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柏鍇23
-
2 # 吉月文
一個女人20多歲,就能夠聯和自己的小叔子,發動宮廷政變並取得政權,然後又能夠踢開小叔子,自己獨立執政。這種政治智慧不要說普通人,就是飽讀詩書的科舉士子,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而且能夠長期執政近半個世紀。憑這兩點,就不能說慈禧是個蠢人。
晚清時期曾經出任軍機大臣的瞿鴻機,曾經與人論及慈禧的執政能力。他說慈禧善於利用各派之間的權力紛爭,以此控制臣子。這句話說出了慈禧執政的主要特點。她採用的是權力平衡的模式。比如,晚清洋務派做大,慈禧擔心他們難以控制,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藉助頑固派打壓洋務派的勢力。可以說,慈禧是一個非常善於政治權力鬥爭的人。
那既然這樣,慈禧為什麼不能把晚清帶出低谷?反而使得晚清進一步沉淪。原因在於兩個方面。
從慈禧個人來看,權力鬥爭不在話下,然而,謀劃長遠,知人善用就不是慈禧的能力所在了。換句話說,慈禧能夠保住政權,但卻不能開創大局面。慈禧是一個在政治上面長處和短處都非常明顯的政治家。此外,慈禧習慣奢侈生活,不知節用,這就加速了晚清的滅亡。
從整個社會大背景來看,清政府始終有一個死結沒有辦法解開。那就是在維持八旗貴族特權的情況下,推行政治改革。兩者具有根本性的矛盾。對於清政府來說,不改革一定以滅亡告終。但是,如果改革就一定要消除八旗貴族的特權,這對於以這個制度為統治基礎的清政府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所以最後,清政府還是沒有能夠實現改革,不得不以滅亡告終。慈禧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慈禧的選擇實際上和太平天國最後時期的洪秀全一樣,只要死了之後,就與己無關,讓別人去處理。
總體來看,慈禧對於清政府的作用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她盡力保住了清政府這個殼,但另一方面,她又使得清政府的內部基本被蛀空,到了滅亡的時候就如此乾脆。中國曆代大一統王朝,在一場小小的兵變之後就迅速垮臺的,也只有滿清這一個特例了。
-
3 # 獨孤29262905
慈禧是個智商極好的女人,中華五千年,慈禧也算排的上號的少數幾個精英女人之一,說慈禧愚蠢那是大錯特錯的,在慈禧時代,多少精英讓慈禧耍的團團轉,那些沒什麼名氣的就不說了,就說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包括後來開民國先鋒的袁世凱,哪個不是人傑,還不是見了慈禧老老實實的?只是慈禧只懂得權變,善用權術,整天呆在深宮裡,不太瞭解外面的變化,也沒辦法在權利登峰造極的時候去接受外界的變化,成為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說白了,不是慈禧不夠聰明,世界變化太快了,他沒趕上世界變化的局勢,走錯路了。這是關鍵。對他來說,大清是家,些許失敗不影響他作為家長的權威,但是改革是要傷害大清萬世基業的。作為一個女人,他的野心就是大清當家人,他熱衷權利,卻不善於改革,和她利益無關的事他沒有興趣,慈禧也搞了一些事的,比如洋務運動,只是這些改革在深入就會傷害大清統治的根基,慈禧不願意了。所以,慈禧不能說蠢,而是沒跟上形式。
-
4 # 搶男人
成王敗寇!清朝敗給民國,敗給共和國,所以,清朝的所有人,無論能力多麼厲害,貢獻有多大,在勝利者———民國、共和國面前,統統都是愚蠢的倭寇
-
5 # 小小天一閣
首先宣告:我不是想替慈禧翻案,只想讓華人清醒一下!如果慈禧無能和無腦就不可能走向權力的巔峰和政治的中心!
