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愛茶人之琳

    兩種發音,揭示中國茶葉全球化

    2015年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統計了現存的全球語言:5561種。而這只是現有的語言,很有語言文學在世界上已經消失了。

    在這5000多種全世界的語言中,“茶”的說法卻只有兩種,一種發音類似英語的“tea”,西班牙語中的“té”和南非荷蘭語中的“tee”;另一種發音類似“cha”,例如印地語中的“chay”

    大家可別小瞧這小小的發音問題,它們可都誕生在中國,更是中國茶在世界“全球化”的表現。

    美國知名財經網站“石英”(www.qz.com)1月11日刊文稱,這兩種發音都來自中國,正揭示了古代茶葉“全球化”路線。

    從陸上絲綢之路走的茶葉,所到之處幾乎都叫“cha”,而從海路走的茶葉,所到之處幾乎都叫“tea”。

    “石英”稱,下面這張地圖展示了兩個不同的全球化時代:一條路線由古代中國向西延伸,傳播貨物和思想;另一條路線是400年來歐洲人的海上擴張,同樣傳播了亞洲文化

    陸上絲綢之路的Cha

    “茶”(cha)這個詞是漢語,在很多不同漢語方言中發音都是類似的。它來自中國,穿越中亞,最終在波斯語中變為“chay”,毫無疑問這是由於沿絲綢之路的貿易。最新研究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茶葉貿易。

    “茶”這個名詞的傳播範圍超越了波斯語,在烏爾都語中成為“chay”,在阿拉伯語中成為“shay”,在俄語中成為“chay”。它甚至傳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語中成為“chai”。日語和韓語中茶的說法也以 “cha”為基礎,但日語和韓語中茶的說法很可能在向西傳到波斯前就採用它了。

    海上絲綢之路的Tea

    茶這個字在中國不同方言中,寫法一樣,但讀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它讀作 “chá”。但在福建等沿海省份所使用的方言中,這個字讀作 “te”。

    17世紀,荷蘭人成為了歐洲和亞洲之間主要的茶商,荷蘭人在東亞主要使用的港口位於福建和臺灣,這兩個地方的人都將“chá”讀作“te”。荷蘭東印度公司向歐洲大規模進口茶葉,由此出現了法語中的 “th”,德語中的 “tee”和英語中的 “tea”。《世界語言結構地圖集》(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也表明這一點。

    補充兩點

    第一,最先到亞洲的並不是荷蘭人,而是葡萄牙人,他們也是最先把臺灣命名為“福莫薩”(Formosa)的人。葡萄牙人的貿易據點不是福建,而是澳門,澳門使用的是chá這個說法。這就是為什麼葡萄牙是歐洲唯一一個不說“te”而說“cha"的地方

    第二,世界上只有極少數民族對茶有自己的單詞,這些地方通常是茶葉的原產地,例如,在緬甸語中,茶葉是lakphak。在和雲南接壤的果敢,是緬甸主要的產茶大市,紅茶、綠茶以及少量的普洱和烏龍茶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

    未來的中國茶葉全球化

    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中國茶葉出口開始萎縮,與國內外社會環境和飲用習慣有關,工業革命興起的紅碎茶和CTC茶,以及衝飲方便價格低廉的袋裝紅茶,順勢而出,因此像印錫茶和肯亞紅茶快速崛起。目前來看,斯里蘭卡是世界第一大茶葉出口國(古稱錫蘭,佔國際出口總量的21%),其次是肯亞(19%),中國(18%)和印度(13%)

    當然,世界市場除主銷紅茶佔75%左右外,還有綠茶及其它茶類,具有一定多元性,其中綠茶佔總市場15%左右。二十一世紀以來,人民健康意識增加,加之WHO認定綠茶為健康飲料之首,因而綠茶銷量增加。較遠一點看,由於市場對品質多元化的更高境界要求,中國茶的整體優勢,會更加顯現出來。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作為全球最早發現和飲用茶葉的中國能重回巔峰時代,成為世界茶業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茶葉出口國,再續千年前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茶葉傳奇

  • 2 # RallodM

    tea是近似潮汕話裡的發音,經海運流傳。

    char則是漢語官話的發音,由陸路傳播。

    但稱tea的絕對比叫char的多的多得多!!!

