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起飛揚
-
2 # 軍輝雙色球
為什麼凡事都要聽別人的?別人說的就是正確的嗎。人的一生當中要經歷多個階段,面對各種現實,旅行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如果都聽別人的,孩子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到死都做不完。
-
3 # 揹著女兒去旅行
帶孩子旅行的好處。
比如說:在旅行途中,孩子可以飽覽其他人只能在書本里看到的祖國山河美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不僅如此,在旅行途中還能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教會他或她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辨物識人……所有這些,都是旅行帶給他或她的寶貴財富。
-
4 # 四十退休
我們已經帶著小孩到國外好幾個國家了,到處看看會開闊小孩的眼界,但是有什麼實用性,就要看小孩的感覺了,多數時候她還是在意自己玩的開心。稍微大一些上學了,可能會更好一些,知道比較,知道差異的重要性。
4月,世界旅遊理事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全球峰會在西班牙的塞維亞(Seville)舉行。BBC旅行欄目的作者有幸參與了對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問答訪談。訪談中,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談及了許多東西。他同希爾頓酒店的CEO納塞塔(Chris Nassetta)聊起旅行者如何在世間找尋到自我,也強調了推廣文化多樣性的重要。
奧巴馬說,旅行能夠強化聯絡、激發改革、建立同理心,他的觀點令人信服。您經歷過最難忘的旅行是哪一次?又是因什麼而難忘?
我去過很多地方,這個問題還挺難回答的。我覺得,目前來說,和孩子們一起出遊是最難忘的。到不同的地方去,體驗那兒的文化,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是極具魅力的。人會在旅途中成長起來。作為家長,從孩子眼中看到這樣的探索,沒有比這更讓我覺得奇妙的了。
所以我想說,我和女兒們一起的幾次旅行,是最難忘的。這些旅途,有的壯觀無比——比如我在總統任內,和她們一起去了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那時候薩沙(Sahsa)差不多7歲,她穿著風衣,看起來就像外國間諜一樣。那是一次很棒的旅行,我們從俄羅斯出發,又去了義大利。我那時候去義大利是為了參加G20峰會。我的家人去了羅馬,她們後來還參觀了梵蒂岡,有幸得到教皇的接見。離開義大利後,我們一起去了迦納。她們還在停機坪上跳起了舞。
那時候,她們一個10歲,一個7歲,第一次進行全球旅行。對我來說是很難忘記的。現在她們一個20歲,一個17歲了,和她們一起出去,也有新的樂趣。現在和她們一起旅行更加難得。因為一個已經搬出去住了,另一個在家的時間也不多。如果有對她們而言誘惑很大的旅行,她們就能在我身邊多待一段時間——因為這樣的旅行她們自己是負擔不起的。
有一回我坐夜班巴士,從馬德里前往巴塞羅那。這次經歷記憶猶新,我不太會說西班牙語,但還算能交流。車上有一個不會說英語的人,我跟他交上了朋友。我把我的麵包分給了他,他則給我倒了點酒。我們到巴塞羅那的時候,天剛剛破曉。走向蘭博拉大道(Ramblas)和城鎮的時候,太陽才緩緩升起。之所以能記得這類旅行,是因為那時年輕,而且正在探索自己與大千世界的關係。
後來的一個月,我在肯亞進行了一次“探險”旅行,見到了從未謀面的親人,感覺很微妙。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24小時迴圈播放。如何過濾紛擾的資訊,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您有什麼想和我們分享?
