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過一句話你即使精通各種防禦機制,可一旦出了問題,個人很難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重點是能不能走出來,期間你要哀傷要精分要抑鬱要自殺都可以,當然最好還是不經歷以上情況就能走出來。
7
回覆列表
  • 1 # 廬山心靈真語

    應該先想想為什麼有些人不太會因為親人離世而痛苦,而他們根本不懂任何的心理學。

    依附太深才有分離之苦

    親人離世之所以造成巨大的痛苦,是因為人們太習慣了相互依附,彼此索取和給予意義,相擁取暖。

    如果依附成為很深的心理習慣,當然就會因為割裂分離而痛苦,就像面板被撕裂會痛一樣。

    而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因為親人離世而受打擊,甚至可能還覺得輕鬆了(因為跟那個人親關係不好)?為什麼死的是別家的人就沒有感覺?當然是因為沒有情感依附啊。

    如果能從心裡獨立,不再依賴他人而活,那麼分離就構不成打擊。

    所以把守寡當做貞潔,是因為錯誤地認為女人應該依附男人,同樣,把殉情當做美德也是錯誤的,他們應該做的是解除依附。

    “無意義感”能淡化悲喜

    “絕對的無意義感”這種信念,也可以讓人面對打擊無動於衷,就像“莊周喪妻,鼓盆而歌”,因為他認為死與生都一樣,活人跟塵土一樣。

    如果一個人覺得人生短暫渺小,榮辱沒有意義,那麼他就比較容易放下悲喜。

    (關注心靈健康相關主題)

  • 2 # 星遠xingyuan

    我覺得學過心理學,或者對心理學很感興趣的人更容易走出來,最後結果能不能實現呢?這取決於個人的自愈能力,和事情的傷害程度。

    我們都知道,醫者不能自醫,一是因為醫院的醫生確實太忙太累了,每天要接待太多病人,二是等到醫生疼得不得了,不能再忍受,才去看病時,大部分都已經是晚期了,很難治癒。但是心理學不一樣,心理學會教你為什麼你會產生這樣的情緒,你的身體會有哪些生化反應,平時要注意些什麼,要怎麼預防,遇到了問題有哪些解決方法,怎麼快速地走出來。

    一個心理學愛好者或者從業者,不是要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去尋找解決方法,而是在平時就應該學一點就趕緊用於實踐中,知道這不對就不去做,那樣做對自己更好,就早點去做。

    為什麼說諮詢師遇到嚴重的心理問題很難自愈呢?可以參考斯科特·派克。他寫的一本《少有人走的路》享譽全球,但是自己卻有很嚴重的問題,婚外情等等。一方面是道德問題,一方面是某些情境下做出的行為。環境會嚴重影響人的行為。

    我平時喜歡研究心理學,特別崇尚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知道做哪些事情可以激發我的正向能量,不管是就業、擇偶、人際關係,都幫助我做出了很多正確的選擇。

  • 3 # 夜讀NO1

    作為一個心靈諮詢師,也就是一個沒有證悟的普通人,如果他沒有到達大我境地,能否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自己走出心靈的“陰霾”。

    就像醫生無法治療不治之症,但是醫生的健康觀念,健康意識肯定比普通人要好,就算某些疾病無法完全自醫,他仍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來幫助自己,心理醫生同樣可以使用心理學知識幫助自己處理心理上的疾病。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他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幫助自己,幫助別人,而這個限度與個人專業知識的深度息息相關。

    1、另一個問題是:心理詢師無法給自己解決的問題,能否替別人解決?

    我認為答案是:不能。

    我想給你一個蘋果,我自己得有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蘋果。

    2、從禪的角度來講,在“靜定”當中升起的智慧,也就是就是內觀的探究,假如你在這其中有了10分的功夫,到了“動”(生活)當中就可能只剩1分的功夫了,所以要知道,動(生活)是最大的修心場所。

    所以即使學到了很多的專業知識,真正遇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這個知識會大打折扣,10分的工夫就只剩下1分了……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基本上都是如此,這就是事實。

    3、真正徹悟的覺者,不管他是心理諮詢師或者他有其他的什麼頭銜,以上問題便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看到“眾生皆是過去父母,無我心,無分別心,無人我之心。”當一個人可以達到沒有人我分別的心境,只有一顆慈悲之心,無分別的愛之心,一顆完整的心,沒有小我的心,以上的問題就不存在。

  • 4 # 霞姐剖析身邊人

    ^0^刺蝟抱團取暖時^0^

    ᨐ解讀情緒剖析他ᨐ

    從心理學的2個角度來分析:

