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人間百態品人生哲學

    加呀,就比於,你光吃幹饃,不渴點水行嗎,在比於,你說話總不能一口氣說著底吧,中間要停一下,寫詩作文是一個道理。

  • 2 # 高樓避愁

    各位都說得很好。

    古人寫詩作文不加標,那時只有文人墨客才與文字打交道。既是文人墨客,一般都會斷句。所以不加標點就成了習慣。

    現代人們習慣了加標點,無論文化高低讀書、吟詩就不用再去斷句了,省去了斷句的麻煩。

    因此我覺得作詩應該加標點,特別是填詞更應該加標點。原因在於,詞也叫長短句,不加標點,讀者很難閱讀你的作品,當然更難理解了。所以還是加標點為好。

  • 3 # 李老根2017

    《論標奌符號的應用》

    寫文作詩如何正確應用標奌符號,是衡量一個作者語文水平修養的尺度!

    曾經閱讀很多古籍文獻,有的標點,有的不標點的情況是有的。不過我選購古籍時,標點的書我買,不標點的書一般不買。讀也一樣,標點的我讀,不標點的不讀。理由是,標點的容易讀,不標點的讀起來很費勁。傷眼睛不說,還要一邊讀一邊猜作者寫到哪裡把一段話講完了。倘若有事丟開書卷一小會兒,就找不到讀到哪一行了。記不住了的話,還得重頭來!所以後來讀新詩,有的作者玩新潮,寫長短句的散文詩也只抬頭分行不標點,我就從不看這樣的詩。

    標點有豆號,形象像一粒豆芽。句號是個圓圈形同雞蛋,敲破了是個空洞,表示話講完了,感嘆號一豎一點,像人的一條胳膊綴一隻拳頭往下垂著,心裡有什麼感想,這胳膊和那拳頭就要配合心理活動揮舞一下或抖動一下。書名號用上下嘴唇《》形的雙括弧,表示括裡的書名是哪位作者的作品。而“ " 雙引號表示裡面的話很重要。破冊號用一一表示,省略號用……六個虛點去表示。

    在傳統紙媒時代,一個文化人,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作家,詩人或是公務人員,如果行文寫作連標點符號都不用,或不會用而將標點亂用,那是絕對不可以的。除了會招來嘲笑,還可能被上級誤認你語文修養大糟糕其糟糕。從而行文不認真,必然詞不達意。不夠格做一個合格的文化人。可見標點符號也是語文語法的一個衡量標準。不用標點的現代詩人,是不會被推崇的。而在網文裡那些一個豆號用到底的人,也是不懂文法的摳腳漢。不怕他內容寫得如何好,僅憑這一點缺陷,都會被行家在心裡邊掉格!

    可見,標點符號用得誰確,用得好,才稱得上是懂美術之美的人。在單位時,黨委會讓我給幹部講公文寫作課,或青年職工文化補習課,我都是把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作其中一課專門講解。在編輯部幫老編委們看稿時,但凡標點符號亂七八糟使用的稿件,我多半會瞅一眼便丟一邊去,決不再看第二眼。

  • 4 # 楓葉亂舞

    規範一點,還是要加標點符號的,猶其是古詩詞,逗號、句號都該標得清清楚楚的,有韻的地方要求更嚴,還有分上下闕的,否則人家不知道句子和韻腳在哪裡。

    現代詩詞經常看不到符號,不知從哪時候開始,作者或編輯都把符號省略了,是不是覺得這樣好看,還是因為有些句子搞不清楚是逗句?還是句號,或者省略號?確實有些作者把符號標錯了,本該逗句卻標成句號,不倫不類,於是編輯在幫他發表時乾脆就把符號刪掉了,如此便約定俗成,讀者也能接受。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些詩人還標新立異,趕時髦,甚至在句子前面加上破折號——變成這種格式:

    ——我若不願再想你

    ——你還會依然想我嗎

    ……

    如此等等,也有把破折號放在後面:

    我若不願再想你——

    ——你還會依然想我嗎?

    反正各有各有的想法,關鍵要讓讀者看得懂就好。

    生日祝福

    您灑脫的芬芳,

    宛若五月的金鳳,

    綻放在樓圍的臉上,

    呈現極致的緋紅。

    此時——快樂似霞錦般蔓延,

    我的眼光專注而感動,

    滾成一串長長祝福的淚珠,

    滑進您飄動的雲鬢,

    滲透進您開啟的心扉,

    化為溫馨詩行,

    一句句祝福您歲月無憂……

  • 5 # 詩詞書院

    在古代漢語中,並沒有標點符號。在我們閱讀一些古藉的時候,首先要進行斷句,這不但加大了閱讀困難,而且容易因斷句的判斷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讀。這種情況在古體詩中也有存在,特別是一些由雜言構成的古體詩。

    在近體詩詞中,因為有格律的存在,大致上已不存在斷句方面的困惑。那麼是否就可以不加標點符號呢?

