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曉生de課堂
-
2 # 卿老師生活觀察
個人認為非常有道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學習成長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不可替代。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有什麼樣的家長或許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吧。
孩子一出生,就與家庭成員朝夕相處,孩子在成年前,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其關係是親密的,其影響也是最直接、最深遠的,是學校等教育無法相提並論的。
因此,家庭給予孩子的滋養,也就是,父母的為人處世、家庭關係、價值觀念、行為態度等決定著孩子的品德修養、行為習慣、性格品質、精神滋養、心理素質等品質的優劣。正是這些品質,它們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就像一個人的隱形翅膀,決定著一個人是否飛的遠,是否飛的高。
個人的小建議:
首先,家長多花時間學習,充實自己,提升自我;
其次,學會陪伴孩子;
最後,實行家校共育,讓孩子們健康茁壯成長!
-
3 # 日更達人
有道理!
家教好的孩子,尊重父母,並能與父母積極互動。父母和孩子之間各自獨立,彼此關心。
家教差的孩子,不懂尊重,缺乏獨立性,父母和孩子之間相愛相殺,痛苦萬分。孩子經常會有學習問題、行為問題,甚至有社會適應問題,人際關係也不好。
-
4 # 和平2018
一個人對待自己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與家庭傳統和教育有一定的關係,但不絕對,比如一個家庭幾個子女,品質德性,作人標準完全
一樣嗎?難道他們是受到分別教養的嗎?在有一個家庭父母基本文亡,就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莊家人,可人家的孩子在學校門門學分第一!後來考上了大學,人品素質都優秀!怎麼解釋?還有高貴家庭非常重視對下一代的陪養教育!但是不少富二代走上了瞎道!古戲曲中的花花公子就是例證。
忠厚傳家遠,人意兒孫福。是實在話!上樑不還下樑歪更有道理,但生長環競,生活氛圍,社會風氣,結交人群都有關係,單憑一個
方面決定不了一個人的品性。自我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
5 # 雨後山林靜
我認為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完全對。一個人對父母的態度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對父母很好;這二種情況是對父母不好;第三種情況是對父母冷漠。我們來仔細看這三種情況。
一、孩子對父母很好。1.孩子對父母好,可能是因為父母以前對孩子也很好。這樣的父母會很關心孩子,會經常陪伴孩子,對孩子很和善。會適當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懂得尊重孩子,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因此,孩子也會對父母很好。這樣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
2.孩子對父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以前父母對孩子非常溺愛。什麼事情都答應孩子,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因為溺愛孩子,父母對孩子很好,所以孩子自然對父母也會很好。但是父母溺愛孩子並不能說明家庭教育就是非常成功的。溺愛孩子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規則意識。孩子會依賴別人,獨立能力差。
二、孩子對父母不好。1.孩子對父母不好,可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在一些控制型家庭中,還是會感覺到很壓抑,他們往往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凡事都要聽父母的,否則父母就會對孩子大發雷霆。或者在孩子面前訴苦,認為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可是孩子卻不聽話。對孩子進行感情上的綁架。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他們都很想逃離這個家,遠離自己的父母。在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的家庭就是這種情況。父母的控制讓英子壓抑得想去跳河。在她的心裡是非常排斥父母的,不願意親近父母。
2.孩子對父母不好,也可能是因為父母溺愛孩子導致。因為當一個孩子長期受到父母過多的關愛與保護,他自己的獨立能力就很弱,會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樣的孩子就像一個巨嬰一樣,等有一天父母幫不了了,他會認為父母對他不好了,因此對父母也會不好。很多啃老族就是這樣,因為他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
因此,從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三、孩子對父母是冷漠的。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在小時候得到的愛比較少,他沒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因此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這樣的孩子防禦性比較強,不輕易相信別人,對父母也會比較冷漠。比如在留守家庭或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是忽視的,或者父母愛另外的孩子,而不愛他,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的感情自然不會很深。
這種孩子還表現在沒有同理心,他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當別人在承受痛苦的時候,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因此,從這種孩子對父母的表現上來看,也能看出家庭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的。
不過天下沒有哪一位父母是完美的。能從自己身上看到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對自己是一種覺察。父母可以慢慢完善自己,只要父母在不斷的學習,就能改變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
6 # 我是杜佩玉
有一句話我們首先要分享一下。
從來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在任何時候都會發生改變。
一個人對待父母的態度,只是一個時間段裡面,青春期的孩子對待父母恐怕反感比較多,甚至個別衝突激烈的時候會和父母進行,即使這種極端衝突狀態下,有些孩子自我壓抑甚至會走向極端。
然而事情總會過去,青春期的孩子之後慢慢的就會學會成長,對待父母也越來越學會了理解,當然這種理解包含了自己的愧疚,包含了自己對父母當年的付出的一種理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大多數家庭中,每一個男孩最終都成長為父親的形象。