    1.      一週之內父母離世,妻離子散,4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同時發生,屬於同時性疊加壓力,疊加性壓力是極為嚴重和難以應對的壓力,它給人造成的危害極大,這時人體驗到的壓力猶如“四面楚歌”。

    2.      這四個重大的生活事件,同時又是他重要的社會支援系統,良好的社會支援系統,可以使壓力事件的強度降低,親密的和可信任的關係是壓力的有效緩衝器。他的重要社會支援系統瞬間崩塌,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他在“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狀況下,即使精通各種心理學、是從業多年的諮詢師,恐怕也很難應對;這麼極端的情況下,可能尋求更精通的諮詢師,走出陰霾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趙小明心理團隊海霞

     

  • 5 # 似水流年12

    心理學不是神學,也不是萬能的知識,解決心理問題需要針對具體的人和場景,不能脫離開實際的物件和環境討論這種只具思想價值的實驗情景,這站在心理學角度看毫無意義。這種極端的情境對於任何人來講都一樣,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儘管情緒起伏很大,但會逐漸平復,恢復正常。一種是被現實災難擊垮,陷入不正常的心理情緒狀態不能自拔。這跟你學不學心理學無關,跟你自身心理狀態是不是足夠健康有關。

  • 6 # 安米心理小課堂

    就算是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也不該保證下一場戰役一定會成功。

    心理學真的沒有那麼牛逼,精通心理學本身並不會幫人們自我疏解情緒。

    心理學給人最大的幫助就是可以改變人們大腦舊的認知,但是它不能直接幫助你克服重重困難。

    就比如,很多人遭遇了失敗之後,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我好沒用,我真差勁”。這是一種在面對創傷挫敗時人們大腦下意識的反應,這負面情緒隨著創傷大小的不同,持續時間也有長有短。

    而如果具備心理學知識,你就會知道生氣、悲傷等負面情緒到底是怎麼回事,減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時間,但是無法阻止負面情緒的產生。你還是一樣會悲傷,心理學只會幫助你減短走出陰影的時間。

  • 7 # Riser

    問題很簡單。與心理專業並無太大關係。

    比如我們吃飯時候,飯菜突然換成了臭魚爛蝦。且這又是唯一的吃食。自然是不得不吃。

    難過是必然。化解,是不可能的只能習慣。

    我們習慣了咀嚼美味,怎麼也無法嚥下味道不好的東西。

    諮詢師,面對痛苦,即便化解,那也是痛苦啊。

    一週的時間能走出,我只能說性子涼薄。

    況且也不需要走出!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心正者皆明。

    父母,是與專業分開的。

    換句話來講,家庭與工作是分開的。迴歸家庭,我們都只是一個普通人,因為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永遠無法真正客觀。

    你是某人的丈夫,妻子,兒子,父親,或者其他身份。

    情感,是無法分離出去的。

    能冠冕堂皇的對自己說節哀順變生活無常,父母老矣,吾輩應當埋頭工作感恩生活的傢伙。

    活著也是死了。

    因為他們沒有情感。

    面對這種事件,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張開的那張嘴。

    用各種資料來評判看待父母的離去。

    那還是人嗎?

  • 8 # 千尋與意達

    能,但不一定必要

    這是一個很理所當然又很傻的問題。就好像你是一個很優秀的廚子,那你可以對著空氣做出滿漢全席嗎?

    意思是,心理學只是讓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行業從業者對心理這塊有更多瞭解,又或者是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但並不是學會了什麼超能力,也不是從此就變為了一個可以一秒處理情緒的機器人。

    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是一個不瞭解也不接受人性的人。一週內,父母離世、妻離子散,這麼大的變故,人的哀傷或者沉浸其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要走出”,其實是違反人性,否定人的情緒感受的事。提問還說出了一種“如果你一週內走不出那你就不是一個精通心理學的人,你是騙子”。

    這句話換過來就很像小時候小孩子打鬧“你說你自己是最大膽的人,那你敢不敢從2樓跳下去,不敢你就是膽小鬼!”,很滑稽。

    有點激動了。但我認為現在很多人太看重“走出”或者“放下”這件事了,認為人經歷了什麼事就一定要放下或者走出才是好的,才是灑脫的,才是正常的。放不下,就是執念太重。我覺得這要求很高也很沒有道理。

    哪怕你不是諮詢師,只要你想,你也能走出來

    前面是說到,其實要不要走出來,答案不是一定的,想走出來就走,不想就不走。但如果你想,都可以走出來。

    自己也去做心理諮詢就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陵王有沒有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