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明權力場》——從官場角度講明史
5
回覆列表
  • 1 # 明月清風閣

    在景山沒有沒有一個文官,更沒有一個武將。

    崇禎時期的君臣關係應該是中國幾千年來十分罕見的現象。君臣互相利用,互相仇視,一丁點兒不能信任彼此,皇帝對臣子苛刻,殘暴,臣子對皇上無忠心可言。

    如果問什麼原因,恐怕一多半都是崇禎帝咎由自取吧!

    俗話說疑人不用,疑人不用。而崇禎帝朱由檢是用一個疑一個。崇禎朝十七年間換了十七位刑部尚書,五十位內閣大學士。對待臣下稍有不滿動輒大罵、訓斥,重則砍頭、株連。前後殺掉七位總督,十一位巡撫,實在是亙古未聞,即使在歷朝歷代的王朝亡國時期也實屬罕見。甚至因為當年山東德王被入關的後金軍隊害死更是一天只能連殺三十六位大臣。崇禎皇帝這個人其實是很矛盾的,從明熹宗榻前接過重任的時候沒有什麼執政基礎,因為一開始明朝就是把他當一個混吃等死的藩王來培養的,值得慶幸的是崇禎沒有那些藩王的紈絝作風,登基後事必躬親,盡心竭力的處理政務,勤政程度在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皇帝裡也是名列前茅的,這是崇禎帝的優點。

    但是,有時候優點也能變成缺點,恰恰是這個優點成為了崇禎最為致命的缺點。首先就是崇禎他努力的想把事情幹好,但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往往適得其反。崇禎在位時屢次下罪己詔,向上蒼和天下百姓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可是回過頭來便加派“三餉”,而百姓早就看慣了他這一套虛偽的做法,朝廷的威嚴一天天衰落。

    其次就是這些大臣的不是了,這些大臣也是千百年來的一群奇葩,當然也是有少數真正的清正人士,不過大部分蠅營狗苟,沆瀣一氣只顧私人利益,完全沒有朝廷和忠君的概念。但他們口號喊得倒是很硬,當年崇禎想南遷時這些大臣中有人對他進行了“道德綁架”,導致南遷計劃破產,崇禎想和清朝議和時還是對崇禎進行了“道德綁架”,當有大臣提議讓太子去南方發展勢力時,崇禎本來沒有什麼想法,可是又有大臣提醒崇禎小心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兒子唐肅宗李亨的前車之鑑,導致崇禎帝疑心病發揮到最大,連自己兒子也信不過,連江山社稷都被拋之腦後,無情帝王家也算是情有可原!

    回到題目中,崇禎自縊時為什麼一個官員也沒有陪他一起殉國?這叫要看當時的背景了。

    李自成率起義軍圍困京師,京師一觸就破。崇禎帝帶領太監急忙駕馬而逃,可惜被弓箭阻攔,立刻去投奔成國公朱純臣,結果崇禎被拒之門外,轉身奔安定門,可是到了宮門口已經沒有士兵給他開啟大門了,幾個太監也沒有能力開啟宮門,把斧頭砍斷了大門依然穩如泰山。無奈,崇禎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回宮便對自己的妻女大開殺戒。佛曉將至,崇禎帝像往常那樣讓太監鳴鐘召集文武百官,可惜到最後沒有一個人來面見他們親愛的皇帝陛下!或許當時京城戰火連天,這些大臣沒有聽到,又或許很多大臣已經逃了或躲在家裡不敢出來,又或者有來的,可惜被宮門所阻進不來。罷了!這些不過是說辭罷了!當時應該是真的一個人沒有來!

    最後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陪著心灰意冷的朱由檢共赴黃泉!

    補充:追隨崇禎殉國官員東閣大學士範景文全家投井,戶部尚書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自縊。左都御史李邦華投水而亡。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盡,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自盡,大理寺卿凌義渠自縊,庶吉士魏學濂自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御史陳良謨全家投井自盡,吏部許直投水自盡,兵部成德全家自縊;戶部吳甘中全家自盡,兵部主事金鉉全家自盡等,此外還行部分京師鄉紳自盡陪葬,很多太監死在城牆下!所以當時在崇禎旁邊只有一個王承恩,但在京師還是大有人在的!

