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古姿觀察
關於印度人不恨英華人的這種說法,其實都是後知後覺,以今人之眼光來看前人之事蹟,用結果來反對過程。印度人在英國將近200年的統治時期,其實一直沒有放棄過抵抗,但是都以失敗告終,只有和平抗爭手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印度人在獨立之後,在輾轉回看這個國家的歷史時,才發現英華人給自己留下不僅僅是被殖民的屈辱,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國家的近代化。
(英國殖民者與印度土邦王宮)
英華人讓印度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人口眾多,領土空前廣闊,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影響力的大國。印度在歷史上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偶爾出現一個較大的王國或者邦國,但是無法維持太長的時間就會解體,分崩離析。原因就在於印度這個國家內部長期處於自然經濟,民族眾多文化又多元,這樣的結果就是,不同地方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足,基本處於地方自治狀態。這種情況以至於在印度今天,國內都無法實現一個真正統一的全國市場,邦與邦之間互設口岸,執行不同的稅制,嚴重影響到了印度經濟的發展。英華人的之所以能夠征服印度這麼大片的殖民地,主要就是因為印度本身的鬆散,各個土邦之間互相征伐。英華人利用了這一點,分化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完成了對於印度的整體的佔領。政治上的一統,加上近代民族國家思想觀念的傳入,成就了今天印度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印度歷史主要時期變化)
英華人給印度發展奠定了基礎,幫助印度實現了國家的近代化。英國殖民者,將印度變成了他的殖民地,印度成為了英國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但是現代商品經濟和政治制度卻深深的紮根印度。英國為了方面自己的殖民活動和統治,在印度建立了近代化的鐵路、城市、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而且還配套建立起了醫院、學校、警察等系統。這使得印度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印度的社會精英和土邦王宮也見識到西方的先進,逐漸接受了英國的近代化。英國在滿足自己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並不過度干涉印度本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但是英國當局建立的現代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也是印度今天自誇的最大資本,稱自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治國家。
(孟買)
結語關於印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幾乎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即便是當時沒有分裂,那麼日後可能會演變為更大規模的內亂和內戰,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前文也提到了印度是一個自然經濟為主的國家,土邦之間的關係相對獨立,文化的差異性比較大。儘管印度社會上層受到西方教育,具備了民族國家的意識,但是印度的廣大的民眾並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唯一能整合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形成一個統一觀念,只有宗教能夠辦到。印巴之間宗教意識完全不同,而且矛盾很深,仇殺不斷,能夠分開是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關於宗教問題至今仍然是印度國內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印度與巴基斯坦國旗)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英華人幫助印度完成了統一
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00多年的殖民統治。而在英國撤走之前,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即“蒙巴頓方案”。
至此,英屬印度分裂為印巴兩個國家,東部的緬甸獨立建國。
看似英國將印度分裂了,實際上英國是將印度統一了。
在英華人到來之前,印度不是一個國家的名字,而是一個地理概念,泛指南亞次大陸北部地區。
歷史上,南亞次大陸不斷被來自中亞、西亞等地的民族南下侵略,其中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突厥人以及蒙古人都曾是南亞次大陸北部的主人,他們建立了貴霜帝國、孔雀王朝以及莫臥兒帝國等盛極一時的政權。
大航海時代到來後,首先是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南亞次大陸沿岸,隨後葡萄牙南亞次大陸沿海建立殖民據點,隨後是荷蘭、法國,然後是英國。
相比於先前只是建立殖民據點的帝國,英國的統治力度明顯要大,特別是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現了技術的飛躍,因此具備了從沿海到內陸滲透的可能。
在殖民者深入內陸之前,印度各地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王公,就類似於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苗疆部落,因為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因此他們各自為政。英華人到來之後,開始各個擊破,最終取得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
相比於印度本土衰微的力量,英華人的統治明顯要更有力,這讓具有數千年分裂基因的印度從此成為一個整體。
等到“蒙巴頓方案”實施後,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分別獨立建國,引發了印巴之間的人口大遷徙,人口的遷徙使印度的民族混居狀態得到改善,印度教統治下的地區凝聚力增強,印度真正成為一個國家。
2、說不怨不恨的,是印度的上層人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後,消滅了印度原有的哈拉巴文明,創造了影響深遠的吠陀文明。吠陀文明的典型特徵,就是種姓制度,這一制度將南亞次大陸的社會分成明確的四個階層,是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因此非常穩固,影響了南亞次大陸數千年。
最初的種姓制度並非是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的,是為了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類似於元明時期的“諸色戶計”制度。然而隨著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歷經多次調整,終於開始成為社會階層區分的制度。
英國侵入印度後,為方便統治印度,將種姓制度繼續固化,種姓制度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英華人進入印度後,利用東印度公司,一方面,分化瓦解印度人,讓印度自己人打自己人。另一方面,透過收買、分化、攻擊的方式,將大量土邦王公降伏,獲得了統治印度的同盟。
在英國撤銷東印度公司後,英國開始向印度派遣總督,這時的英國,為了減小統治成本,充分和印度的王公們合作,共同構成了統治印度的上層力量。
作為既得利益者,印度的幾百個土邦的王公們不僅沒有收到英華人的打壓,反而能夠作威作福,享受英國殖民者帶來的先進科技,比如汽車,火車、大學高等教育等。
這些都讓印度上層王公沒有怨恨英華人的理由。
在英華人撤走之後,雖然印度被印巴分治,但是對於上層王公而言,他們的生活並受到太大影響,獨立後的他們仍然是印度的統治階層。
而作為印度的統治階層,他們有對外發生的權利,因此,對英華人充滿感激的上層人士,當然說不出血海深仇的話來!
