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收藏界小資

    瓷器鑑定需要學問,總體來說,明代瓷器大多沒有題款,並且底部不上釉,遇到清瓷中有與明代瓷器顏色相同的情況,常常有人將款字及底釉磨去,來冒充明代瓷器。回到正題,明代紅瓷,釉裡紅的紅中略帶紫,像是熟透的大棗,由紅色釉裡反射出來的,特別天然光亮,而康熙時期的紅鮮豔嬌嫩,乾隆時期的紅柔潤瑩澈。

    仿造的紅瓷或是發黃或是發黑,人為的光亮,製造光亮的方法很多,有的烤後塗一層川白蠟或者油皮砣磨出一層光亮甚至有的塗一層發光的藥物。真正古代瓷器的紅亮是出自釉內,都是珍貴礦料的高價材料。真正鑑定還要在一定知識基礎上,對真假瓷器多加對比。(以上個人整理,感謝小主賞讀,謝謝關注)

  • 2 # 以瓷惠友

    明代釉裡紅瓷器的知識,如何鑑定明代釉裡紅瓷器?

    由於溫控技術和氛圍營造能力的提升,明代釉裡紅瓷器比元代釉裡紅瓷器的繪畫可以表現得更加細膩、細緻和精妙,甚至把“白描”技法都可以發揮得隨心如意、惟妙惟肖、酣暢淋漓的境地,難能可貴。

    如何鑑定明代釉裡紅瓷器?其實我歷來主張瓷器鑑定一定要“先縱後橫”,不可以“斷代式”“斷層式”或“片段式”進行,否則,整個瓷器鑑定體系支離破碎、東拼西湊、一盤散沙,缺乏整體性、全域性性、統一性綜合統帥與考量,很難形成行業性、全國性統一認知,很難從根源上確保瓷器鑑定的科學性、嚴謹性、周密性和統一性、一致性。

    再加上傳統瓷器鑑定之“宏觀特徵眼鑑學”依據、尺度、標準的“非科學、不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本質性缺憾,導致鑑定結論的“主觀性、隨意性、片面性”不可避免、不可遏制、不可杜絕亦不可彌補和挽救,所以僅能適用於“私鑑私藏”領域,而絕對不可以生搬硬套到“公鑑眾藏”領域,否則必將禍國殃民、傷及根本、禍及子孫。

    判斷任何事物的是與非、對與錯、正與誤、新與舊的“依據、尺度、標準”一定、必須也只能是客觀的而絕對不是主觀的,一定、必須也只能是本質的而絕對不是表象的,一定、必須也只能是統一的、一致的、規範的而絕對不是任意的、隨便的、紊亂的,對吧?認同吧?

    但是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目前所有所謂的“鑑定專家”們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不多談,自悟吧。

    所以,如果按照“先縱後橫”的鑑定程式,明代釉裡紅瓷器以及所有各朝各代的所有瓷器的鑑定就很直接、很直觀、很簡單了:先對照氣泡衰變的進度、程度與烈度到不到明代,如果不到代,分清是新仿還是老仿,如果到代,然後依據表徵評判等級即可。鑑定過程公開透明、有目共睹,鑑定結論科學可靠、眾口一詞、別無二致。不好嗎?不行嗎?那您就自便!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學結論無可置辯。

    上幾件藏品,以證上述,以餉瓷友。

  • 3 # 收藏家雜誌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16帝,享國276年。但由於政治原因,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款識並非各朝皆有,同時還有無款的官窯器。

    南明 青花人物故事圖粥罐

    明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為宮廷燒製的專用瓷器已是生產主流,流傳至今的明代官窯瓷器較為多見,此時的款識在種類、工藝、字型等方面更趨完善。官窯年款多由宮廷設樣,由御窯廠專人負責照樣書寫,字型研究規整。前人總結明代歷朝官窯瓷器上年款的特點,歸結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民窯瓷器款識字型則較為草率,不及官窯款整齊。

    關於明代官窯瓷器年款的問題

    明代共傳十六帝,並非所有在位的皇帝都燒造過官窯瓷器。綜合近年來國內外傳世的實物來看,明早期“建文”“洪熙”,明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明晚期“泰昌”等,至今尚未發現這些年號款的官窯瓷器真品。以上諸朝皇帝,有的處於爭奪皇位的政治動盪,有的短命而亡在位時間極短,因此景德鎮瓷業在上述諸朝僅有民窯瓷器在燒造。

    臆造“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釉裡紅龍紋盤(底)臆造“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釉裡紅龍紋盤

    現今見有這些年號款的瓷器多屬仿品,要慎重研究,結合明代瓷器的特點進行判斷。如“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釉裡紅龍紋盤、“大明洪熙年制”款青花纏枝花紋花口盤、“大明正統年制”款青花人物紋罐等,這幾例稀有年號款的瓷器與明早期青花器的胎、釉、青花髮色相比,差別都比較大,應是現代臆造品。

