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寰球視野新觀
-
2 # 深空電報
主要是因為紅旗太平洋艦隊無力保障戰役級(集團軍以上)的登陸作戰。即使到了戰爭末期,紅旗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僅僅侷限於兩艘三十年代中期水平的輕巡洋艦、12艘效能平平的驅逐艦和78艘潛艇,在此之外主要是一些輕型艦艇包括19艘護衛艦、10艘佈雷艦、52艘掃雷艦、49艘獵潛艇和204艘魚雷艇,另有1549架飛機。如果對日本本土展開突擊必然是一場方面軍級的戰役行動,這樣規模的登陸需要艦隊保障數十萬人的上陸以及這些人員的兵器、補給運送,需要在登陸時提供火力支援、空中掩護。
在二戰水平下要想開闢一個具有一定縱深的登陸場對蘇軍而言大概需要一個步兵軍的兵力,而為了保障行動成功必然要採取多點登陸,在各登陸場均取得成功後再使之互相連線。這樣下來,單第一梯隊需要投放的兵力大概需要在2-3個步兵軍即6-8個步兵師和其他大量支援單位,而且在將他們送上陸的同時第二梯隊就應該已經待機了,換句話說太平洋艦隊需要至少湊出兩個梯隊的登陸船團。不過即使假設太平洋艦隊湊夠了登陸船,以其兵力規模顯然無力同時完成保障制海權、對第一梯隊提供火力支援和掩護、對第二梯隊的護航等多項任務,最樂觀的估計是12艘驅逐艦不過能對兩個登陸場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在此之外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艇也就剩下一艘驅逐領艦和兩艘巡洋艦了,而剩下的小型艦艇事實上並不能保障登陸船團的安全,登陸船團隨時都暴露在海空火力的威脅下且幾乎不設防。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對日本展開登陸是一件極不負責任的事情,相比之下拿下千島群島就好辦多了,每次都是師級規模的登陸。
蘇聯是一個具有很強擴張慾望的國家,在二戰之前就開始在東歐發起一系列戰爭,例如德國進攻波蘭時,蘇聯就從波蘭背後捅了一刀。而且蘇聯領導人也深刻意識到,二戰可以劃分勢力範圍,對於戰後國際具有重大意義。
回到原題,蘇聯為什麼不打到日本,主要是來不及。
1945年4,5月份,蘇軍主力正在進攻柏林,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蘇軍不僅調集250萬人了的大量部隊,而且還有2500架飛機,14000們火炮,1500輛坦克及裝甲車。德軍針鋒相對,調集80多萬人防守,看似人數不多,但這已經是德國的全部家底了。
戰役最終以蘇軍勝利而告終,但是蘇軍仍然付出了30萬人得巨大代價。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蘇軍主力向遠東調集,準備進攻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到8月初,蘇軍已經集結了170萬兵力,但是此時美軍已經逼近日本本土。
8月9日,蘇軍正式發起對日本的進攻,關東軍倉促應戰,一週之內便被擊潰,14日,日本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18日,關東軍投降,蘇軍進而佔領中國東北以及日本的北方四島,戰爭結束。
所以從時間點來看,蘇軍並不是不想進攻日本,而是時間來不及,在太平洋戰場,美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打敗日本,這就為單獨佔領日本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美國是準備讓中國,蘇聯,美國等國分割槽佔領日本的,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