3、英國為印度帶來了文明
雖然是文明古國,但在英華人到來之前,印度的文明程度相當落後。
莫臥兒帝國統治下,雖然北部勉強得到統一,但是內部仍然是幫派林立,土著王公自立為王,沒有先進的意識,最後面對西方的新技術浪潮時,遠遠地被甩在了身後。
而英華人給印度帶來了什麼呢?
首先,英國在印度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路系統,印度獨立前,鐵路總里程數達到6萬公里,位列世界第一;
其次,依託孟加拉,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黃麻生產基地,這裡生產的黃麻享譽世界,併為英國的紡織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同時印度也建立起了加爾各答等黃麻紡織中心,到二戰前,印度幾乎已拋棄了傳統的手紡工藝。
再次,英國出於和中國競爭的需要,在印度大面積種植茶葉,到19世紀末,印度的茶葉產量已經超過中國,成為茶葉的主要出口國,英華人撤出印度後,印度的茶葉生產,仍然是印度的重要支柱之一。
另外,英華人還在印度建立了具有英國特點的文官和法律制度。在英華人的主持下,印度出現了現代法院,實行了較為人道主義的法律,比如1850年,政府頒佈《排除種姓無能力法》,壓制種姓制度;1872年頒佈《特別婚姻法》規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雖然效果雖然有限,但也是印度文治的一個巨大進步。
英華人走後,給印度留下了這些文明的遺產,這是印度發展的重要基礎,並且讓大部分印度人都因此而受益,因此他們沒有理由痛恨英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印度同英國的關係其實是頗為糾結的:英國在印度維持了近200年的殖民統治,在這一時期印度曾一度掀起過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浪潮:1857年的土兵起義、1905—1908年的印度資產階級革命以及一戰後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題主說英國分裂了印度這個問題就得兩說了。
事實上印度的分裂還是根源於印度內部的問題,實際上在英華人到來之前印度更多的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當時的印度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眾多土邦。正是英華人的到來將原本各自為政的土邦統一起來,也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才真正誕生了民族主義。至於印巴分治固然是在英國一手策劃下完成的,然而如果不是印度內部複雜的民族宗教關係又怎麼會被英國抓住肢解印度的機會呢?事實上正是英華人給印度帶來了近現代化的工業設施,帶來了近現代化的醫療和教育,帶來了鐵路等先進的交通網路,帶來了憲政民主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英華人到來之前的印度不過是由一個個土邦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征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這種不同的征服者的統治。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恰恰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如果沒有英國的介入,印度的統一根本就無從談起,又何來英國分裂印度之說呢?
-
5 # 葉海林
印度人中也有人痛恨英國的殖民統治,但人數的確不多,聲音也不大。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和印度的歷史有關。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統治印度的是突厥蒙古世系的莫臥爾帝國。再之前統治印度北部特別是西北部的是德里蘇丹國,統治南部的是一些地方王公。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以來,印度一直處於異民族異宗教的統治之下,對於相當多的印度教徒來說,英華人和莫臥爾帝國都是外來統治者,但至少英華人會修鐵路,而莫臥爾帝國奧朗澤布的恐怖記憶始終沒有消散,寧願要英華人也不要莫臥爾帝國是十九世紀很多印度人的普遍心態,不恨英華人是有原因的。不僅如此,還需要看到,英華人撤走時雖然造成了印巴分裂,但就給印度的土地和在南亞次大陸的地位仍然遠遠高於莫臥爾人來之前的印度教徒統治,印度人從英華人手裡繼承了那麼大一筆財產,恨從何來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只對一半,當年的英屬印度被稱為“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英國殖民印度數百年的歷史事實。然而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英華人到來以後才將作為文化地域的印度統一在了一起,所以“英國分裂印度”又從何談起呢?
1608年英華人來到印度以後,以各種手段不斷蠶食印度半島,最終統治了整個南亞次大陸。英國在印度瘋狂掠奪,將各個土邦的財富洗劫一空,為了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大規模推廣棉花與罌粟種植,造成印度歷史上多次大規模饑荒,死傷無數。
然而如今的印度人,對英華人的感情還比較深厚並不反感,為何呢?
第一,英華人幫助印度完成了真正的統一。
歷史上的印度與希臘一樣,只是地域文化概念而不是真正的國家,歷史上的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等都沒能完成大一統。英華人的到來,將各個土邦摧毀,建立了真正統一的印度。
第二,印度人對外敵入侵習以為常,而英華人對印度的統治相對“文明”。
歷史上的印度半島屢屢被外敵入侵,從雅利安人開始,阿拉伯人、波斯人、廓爾喀人等不斷侵入,而相對於曾經的入侵者英華人真是要“文明”太多。印度早就已經習慣了,而英國入侵以後,雖然對底層非常殘酷,而對於印度高種姓人群相當拉攏,英國文明在印度廣泛推廣開來。
如今的印度廣泛使用英語,大量的制度都來自於當年英國殖民時代,而印度總統產生以前,作為英聯邦成員的印度,都是奉英國君主為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