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後新晴原創

    古代如此。現代非也。

    隋明帝楊廣,詩作境界博大,手筆宏開,高屋建瓴,氣象不凡。宋代的蘇軾、王安石,詩寫得好,官也做得大。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作成絕代風華,而仕途失意,政治上落寞。人各有志,志趣各有偏重,古來詩、政兼得者不多。落差最大的還是屈原,曾官至高位,終落得浪跡汨羅,懷石投江,唯留《離騷》唱千古。

    豪氣干雲,詩驚天地,李白詩云:“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下筆如有神,詩成唱千秋,而聖代成飲者,白髮弄扁舟……政治手段與文學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難柔和在一起。

    立言,立德,立信,古來士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從古及今,實現“三立”者,寥若晨星。學而優不一定成仕,還有可能成為流浪詩人。詩人在世不得志,既有自己的政治思維導圖的問題,也有伯樂不常有的問題。山高為峰,而學高不一定為師,身正也不一定為範,盛世也不一定沒有隱者。學有所成,現實生活中鬱郁不得志,夢中卻可以仗劍走天涯,思緒翻飛,遠接千秋,奇思妙想化詩雨,千古絕唱唱千古……

  • 2 # 致力中國

    詩寫得好與官做得大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在科舉時代特別是唐代,詩寫得好可以說是進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外它還和人生際遇環境機會為人處事等諸多方面都有關係,不是僅僅一個方面所能決定的。象李白就因過於高傲而不為朝廷所用,杜甫是因安史之亂搞得顛沛流離不得施展抱負。不過有句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們雖沒做大官,但他們的名氣也足以彌補了他們的不足。

  • 3 # 陌上光影

    這要看詩人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背景。

    李白、杜甫的詩寫得好,官也做得不錯,可摔得也慘。誰叫李白不能"摧眉折腰示權貴",誰叫杜甫自個泥菩薩還願"天下寒士俱歡顏"。你身為朝廷命官,卻不仰皇上鼻息,為統冶者服務,被貶謫,活該。

    話說紀曉嵐,詩寫得好官也做得大。他不光有付銅牙鐵嘴,還有一顆善於揣摸皇上意圖的心,所以他能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官至上品。當然這些都是封建社會的文人儒士,現在就不同了,詩寫得好的卻做不了官,做了高官的有一張金牌文憑,但不定寫得出詩來,甚至連讀都不會,相比李白杜甫等人,他們的命太好了。

  • 4 # 溪水淙淙11

    謝邀。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人生下來的稟性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其性格的構成有許多複雜的影響因素,換句話說就是“本性難移”。這種本性,大多來自遺傳因素。比如,唐代詩人李白,是古今名人。以他詩才和功力,為世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他由於放蕩不羈、持才倨傲,卻沒有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只弄得一生不仕,仍為庶民。

  • 5 # 路尋寫作創富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詩人又不是職業,詩人和做官又沒有必然關係!

    有些詩人詩寫得好,官做得大,比如賀知章、王安石、晏殊等人,但大部分詩人仕途是不得志的,比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

    詩寫得好,官做得大的一般是比較懂政治,適合官場生態,當然也有一部分運氣的成分;

    一直不得志的詩人一般是恃才傲物,特立獨行,不適合官場的生態;

  • 6 # 戈壁灘駝鈴

    古代著名詩人除少數人仕途順暢外,大都是終生潦倒,貧病交加。如詩仙李白曾為唐玄宗召為翰林,但是得不到重用,僅僅是御用文人而已;後來又因為捲入永王李麟的皇權之爭中,而被流放。杜甫最大的官僅是工部檢校員外郎,就是現在的報紙文字編輯,連家庭生活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又趕上兵荒馬亂的年代,終生窮困潦倒,兒子餓死,最後在貧病中死去。

    這由杜甫念懷李白,感慨文人坎坷命運的詩中可見一斑。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意思是說:

    涼風颼颼地從天邊颳起,你的心境怎樣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書信不知何時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險惡,秋水多風浪。

    創作詩文最忌諱坦蕩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錯誤。

    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應投詩於汨羅江訴說你的冤屈與不平。

    詩中說:“創作詩文最忌諱的是坦蕩的命途”,這句話說到點子上。古代士大夫階層,掌握著政治權利和社會財富的分配。十年寒窗苦讀,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是暮登天子堂,美其名曰修身、治國、平天下,實為獲取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

