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坤k24

    因為中國不像印度 我們的文化深入人心 外來的文化都被吸收同化 而西方的思想在中國推行不了 即使佔領了土地還要面對各種抵抗 扶植一個聽話的政權比直接佔領好的多

    二戰時日本扶植溥儀統治東北就是這個道理

  • 2 # 真誠地看著你

    是這樣的。透過一系列事件讓列強明白它們無法獨自佔領中國,甚至無法直接控制大量中國領地推行西方文化。最簡單有效,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劃定勢力範圍,培植代理人。

  • 3 # 歷史伴讀小二

    1.世界史的角度:當時從荷蘭作為海上馬車伕的稱號,到西班牙葡萄牙航海旅行,侵佔南非與南美洲,再到日不落帝國英國作為二次革命的發源地,最後作為西方列強的代表,其實他們對於殖民地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自己屬地管理,比如印度南亞地區,其他都是扶持這個殖民地國家中的封建勢力作為其屏障,確保他們的利益能夠保證。這也是他們本國的軍隊數量決定無法分兵到各個殖民地去親自統治。這樣的兩種方式是歐美國家對於殖民地或征服之後,權益勢力範圍得到保證。

    但我們也要注意到沙俄帝國與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對於清朝進行征服之後,真正的是割地賠款,真正的是侵略。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就是證明這樣的觀點,他們是想覆滅掉整個中國,把中國納入到他們的版圖,進而成為世界的霸主。

    這是日本與沙俄帝國,和其他歐美國家所不同的地方。

    2.中國清代末期之後,民間及官僚階層都一直在反抗或是對國家進行有益的探索,並沒有所謂的亡國奴的認命。只是在保住封建主義還是實行資本主義之間一直在較量,這是國家進步的方向,故清代後到民國這樣的時期,雖然中國一直處於半封建半殖民主義,但國家的進步與發展,一直在艱難的探索前進。

  • 4 # user9314716795833

    西方列強各國均國富民強,文明進步,當時的大清政府腐敗墮落,人民苦難深淵,尤其在清人統治下的漢人,不僅苦難,還被分為最下等的四等踐民,除掉清人的漢奸走狗有日孑過外,其他的漢民可想而知,例強來到中國是為了改變清人的國策,讓清人統治下的所有國民能享受例強的文明進步,同時共享經濟繁榮!尤其清人統治下的廣大漢人!所以例強來到中國,無推翻清人統治之意,因為如果推翻清人就要打大仗,受罪的還是普通百姓!

  • 5 # 國輝影視劇

    西方列強只是要征服清朝取得權益勢力範圍,沒有滅亡清朝的打算,這話可以說基本上對,不過日本和沙俄除外。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原因,其實也就是為了尋找中國,和中國做生意,因為西方人很喜歡中國的瓷器,茶葉等等東西,而當時陸路絲綢之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割斷,所以不得不尋找其它路徑,結果意外發現了新大陸,西方國家從美洲搶劫的大部分白銀最終也透過貿易的方式流入了中國。

    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為了推銷英國的工業革命產品,也尋求和中國做生意,乾隆晚年時期派到中國來的馬夏爾尼使團的使命也是做生意,並且帶來了很多英國的產品,比如時鐘等等,不過卻被清朝認為是“奇巧淫技”,當時的清朝也自認為自己是千年文明古國,對蠻夷不屑一顧,所以最終生意沒談成。

    之後因為拿破崙在歐洲大陸風雲爭霸,和清朝做生意的事暫時擱置了,搞定拿破崙之後,英國又開始想和清朝做生意,又被清朝拒絕,英國想出了一個陰招,就是向清朝偷偷摸摸出口鴉片,最終導致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清朝在沿海城市開放通商口岸,用武力打開了清朝的國門。

    然後歐美列強紛紛加入,在中國爭取各自的利益,實事求是的說,西方列強並沒有滅亡清朝的打算,主要的原因還是清朝人口眾多,而且有自成一體的文明體系,所以爭取到各自的利益之後,還是以做生意為主,因為這樣可以透過最小的傷亡得到更大的利益。

  • 6 # 弓目

    有這樣子的說法!列強,欺辱中國多年,發現一個問題!華人抵抗力還是很強,老百姓真的不怕死!船堅炮利只是打服了清政府,曾國藩李鴻章,慈禧太后。老百姓不怕,也不賣帳,多方權恆,還是留下清朝賣國政府,替他們統治老百姓比較划算!即可以奴役華人民,又不用死人,花錢!李鴻章們也很聽話,做買辦錢也不少賺,老百姓死活,和官宦,權貴也沒多大關係!一拍兩合,就勾搭上了!

