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恭,一名孝瓘,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
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幹,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四子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裡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乾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原因是起原本就並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絕皇帝則會使皇帝有失顏面,遂只挑選了一個。
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晉陽,他盡力反擊。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軍大舉進攻,包圍洛陽,高長恭為齊軍中軍統帥,他率五百騎衝入周軍,直至金墉城(洛陽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軍包圍甚急。城上人不識,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得進城,解除包圍。大捷之後。武士共歌《蘭陵王入陣曲》。後為太尉,討柏谷,攻定陽,立不少戰功。
以他多次戰役所取得的戰績大體上可以推論,高長恭的智商應該是不錯的。說他“音容兼美”,大約他也能以優美的聲音高歌。武士們唱《蘭陵王入陣曲》,他也可能是參加者之一。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裡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功高遭忌,後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來毒藥,
由於高長恭的功勞很大,且威望很高,擔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給自己弄些汙點出來,在高長恭擔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時候,收受了很多財物。這一點被他門客相願看了出來。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不答。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願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隱士的個性。高長恭死之前有一個舉動,“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把所有的價值千金的金券都燒了。在那個奢侈成風的時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實在“貪”得太少了點,想那嚴監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燈芯,而長恭卻將那“千金券”都燒了,可知他的確不是一個貪財的人。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藥一杯。皇帝殺人,連理由都沒扯。高長恭對自己的妃子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但也沒有要求見皇帝申述,就飲藥自盡了。
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出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後,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宇文氏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英姿,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蘭陵王因面貌秀美似婦人,自嫌作戰時不足以威懾敵人,每出陣時必戴形象兇厲之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戰,戰功卓越,又十分關愛戰士,軍中流行《蘭陵王入陣曲》讚揚他,以致招到皇帝的妒嫉,下令逼他喝下毒酒。臨死前,他燒掉了所有別人欠他債的借據。後人懷念蘭陵王的英勇與善良,依《蘭陵王入陣曲》編舞,表現蘭陵王指揮擊刺之容,以此來歌頌他。唐代將此舞歸入「歌舞戲」類,與《踏謠娘》、《拔頭》並列。
「軟舞」類中也有《蘭陵王》,與風格柔曼的《綠腰》等並列。可見在唐代時候,此舞有多種風格和不同的表演形式。
此舞曾東傳日本,屬雅樂舞蹈,並有多種《蘭陵王》舞圖傳世。
高長恭,一名孝瓘,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
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幹,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四子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裡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乾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原因是起原本就並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絕皇帝則會使皇帝有失顏面,遂只挑選了一個。
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晉陽,他盡力反擊。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軍大舉進攻,包圍洛陽,高長恭為齊軍中軍統帥,他率五百騎衝入周軍,直至金墉城(洛陽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軍包圍甚急。城上人不識,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得進城,解除包圍。大捷之後。武士共歌《蘭陵王入陣曲》。後為太尉,討柏谷,攻定陽,立不少戰功。
以他多次戰役所取得的戰績大體上可以推論,高長恭的智商應該是不錯的。說他“音容兼美”,大約他也能以優美的聲音高歌。武士們唱《蘭陵王入陣曲》,他也可能是參加者之一。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裡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功高遭忌,後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來毒藥,
由於高長恭的功勞很大,且威望很高,擔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給自己弄些汙點出來,在高長恭擔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時候,收受了很多財物。這一點被他門客相願看了出來。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不答。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願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隱士的個性。高長恭死之前有一個舉動,“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把所有的價值千金的金券都燒了。在那個奢侈成風的時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實在“貪”得太少了點,想那嚴監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燈芯,而長恭卻將那“千金券”都燒了,可知他的確不是一個貪財的人。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藥一杯。皇帝殺人,連理由都沒扯。高長恭對自己的妃子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但也沒有要求見皇帝申述,就飲藥自盡了。
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出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後,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宇文氏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英姿,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蘭陵王因面貌秀美似婦人,自嫌作戰時不足以威懾敵人,每出陣時必戴形象兇厲之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戰,戰功卓越,又十分關愛戰士,軍中流行《蘭陵王入陣曲》讚揚他,以致招到皇帝的妒嫉,下令逼他喝下毒酒。臨死前,他燒掉了所有別人欠他債的借據。後人懷念蘭陵王的英勇與善良,依《蘭陵王入陣曲》編舞,表現蘭陵王指揮擊刺之容,以此來歌頌他。唐代將此舞歸入「歌舞戲」類,與《踏謠娘》、《拔頭》並列。
「軟舞」類中也有《蘭陵王》,與風格柔曼的《綠腰》等並列。可見在唐代時候,此舞有多種風格和不同的表演形式。
此舞曾東傳日本,屬雅樂舞蹈,並有多種《蘭陵王》舞圖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