    在這個選拔過程中,總會有人選上有人選不上,選上的成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員,整日混跡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在公務員的生活中忙碌,他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寫詩、寫好詩。有的文人由於性格耿直,不會溜鬚拍馬那一套,即使被選上,他們的仕途也是不會平坦的,大都會遭到排擠打擊,或被貶、或冤獄而死。

    反過來說,他們的坎坷仕途,又使他們有機會接觸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有機會領略大自然山川風物、風土人情,這無形中給詩人以啟發、靈感,激發出詩人的創作活力和生命力。

    當然也有一些著名詩人,仕途平坦,詩歌也出眾。如賀知章就是這樣的詩人,他在官場上沒有遭受多少排擠打擊,快快樂樂做了一些事,位置和名望兼備。他仕途由乙未科狀元做起,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接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改授工部侍郎。後又遷秘書監。死後還落個禮部尚書噹噹。

    這老兄的處事法寶就是“裝”,也就是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塗”,把知識分子的清高、鋒芒都隱藏在酒中,所以在“飲中八仙”之中留下大名。這由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可見一斑。

    在酒的掩護下,正事辦的也不錯。他的詩引領唐詩的發展,起到“一花引來萬花開”的巨大效應。他不但詩寫的好,而且書法也很棒,他的草書也是書法藝術的珍品。他雖然混跡官場,但並沒有和姦佞小人同流合汙,在醉中保持詩人的清醒。最後以道士的身份逃離官場。

    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是人生逆襲的典範。高適的成名之路走得異常艱難。他雖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但是他出生時家道已經敗落,非常貧窮。二十歲參加科考,名落孫山。《河嶽英靈集》中說是由於高適瞧不起常規科舉考試,不喜歡誦讀經史,文走偏鋒所至。

    高適從此遊歷於梁(開封)、宋(河南商丘)之間。“漁樵十二年,種瓜漆園裡,鑿井盧門邊。”是他困頓生活的寫照。他先後經歷了遊走長安未果、投軍邊塞不成的尷尬處境,最後又重走科舉入仕之路。可是幾次考試都不中,主要是楊國忠和李林甫弄權之故,最後的一場考試竟然沒有一個舉子被錄取。這裡就有杜甫、高適、元結等一批名聞後世的詩人。

    一連串的人生挫折,使高適異常悲慨憤懣,在送同樣不得志的琴師董庭蘭離開長安時,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著名詩篇《別董大二首》,詩中寫道:“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慷慨激昂的詩篇,是寫給董庭蘭的,何嘗不是說給他自己的呢?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詩名遠播的高適得到了當時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宋州刺史張九皋的賞識,在他的推薦下參加了科舉考試,終於中第,授了個地方小官。此時已是天寶八年,高適年近五十歲。他的官職只有九品,比芝麻官還小一節。更受不了的是“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梨庶令人悲。”最終辭掉千辛萬苦得來的小官。

    高適的命運在天寶十一年發生轉機,時任隴右節度使,唐名將哥舒翰看中了他,邀請他加入幕府。從此投筆從戎。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下詔哥舒翰討伐叛軍,命高適輔佐哥舒翰。在楊國忠的慫恿下逼著哥舒翰出關迎敵,結果哥舒翰兵敗被俘,變節投敵。

    身在亂軍中的高適冒死抄小路星夜兼程,追上逃難路上的唐玄宗。向唐玄宗訴說了哥舒翰的忠義,監軍的腐敗,以及楊國忠的誤國。唐玄宗此時非常認同他的觀點,擢升他為諫議大夫。後來永王李璘叛亂,唐肅宗聽了高適的勸諫,讓高適兼任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主持平定江淮叛亂,永王很快兵敗被殺。

    高適的功勞,受到唐肅宗的重用,可是由於他的耿直性格,受到權臣李輔國的排擠,被降職。乾元二年,蜀中大亂,花甲之年的高適被重新任用為蜀州刺史,後又轉任彭州刺史,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四川局勢。廣德元年,唐代宗繼位,讓高適任劍南節度使。吐蕃王朝犯境,高適率兵頑強抵抗,終因實力懸殊,陷落三個州,朝廷很客觀地看待此事,沒有追究他失利的責任,高適奉詔回朝,進封渤海縣侯,實現他封侯的人生理想。