過去幾代人才能完成的改變,現在可能只要十年。這個資訊時代裡,全球化的程序以及科技的進步,讓世界緊密相連。我從小到大可沒經歷過這些。
從華盛頓到這裡(西班牙)只要幾個小時。我一落地,就能夠透過這個小小的裝置[手機]和全球各地的人們溝通。這是絕佳的機遇,但也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挑戰。科技、全球化以及資訊爆炸給人們帶來不安全感。我認為,可能當下我們遇到最多的,就是因這種不安全感而產生的紛爭。人們因此對於周圍的世界有一種不確定。
這種不確定中,有的十分具體:有經濟上的挑戰。發達國家、甚至是中等收入國家中,曾經覺得生活舒適、工作穩定、有養老金和社會福利的這部分人,如今突然間發現,如果節奏不夠快,很可能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他們還擔心孩子的未來。
其中還包括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無論是英國脫歐、美國的政治動盪,還是歐洲大陸的民粹主義再起,都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形勢變化,這也有人民的因素,他們覺得生活不再穩定了,國家不再強大了。於是,他們利用各種制度規則來保衛既有的東西。所謂制度規則,有的真實存在,有的只是形而上學。
其中不乏危險的想法,比如民族主義、本土保護主義、排外主義、以及反對移民[的情緒]。我必須承認,我不是全然客觀的,這是我出生和成長的環境決定的。我個人支援世界大同,反對將“我們”和“他們”分開來。由於資訊、旅遊、科技、全球供應鏈的特質,客觀來說,在這個科技無國界、資訊不分家的時代,如果硬要重新劃分疆域,一定會失敗,而且會加深民族間的矛盾、激化衝突。這是我看到的大趨勢,也是我的憂慮。它不是某個國家的事情——這個趨勢是全球的。
旅遊的一個好處顯而易見,就是重新讓人們認識這顆星球上珍貴的多樣性,以及民族之間的差異。塞維爾和曼谷的菜餚雖有天壤之別,但都堪稱美味。同時,旅遊也能讓我們看到人類的共同之處,認識到如今人類的面貌——這是讓我們掌握一種認知彼此的能力。正因如此,當人們漫步在肯亞的小村莊,看到母親和孩子嬉笑玩耍之時,就會認識到,肯亞的母子和弗吉尼亞、夏威夷的母子,沒什麼不同。
除了政治不穩定這個基本問題之外,我還擔心環境不穩定。全球變暖,已經不再是將來的事了。很多證據都表明,氣候正在變暖,我們也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這導致許多地球上的美景岌岌可危。這些地方可能是人們最想去遊覽的,也是最想和我們的子孫一起享有的。人類文明中,有許多都是在沿海發祥的。如果海平面漲高4英尺,許多偉大文明的遺蹟就會消失。氣候因素對地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我們繼續現在的步伐,有的地方將不再適宜生存,有的景點可能不復存在。
(氣候和移民)這兩個問題,接下來會交織在一起。氣候變化導致乾旱、饑荒,帶來生態難民,這就加劇了移民問題——所有因素,都會讓更多人的生存變得困難。我們不能將其拒之門外,因為這不是長久之計。即使富足國家有一定的應對方式,我們還是必須有防止氣候變暖的意識,因為世界上有廣大區域,上億的人口,沒法應對氣候變暖。如此一來,全球經濟就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好訊息是,我們現在還能夠扭轉局面。壞訊息是,現在的政治形勢,不利於儘快解決以上問題。
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全球化程序勢不可擋,我們又該如何自救?
我們的後代會更加成熟,更具全球化視野,這是好事情。那時,會有更多國際化大都市,人們也必然會對其他的文化更加包容和理解。
瑪利亞(Malia)和薩沙,她們更不懼不同,更不怕改變,更能直面不熟悉、不尋常的事情。我知道,部分原因是她們能從手機裡獲得全球資訊。她們成長的大環境就是這樣。
因此,我認為,向後看齊的政治、圍牆高砌的政治,未來是不會吸引年輕人的。我現在看不太懂政治了,但我知道,在現在的美國,很顯然在其他國家也是這樣,這樣的政治並不吸引年輕人。這種拒絕來自他們的內心深處。
在美國,(對於不同文化、種族、性取向)態度激進,和年紀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這一代,出生在嬰兒潮(1946年至1964年)尾聲。更年輕的一代,努力鞏固了美華人對公民權益、婦女權力等各種價值觀的信仰,對於這些也更加的敏銳。他們從小就對此耳濡目染,深信不疑。這是好事。
但是,也有壞訊息:老一輩不願交出權力。青年人追求解決氣候問題、對待不同的聲音和信仰時,希望採用更包容開放的態度。然而,權力機構並非為迴應青年人的需求所設立。另外,行使選舉權的公民,也是老一輩多於青年一輩。
