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南宋大錘
-
2 # 涇川農特產店
小時候大人們在前面用鐮刀割,我們就在後面撿麥穗,等大人們忙完了就把自己撿的拿出來看誰撿的多,就可以拿幾毛錢去買冰棒吃
-
3 # 福田曉東
轉眼間
又是農忙時節
黃萼已謝
綠葉正稠
此時田壟間
只有農家忙碌的身影
還記得小時候農忙的場景嗎?
那時候最怕的就是幫大人張口袋,一股土腥味,還是忍著一麻袋一麻袋的往裡灌。
那時候看著大人把麥秸一層層堆起來,覺得好厲害啊
趁天還沒黑,大家爭分奪秒的把曬乾的麥子裝進口袋,那時候雨水說來就來。
小孩子無憂無慮的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麥堆上,盡情的玩耍。
炎熱的盛夏,忙碌的季節,豐收的喜悅,農民的追求。
盛夏搶糧,老人, 孩子全民參與。
曾記得先輩們高超的割麥技術-------又快又多,麥茬又短又平。
勤勞的農民,淳樸的脾性,自給自足的人生態度。。。。
每一粒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脫粒後軟綿綿的麥草需要有技術的農民一層一層堆積成優美的形狀,以便後來喂牲畜或做飯生火之用。
從高處鳥瞰麥場上頂著烈日辛苦勞作的人們,這些場景勾起多少7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
農民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實寫照。
沒有風扇的,通常靠自然風,好像沒風了,等一下。
這一袋袋沉甸甸的麥子,是農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換來的勞動成果。
你的童年記憶裡的收麥是不是這樣的,歲月無情流逝。當年的小夥伴現在已經結婚生子,加油吧!青春記憶
-
4 # 閒逛之人
本人60後,說說我見過的麥收吧:
從我記事起,每年的麥收時節都是農村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中小學校會放麥忙假,機關單位會組織人員到鄉下支農。幫助農村生產隊搶收搶種,因為那個年月農業機械非常少,幾乎全是靠人工收割小麥。不光企事業單位會下鄉支農,附近的駐軍部隊也會幫助農村搶收。這樣的事情不需要政府部門出面動員,那個年月咱們國家還是要靠農村吃飯的。作為小學生的我們,也要為麥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的最多的就是到麥地撿拾麥穗,努力做到顆粒歸倉。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儘管收割機還不普遍。但生產大隊幾乎都有較為大型的拖拉機了,那個時候每個生產隊都先把割回來的麥子攤在場上,由大隊的拖拉機輪流來打場。這樣比起一直用牛拉石滾打場要快得多。再往後農村包產到戶,每年還是要到親戚家幫助收麥。以後慢慢地收割機來了,那還是大下崗讓部分工人帶動起來的。好像是西安的吧
小時候除了有用鐮刀割麥的,還見過一種坡刀或者是啊拖刀割麥的。那種刀近三尺長,跟閘草的刀差不多長,只是沒有鍘刀那麼重。甩一下割回來接近一梱麥,但這樣的刀需要一個壯勞力來使用,而且他還不能跟大家一起割麥。估計是怕他失手吧。高手都是寂寞的如此可見一斑
-
5 # 廣漂阿濤
揚麥場景,風老大了。更多的時候只有等到起風的時候才能揚麥子。一家人一起協作,密切合作一起幹活,汗水與快樂一起飛揚。那時候最怕的就是幫大人張口袋,一股土腥味,還是忍著一麻袋一麻袋的往裡灌。炎熱的盛夏,忙碌的季節,豐收的喜悅。
每一粒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6 # 鄉野搜行
我是80後,我的家鄉是在四川。對兒時割麥子的場景還是記憶很深刻的,我們那一代的孩子大多數還是要參與農活的。
四川是山區地帶,沒有機器收割,全是人工收割。用鐮刀把麥吊一個一個的割下來,全部收割回家以後曬乾,用機器打出麥粒,再用木頭做的那種風箱,風出雜質和賣殼,之後大太陽曬三天,這期間要不停的用抓抓爬或者用腳來回走翻滾麥子,使麥子能完全曬乾。最後是裝缸,這一步很重要,必須是在中午麥子曬的熱熱的時候就裝幹,密封好缸口,才能使麥子不被蟲蛀,保證麥子的質量。
但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
1、在麥子快成熟的時候,就會割一點麥子回用火燒熟以後,用手撮去麥殼,青青的飽滿的麥粒就出來了,吃起來清香可口,那味道難以忘懷。
2、割麥子的時候我們都會到麥子地裡去尋找麻雀蛋、野雞蛋,找到之後放在喝水的瓷zongzong(四川話,瓷水杯),撿兩塊石頭支起來,用麥草引火再撿點幹樹支燒起來煮鳥蛋,那才真的山珍美味,回味無窮。
你的收麥回憶是怎樣的?