    所謂標點,在宋代時便有使用,其實質就是以點標出斷句的位置。但在宋詞的創作實踐中,已根據樂曲的不同,產生了逗、頓、句、問、嘆等的概念,只是當時尚未出現“標點符號”加以區分。

    由於樂譜盡佚,現在我們讀宋詞時,一般以韻作斷句。但句中存在的頓、逗等分句,還得依靠詞譜去作分辯。

    假如今人填詞不加標點符號,那麼意味著大部分讀者,還得借用詞譜幫你斷句,特別是一些長調。而你的作品又不是非讀不可之作,我想95%以上的讀者會選擇棄讀。

    說回近體詩,即使最簡單的七絕,在創作實踐中也有兩種斷句方法。其一是以韻作斷句,有韻者為句,無韻者為逗句。其二是依起承轉合斷句,即每句詩都為一句。因此,標上標點符號也有助於讀者瞭解你的創作意圖。

    今人寫詩詞,沒有必要因為唐詩宋詞沒有標點,我們就不標。而應該尊重讀者的閱讀習慣,標上標點符號,使讀者有更好的體驗。

  • 6 # 施亦南

    我理解問題所提到的詩詞,主要是指舊體詩詞,所以以此而論。

    舊體詩詞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用最簡單精煉的文字,表達出最美麗的場景、最動人的情感和哲理的思維。

    含蓄簡練,本是漢語的傳統特點,特別是詩詞歌賦。這種優點,源自於漢字是方塊字,文章需要用字型逐只構成。漢字的載體,從古到今經歷過甲骨、金石、竹簡、獸皮、絲帛等階段,到漢代蔡倫才發明了紙張。由於取材、鐫刻、攜帶、儲存等困難,促使漢文書寫養成十分精簡的傳統。

    但是,這種含蓄美麗的文字,同時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容易產生歧義。

    古人的詩詞歌賦均無標點符號,時人交流,全憑用語習慣與平時的文學基礎,加上文字交流多在文人之間,民間文盲者眾,全憑語言溝通。

    無標點的古詩詞文賦閱讀困難,常常一文多解,所以,即使到了民國時期,看一個人的國文水平高低,仍然可以從他能否讀斷古文,一見端倪。

    小時候聽老師舉過兩個例子,生動地說明詩文無標點、容易歧義之弊:

    其一。有一長句,如果用作二人對話,可以有多種解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一種是

    甲: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

    乙:留。

    另一種是

    甲:下雨天留客?

    乙:天留我不留。

    二者意思完全相反。讀者如有興趣,可以試試用此語句,還可以有其它的斷句讀法,據說共有七種,意思各有不同。

    其二。是一個民間故事,講一位老財主如何妙用斷句,保住家財。

    老富翁王某單生一女,邁年納妾喜得麟兒,正老懷寬慰之時,不幸染病身危。時女婿強勢,對家財虎視眈眈。為保少妻幼子平安,王翁人急智生,留下遺囑,文無標點但內有乾坤。

    文曰:八十老翁王二

    單生一子王五

    所有財產盡付予女婿

    外人不得覬覦

    於是女婿喜極,王翁歿後家內相安無事。

    若干年後,兒王五稍長略知人事,衣食不敷,深感老父處事不明,分配不公,於是求助於親朋長輩,重提此事。官司打到縣太爺那裡,縣官持此遺囑,一讀就明白王翁之意。另做斷句作如下判讀:

    八十老翁王二

    單生一子王五

    所有財產盡付予

    女婿外人不得覬覦

    此判深合習俗,得到親朋贊同擁戴。女婿無奈歸還家財,悻悻作罷。

    由此可見,古詩文缺少標點符號,弊多於利。

    閒話少提,言歸正傳。不管閱讀古詩詞文賦,還是創作舊體詩文,如果不能斷句,很難理解或者表達詩詞的內涵,有時候,甚至顯得不倫不類。所以,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有許多志士仁人、國學大家,都致力於為古詩詞配標點符號,為現代讀者閱讀疏困解難,為推廣國學詩詞創造條件。

    所以,現代人學習和寫作詩詞,特別是舊體詩詞,習慣和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十分重要,必須提倡。

    (附圖取自網路)

  • 7 # 不默而生

    古代教私塾猶有明句讀(豆)之法,只因為那時沒有公開的標點符號,現在有了,當然可以用。當然,在書寫時,也可以不用。

  • 8 # 遼海醉仙

    一次,某國一年輕人給編輯部寄去了一篇詩歌求發表,該詩沒有標點。年輕人隨寄了一封信,說“詩我已寫好了,標點你們隨便添上就可以了。”數日後該年輕人收到編輯部一封回信說,“以後你就不要寄詩了,就寄來一些標點就可以了,詩我們添上。”

    後來這編輯部公開了這件事,為了給這位年輕人留面子,沒有公開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只是用了這樣兩個字代替——“混蛋”!

    這事可能是十八世紀發生在法國。

    民國時期多少刋物都刋載此事,要求詩稿必有標點。

    目前有些人發表詩不用標點應該說是“混蛋”詩人。

    某些刋物刋登這樣的詩是否也是“混蛋”刋物?!

    他們不僅踐踏詩,還踐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當然了,可能有些詩人不會使用標點,那你發表什麼詩?!

  • 9 # Yang80650

    《凡人小事》之胡講

    此話怎麼講,加不加由人

    詩詞無定勢,讀者尤高明

    吾就很任性,思雲飄無涯

    落到野田裡,滋潤花與草

  • 10 # 日昌12

    此題回答極簡單,

    寫作是給誰來看,

    讀給古人勿需斷,

    送給今人必標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可看待媒體對國足頻頻調侃,國足球員為何紛紛發文怒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