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甘嬰

    個人不認同這個說法。誠然,隆美爾在北非戰役一而再,再而三的搞驚險,玩心跳,不斷用弱勢兵力主動進攻英軍,但事實是,這是被逼出來的無奈之舉,德意聯軍總兵力十萬出頭,後勤補給及其糟糕,如果不先下手為強,進入消耗戰,必敗無疑。事實也證明如此,英軍不斷增兵後,總兵力超過二十萬,後勤物質也源源不斷,反觀德國,連戰鬥機零件和燃油都供應不上了。

    還有一個證據,諾曼底登入前,只有隆美爾考慮到由於盟軍強大的空軍戰鬥力,裝甲部隊不能遠離海岸線佈防,可元首和大本營根本不聽他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D日一開打,德軍精銳的裝甲部隊在公路上行軍時,還沒投入戰鬥,就整營整團的被轟炸摧毀,怎是一個慘字能形容的。

  • 2 # 小康足已

    這話也沒錯,隆美爾是天才的戰術家,特別擅長指揮裝甲兵團在狹小空間內的機動作戰,不管是在法國戰役還是北非,他的軍事天才都有目共睹,確實是出色的戰地指揮官,但隆美爾對於北非戰場的地位沒有清醒的認識,其實就二戰當時的形態而言,德軍從北非越快撤退越好,節省下來的有生力量至少可以鞏固義大利和西線的防禦,但他一直沒有提出過放棄北非,反而為鞏固北非的形態一直要求希特勒增加北非的軍事力量,最後導致在突尼西亞被盟軍包圍的德軍有幾十萬之眾,可謂得不償失,從這個角度講,他也確實沒有太強的戰略眼光。二戰時期的德軍將領,如果沒去東線和俄華人較量過,在德軍軍官團的評價都不會太高,所以德軍高階將領對他的評價也不算太高。

  • 3 # 逸禪文化

    1942年蘇德戰場打的不可開交時分,在北非戰場義大利軍隊卻一潰千里,應墨索里尼的要求,德國組建了非洲兵團增援北非,任命隆美爾為德軍總指揮,去非洲前,希特勒就告訴過他,牽制住英國就行,並不是進攻,德國實在沒有過多的資源來開闢第三線戰場了。德國也實在不想把過多的資源和兵力去幫助所謂的豬隊友—義大利。

    對於派遣德軍部隊前往北非的問題,德國在1940年10月初就開始認真考慮了。當時,德軍的一位參謀,李特·馮·託瑪將軍,被派往進軍埃及的義大利軍隊中,實地調查情況。10月23日他報告說:

    在沙漠中只有摩托化部隊才有用處。“必須有四個裝甲師,才足以保證勝利”,而四個師的兵力也是“在穿過沙漠向尼羅河挺進過程中,能有效保障其補給的最大限度”。

    所以德軍參謀部一直持有北非德軍補給極限是4個裝甲師的觀點。

    基於這種觀點,德軍在42年給隆美爾的兵力,初期只有第5輕裝師和第15裝甲師。遠達不到能保證勝利的四個裝甲師的要求,說明希特勒對隆美爾的要求就是守住北非。

    而隆美爾沒等北非軍團全部到齊就出擊,雖然在戰術上面確實無以倫比,但他的勝利也讓德國在北非戰場越陷越深,資源和兵力越投越大,直到阿拉曼戰役前夕,他才明白靠現在的兵力和補給根本無法打敗英軍了。但為時已晚。最後非洲軍團在突尼西亞全軍覆沒。

    北非軍團雖然規模很小,和東線動不動就幾十萬傷亡的戰役相比,它的損失對德軍來說,還沒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但它造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地中海門戶大開,西歐的腹部完全暴露給了盟軍,盟軍隨之實施瞭解放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的戰鬥。德軍不得不又派出凱塞林元帥指揮幾十萬德軍去援助義大利。

    隆美爾在戰略上確實是失策的,德國後勤對他的支援已經到了極限。1942年他找凱特爾要10萬人的裝甲師,凱特爾問你怎麼養活這麼多人,作為北非戰場的實際指揮官的回答是:這個不是他考慮的問題。

    倫斯德說他水平只能指揮幾個師,克盧格說隆美爾沒去過東線是浪得虛名,龍德施泰特評價他只能算個勇士。

    我的評價:一流的戰術家、三流的戰略家、後勤的門外漢!

  • 4 # 戰略論

    這種只是人云亦云的說法,真正瞭解隆美爾的人最後都會發現隆美爾不僅僅是一位戰術大師,而且同樣是一位戰略大師,對整個戰局有著深刻的認識!

