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咖女青年人

    我和吾,在古漢語中均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 但在上古時代(先秦),“吾”和“我”在語法上是有分別的。“我”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還可以做定語;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賓語。即只能用作施動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分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 又指自己一方如:敵我友;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等。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常和“餘”能互換且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並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與人交談中明確的自稱“我”,會被人當作“下里巴人”看待,正如現代人對“俺”的看法一樣。這裡單指的是,明確的自稱“我”,即指本人,或向他人介紹自己時自稱的唯一一種情況。而將“我”作為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的是“魯迅”先生。自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得到推廣,“我”也在口語和書面中逐漸代替了“吾”而被更廣範地使用。一:所用場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於對話。 “餘”、“予”多用於文章自敘,其中“餘”“予”相通 在《道德經》中,“吾”和“我”不是同一個概念。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的成果。 二、語法區別: 上古時代,“吾”和“餘,予,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做主語,但“吾”尚可用做定語,一般不用做賓語,如“吾日三省吾身”,做賓語時必須防在動詞前邊。如:居則曰“不吾知也”;“餘,予,我”尚可用做賓語。如:今者吾喪我。——《莊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裡作前置賓語,c而在肯定句裡一般用“我”作賓語。 三、語氣的細微差別。 一般書面語言常用餘。 從語法角度來講,予假借為餘,常可通用。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於自謙的語境中。 帝王對先輩或常人後輩對長者常自稱為予。如予小子。有時候帝王嘉勉大臣進柬時,常自謙為予。如:予違汝弼(我有過失,你應匡正) 但予在有些詞彙組合中,有自以為如何,略帶謙義或貶義。如予知(自以為聰明)、予聖(自以為聖人)予知予雄(自以為智慧聰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你遇到過最詭異事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