  • 3 # 義芳君說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這是世所公認的。

    在歷史的程序中,中國茶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向世界,是歷史上以中國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向西方世界輸出價值觀三大利器之一。(注:三大利器:茶葉、絲綢、瓷器)。

    現今全世界範圍內,關於“茶”的說法,實際上大抵只有兩種。

    一種就是漢文體系的“cha”,包括波斯語系中的chay;另一種就是歐美語系裡的“tea”,以及“tea”的變種,如:西班牙語的“te”、法語的“The”、德語的“Thea”等等。

    有意思的是,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說法,其實都是源自中國,並且與中國兩條古老的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一條是陸上絲綢之路,經由中亞、西亞,最終連線起地中海各國。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前前後後延續了兩千多年,茶葉是絲綢之路上商貿往來最為重要的物資之一,至今仍可看到中國茶文化對於中西亞地區,如哈薩克、土耳其等國的影響。而“cha”的發音,隨著不斷的相互交融流傳,自然而然逐漸被當地語言同化,但仍然保留了原發音特點痕跡。

    另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經由中南半島,穿過印度洋、紅海,最終抵達東非及歐洲地區。

    十七世紀,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時期,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將殖民據點伸進了東亞地區,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中國開展較大規模商貿往來。

    位於東南沿海的廈門港是當時中國第一個輸出茶葉的港口,荷蘭人來了後,既帶走了中國茶葉,也帶走了中國茶的叫法。現在“tea”說法,其實是由廈門話閩南語“dea”的發音演變而來。

    可見,從茶名叫法的傳承與演變,也反過來印證了“中國是茶的故鄉”的說法。

  • 4 # 懂茶帝

    “茶”在全世界語言中為何只有兩種叫法,一種是漢語讀音chá,另一種是英語讀音,tea。

    這兩種叫法都來自中國,一個是漢語(沒得說),另一個源於中國的閩南語te。

    由於世界各地的茶葉都是從中國出發貿易,因此全世界茶的叫法也幾乎都源於中國。

    讀音與cha相似的詞語,是沿著絲綢之路透過陸上傳播的;與tea相似的詞語,則是由荷蘭商人透過海上傳播的。

    tea

    在沿海省份福建所使用的閩南語中,茶這個字讀te。這條線路是海上傳播。

    17世紀,歐洲和亞洲之間主要的茶商是荷蘭人。福建和臺灣是荷蘭人在東亞主要使用的港口,這兩個地方的人讀茶都讀te。因此荷蘭語、法語、德語、英語,都將茶稱作tea。

    chá

    cha這個發音是漢語,來自中國。

    這個詞語穿越亞洲,沿著中亞行進,最終在波斯語中變為“chay”。這個路線也是絲綢之路貿易線路。

    其實,少數語言也有自己的說法。例如,在緬甸語中,茶葉是lakphak。使用小眾“茶”語言的地方,通常自己都產茶葉,當地人也就有了自己關於茶的發音。

  • 5 # 讀史品文

    有人說全世界的語言中“茶”的叫法只有兩種:cha和tea。不知道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否到世界各地做過實地調查,包括一些只有幾十、幾百人的稀有部落在內。世界消費茶葉的絕大部份,來源於中國這個產茶大國,自然沒有什麼疑問。我甚至覺得,西方對我們中國的稱呼“China”一語,其實是chi(瓷)和tea或cha(茶)的合體,因為中國的瓷器和茶葉,毫無疑問,影響了全世界。

    中原cha的稱呼:陸路往西沿絲綢之路,透過西亞諸國,最終到達歐洲;一路往東先經北韓半島,再越海抵達日本。

    我感興趣的是日本對“茶”的稱呼。日語裡“茶”有四種叫法:㈠ チャ(cha)㈡ サ(sa唐音)㈢ タ(ta漢音)㈣ ジャ(jya吳音)。這四種發音無疑都是cha的音轉,可疑的是竟然沒有閩南語的te音。

    說起中國茶的歷史,先秦說、兩漢說、三國說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兩晉時,喝茶盛行於官僚、士人等有閒階層。唐時,喝茶盛行於民間,並由此誕生了茶道文化。隋唐時,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原,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這些日本留學生們也把茶道帶到了日本,所以日語裡產生了幾個以cha音為本源的發音。