所以說從一件事情上,從某一段時間上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絕對不能判定一個人的品質,因為人都是會變的,今天和你稱兄道弟的人,明天說不定在背後捅你刀子,但是對於家庭不一樣。
家庭就是那種互相不再設防,互相背靠著背一起奮鬥的家。
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在過去就有父子相隱不為罪這種說法。
華人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比較多,所以,無論我們怎麼反對,但是在我們骨子裡面還是充滿了儒家的一些文化影響,比如說孝這個字。
-
7 # 鑫雨親子講師
感謝提問。
就我的觀點而言,我認為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因為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僅是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更重要是培養孩子的感恩心和責任心。因為感恩心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感受愛和表達愛,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而責任心則能夠幫助孩子提升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抗挫力,讓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逆境,真正透過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首先,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是否尊重,說明了孩子是否有感恩心態。感恩心緣自於被尊重被看見,同時也學會尊重和看見別人。我們常常看到,父母會千方百計地對孩子好,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孩子,但在付出的同時,如果我們沒有尊重孩子的真正需求,沒有教會如何感受愛和表達愛,但很多孩子就會把父母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的接受,甚至還會要求越來越高,因為他的內心依然是空虛的是缺愛的。他沒有感受到別人的尊重,就不會尊重別人;他的付出和愛心沒有被別人欣賞和感恩,就不會培養出感恩的心態。
而當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尊重,培養出感恩的心態,無論以後他在事業上的成就有多大,他的生活幸福指數必定很高。因為他會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好,會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會以自己的能力來回報幫助自己的人和社會。帶著感恩心態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別人的喜歡和欣賞,也都會營造一片溫暖和諧的生活氛圍。
其次,孩子對父母的老年是否盡孝,說明了孩子是否有責任感。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
會把孝敬父母和養育孩子當成自己的天職而不是負擔。
把孝敬父母作為天職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以身作則;把養育孩子作為天職,就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強壓和控制,而是根據孩子的成長需求來培養孩子。孩子需要在小時候鍛鍊各種生活和社會技能,需要學會如何閱讀、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發現生活的美好、如何探尋自己的潛力、如何團隊合作、如何承擔責任。如果父母能夠盡心盡職,根據孩子的成長來支援和引導孩子,孩子的責任感也會隨之培養出來。
而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或者父母把養育孩子作為負擔和麻煩,孩子也會形成害怕困難和推卸責任的想法,會成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的是退縮或逃避,或者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而一個負責任的人,則會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分析問題的原因,並且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你看到一個成年人,遇到問題只會牢騷滿腹抱怨連連,或者推三阻四,甚至透過家暴或虐待動物來展示自己的強大,那通常都是從小沒有培養足夠的責任感。而如果一個成年人常喜歡說:“這事交給我就好。“”這是我的責任,我會負責到底。“之類的話,那通常是從小就學會了承擔責任,有責任感有擔當,你可以充分相信他,與他合作共事,跟他做更長久的合作和相處。
人們常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雖然這句話不盡如此,因為孩子成年後有能力有義務透過自己的學習來自我提升成長。但在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怎麼做,的確非常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成長。而當一個孩子在成年之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並可以透過學習來改善自我,那他在很大的層面上,會直接反映出冢庭教育的成敗。
-
8 # 北風吹HRB
從一個人對待父母的態度,能看出看出家庭教育的成敗,有道理嗎?
有道理。因為孩子從小就受家庭影響非常重要,父母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如何對待爺爺奶奶,是否孝順也會在子女幼小的心靈在打下深刻的烙印,言傳不如身教,好的家庭傳統會給後代留下財富。除此之外,遺傳基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對待父母的態度,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成敗。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的答案肯定是:有道理!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都煞費苦心,但教育孩子是任重而道遠的,是陪伴孩子的時時刻刻都會發生的事情,絕不是三分鐘熱血就能培養出來一個德智體美樣樣精通的乖孩子。
小孩子呱呱墜地時並不會說話,身邊一切的聲音都是他練習說話的模板。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認真把好關口,不能鬆懈。很多孩子學會罵人,就是家長在這個時候沒有好好教導卻當反差、樂呵聽了。等到孩子漸漸長大,把髒話當成口頭禪,就追悔莫及了。
朋友圈裡有個家長經常曬吃喝玩樂,各種逛街、買東西,但他家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現在孩子才10歲,對穿著打扮特別在意,必須是大牌,不然不要,家長還覺得有個性,從來不管制,而且性格也偏冷漠,覺得自己很高貴,看不起同小區裡的孩子。所以家長傳輸給孩子的觀念非常影響孩子的認知。
孩子的一舉一動是父母的縮影,所以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言談舉止,良好習慣,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否則真的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