  • 7 # 靜夜思160519196

    列強互相之間也有矛盾,中國這個大蛋糕,他們哪一個都吃不下或不想讓其中一個吃下或坐大,所以只能繼續保持現狀。如果不是列強吃相太難看,中國的老百姓說不定就認同他們了。中國的老百姓已經厭倦了滿清的統治,需要一個強大的勢力來改變這一切,這就出現八國聯軍入侵,一些老百姓幫他們搬彈藥的事情。

  • 8 # 王老先僧

    加個參照物——印度。

    1757年,法國老將杜普雷被英國年紀輕輕的克乃武逐出印度,之後,印度真正淪為了大英帝國一家所屬,而且一統就是200年。後來隨著英國國力的衰弱,印度才得以獨立。從英屬印度變為印度。

    英國沒成印度老闆之前,印度的土地上,有荷蘭東印度公司、葡萄牙東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等等數個歐洲列強。這些列強佔領印度各個地區,控制、拉攏各個印度本地政府。因為,在十八世紀初,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已經分崩離析,各個地方長官紛紛造反、獨立。偌大的印度被分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政權。混亂的割據形勢,給了列強們一個絕佳的機會。這好比,面對侵略,印度即便孱弱,也可以擰成一股繩讓帝國主義廢一番腦筋。不至於被殖民200年。這下倒好,國家被分成若干份,細絲線一扯就斷。

    近代印度的命運大致如下:

    列強透過堅船利炮開啟國門開闊殖民地——莫臥兒王朝衰落分崩離析,被列強趁機拉攏、控制——列強爭奪利益最大化中,英國打敗法國勝出——英國成為印度的最大幕後老闆,皇帝形同虛設——1858年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正式成立英屬印度,莫臥兒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流放到緬甸。

    晚清的情況跟印度沒多少區別,西方列強對待中國的態度,走得也是對待印度的老路子。換言之,西方列強的初衷就是想把清朝變為第二個印度(英屬清,維多利亞為女皇,這類)。只不過當時他們走到第二步的時候,失敗了。中國沒有分崩離析,各地方大員都聽話的很(也沒啥權利),還是可以擰成一股繩,雖然細點。並且,列強們的利益爭奪中,沒有勝出者。(沒有勝出者,就不會有單方面宣告的滅亡,只能是自顧自使勁佔便宜。)

    具體解釋:

    1、清朝能避免像印度那樣全部淪為殖民地的原因,得歸功於中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下的清朝不像印度那種鬆散的莫臥兒王朝。列強們想各個擊破,沒有的事兒。即便對方足夠強大滅掉清朝,所耗費的代價也是不可估計的。所以那些帝國主義國家退而求其次,選擇門戶開放、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辦法。

    2、晚清時期,剛開始的時候,在中國竊取最多利益的是英國。當時的英國佔據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百分之七十,而且幾乎總攬全部進出口運輸。其中大半是鴉片,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所以發生,完全是因為清政府禁菸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利益。鴉片戰爭後,法俄美德日等國家紛紛湧進來,以前一個蛋糕一個人分,現在想分的人多了,英國的利益也就隨之變少。按照英國佬的本性,他們必然不開心,也許早有了打架的意思。但無奈,此時的中國非彼時的印度,一個多世紀後此時的英國已然做不到猛虎獨戰群狼的姿態了。美國也好,俄國也罷,單跟這兩國家撕巴起來,都夠英國佬喝一壺的。所以,獨樂樂既然實現不了,那就“順水人情”,眾樂樂。於是便有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和那個可笑的“門戶開放、保證中國領土完整、利益均沾”的宣告。

    因此,真實的歷史是,這幫子老外哪能沒有滅掉清政府,獨佔中國的心思。只是實際因素不允許而已。而且,他們對待當初的印度也不是說剛開始便奔著滅掉莫臥兒王朝去的,只是佔便宜佔到一定程度,發現有了滅掉的充足條件,然後就實施了。

  • 9 # 是哦吼呀

    一直在肢解,只是我們頑強的活過來了。

    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英勇的先輩是中國活下來的唯一原因。

    ==========================================================================

    英國在肢解香港、西藏(直到現在);

