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帆77153983696

    原詩不長,四句。搬過來。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回,同徊音,改變方向意。楚江,長江。

    試義:楚江把天門山攔腰沖斷,向東流淌的碧綠的江水在這裡迴旋,洶湧澎湃。長江兩岸的青山相對聳峙,巍峨險峻,一葉帆船⛵️從天水相接處駛過來,就像從太陽的旁邊駛過來一樣。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李白用他那雄渾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副氣勢壯闊的圖景。可以說詩人李白是下筆如有神,迅速的把景物帶給他的感覺瞬間抓住,激情飽滿地狀寫下來,使讀者也身臨其境。此詩表達了詩人對壯美的大好河山的青睞,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懷。至於這首詩當時的心境是否也像《早發白帝城》那時的感觸,學生就不敢妄加評論了。題主老師,學生的回答及格否?

  • 2 # 善愛7

    《望天門山》全詩如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全詩透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也可以看到詩人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願拘泥於小天地的胸懷。

    詩人正真意義上是生於紅塵卻超脫紅塵之人,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吾不得開心顏”的人生觀。因詩人早已不屑於官場阿諛奉承,爾虞我詐的世態。

  • 3 # 豫齋

    李白的《望天門山》是一首著名的七絕,據載是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有感而作。這也是詩人初次見到天門山。全詩如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大意是: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山,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澎湃迴旋;兩岸青山對峙,一葉孤舟悠悠自天邊而來。詩用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面。而且,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畫面,景色隨詩人的行舟,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並用“斷、開、流、回、出、來”六個動詞,將山水景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山而過,水勢湍急、激盪迴旋,讓人感受到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整體,前句寫天門山的雄姿,後句點明“望”位置,不是站在岸上望,而是詩人站在船上望,並暗含詩人的情緒(喜悅)。

    總體來講,這首詩語言生動形象,音節和諧流暢,從而表現了開闊的意境、豪邁的氣勢,讀來讓人身臨其境,而又能感受到詩人廣闊的胸懷,豪邁的氣勢,灑脫的情懷。

  • 4 #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望天門山》一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詩人李白第一次坐船經過天門山時,看到的壯觀景象。天門山被浩蕩的長江從中斷開。一分為二,被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經這裡,突然轉了一個彎,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詩人在這首詩中,熱情讚頌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的天門山,奮騰不息的江水。兩岸的青山蒼翠,江上行駛的一葉小舟。詩人觸景生情,感概萬千,氣勢壯麗,山河秀麗。更大的激發了詩人的空間想象力,青山蒼翠,江水奔流,小舟泛江,天門山氣勢雄偉。這是一首精彩奪目的七絕詩。詩人的遠大理想在詩中顯露無遺。

  • 5 # 謝小樓

    李白的《望天門山》全詩如下: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表達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感情呢?用清人黃生編的《唐詩摘抄》中對這首詩的評價來回答最為貼切。

    “語無深意,寫景逼真。”

    就是說,李白寫這首詩,根本就沒想要表達什麼感情,他只是想寫寫這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並不是詩都要表達一個特定的情感的,對自然之美的表達,也可以成就經典的詩篇。

    《望天門山》是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過天門山所作。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天門山突然從中間斷開,彷彿是楚江將它沖斷,浩蕩的江流,因為天門山的阻擋,在此迴旋。在這兩句詩中,我們彷彿看天了天門山與楚江的搏鬥,看到大自然的內在力量。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舟行江上,順流而下,兩岸的青山撲入眼簾,水天之間,一葉孤舟,彷彿從日邊駛來。

    言為心聲,詩為心畫,這首詩雖然沒有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但詩中雄偉的氣象,開闊的意境,無不浸潤著詩人李白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氣質。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望天門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前言

    這首詩描寫了李白乘舟路過長江天門山時眼中所見的壯麗景色。至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就不太好說了。看到美景吟詩一首是詩人的習慣,不過這首詩四句都是景色,似乎沒有太多的深意。

    下面老街簡單說一下這首詩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這是一首格律詩

    好多人說李白不受格律限制,其實並非如此,李白格律詩寫得也很好,比如這首就是標準的近體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開、回、來,是平水韻的【上平十灰】,在唐韻裡,灰、咍韻也是通押的,這首詩無論押韻、黏連、平仄都是標準的近體絕句。

    二、為什麼“至此回”?