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讓青年人更多地參與到機構重建中,讓他們為自己的需求負責、為自己所關心的事務發聲。
現在的媒體,讓民主變得難以執行,這也是我擔憂的事情之一。
我剛才提到,在我還小的時候,電視只有三個頻道,基本上播的東西都差不多。大的報社倒有不少,他們的編輯規範和新聞準則基本上也是同一套。如此以來,無論你政治傾向如何,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基本上從報紙上看到的事實都是一樣的。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大致相同,就算在政治或其他問題上看法不同,爭論的中心也在於如何應對這一境況,而不是事實本身。
如今,媒體針鋒相對,網上資訊為滿足人們的需求,充斥著偏見。如此以來,拿美國來說,看FOCUS新聞(Fox News)的人,和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人,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就更難達成共識,內部的凝聚力也更低,無助於解決一些大問題。每個國家都存在這一現象,網際網路上的情況也是如此。
還有社交網路。人們基本上只和意見相同的人交流資訊,如此一來,世界觀就越來越狹窄,偏見就是這樣被強化起來的。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有些人可能已經注意到了,緬甸這樣的國家,人民透過臉書對羅興亞族(Rohingya)實施了有組織的種族清洗。這是因為當有人提出對某一民族的憎恨時,沒有不同的聲音,聽不到有人說:“你知道嗎,這些人對你們構不成威脅。”
因此我認為,有一樣事情,我們必須為之奮鬥到底:如何鼓勵旅遊、鼓勵民眾心態開放。我們要將這種心態從精英階層普及到尋常百姓,讓他們也有機會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去聆聽和接觸不一樣的聲音,有機會從一成不變的政治取向裡走出來。
-
5 # 木水傾城
旅行的真正意義80%的家長都不懂。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也就是提倡帶孩子出去玩兒的原因。曾經看到一位父親給孩子寫信:只有見過世面的人才能夠適應各種生存的環境,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遇事不驚,眼睛裡能夠擁有更更寬廣的世界,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也會更加寬容獨立,自信堅強。
一位同學現身說法帶孩子出去旅行好處多多。
首先、孩子遇事不慌。她家七歲的兒子有一次和奶奶去超市,孩子跑上公交車之後門就關上了。奶奶在後面急得都要哭了,沒有追上車。沒有想到過了一會兒寶寶就回來找奶奶啦,原來孩子到了第一站就迅速的跑下了車,坐上了返程的公交。原因就是媽媽經常帶著孩子出去旅行,因為寶寶見的世面多,雖然和家人走散了,他也能夠特別淡定的應對,遇到了困難馬上會想到解決的方法。
其次、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特別Sunny自信。同學說,以前她家寶貝兒性格有點內向,但是去年暑假她帶孩子跟團旅遊,同行的有幾個年紀差不多的寶寶,在七日遊這個行程中幾個娃很快打成了一片,他們很多的共同語言,一起聊天玩耍特別的開心。孩子學會了主動與人交流,也懂得了照顧媽媽。
如果時間和經濟上不那麼寬裕,我們可以選擇在附近玩。在週六週日,有空我都會帶著翅膀去公園,或者是跟前兒的小景區玩一下。孩子經常在戶外活動,身體素質特別好,免疫力也提高了。旅行不分遠近,只要有時間就要帶著娃出去,總比讓他在家裡玩手機、打遊戲好。
我還經常帶孩子去爬山,在這個的過程中,他能夠學會堅持,在登上山頂的瞬間,可以看到頂峰最美的風景。出去旅行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好機會,繁忙的生活中家人很少會有時間全天相伴。帶著孩子出去可以一起看世界,在增長見識的時候,也會讓他懂得,對於生活要抱著坦然寬容的心態。
作家徐承華說:“無論貧富,走出家門,對孩子而言,都是富足而必需的營養。”
回覆列表
在旅行中能學習到的知識,比在家裡,和學校裡還要多,還要全。
其實有句老話就說了,讀萬卷書,不去行萬里路。
或許有家長說,旅行要時間,經濟能力,以及精力做支撐。那我想說,您一年帶孩子去過幾次公園,上過幾次戶外活動,去過一天的附近的旅遊幾次呢?重點是在路上,不是在家裡想如何?
試試,問下你家孩子,俺配圖中的蔬菜叫啥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