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慢
-
2 # 千里巖
不會,因為起源於歐洲的“民族國家”觀念已經深深地植入了現代社會的政治觀念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認為自己擁有主權地位是最能夠確保自己利益的方式,除非幾個特例之外。(美國之於波多黎各,阿三之於不丹這種)
出現政治合併,執政的政治精英必須首先要說服自己,常言道“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如果沒有特別的壓力,政治精英們首先會損失自己的利益。其次要說服國民接受,併入大國,那麼必然是為了追求安全和發展,如果這個小國 本身就很發達,那麼併入大國主要追求的是安全,可是安全完全可以透過締結軍事政治同盟來實現,併入並非唯一手段。如果是尋求發展,那麼除非特殊的地緣利益,否則大國不會樂於背上一個經濟包袱,而失去了自主完全需要依靠別人“轉移支付”模式的扶持,不僅效率可疑恐怕也難持久,不如自己掌握經濟命脈去謀求發展。
反過來,大國如果吞併小國,因為上述原因必然遭遇強烈的抵抗,這個抵抗不僅會來自於被吞併的小國,更會遭到其他大國尤其是周邊國家的警戒,甚至會透過插手干涉作為拖住競爭對手的機會。這一點,大國也必然考慮到,莫不如透過經濟殖民,政治間接影響等等方式隱形的控制之。
儘管“大魚吃小魚”恐怕不會太常見,但是類似於歐盟這種社會價值觀相近,發達程度差異不大的國家逐步透過組建“超國家聯盟”,由經濟一體化慢慢向政治一體化,逐步將主權讓渡於“聯盟”最終實現混一。只是這個過程必然非常漫長而且可能存在反覆,甚至外部環境發生改變時候會出現逆向變化。
-
3 # 止0X
二戰之後,全世界唯一的國家之間的合併,是印度武力兼併錫金。不要說東、西德,他們是統一,沒有可比性。類似德國的,還有坦尚尼亞。當然,也有很多國家做過嘗試,如越南對寮國和高棉那般,如蘇聯對阿富汗那般,但他們大多失敗了,因為這世界(涉及自身利益的大國)不允許。
而二戰之後分裂的國家有多少呢?巴基斯坦分裂出孟加拉國,蘇聯分裂成15個獨聯體國家,捷伐分裂成傑克和斯諾伐克,南斯拉夫分裂成塞爾維亞、斯諾文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黑山、波黑、(科索沃),印尼分裂出東帝汶,蘇丹分裂出南蘇丹……。還有許多事實分裂而不被承認的,如塞普勒斯(北塞普勒斯)、喬治亞(南奧賽梯)、敘利亞(庫爾德區域)、伊拉克(庫爾德區域)……,等等。此外,還有很多地區一直在鬧獨立,如緬北、蘇格蘭、科西嘉、魁北克、加泰羅尼亞、格陵蘭、琉球,……,等等。
相對於合併,分裂才是更是主題!出於民族、宗教、經濟的獨立性,越來越多的地區寧願單過。如果各國都承諾不以武力鎮壓,不出十年,這世界的主權國家直奔300以上!
而大國和平合併小國,小國即使願意,大國也未必肯,波多黎各(雖然它不是國家)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總之,個人以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星球上的主權國家不僅不會變少,相反,會增多。而分裂風險最大的,是民族、宗教成分複雜的區域大國級別以下的國家。可以這麼認為,這個星球上的國家將越來越往兩頭走,強大的保持其大且越來越強,而弱小的不僅會越來越弱、也會越來越小。如同這地圖,原本沒有國境線,是人給它畫出了曲曲折折的無數線條,名曰國界。這樣的線條,會越來越多。
-
4 # 沉思未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所需物資生產效率的提高,尤其是機器人大量取代人類勞動,絕大多數人失業。全球將自覺統一,統一按需分配人類生活必備物質,以適應公平生存原則(見《奇遇未來》)。這個過程是逐步進行的,因此在過程中會出現劣勢小國主動合併到優勢大國的情況,最終回全球統一。
《奇遇未來》神預言!預見未來千萬年!