    說隆美爾短視的無非就是地中海戰場的重要性的爭論,關於地中海的重要性其實在二戰後期得到了驗證,尤其在突尼西亞戰役後,軸心國失去了最後的北非的立足點,其義大利和法國南部的沿海全部直接面臨盟軍登陸的威脅,這讓德意聯軍的兵力更加分散,而且隨著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德軍長期在這裡投入了20多個師的兵力以遲滯盟軍的進攻。所以地中海戰場的戰略意義同樣非常巨大,最大的影響就是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作戰的成功讓盟軍認識到大規模登陸作戰的可能性,此前盟軍一直猶豫在西線發起大規模登陸行動是否取得成功。

    而大家批評隆美爾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認為其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舊執意發起進攻和進行深遠的追擊,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和兵力。對於這種批評我們要看到隆美爾所處的戰場環境,那就是沙漠作戰,這裡是機動作戰的天堂,而隆美爾的對手不僅佔據數量的優勢,而且全部是摩托化兵力,隆美爾手裡有一半的是步兵單位,根本無法進行防禦,只能最大化的利用機動在區域性形成優勢對英軍各個擊破,而且戰線越長越有利於隆美爾的進攻,不利於英軍的防禦,這才是隆美爾以少勝多的根源。而假如讓隆美爾執行被動的防禦,那麼英軍的實力慢慢的增長絕對的優勢,那時候隆美爾就是再有能耐也不可能打過絕對優勢的英軍。

    其實在阿拉曼會戰德軍失利後,隆美爾已經認識到了盟軍越來越絕對的優勢,在撤回到突尼西亞時,隆美爾被任命為新成立的非洲集團軍群司令,但是隆美爾向希特勒指明瞭突尼西亞這一絕地難以堅守,希望撤回到義大利隔海而守,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這說明隆美爾還是有戰略遠見的,最終突尼西亞的非洲集團軍群由於補給被切斷,全軍投降!

    戰後包括古德里安在內的一批德軍高階將領都認為德軍在二戰初期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進攻英國本土無望後,沒能重視地中海的重要性,假如在最開始就投入充足的兵力進攻地中海的英軍的話,由於英軍補給的困難,德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佔領地中海,徹底的保證義大利和巴爾幹地區的安全,而這些所需兵力不過是數個裝甲師和空降部隊以及大量的空軍部隊,並不會影響到德軍陸軍主力對於蘇聯的防備。

    從這裡來看,反而隆美爾具有戰略遠見,希特勒以及他的高階將領都沒能及時認識到地中海的戰略意義,等到意識到時,德軍已經深陷東線戰場,無暇顧及了。

  • 5 # 墨色之藍

    首先謝謝邀請,對於國內學者對外國將軍的評價。我認為評價一個人,首先你得要達人家的高度才能去評價人家的對與錯。如果你不能達到人家的高度可以私下說,畢竟議論自由。可是你要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公開的評論人家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那麼如果你站在人家的位置上你會比人家做的更好嗎?如果不能就引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You Can You Up”。人家能站在那樣的高度就說明人家有一定的能力。

  • 6 # 紅色手電筒

    這個說法不是馬駿的評價,這是大部分軍事歷史學者對於隆美爾的評價,馬駿只不過是轉述而已。

    隆美爾元帥的戰術風格十分的詭異,打得英軍是多次丟盔卸甲,特別是多次以少勝多,在很多不利的情況下還能夠扭轉戰局,這說明隆美爾有十分出色的戰術能力,能夠想盡辦法從敵方手中奪回戰場的主動權,而主動是所有指揮員都想要主動的東西。

    不過,龍德施泰特對他的一句挖苦卻也是十分恰當的就是,你沒有真正指揮過比一個師大多少的部隊。的確是這樣,非洲軍的名字一直在擴大軍,軍團,集團軍,但是實際的兵力一直就是那幾個人,沒有增加多少。這就說明,非洲戰場本身就是德國的次要戰場,不可能得到很多的支援,德國當時的重點戰場是蘇德戰場,而這一點隆美爾始終認識不清。

    希特勒對於東方廣大土地的慾望早在他寫的我的奮鬥裡邊就已經說的非常明白了,德國就是要去東方爭奪廣大的生存空間,對法國的復仇之戰打完以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蘇聯,這一點希特勒不說,當時的很多德軍將領都是心知肚明,而且德軍大規模的東調就是為了這個做準備,但是隆美爾居然是沒有任何的察覺,只能是說他的戰略敏感度太差。

    隆美爾到了北非,可以說是利用手中有限的資源創造出來巨大的收益,但是這沒有改變北非對於德國來說是一個次要的地方,北非戰場存在的目的就是保證義大利不退出戰爭,僅此而已,這邊的戰場不能投入太多的資源,但是隆美爾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在北非的窮追猛打極大的分散了德國本來就有限的資源,這個對於德國是非常頭疼的。