    說崇禎可惜吧!的確有點可惜!說他咎由自取吧!也不過分,個人認為,如果崇禎沒有那麼勤政,沒有那麼多疑,沒有那麼自私,沒有那麼虛偽,或許明朝還能多撐個幾年

  • 2 # 江湖小曉生

    第一,李自成大軍圍攻北京,崇禎帝拼死一搏。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將北京城團團圍住。這一天並不是沒有朝臣上朝,而是沒有皇帝上朝。崇禎皇帝早早就去觀察外面的局勢,他已經做好了拼死一搏的準備。不過大明王朝不能沒有後人,所以他早先便將自己的兒子化妝成了平民送了出去,而現在他回到自己的後宮,斬殺了妃嬪和公主,做好了跟李自成決戰的準備,即使他手裡沒有資本。兩天以後,李自成的大軍殺入了北京城,這一天崇禎帶著數十名太監想要衝出城,可惜被敵軍給殺退了回來,輾轉多地都沒有可以棲身之處,崇禎明白,此刻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了。他帶著王承恩來到了煤山之上,俯瞰著戰火中的紫禁城。

    第二,崇禎在煤山自縊後,數十位朝臣為國自殺。

    大臣們還在焦急地等待著崇禎頒佈最後一道聖旨,可是這個時候噩耗已經傳來了。第一個噩耗是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殺入了北京城,緊接著第二個噩耗也傳了過來,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崇禎的死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徹底滅亡的命運,這些朝臣們明白意味著什麼,大明王朝既然已經滅亡了,那他們這些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數十位大臣跟著崇禎一起為國殉難。比如東閣大學時範景文就帶著全家人一起投井自殺了,還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全家十三口人全部上吊自殺,這些都是血淋淋的證據,崇禎皇帝不是一個人走的,還有不少人在路上陪他。

    第三,為什麼會流傳崇禎皇帝身邊只有一位太監呢?

    其實崇禎皇帝自殺的時候,身邊真的只有一位太監,那是他最忠心的太監。當年他還是個王爺的時候,王承恩就已經跟著他了,一直跟了幾十年的時間,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崇禎當年殺掉後宮妃子和公主以後,並沒頭通知其餘的大臣,他是自己跑到了煤山之上自縊而亡的。這不代表沒有人願意陪著崇禎去死,崇禎知道,已經到了這個關頭,他沒有資格逼著大家陪他一起死,他只能選擇孤獨離去。這件事流傳到了滿清入關以後,他們必須要將明朝皇帝描繪成無道昏君,這樣才能有利於他們的統治,所以後來就變成了沒有人為崇禎殉國,其他人都成了貪生怕死之人。

    第四,也的確有大量官員貪生怕死,投降了李自成。

    崇禎年間的官員,在朝的至少有幾百個,卻只有幾十個是為國殉難的。所以還是有大量的官員捨不得死,他們投降了李自成。不過投降的結果未必就是好的,李自成當時為了奪取北京城內部的財富,吩咐手下大將劉宗敏,將這些投降的朝臣嚴刑拷打,讓他們交出錢財。不少人因為熬不住劉宗敏的審問就這麼被逼死了,下場可見有多慘。其實從李自成這麼對待投降的朝臣,就已經註定了他不可能奪取得了天下。他似乎並不打算在北京待多久,在搶奪了大量錢財以後,他又想著回到自己的老家西安去了。