-
7 # 快樂的童年時光
兒時的回憶――收麥子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可那滿的金黃的麥穗去選擇了夏季。炎炎烈日下,一片金黃的麥田,手拿鐮刀揮舞著,肩上搭著毛巾,頭頂草帽。孩子跟在後面是麥穗,餓了烤麥子吃手上嘴角都是灰。
為了這一刻,大家提前把麥場用石碾打平 ,麥子收割後,一家人在麥場忙著打麥子,先把麥穗用廉刀從麥秸上取下來,放在地上曬乾,然後用石碾從上面碾下來,最後用木鍬揚麥子清理乾淨。
孩子在哪裡跑來跑去,在麥秸上玩的不亦樂乎,大人們忙著收拾麥子。
慢慢長大了,機器一步取代,再也找不回那兒時的樂趣了。
-
8 # 趙家婆媳
以前科技不發達的時候,農村麥子都是手工去割的,那時候都是你家幫我,我家幫你,割麥子都是挺熱鬧的,家裡都準備一桌好菜招待幫忙的人。圖中正在用鐮刀割麥子。
圖中正在將割好的麥子收成捆集中在一起,準備運回道場,小孩子們覺得好玩,也會過來幫忙。
圖中是將收成捆的麥子用三輪車運回道場,上面還有一個人壓車,防止麥子滾落下去。
圖中是將打好的麥粒揚灰,並將麥稈叉到一起,堆成一個個的小垛子。
圖中是將已經去灰了的麥粒,準備收攏裝袋。這項工作通常是幾個人配合完成,有人將麥粒收攏裝袋,有人扯好袋子口方便裝入。
圖中是已經轉好袋的麥粒,大人通常將道場的麥粒收拾的很乾淨,生怕遺漏一粒,都是辛苦勞動的成功。
圖中是將麥稈堆成小垛子,垛子堆得老高,上面還有一個人接麥稈。
圖中是已經堆好的麥垛,可以說是鄉村的一道風景線。乾燥的麥稈是可以用來生火的。
圖中是小孩子玩捉迷藏的時候,躲在麥垛旁邊,也是小時候歡樂的場地。
-
9 # 山野強強
還記得小時收麥的情景嗎?這個肯定記得啊!在我們這裡有句老話,六月的麥子黃上樑、繡花女兒請下床。掙錢敢麥場
我是80後!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都是人工收割麥子。我們這裡30~50歲年齡的人都會去陝西敢麥場,大家知道敢麥場是幹嘛嗎?其實敢麥場就是去掙錢。因為我們本地的麥子還沒成熟,一些上年齡的人會去麥子成熟早的地方,給人家收麥子,人家會給你錢。記得我爺爺說,去敢麥場一天可以掙幾十塊錢,那時候掙幾十塊錢已經是很多了。相當於現在的幾百,所以我們這裡人都很喜歡去敢麥場,因為能掙到錢。
到了收麥的季節,大家都開始忙碌了。那時候每家都有個大場地,我們這裡叫做場,用來碾麥子用的。在收麥的季節都會先把場,用滾石 滾壓 壓平 壓光,以防碾麥時麥子轉進土裡。
給自家收麥麥子黃了要收割了,大家打起精神要收穫了,心裡裝滿了喜悅,大家都磨起了割麥刀,都知道割麥刀越縫紉,割起麥子來就會越快,所以割麥刀決定著你一天能割多少麥子,那時候我爺爺一天可以割1畝麥子,下午還要堆成小朵子。到了星期天我們就會幫助家裡人背麥子,一回背4~5捆,一天到晚也可以背十幾躺呢!