因為太複雜我只挑乾貨來說一下我的觀點:慈禧是清末實際的統治者,整體來講,她對國家是有功的,是功大於過。下面是我列舉的三個觀點:
1.慈禧本人。大清,中間都隔了一個朝代了,不是新中國取代了清王朝,所以我要客觀公正的來說慈禧。從政治上來講,只有野心家足智多謀才能登上權力的巔峰,這對國家是有好處的!老好人當上國家統治者那對國家將是災難性的,特別是一個王朝的末尾。在那個時期,恐怕沒有人比慈禧更瞭解這個國家,錢怎麼花?建頤和園、辦60大壽?還是充當海軍軍費?國家向哪裡走?看似不合理,甚至荒唐,實則非常合理。
2.戊戌變法。後人對慈禧最大的問題就是,反對戊戌變法,殘害變法的戊戌六君子。看歷史不要片面,要全面地看待歷史。咱就說戊戌六君子之首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等。慈禧本人不反對變法,否則就不會出現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太著急,失去理智,以至於想除掉慈禧太后。皇帝太單純被人洗腦了。你可以看看歷史,康有為他們的後臺是伊藤博文,他甚至勸皇帝讓伊藤博文出任清政府總顧問,康有為甚至還想和日本合成一國。試想一下,如果伊藤博文出任咱們清政府的顧問!那後果嚴重性,國家早就被滅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下,伊藤博文是何許人也,那可比白眼兒狼厲害多了,他的牙比眼鏡蛇都毒啊。最後被北韓義士安重根所殺!)這裡我們不做那樣的假設,因為歷史沒有假設。
3.晚清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都是大儒,大腦應該都是清醒的,他們都忠心耿耿的忠誠於慈禧,從這個側面來講,證明慈禧最起碼是個英明的領導。不能把清朝的衰敗滅亡歸到一個女人頭上。
最後,慈禧駕崩後,按道理來講,應該有英雄或者明主出現了吧!然而事實的情況是群龍無首,國家陷入了的混亂:地方割據、軍閥割據。
-
6 # 青衫素人
無能、無腦顯然不能夠做到清國幕後的統治者,所以這個題目並不成立。
並非給慈禧的洗地文,我們不妨看看慈禧一生都做過哪些事,我簡要的挑了一些歷史事件來舉例說明。
一、聯合小叔子奕訢,成功發動了辛酉政變
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後,慈禧就馬上對權力表現的極為狂熱,所以慈禧暗地裡授意御史董元醇上奏“皇帝年幼,兩宮應垂簾聽政”,但是此舉遭到了八大臣強烈的反對。所以辛酉政變的本質意義實際上就是以慈禧、慈安、恭親王奕訢為了爭奪權力、打壓以肅順為首的八個顧命大臣,而發動的一次政變。
結果顯而易見,慈禧、慈安、奕訢大獲全勝,以雷霆之勢迅速蕩平八大臣的勢力。
二、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家,慈禧鋌而走險重用漢臣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大清帝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
南方有太平軍,北方有捻軍、哥老會,英法列強又對中華大地虎視眈眈。整個國家內憂外患,在這種情況下,滿洲八旗早已不堪重用,綠營兵在一系列戰事中也表現的極為差勁,常常一觸即潰。而蒙古騎兵在面對洋槍洋炮時,也宣告了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力排眾議,大膽啟用了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劉銘傳等一大批漢臣,並賦予了練兵權,這在清朝歷史上,絕無僅有。
李鴻章和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也確實不負眾望,蕩平了太平軍、又剿滅了捻軍、各地的亂國賊寇。
三、慈禧在用人方面,將左右平衡的馭奴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19世紀60年代起,清朝掀起了一陣學習西洋的旋風。一些開明的在京官員和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紛紛上奏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並編練新式陸軍、海軍,大力發展軍工業和重工業、民用企業,從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奕訢、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然這些人提出的洋務改革中並沒有涉及到皇權和政治制度,但封建頑固派仍然認為這是“用夷變夏”,不僅違背了老祖宗的古訓,更是對皇權進行的一次有力的挑戰。所以早在洋務運動剛剛提出之時就遭到了頑固派的強烈反對。