    同樣的時代,李白、杜甫、高適等詩人命運不同,一個永王叛亂決定了李白的流放和高適的升遷,是命運弄人還是性格使然呢?高適的逆襲完全是他的忠勇堅持促成的,他也是性格耿直的詩人。

  • 7 # 耿直1234

    詩作得不見得他就做官,或官做得大,歷朝歷代都有詩作得好,官越來越小,這看頂頭上司,重用不重用他,是決定的因素。

  • 8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詩人與官,詩人做官,詩人荒唐)

    詩是詩來官是官,各有妙術各自香。

    詩才再大終為小,官才再小管一方。

    詩通靈性得妙語,官通靈性做高官。

    官高他有官術在,詩人當官屁常放。

    詩人做官又好比,常自認為比人強。

    罪侵三位有司後,還將形骸傲向上。

    有心天下卻無術,狂言亂語令人煩。

    語無倫次多被貶,牢騷太盛擊天穿。

    更有侫人獻讒語,罪名件件不可翻。

    皇上不喜瘋癲客,不治其死恩已寬。

    自古詩人皆如此,無才夢想當大官。

  • 9 # 揮手人生幾多秋

    這個問題主要談詩人做官,因為唐朝是詩極度興盛的時期,那我試著從唐朝幾位大詩人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肯定的是那些著名的大詩人都有才能,都有為官的潛質,甚至為高官的潛質,那為什麼他們的際遇卻迥然不同——有些做了高官,有些卻被逐出都城,下面我透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來分析一下。

    首先要知道唐朝為官的通道:科舉(憑真才實學)、薦舉(達官顯貴之後)。

    1.機會。

    李白是商人之後,而且李白曾經因鬥雞遊戲舉劍傷過人,算是罪人。唐朝有規定罪人、商人之後不能參加科舉,等於沒有機會。

    杜甫雖是達官顯貴之後,其祖父當過丞相,但那批人已經不在朝綱裡,所以沒機會被舉薦。杜甫參加過科舉,只不過正逢李林甫擋道,一句“野無遺賢”葬送了當時參加科舉眾人的前途,也等於沒有機會。

    王維出身不顯貴,但在開元十九年透過狀元及第走上仕途,一路做官不小。

    白居易出身一般,但自幼就寫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名句,自然能透過科舉走上仕途。而且中榜後還寫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說明白居易少年得志,也一路做到高官。

    以上四人是不折不扣的大詩人,卻因為“機會”而導致命運不同。

    2.把握機會。

    李白透過詩文才氣得到當時文人墨客的誇讚,並獲得了被舉薦的機會,而且做了“翰林”,但當他得知翰林是逗“後宮諸人”開心的,他那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壯志無處施展,於是從此借酒消愁。杜甫曾寫“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子曰塵是酒中仙。”李白自己也用“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來自嘲。最後由鬱郁不得志到離開長安。

    杜甫同樣憑藉詩文才氣得到被舉薦的機會,做了個八品的左拾遺,但他急於實現自己“致君饒舜上”的人生報復,於是時不時給皇帝上書,告訴皇帝該怎樣?並直指國家黑暗面,替百姓發聲,結果引起皇帝反感,最後被逐出朝廷。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深諳官場之術,一路順風順水,雖然受安史之亂影響,但也沒多大波瀾。

    白居易憑藉真材實料透過層層選拔,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成為朝廷的重要諫官。

    以上四位大詩人都曾為官,但李白和杜甫最終卻離開長安,並再無被啟用,可見“把握”機會也同樣重要。李白傲慢的性格,杜甫心懷黎民的性格使他倆的仕途夭折了,這恐怕就是性格決定命運最好的例子吧?

    最後,機會姑且算是“客觀的”,但把握機會絕對是主觀的。所以不管多大詩人,多大才氣,拋開客觀的不說,命運是風生水起還是被捉弄,實際上是自己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專家說美國正在衰退,可是美國為什麼仍然是世界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