麥子全部收割完,揹回場裡就要碾麥了,爸爸就會用毛驢拉著滾石碾麥子,我會跟著爸爸,手裡拿著一個像鐵鍬一樣大的木兜,毛驢把糞時就讓把在木兜裡,以防糞慘進麥子裡。
-
10 # 農村莽妹兒
這個問題,突然間把我帶到了快樂的小的時候。作為80後的我, 生活在一個大院子裡。雖然兒時經濟條件並不富裕,但那段時光是最幸福的,最快樂的。只有那時候,才真正能體會到,什麼是豐收的喜悅!
小時候家裡種麥子,每到收麥的季節,大人們都忙得不亦樂乎,累得汗流浹背,但對於小孩子的我們是非常開心的。 我們老家是丘陵地區,每年割了麥子以後都會把麥子揹回家,在大院子的地壩裡面,進行捶打。透過捶打,再透過風車,把麥殼和麥粒進行分離,剩下的麥殼點燃,變成火堆,小夥伴們就會圍繞火堆玩。
記得收麥的時候,豌豆,胡豆,大蒜,土豆也熟了,我們就圍著火堆燒胡豆,豌豆,還燒土豆和大蒜。每個人會找來一塊竹片,在火堆上掏出一個小洞來,把豆子啥的放上去,一會兒就聽到啪的聲音,豆子就炸開了花。我們把熟了的豆子掏出來,放到一起,分著吃。至於怎麼分配,我們會用剪刀石頭布的方式,贏了的,就得一顆,直到最後分完。
大汗淋漓的我們,不停的用黑黑的小手,去搽汗水,搞得一個個小臉像花貓似的。吃著自己燒烤出來的美食,非常的開心和滿足。直到現在,回想起那個味道,還記憶猶新。豌豆胡豆香脆回甜。土豆烤出來粉粉的,還有一層帶點焦香脆脆的皮。大蒜燒出來,已經沒有太多辛辣,卻很香帶著回甜的味道,想起來了,都流口水!
當然,大人們也會要求我們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牽口袋,掃地啥的。也會搞得全身發癢。於是,我們會在徬晚,衝到河裡去游泳。
總之,那是不能忘懷的童年!連收麥子這樣辛苦的事,在我們看來也會覺得很期待,很開心。現在,老家人都不種麥子了,改種茶葉了,滿山遍野都是茶園,沒有種麥子辛苦,還比麥子值錢!河灘因為修電站,已經變成水庫了,再沒了以前的樣子。院子裡的小孩子,也越來越少了,他們的條件好了,都各自在家看電視,玩手機。家裡小孩少,都很少讓他們幹活了!看著他們,我覺得,我們比他們開心和快樂許多!
回覆列表
兒時“打麥場”的回憶,雖然辛苦但很快樂,再也回不去了! 記得小時候大人在麥場裡打小麥,我們小朋友們就在那玩,又是幫幫忙,現在看到那些場景,有種想哭的衝動! 每到6月的時候,小麥金黃,大人會把地籠頭大約半畝地的麥子用鐮刀割掉,騰空,然後灑水,用石磙反覆的碾壓,形成一塊相對平坦的空地,地面待晾乾後,就可以碾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