面對洋務派與頑固派白熱化的爭鬥,慈禧熟練的玩起了平衡之術。她一方面支援洋務改革,另一方面又大力扶植頑固派,用頑固派來牽制洋務派,慈禧真可謂是將馭奴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比如1862年12月,恭親王奕訢上了一道摺子,摺子的內容就是請設同文館分館。這時候大學士倭仁一向痛恨洋務,當他見到洋務派請設分館的摺子,倭仁就毫不猶豫的親自上書反對,而且痛斥洋務。慈禧見狀,反而任命倭仁到總理事務衙門任職,目的就是為了牽制洋務派。
換句話來說,能夠讓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袁世凱這些人為其鞍前馬後,足見慈禧在知人善任方面絕非等閒之輩了。
四、面對三次改革,慈禧的手段都非常高明
第一次洋務運動,慈禧扶持頑固派,牽制洋務派,不管慈禧做的對與錯,起碼皇權仍然攥在慈禧的手裡,清政府的體制並未改變。
第二次百日維新,慈禧敏銳的發現了百日維新只是一場年輕人的鬧劇,百日維新操之過急,維新派除了給在京官員和地方督撫下了一道有一道的白紙檔案外,並無任何實質性改變。偏偏維新又觸動了政治改革、官制改革、乃至一些守舊大臣的利益,這在以往的歷代皇帝中,絕無僅有。千變萬變,“祖宗的成法不可變”,這是慈禧最後的底線。
第三次就是晚清新政。庚子磨難後,所謂的“祖宗成法”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國際局勢,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挽救國家危難。所以慈禧牽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用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官制改革、預備立憲、廢除科舉、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等等方面。
不知道你看了這些,你還覺得慈禧太后真的如同世人所認為的那般無能和無腦嗎?
-
7 # 惜花公子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王宮之地無親情,作為當時清政府最為重要的權利中心,能夠問鼎國家神器,可想其是有著大智慧之人。且看惜花一一道來。
一、才貌雙絕,不擇手段
在被選秀入宮後,靠著其才智與美貌,再一次被精心安排下,與咸豐皇帝邂逅。讓咸豐皇帝對其非常賞識。可想起能力是多麼的超群。可想皇帝后宮的各類美人有非常的多。其爭鬥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在宮廷戲《宮》、《甄嬛傳》等等都有著非常多的描述。一句“一入宮門深似海”到處了多少的滄桑與悲涼呀。而後更是靠著其過人的智慧生下龍種,並在各方勢力面前做到滴水不漏。更是由於其暴露出對權力渴望,咸豐皇帝特傳下密詔給慈安進行監視,卻在咸豐皇帝死後靠著其手段清理其專政路上的所有絆腳石,將慈安殺死。成為清王朝正真意義上的統治者,可想其是多麼的有能耐。
二、重用漢臣,權衡各方勢力
在清王朝岌岌可危,從自身的制度缺陷,到各類盤根錯節的各類勢力犬牙交錯。皇室成員更是沒有一點可用之人。卻力挺漢臣出山,從事重要的宮中大臣。後更是出現漢臣佔據朝堂多數席位的存在。這在曾經的清王朝是不可能的。而後更是在經歷三次國內改革,各類侵略戰爭中。不管局勢多麼的危及,卻一直把持著國家神器。可想其智慧是多麼的讓人感到恐怖。其是一個非常有心計,與權謀之道的人。
回覆列表
那還統治中國47年?這些年不是已經開始把扣在頭上的鍋拿掉了嘛,晚清時政府無力重建圓明園,只能修了一座頤和園,為什麼呢?慈禧想要找個歸政之後能住的地方。但是正好(她的命不太好,每次過整壽都趕上對外戰爭)趕上甲午戰爭,其實清朝內部真的沒把小日本放在眼裡,加上一些主政大臣一味的吹噓逢迎,所以從外國銀行借的錢就基本上進了保守派的褲兜,封疆大吏都不是自己人,還有兵權,正好藉機削弱一下北洋的勢力,只是沒想到北洋敗得這麼徹底。所以戰敗後,淮軍就變成岸防武裝,由榮祿和袁世凱先後編練新軍。
慈禧的厲害之處在於懂得制衡各種勢力,她也知道國家需要改革,但是國內的保守派勢力過大,甩不掉。所以最終才造成了庚子國變的慘劇。辛丑條約之後,已經把相當部分的保守派殺了,所以才由五大臣留洋和袁世凱開始籌備新政,但是她也知道自己年紀大了,在經不起戊戌變法那樣的波折了,所以新政府預備立憲時間有點長,為了防止出現篡權奪位的事情,新政府要員大都是皇族。也加速了社會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