    為什麼說“至此回”?有的版本是”北迴“,這一點《詩境淺說續編》 解釋:

    大江自岷山來,與金沙江合,鳳舞龍飛,東趨荊楚,至天門,稍折而北, …… 三、前後呼應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以山相對,照應“中斷”;以水流回,承應“江開”,意調出自天然。

    第一句是:天門中斷楚江開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照應“楚江開”。

    第三句:兩岸青山相對出,照應“天門中斷”

    第四句:由第三句引出,兩岸青山似主人,孤帆一片似客人,一來一迎。

    四、孤帆一片,是眼中所見還是指自己?

    單單從詩句看,前三句自然是眼中所見,但是第四句未必是眼中所見,詩家語言跳躍變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周振甫 在講解詩家語時特別舉例岑參的《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獨向潭上酌,無上林下棋。東溪憶汝處,閒臥對鸕鷀。

    前四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後四句是杜陵叟的角度(信中的內容)。

    李白乘舟而下,自西向東,如果是下午黃昏,太陽在西邊,日邊來的是李白,如果是上午,或有逆流的孤帆從東方日出之處而來,就是眼中所見了。

    結束語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說盡目前山水。將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詩中有畫。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天門山》,似乎四句都是眼中所見更符合邏輯一些。

    不過也有《唐詩鑑賞辭典》認為“詩題應該叫 舟行望天門山”,認為最後一句是李白自喻。

    您覺得呢?

  • 7 # 和和淘淘

    詩仙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遊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望天門山》這首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

    全詩透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並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給人一種新鮮的意趣。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 8 # 斜陽葉

    《望天門山》這首古詩表達了詩人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詩人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全詩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

    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寫天門山下的江水。流經上游千山萬壑,衝出三峽的長江水,由西向東緩緩流來;江水流至天門山時受阻,衝開天門山形成湍急的漩渦;“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的形勢。

    楚地廣闊的江面,被綿亙的天門山阻斷,受阻的江水咆哮著猶如一把利劍,將巍峨的天門山劈做兩半,江水奔瀉而過;天門山夾江聳立,故說它們是“相對出”。“出”在這裡是聳出的意思。最後一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

    穿過天門山的滔滔江水,奔流東去浩渺無際,從紅日冉冉升起的天邊,一條帆船朝天門山馳來。“日邊來”,極言船來處之高遠。寫江水的綿遠不直接點出水,而是寫水上的船,讓人們從“日邊來”中去想象江水的渺遠。

    縱目遠眺,天空無物。楚江碧水,煙波浩渺,孤帆紅日,江山如畫。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跟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

    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遊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詩人為我們成功地再現了長江中下游天門山磅礴奇詭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現了詩人豪放、傲岸的非凡個性,流露了其一腔愛國熱情!第四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讚美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ps.兒子今年三年級,正好在學這首詩,我給他講這首詩的意境,他畫了一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術作品,以饗讀者!

  • 9 # 農村大白鵝挑戰黑天鵝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人李白名篇無數,詩句優美,形象灑脫,飄逸豪邁!這與其出生於盛世不無關係。

    現在的湖南天門山依然美麗動人,可想而知幾百年前的天門山有多麼秀美壯麗!

    李白當看到如此美景,自然詩性大發,把美景化作詩句表達出來。文字本不能完全駕馭過景色,但李白是誰?看到這詩句不得不感嘆意境尤勝景色。它層次分明,遠近宜有,動靜結合,渾然天成。這就是詩仙太白的文字功力了。

    而任何一首詩都是隨著作者彼時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有流露出來的。不難看出作者李白嘆謂國家強盛,詠贊祖國大好河山自然風光秀美奇妙那當時自己喜不自禁的心情。更表達出作者嚮往美好,對生活別於他人體驗看得更深遠的文豪思維,對自己未來充滿信心的理念。因此我們能在感受詩句中天門山的美好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瞭解詩仙對自己生活的期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丹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