    蘇聯在肢解蒙古(成功)、新疆(組建過兩次東突國,最後失敗)、東北(曾經殖民);

    德國殖民山東;

    上海的關稅控制在帝國主義手裡;

    日本侵華前期美國是支援的,美國希望假日本之手清除其他帝國主義勢力,後來觸及到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才開始對日本武器禁運,之後日本轟炸珍珠港,開戰。

    是的,從1853年美國開啟日本大門的《日美親善條約》開始,除了1941年到1945年,直到現在,日本一直被美國死死的控制。

    只有傻B會說美國是好人,美國只是還沒完全控制美洲,在亞洲不如日英俄手更長。

    如果時間拖得再久,中國完全可以被肢解。不贊同民族文化相同就不會被肢解,阿拉伯國家:伊拉克、巴勒斯坦、敘利亞等等的邊界,還不是殖民者隨手一劃,分開了再合上就真的需要兄弟戰爭了。

  • 10 # 茶亭浪子

    不要自作多情,也不要妄自菲薄。

    西方列強跟我們不是親戚,它既可能是商人朋友,也可能突然變成強盜。

    這也跟葡萄牙國小,軍事實力不夠,不能到處開戰。

    葡萄牙的鄰居,西班牙這是個窮兇極惡的主,他的方式是先燒殺搶奪推行殖民政策,打不過再來貿易。

    中南美和菲律賓就是被西班牙給禍害了,但跟中國和日本交戰他又打不過,只得老老實實做貿易。

    清朝時,中國在西方工業革命前實力還是很強大的,跟沙俄、荷蘭等歐洲列強交手,不說碾壓他們,但打個平手還是很簡單的。

    進入19世紀,西方各國陸續開始工業革命,進入機械化時代,他們與中國的貿易出超,經濟、軍事以及文化實力逐漸超越中國,當然還有奧斯曼土耳其和印度等東方大國。

    我們就與土耳其、印度他們比較下,才能清楚知道西方人的嘴臉,才能真正認識到大清為什麼沒有被滅掉或者瓜分。

    印度到19世紀50年代基本算亡國了,英國女王兼任印度皇帝;奧斯曼土耳其曾經強大無比,1453年滅了東羅馬帝國,然後佔據了東南歐大片領土,國家最大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一時風頭無量。

    但經過9次俄土戰爭、19世紀初的歐洲領土的獨立運動,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土耳其大部分領土或是獨立、或是被佔領,又或是被託管,總之是四分五裂。

    但大清,除了被沙俄敲詐了一大片領土,基本上保持了政權的獨立。

    印度、大清和土耳其都是少數民族都是少數民族當家做主(土耳其不是少數民族,但人口也不佔優勢),容易被西方分化各個擊破。

    印度貌似被突厥化蒙古人征服,但印度土著王公實力猶存,國家算是個邦聯國家,況且統治民族和被統治民族宗教信仰分屬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雙方矛盾很大。

    結果被英華人抓住空子,各個擊破,失去民族自由。

    土耳其民族人數眾多,這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但在領土範圍內,人口也不佔優勢;而且境內宗教太複雜了,民風剽悍。

    再者土耳其地處亞非歐交界處,和平年代它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但在戰爭年代它就是四戰之地,它只能是強者才配擁有的地方。弱者佔領這個地方就是懷璧其罪。不幸的是進入19世紀,中國成為東亞病夫,土耳其成為西亞病夫。

    在土耳其丟掉亞非歐十字要衝之後,它的戰略態勢突然扭轉了,成了西歐強國抵抗沙俄南下的屏障,最終算是保了條命。

    大清也是少數民族當政,雖沒有民族融合,但統治民族手法多樣,對蒙古人許以重利,以婚姻為紐帶結成深度政治軍事同盟。

    對漢人,則認同儒家文化,透過科舉拉攏漢人精英分子。加上中國長久的大一統思想,滿蒙漢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組織運作有序,比之印度、土耳其一體化程度更深,不容易被分化,各個擊破。

    另外,中國被歐洲人稱為遠東,列強入侵中國要遠洋投放軍事力量,比之入侵土耳其困難程度要成倍增加。

    總之,大清有一定實力,另外大清地居偏遠,列強入侵不易。可以說是,不是列強沒打算滅掉中國,而是投入產出成本不划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按照進化論中用進廢退原理,人的眼睛一直在用,為什麼近視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