書的初衷是在考慮到自己一個人看再多的病人也不如多一些人掌握和他一樣的醫術,這樣能救更多的人。

    具體的書目有: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劉渡舟的《劉渡舟驗案精選》、嶽美中的《嶽美中醫案集》、胡希恕的《經方傳真》、範中林的《六經辨證醫案》、趙Octavia的《經方發揮》、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喻嘉言的《寓意草》等。

    4.梳理後世辨證方法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雖說“六經鈐百病”,但是後世的諸多醫家還是在仲景的基礎上進行了傳承創新,比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這些辨證方法,都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我們可以透過研習祝味菊《傷寒質難》、張元素《張元素醫學全書》、葉天士《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等等這些內容來探索六經辨證與諸多辨證方法之間的密切關係。

    三、應用

    前面說的都是說的如何理解學習,下面我們再來談一下應用。其實學習完《傷寒論》我們會發現,雖然《傷寒論》一書中只有113張處方,但是這113張方子本身每張方子都有嚴格明確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方與方,證與證之間差別或大或小,或模糊或具體,涵蓋了診療過程中所能涉及到的空間範圍和時間範圍。

    空間範圍上涉及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經絡在精氣血津液的滋養下內絡臟腑外合人體的各個關竅。

    時間範圍上涉及到診療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診前、診中、診後,以及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初期、中期和末期。

    所以這個體系不大,但是佔據了辨證論治過程中所需要考慮到的各個方面。既奠定了基礎,又給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細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對於初入臨床的人來講,要一下子掌握這麼多內容是不可能的,就像玩遊戲闖關,需要不斷找到仲景描述的病理狀態並正確應用,等到能夠逐漸找到生活中的病人原型時,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形成可以落地的,符合當代人特點的《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

    四、傳承

    傳承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要百分之百理解消化仲景《傷寒論》中所要表達的所有內容,並完全繼承《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這個挺難的,沒有任何人和機構可以評估。如果非要說一個標準,那隻能是你的病人,療皆十全。

    五、創新

    創新這個就更難了,要在百分之百傳承的基礎上發現仲景的問題,再結合當前時代的科學技術,取長補短,將《傷寒論》的內容豐富擴大,應用更加有效,更加廣泛。像葉天士、吳鞠通、張錫純這些醫家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石頭和收藏石頭有哪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