衣食住行全涉及,生老病死都改變。
方方面面高科技,震撼心靈顛三觀。
讀知未來懂科技,引導創新開腦洞。
https://m.toutiao.com/novel/book/page/v1/share/page/?book_id=6724269762999749635&book_app_name=news_article
-
5 # 董先生1978
在未來的世界中,沒有大國會去吞併小國。因為,這種思想已失去了原始的動力。現代社會,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更講求人力資源的質量,而不是農業社會中數量。自然資源也不用再靠掠奪取得,市場上可以自由等價交換。這兩種資源不用靠土地來取得了,自然也就沒有了兼併的動力。
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將更加便捷,頻繁,各種合作也更加頻繁和深入,必將會導致各種逐漸放棄部分主權而進行合作的國家聯合體,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世界將自我,自覺的融合。
尤其是在未來人類的“土地”擴充套件到外太空以後,各種現在地球上稀缺的資源,將極大的豐富,也必將實現全球統一的供應分配。可以預見,人類必將自發逐步淡化主權概念,實現世界大同。
-
6 # 陳定定教授
這是個很有趣也很寬泛的話題,也就是俗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現代版。部分學者努力用畢生所學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然而在蘇聯瓦解、英國“脫歐”等重大歷史事件上,卻極少人能準確預測。
首先要肯定客觀規律是存在的,因為當前國際社會發生的事件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並非不可預測和分析的。我們可以依照過往歷史經驗,結合當前實際情形進行分析後再判斷。 那麼未來世界是否只存在大國並小國的可能性?是否也存在大國分裂變為若干個小國的可能性(如前蘇聯)?答案是肯定的。 依照現實主義理論觀點,國家是為自身利益行動的理性行為者。因此促使國家合併或分裂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可以是生存利益、安全利益、經濟利益、軍事利益、政治利益……在英國脫歐之前,我們的高中教材和許多書籍傳遞著一個理念——“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但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總統上臺後美國退出TPP和聯合國氣候公約卻似乎給這一論斷進行強力反駁。
第一種是暴力吞併。這種情況一般是基於地緣基礎上,大國力量相較於目標小國過於強大無法抵抗,而其他國家勢力又無法對大國吞併該國起到實質性的遏制作用(這樣的大國不是超級大國也至少是區域霸主),這時候暴力吞併的情況極可能發生。當然,是否會發生還要看大國的領導人意志、民眾意願還有國際社會的動向。至於兼併之後能否維持,就要看兼併國如何治理被兼併的小國,被兼併的小國的反抗意願是否強烈等等。國際格局發展至今,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
第二種是利益趨同的前提下,小國歸依大國,建立聯合體(如前蘇聯)。這種聯合相對穩固,但是一旦大國衰微,或者小國在聯合中無法得與為了聯合而犧牲的主權相匹配的利益,這時候聯合體也會分崩離析。那麼,先前國際社會上“消失”的小國可能又會以“新面孔”再度出現。
第三種是不僅利益趨同,文化、價值觀和歷史淵源也十分相近的大國與小國進行聯合(如歐盟),這種情況下就不是“大國並小國”了,大國小國的獨立性,各自的主權、利益以及民眾意願都會得到相對更多尊重。
當然,對於你的問題,我想就算再權威的國際關係研究學者也不敢百分百保證“大國並小國,很多國家會消失”。基於當下國際關係的發展,我能做出的判斷就是,大國與小國確有緊密聯絡的趨向,但同時也有離心力的作用。這其中國家利益仍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或許古人這句話來形容國際關係的發展也是形象的。正如丘吉爾所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不抱任何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依據過往歷史經驗和現階段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判斷,綜合定性與定量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儘可能地對未來做出預測。
未來就在眼前,我們拭目以待。
-
7 # 小溪解局
問題中的“未來”需要設一個限制,是多長時間段的未來。
短期看,世界主旋律還是“和平與發展”,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存在下,國與國之間不敢輕舉妄動。一方面,主權關係到一國的核心利益,少有國家會心甘情願被大國吞掉,另一方面,冷戰後,世界仍存在安全和軍事聯盟,這也就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情況。當此地緣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一旦出現一個大國暴力吞併小國的情況,可能意味著戰爭,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而對世界絕大部分國家來說,許多發達國家正深陷經濟增速疲軟的困境,貧困仍普遍存在於地球上,世界還停留在深度自我調整之中。這導致大部分國家也不願發生戰爭。
長期來看,世界大戰能夠加速世界科技的發展,重新調整全球力量分配,幫助全球建立新的秩序。尤其是在世界缺乏發展的內生動力的情況下,來一場戰爭,是解決問題的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
實際上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提醒,就是注意大國關係的發展,避免災難性的戰爭。
回覆列表
世界大勢趨於融合,這是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是天理天意天命。天理就是如此,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主動還是被動,都要按照這個規律一步步發展。
幾千年前,人類的生存方式發生了第一次重大改變,是從普遍的漁獵自然生存方式普遍進入了靠種植為生的農業社會。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自然部落,依次進化成數千方國的殷商,然後是七十二諸侯的西周,在然後戰國七雄,最後是普遍進入農業社會成熟期的秦漢。
這絕不是某個偉人的貢獻,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因為人類趨同融合,趨於普遍且可持續的好,是天理、天意、天命。
200年前的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的生存方式發生了第二次重大改變,是從普遍靠種地的農業社會逐步過渡到普遍靠上班生存的工作社會。工作社會基本解決了全人類的生存問題,普遍不會被餓死了,所以,工作社會的核心任務是每個人做適合自己的工作,過適合自己的日子。
生存方式的改變有先後,所以,佔盡先手便宜的歐美最發達。因此開始是大英帝國的野蠻殖民,然後變成了維持一家獨大的霸權美帝。如今,中國、印度等也逐步進入普遍性的工作社會,也就標誌著世界普遍進入了工作社會的初級階段,因此,新的一輪逐步融合也就正式拉開序幕了,這還是天意,是歷史的必然發展規律。
因此,世界與歐美的距離必然越來越近,不管美國願意不願意,世界大勢趨於融合,是普遍都好且可持續,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規律。
所以,當世界各地基本平衡的時候,歐美亞非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大的時候,也就是互相融合的差不多的時候,這個時候,新的一輪兼併整合在所難免,在進一步,才會消滅宗教,消滅民族,最後消滅國家概念,最後發展成大一統的世界。這個過程,按照歷史規律,應該在一千年左右。其實,最早發達的歐洲之所以已經發展成了半統一的歐盟,就是這個歷史必然發展規律的作用。越早發達的國家,進入工作社會之後,宗教、民族、國家的影響力越低,互相真正融合的需求越強。
但是,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核心價值觀的問題。西方世界的核心價值觀是站在個體角度看問題,這一點,在從農業社會向工作社會轉變的轉變期,必須優勝劣汰的環境下,是非常吃香的。但是,進入普遍融合期之後,最需要的不是優勝劣汰,優勝劣也可以不汏,各自過好自己該過的日子,這才是普世價值,所以,誰習慣於站在整體和長遠的角度看問題,誰最吃香,誰最容易完成真正的融合。所以,如果核心價值觀不變,最早發達的歐洲很難形成真誠的融合,而東亞將是最早完成真正融合的地區,也必將是未來世界的根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