    而唐時為了躲避中原戰亂,或討伐甌越之南而南下,進入武夷山以南,從而定居下來的中原民眾和中原兵士,他們自然保留了純正的中原發音,這些人成為了現在閩南人的先祖。也就是說,現在的閩南語裡很好地保留了唐時的中原音,所以,有很多發現,閩南語和日語,在很多漢字的發音上出奇得接近,也就不難理解了。而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日語中竟然缺乏了閩南語te的發音。

    過去,福建和日本一直是有著貿易來往的。作為茶葉主產地的福建,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南人藉助著季風洋流(黑潮),先向東抵達琉球國,再北上經奄美大島,最終在九州的鹿兒島登陸。閩南人帶來了日本茶葉,卻沒有帶來閩南語茶的發音te。

    關於日語中無tea的發音,暫且存疑,待好事者釋紛解難。

  • 6 # 青甘科技

    估計唐以前發音是cha,包括當時福建全境。不難從日語及廣府話發音求證發音cha .閩南在南宋大發展,閩南音te估計來源於南宋小資小清新,也不排除來源於蠻獠少數民族,閩南有個說法,血統上有唐山爺爺沒唐山奶奶。荷蘭人滿世界賣茶葉估計也就清朝馬可波羅同志忽悠完以後的事了。英語為啥沒學跟日本一樣學唐音,而跟半路出家的荷蘭發閩南音,就屬於趕早不如趕巧了。

  • 7 # HuiNanHistory

    是這樣的。

    縱觀全球所有喜歡飲茶的地區,對茶存在兩種叫法,其中一種是cha,另一種則是tea。

    這體現出不同的傳播途徑。

    以陸地貿易(特別是絲綢之路)為主的茶葉交易,所有涉及的地區,都以chai、cha稱呼茶葉。

    例如,在蒙古語和滿語中,茶都讀作cai。這兩個族群或民族,都是透過陸地貿易接收茶的知識。

    但是,對於歐洲而言,讀cha還是tea,情況就比較特殊了,這取決於與那一地區的華人相接觸。

    歐洲人最早稱呼茶葉,還是叫它為cha。

    例如,16世紀的葡萄牙語稱茶葉為cha,義大利語是chiai,英語是chia、chaw、cha等等。

    情況的改變發生在17世紀後期。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開設四海關,允許外商貿易,其中就包括閩海關廈門。

    英國商人與廈門的茶商相互接觸後,受到當地的語言影響——廈門地區的茶,讀作tei。英語中的tea也就此誕生。換言之,茶現在為什麼要被稱作tea,其實是要問三百年前的福建人的。按照此前的傳統,其實cha才是最廣泛的名稱。

  • 8 # 李莫說茶

    因為世界喝茶的引領者和傳播者分為中,英兩個大系。東亞華文化地區的國家,茶和飲茶方式直接傳承於中國,自然襲承中式名稱。西方及其餘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飲茶習慣,主要是由日不落帝國在殖民其餘國家期間帶入,自然用的就是英式叫法。

    在唐代以前,不同的時期和地區,茶有很多種叫法,也有很多種寫法,列如檟,荼,搽等。而最早的“茶”字誕生於西漢,有一類寫法把荼字去掉一筆,寫作“茶”,但並不通用。直到唐朝陸羽寫茶經,昇華和傳播喝茶方式,才藉助其自身影響力,正式使茶字成為通用的字型和名稱。

    中國有很多方言,發音有一定區別,其中福建一帶方言中茶的發音類似“貼”。而福建是很多朝代茶葉出口海外的主要貿易市場,最初來到中國購買茶葉的西洋商人見到茶,聽當地人將之稱為“貼”,直接音譯過去,用“tey”表示,讀“梯”。到十六七世紀時改為“tea”。這個叫法也隨西洋商人傳播在歐洲英語國家之間,之後,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遍佈世界,將飲茶習慣傳進這些國家地區,自然也就使用的是英式名稱。

    中國名稱和英式名稱是對茶的兩種主流稱呼,不同國家的稱呼代表著這個國家的飲茶習慣是由中國直接傳入,還是由以英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傳入。除了這兩種名稱之外,中國西南小部分國家及語言裡也有自己的名稱,只是對外沒有影響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常見的滅火器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