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含糖量比常人高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內分泌一代謝疾病。其特點為由於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不足和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電解質和水的代謝紊亂。 糖尿病發病率較高,中國一般人群發病率為1-2%,老年人發病率更較高。解放以來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漸增多,城市居民解放前低於1%(北京),現在為1-2%,40歲以上者為3-4%,個別報告退休幹部可達12%。農村及山區低於城市。西方工業國家的發病率為2-4%。早期糖尿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不易覺察,在中國與西方工業國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獲得及時診斷和治療。由於糖尿病的併發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如任其發展,將成為不可逆性的改變,可導致患者病殘或死亡,因此,對提高糖尿病的認識,重視早期診斷,有效預防和治療併發病是當今值得重視的問題。 糖尿病是複雜的,經常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發病。 一、遺傳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確有遺傳因素影響發病,例如在雙胎中一例發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機會發病。如為單卵雙胎,則多在同時發病。據統計,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子女發病的危險率約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則子女的發病危險率更高。如一兄弟發生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則其他兄弟的發病危險率為10-15%。但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並不高於一般人群。 已證實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與特殊的HLA有關,危險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現在多認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遺傳疾病,不是由某個基因決定的,而是基因量達到或超過其閾值時才有發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許多糖尿病發生於病毒感染後,例如風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與病毒性胰島炎有關。當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發生糖尿病。 三、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發現抗胰島β細胞抗體,給實驗動物注射抗胰島β細胞抗體可以引起糖耐量異常,病理檢查也可看到胰島中有淋巴細胞和嗜酸細胞的浸潤等現象。也有報導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療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癒”。 四、繼發性糖尿病 如破壞了大部分胰島組織的胰腺為和胰腺纖維束性變,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功能性垂體腺瘤,嗜鉻細胞瘤等均可引起繼發性糖尿病,即症狀性糖尿病。長期服用雙氫克尿塞、皮質激素、腎上腺能藥物等均可能導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遺傳性疾病如下Turner綜合徵等也容易合併糖尿病。 五、其它誘因 (一)飲食習慣 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無明顯關係,而與食物組成相有關,如精製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發病率高。由流行病學分析,高蛋白飲食與高脂飲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險因素。 (二)肥胖 主要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有關,肥胖是食物的熱量超過機體的需要所致。過量進食可引起高胰島素血癥,而且肥胖者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可能誘發糖尿病。 病理 胰島β細胞數量減少,細胞核深染,胞漿稀少呈脫顆粒現象。α細胞相對增多,胰島內毛細血管旁纖維組織增生,嚴重的可見廣泛纖維化,血管內膜增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常明顯的胰島病理改變,β細胞數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胰島病變較輕,在光學顯微鏡下約有1/3病例沒有組織學上肯定病變,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早期,約50-70%病例在胰島及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稱為“胰島炎”。 約70%糖尿病患者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出現病變,稱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常見於視網膜、腎、心肌、肌肉、神經、面板等組織。基本病變是PAS陽性物質沉著於內皮下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此病變具有較高的特異性,糖尿病人的大、中動脈、包括腦動脈、椎動脈、腎動脈和心表動脈。因同樣病變亦可見非糖尿病人,故缺乏特異性。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多見於病程較長和病情控制不良患者,末稍神經纖維呈軸變性,繼以節段性瀰漫性脫髓鞘改變,神經營養血管亦可出現微血血病變,病變有時累及神經根,椎旁交感神經節、脊髓、顱神經和腦實質,感染神經損害比運動神經損害明顯。 肝臟脂肪沉著和變性,嚴重時呈類似肝硬化改變。心肌由混濁腫脹,變性發展為瀰漫性纖維化。 總之,體內的葡萄糖無法被人吸收分解,排出體外
尿液含糖量比常人高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內分泌一代謝疾病。其特點為由於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不足和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電解質和水的代謝紊亂。 糖尿病發病率較高,中國一般人群發病率為1-2%,老年人發病率更較高。解放以來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漸增多,城市居民解放前低於1%(北京),現在為1-2%,40歲以上者為3-4%,個別報告退休幹部可達12%。農村及山區低於城市。西方工業國家的發病率為2-4%。早期糖尿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不易覺察,在中國與西方工業國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獲得及時診斷和治療。由於糖尿病的併發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如任其發展,將成為不可逆性的改變,可導致患者病殘或死亡,因此,對提高糖尿病的認識,重視早期診斷,有效預防和治療併發病是當今值得重視的問題。 糖尿病是複雜的,經常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發病。 一、遺傳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確有遺傳因素影響發病,例如在雙胎中一例發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機會發病。如為單卵雙胎,則多在同時發病。據統計,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子女發病的危險率約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則子女的發病危險率更高。如一兄弟發生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則其他兄弟的發病危險率為10-15%。但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並不高於一般人群。 已證實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與特殊的HLA有關,危險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現在多認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遺傳疾病,不是由某個基因決定的,而是基因量達到或超過其閾值時才有發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許多糖尿病發生於病毒感染後,例如風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與病毒性胰島炎有關。當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發生糖尿病。 三、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發現抗胰島β細胞抗體,給實驗動物注射抗胰島β細胞抗體可以引起糖耐量異常,病理檢查也可看到胰島中有淋巴細胞和嗜酸細胞的浸潤等現象。也有報導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療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癒”。 四、繼發性糖尿病 如破壞了大部分胰島組織的胰腺為和胰腺纖維束性變,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功能性垂體腺瘤,嗜鉻細胞瘤等均可引起繼發性糖尿病,即症狀性糖尿病。長期服用雙氫克尿塞、皮質激素、腎上腺能藥物等均可能導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遺傳性疾病如下Turner綜合徵等也容易合併糖尿病。 五、其它誘因 (一)飲食習慣 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無明顯關係,而與食物組成相有關,如精製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發病率高。由流行病學分析,高蛋白飲食與高脂飲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險因素。 (二)肥胖 主要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有關,肥胖是食物的熱量超過機體的需要所致。過量進食可引起高胰島素血癥,而且肥胖者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可能誘發糖尿病。 病理 胰島β細胞數量減少,細胞核深染,胞漿稀少呈脫顆粒現象。α細胞相對增多,胰島內毛細血管旁纖維組織增生,嚴重的可見廣泛纖維化,血管內膜增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常明顯的胰島病理改變,β細胞數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胰島病變較輕,在光學顯微鏡下約有1/3病例沒有組織學上肯定病變,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早期,約50-70%病例在胰島及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稱為“胰島炎”。 約70%糖尿病患者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出現病變,稱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常見於視網膜、腎、心肌、肌肉、神經、面板等組織。基本病變是PAS陽性物質沉著於內皮下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此病變具有較高的特異性,糖尿病人的大、中動脈、包括腦動脈、椎動脈、腎動脈和心表動脈。因同樣病變亦可見非糖尿病人,故缺乏特異性。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多見於病程較長和病情控制不良患者,末稍神經纖維呈軸變性,繼以節段性瀰漫性脫髓鞘改變,神經營養血管亦可出現微血血病變,病變有時累及神經根,椎旁交感神經節、脊髓、顱神經和腦實質,感染神經損害比運動神經損害明顯。 肝臟脂肪沉著和變性,嚴重時呈類似肝硬化改變。心肌由混濁腫脹,變性發展為瀰漫性纖維化。 總之,體內的葡萄糖無法被人吸收分解,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