    總結:崇禎算不上明君,但也絕對不是昏君。

    歷史上總是有人對崇禎褒貶不一,有的認為他是明朝最後的明君,因為他勵精圖治,試圖將國家帶向一個正常軌道之中。可是也有人認為他是昏君,因為他喜歡殺戮有功之臣,沒有能力對付李自成和滿清大軍。其實我認為他這兩樣都沾不上,他只是一位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庸主。他心裡想的是非常美好的,想要天下太平,想要平定四方。但是他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策略,沒有相應的能力作為支撐,為人還比較疑心重,不相信任何人。這樣的君主必然會給當時的大明朝帶來滅亡的命運,他的自縊是一種無奈,或許也是一種謝罪。

  • 3 # 春秋正義

    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帝對吳三桂的勤王之師徹底死心,在處理兒女情長後,與太監王承恩來到景山上,此時原本分守各城門的文官武將、監軍太監,紛紛大開城門迎接闖軍。

    據統計,明朝滅亡,為國殉國的官員甚至比靖難之役時還要少,這種匪夷所思的情景,與理學統治、君臣離心離德有關。

    1.天道統治而非皇權專制,為士大夫叛敵投國提供了理論依據

    宋朝滅亡以後,士大夫把程頤、朱熹的理學思想發揚光大,認為只要剋制每個人的私慾,按照聖人的那套標準格物致知,就可以實現天下大治。

    這個理論本是應對亡國滅種的生存危機而設,但明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以後,竟也成為官方主流,於是乎理學家人人滿口禮義道德,但現實中卻紙醉金迷。因此他們將虛無的天道奉為圭臬,一方面是理念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削弱皇權、為自己謀利。

    明中葉以後,這種趨勢愈演愈烈,集中表現為文官結黨與皇帝的走狗“太監”作鬥爭。皇帝不相信大臣,用權杖、特務、怠政打壓他們,既然為君無道,那麼在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之際,識食物者為俊傑,這幫口是心非的偽君子很樂意為新主接風洗塵,還美其名曰“擇賢主而侍”。

    2.宦官有可能比大臣更忠君愛國

    明朝的宦官,大多出生貧苦人家,早年經歷坎坷,若官至王振、劉瑾這樣的高位,少說也要幾十年滄桑。與史書上記述的宦官亂政、殘害忠良不同,歷史上許多大太監其實對皇帝十分忠誠。大太監魏忠賢,就是陪伴年幼的熹宗一點一點成長,在熹宗即位以後獲權為熹宗徵收礦監稅、刺探遼東軍事情報,比只會耍嘴皮子的東林黨不知強多少倍。

    因此,與崇禎帝一同自縊的太監王承恩,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得崇禎帝信任。曾為崇禎解夢,將“有”字解為“大明半壁江山”,表明了他內心與崇禎帝一樣,對糜爛的局勢發自內心的焦慮。而在李自成大軍攻城的時候王承恩更是親率京營“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與做鳥獸散的高官勳將不知有天壤之別。畢竟皇宮就是他們的家,宦官是皇帝的內臣,勢必與皇帝的命運息息相關。清朝皇帝為他親自撰寫墓碑的“敕建”和“御製旌忠”字樣充分證明太監也是有忠君愛國之人。

    3.崇禎帝個人剛愎自用,對大臣極其不信任

    崇禎在北京城破之際曾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崇禎口口聲聲說的奸臣究竟指誰?

    不得不說,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光刑部尚書就換了17個,平均一年一個,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50個,足以證明崇禎帝動輒得咎,這在亂世可不是什麼好事。對於錢龍錫、溫體仁這樣的權奸,崇禎帝已無人可用,竟用抽籤選閣。後來更是任用了虛偽逢迎的魏藻德,導致危亡之際崇禎竟連參謀都沒有,可謂自食其果。

    另外,崇禎朝年年戰亂,名將輩出,先後有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等官至督師,然後非死即降,與崇禎帝用人皆疑的性格有關,尤其在己巳之變中將袁崇煥下獄,罔顧城外的關寧軍直接拔營東去,才追悔莫及。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況且明朝待士大夫極差,動不動就下詔獄、誅九族、打屁股,與新興的大順軍承諾高官厚祿相比,這幫現實的大臣自然選擇利己這邊,只是他們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一邊厄運的懲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批評孩子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