    至於他提出的進軍中東什麼的只能是幻想罷了,德軍的後勤保障當隆美爾打到阿拉曼的時候就已經是極限了,再往前根本就是無能為力了,看看地圖就會知道前邊還有漫漫長路呢,而且這裡邊的基礎設施還不如蘇聯呢,在蘇聯好歹還有鐵路,而當時的中東連鐵路都沒有,如何保證大軍的供應這是一個首要問題。而這個首要問題隆美爾就無法解決,這個不解決別的根本無從談起。

    對於隆美爾來說,對於希特勒最大的貢獻就是,不斷地打勝仗,但是不擴大自己的地盤,把主動權讓給英華人,讓英華人首先發動進攻,然後利用德軍機動作戰的優勢,不斷的重創英軍,讓英華人很難受,而且由於戰場距離英軍的港口很遠,儘管英軍的後勤保障比德軍好,但是茫茫的沙漠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隆美爾如果不是使勁擴大自己的地盤,就把後勤這個難題就給了英軍而不是自己接了過來。

    隆美爾元帥長期都是研究戰術問題,他的崇拜物件是拿破崙,而對於德軍的克勞塞維茨這樣的理論家,隆美爾是極不感冒的。據說他和夫人結婚的時候在臥室裡邊就掛了一副拿破崙的畫像。而拿破崙本身就是戰略素養不高,別的不說,搞出來N次反法同盟就是例子。而長期專注於戰術的研究,使隆美爾的眼界比較狹窄,這樣對於提高戰略素養不是好事情。隨著職務的提升,隆美爾的眼界不夠開闊的弱點就表現的越明顯,而戰略素養是和眼界的大小成正比的。

  • 7 # 戰爭之王

    不是很恰當,隆美爾自然是戰術上的巨人,取得了很多戰役行動的勝利,但是說道戰略上的矮子就很不對了,其所在的戰場和其所能指揮的兵力等導致其根本無法發揮出戰略性影響,所以自然不能簡單的評價為戰略上的矮子。

    隆美爾一戰時期就是一名基層軍官,在二戰開始時則是德軍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其在法國戰役中指揮第七裝甲師迅速突破,給法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其後又被派往北非負責指揮非洲軍團,但是非洲軍團的實力一直處於劣勢,但是即使這樣還是取得了託卜魯克等勝利,嚴重挫敗了英軍。但是非洲戰場對於德國而言沒有太大價值,所以德國的投入很有限,這就導致無論隆美爾多麼善於指揮,就註定只能戰術性勝利,其最終必將會被整體實力佔優的盟軍擊敗。

    而在北非戰場戰事結束,非洲軍團全軍覆沒後,隆美爾開始負責西線戰場的大西洋壁壘的修建工作,便不再指揮部隊作戰了。此時的隆美爾專注於修建防禦工事,並親自設計了防止盟軍滑翔機機降的“隆美爾竹筍”等設施。但是此時的盟軍力量上已經佔據優勢,德軍甚至已經喪失了制空權,諾曼底登陸的成功已成定局。

    所以總的來說,在戰術上隆美爾的發揮確實出色,但是其根本就沒有達到了在戰略層面發揮的機會,因此稱之為“戰略上的矮子”很不合適。

  • 8 # 大馮427

    德華人當年已經打遍西歐無對手,佔領歐洲只是時間問題,不錯誤決定與俄華人開戰而是與俄華人保持距離,那世界格局就不一樣了!

  • 9 # 火線55

    瞭解的少就少噴!不要隨便厥詞!我不看你們怎麼評價隆,我只談我的看法,隆美爾是偉大的軍事家,不管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因為他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必須服從希特勒的派遣。希特勒專橫跋扈的獨裁統治,打仗上也不列外,將領們必須執行他的戰略構想。

    隆是被希派到非洲的,而且給他的兵力也不多,在面對蒙哥幾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最後他帶領一部分部隊安全離開非洲,而沒有執行希的死守非洲的命令。

    在二戰後期,希特勒還在掙扎,但隆非常清楚德國面對兩線作戰必敗的結果,戰敗對德國來說是滅頂之災。這種情況下,他參與了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最後事情敗露被迫服毒自盡。

  • 10 # 天鷹67676779

    不贊同作者的看法。相對於隆美爾來說,蒙哥馬利相對保守。隆美爾在戰後仍然被盟軍所尊敬,他的失敗主要是後勤,希特勒沒有給他足夠的給養和人員裝備補充,此外他的情報來源已被破壞,無法提供及時準確的情報。最主要的是地中海的制空權一直在英軍手裡,援助的物資都全部葬身大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一開始不被看好,最後一鳴驚人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