    臆造“大明正統年制”款青花人物紋罐

    南明地方政權的年號款瓷器,如“弘光”“永曆”“洪化”等,其真品也極為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福藩製造”青花篆書款雜寶紋香爐,為南明時福王藩府訂燒器物。老福王朱常洵於崇禎十四年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殺,其庶長子朱由崧於崇禎十六年五月襲封福王,並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於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為弘光元年,此爐也應是這一時期朱由崧所用之物,其胎體較厚重,胎、釉及青花色調都具有晚明青花瓷器的特點。

  • 4 # 大道行者2016

    一.從器型角度看,比較會發現不同時代器型有所不同。

    二.從款識角度看,比較已有官款,仿款你會發現手中器物屬於哪種。

    三.從紋飾角度看,不同朝代,雲,龍,花卉,蓮瓣紋,蕉葉紋,海水紋各有不同,具鮮明時代特徵。

    四.從髮色角度看,尤其青花瓷:洪武黑,永宣藍,鐵斑,蘇麻青。成化平等青,弘治前期近成化青,後期發暗,嘉靖紫,...自己找書看看。

    五.從胎重角度看,這個因朝代不同所用材有區別,與技術進步相關。

    六.從底足特徵看,火石紅,足牆的走向等對應具體朝代。

    七.從畫工上看。繪畫技術不斷髮展。單筆點劃,平塗,雙勾填色,鐵線描等。

    八.其他,如宗教影響,永樂出口,宣德宮用,正德伊斯蘭文,弘治器中十字杵,銅錢等,嘉永道教特徵等。

    要先了解各朝代才能一眼辨雌雄。祝早有金睛。

  • 5 # 瓷海一葉

    判斷瓷器是不是明代的?至少要全面瞭解明代的瓷器,這就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的。

    從1368~1644年,276年間,涵蓋了全國各地的窯場,涉及到不用的瓷種、器型、不同地域原料、不同時期的工藝演變、裝飾紋樣和裝飾風格的變化,還涉及到不同的使用層次和用途。

    對於愛好和研究明清瓷器的朋友來說,比較多的是對景德鎮明代瓷器(官窯、民窯的青花瓷、各類彩瓷、各種單色釉……)的梳理,或者是對明代青花瓷(江西景德鎮、樂平、吉安; 浙江多地; 雲南玉溪、建水、祿豐; 福建閩西北區域、閩中地區、閩南地區都有大量窯口; 廣東大埔、揭陽、博羅、澄邁; 湖南益陽以及四川會理、廣西容縣、山東、河南……)等地產品的梳理,如果都瞭解了,就能作出準確判斷了。

    如果擴大到其他窯口,面就比較廣了。龍泉窯大家接觸得相對多一點,餘如磁州窯、耀州窯、鈞窯、石灣窯等等眾多各具特色的窯口和品種。在自己大腦中有一個明瓷的資訊庫,就能作出判斷了。

  • 6 # 鄭鄭說法拍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以景德鎮為主的官窯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築陶瓷和其它型別的陶瓷製造大大地超過了以前歷代,展示了陶瓷業大發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鬥彩瓷器是瓷器生產的主流。鑑定明代瓷器,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進行。

      1、胎釉

      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出顏色深淺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窯略顯粗糙,容易辨認。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鑑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熟練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鑑定方法。明代造型總的特點是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徵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並且製作精細,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後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製成功。至於成化時期,宮庭喜好首先選用纖巧,精緻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宮廷較少選用。餘下的和大多數大的器型推向民間市場。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併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器型漸趨複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產生了壓手杯,雞心杯,倭角瓶,臥足杯,鬥,水注,鏤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頸、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裡。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鑑定工作更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青料進口中斷,使用中國產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礎上,又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點是青花料有很大變化。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使用進口蘇青料,色濃重、絢麗、鮮豔;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中國產平等青料,色澤談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曆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蘭中泛紫。除青花外、還有甜白、鮮紅、寶石紅、孔雀綠、孔雀蘭、淺黃等單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後,彩瓷有了發展,出現了鬥彩、五彩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瓷器。

      4、瓷器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樸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

      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緻,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則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明代早期龍鱗畫得比較精細,晚期有的龍鱗畫得草率,龍爪畫得比清代簡單,但龍爪雄壯有力。畫龍比較窄瘦、龍咀較長,一般都稱為豬咀龍。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在鑑定時應注意觀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為紋飾裝飾內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紋飾多為雲龍、雲鳳、纏枝花卉,後來出現人物、飛禽走獸、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窯瓷器比較工整細緻,民窯比較粗放、生動。

      5、款識

      明代瓷器款識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覆審度其字型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天價彩禮娶妻難,婚後兩家似路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