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暗黑代理
-
2 # 草塘凌少
中堂大人的功績無需過多論述,從軍事、工業企業、外交等都給晚晴顫顫巍巍的政權爭取了一些喘息的時間。
如果說當時的清朝政府是一艘在湍急的水流和風暴中,被衝擊的七上八下而又年久失修的大木船。李中堂就是那位勇立船頭敢於撐杆與風浪搏鬥的人。船頭往左偏了,巨浪可能灌入了船艙,損失了許多財物;往右偏了一些,則被狂風吹斷了桅杆;停滯不前了,又被船上那些叫嚷著、哭喊著救命的人弄的心煩意亂;往前行駛了,卻又遭到前方命途叵測的質疑......
當你站在這個船頭,扮演著撐篙人的角色時,這種惡劣環境下,註定要揹負著各種壓力、失誤、質疑、抨擊和反對。
歷史選擇了他,他也譜寫了歷史的篇章,只是這些篇章,有的華麗,有的黯然,有的難以認同和讀懂.....
-
3 # 悠悠中華魂
李鴻章的罪惡
1.打擊湘軍,1881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新疆戰前和戰中李鴻章所有預言全部破產,李鴻章臉沒地方放,倒左先倒胡(雪巖),削弱左宗棠的權力,李鴻章自己卻無決心和能力抵抗外敵。
2.中法戰爭,在中國陸戰取得一定勝利的情況下,接受了戰前法國的條件,簽訂賣國條約,割讓越南主權,讓一切犧牲化為烏有;
3.作為北洋和淮軍兩支晚晴最精銳軍隊的最高統帥,李鴻章治軍不嚴,任人唯親,上行下效,軍隊腐敗,組織渙散,軍隊疏於操練,甲午一戰,海陸軍一觸即潰,讓世人明白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就是一句屁話。
4.甲午戰敗,城下之盟,簽訂馬關條約,給日本輸血,禍害無窮,為日本二次清華埋下埋下禍根;
5.自以為高明,飲鴆止渴,甲午戰敗後,主導結盟沙俄《中俄密約》對抗日本,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出賣東北三省利益,如果不是日俄戰爭,沙俄戰敗,黃俄羅斯計劃就會成功。
6.貪贓枉法,鉅額財富來路不明,死後家底上千萬兩白銀,甚至可能四千萬兩(晚晴留學之父容閎),清政府當時財政收入也就八千萬兩白銀左右,堪比和珅第二,超級大老虎,社會相對財富秒殺現今中國首富。
7.1874年,為了集團利益,枉顧國家核心利益,反對收復新疆,阻遏西征軍費,損害國家利益。
-
4 # 想感受到你的存在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有人說李鴻章為什麼不推到清廷,自己當總統。是,他是當時對西方文化最瞭解的人之一,他當然也知道推翻清廷是可行的,但是對於一個年逾花甲,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來說,他對這些已經沒有興趣,他只想做好自己身為臣子的事。籤條約,委身求和,他只是做的他這一代人該做的事。
-
5 # 史無止境
關於李鴻章,流傳下來的野史不少,隨便搜尋一下,痛罵他的文章不可勝數。受史書輿論斷章取義的片面影響,百年來被稱為中國“第一賣國賊”的李鴻章一直承受著如此巨大的冤屈而無法翻案。嚴格說,李鴻章應該是個譭譽參半的人有大功亦有大過,只是因為其“過”過大,而導致大“功”也顯得羸弱無比。站在今人的角度考慮,無論這個人物功過如何,這個漢族人能在滿族人的天下里縱橫馳騁,不精通官場哲學的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和晚清很多漢族官員一樣,李鴻章也是從書生一步步當官而發跡的,只不過相比於很多人的功成名就李鴻章的輝煌則來得稍晚一些。李鴻章在曾國藩身邊做了很多年的幕僚,最後升任江蘇巡撫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可謂大器晚成。李鴻章升任江蘇巡撫,可謂實至名歸,其識見和刀筆吏的功夫非常深厚,這在他給曾國藩做幕僚時就顯現出來了。在擬奏摺的時候,怎麼反駁上級,如何敷衍皇上,怎樣揣摩聖意,怎樣打太極拳等,李鴻章都能處理得極為貼切。實際上,作為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的真正本事並不是僅僅給曾國藩做做幕僚、寫寫奏摺,他的真正本領是處理君臣關係。應該說,大臣所以能成為大臣,除了要有時運,更多的要看個人的種種看家本領。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政變後,光緒被囚,慈禧重訓朝政,很多維新人士不是被殺就是逃往海外。就在此時,和李鴻章有過節的人乘機到慈禧太后面前告狀,稱其是維新派。
為此,慈禧問李鴻章:有人說你也是維新派,有沒有這回事?對於慈禧太后的問責,李鴻章的回答非常實在:臣確實是的,但臣卻從來都不過問廢立之事;如果不維新能讓國家富強的話,中國早就富強了,為什麼還要等到今日還是如此呢?如果說主張變法者就是維新黨的話,臣無可逃。慈禧聽後,原來對李鴻章的憂慮頓時化為烏有。在慈禧眼裡,她最關心的不是中國有沒有富強,而是自己是不是大權在握,至於其他事情,諸如是不是支援維新、主張變法等都是無所謂的。應該說,此時慈禧考慮的是你是“思想錯誤”還是“組織錯誤”。實際上,回看李鴻章的回答,無疑是非常明智的。作為主張洋務運動的帶頭人,改革維新的口號他喊了很多年,如果對此加以抵賴,自然是過不了慈禧這一的。而他並未抵賴,而是,“坦白從寬”,然後說至多自己是“組織錯誤”,而非“思想錯誤”只要表明自己並沒有緊跟皇上即可。李鴻章的官場智慧可見一斑。
對於做官,李鴻章官居極品,位極人臣,歷幾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李鴻章的為官之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見風使舵,媚上有術。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清廷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以光緒為首的主戰,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在這件事上,身為外交大臣的李鴻章早就知道日本的野心了。但是考慮到慈禧太后為了儲存實力必然主和,因此,他義無反顧地和慈禧站在了一條戰線上因此,當一些北洋海軍將領為了增強自衛能力,多次請求添置新式船艦,實際上,為了取媚於慈禧,大量的海軍軍費已經被挪用到給慈禧建造頤和園的工程上了。在取悅上級時,除了見風使舵外,李鴻章常常報喜不報憂。
對待上級,李鴻章見風使舵,而對待下級也馭人有術。在治理湘軍時,曾國藩採取的措施是要求兵士“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曾國藩主要是依靠傳統的儒家道德來教育和約束部下。和曾國藩截然不同的是,在治理淮軍時,他更善於以“利”來驅使部下。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對於無法給予差使的人,他很禮貌,而對於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他則故意加以粗言惡語,根本不像是個書香門第的翰林。這也導致被他罵的人常常不以為恥,反而沾沾自喜。李鴻章的這一馭人之術導致求差之人為了求得差使而甘心以被罵為榮,他雖明知這些人都是唯利是圖的小人,還仍然願意委以差使,其直接的後果是吏風日下所以,晚清官場的風氣敗壞,李鴻章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官場上,李鴻章更多的是使用權術和手腕,這和他的老上司曾國藩的農民式的“本分”迥然不同,這一點,從曾國藩功成名就後的全身自保上可見一斑。作為鎮壓太平軍的“第一功臣”,曾國藩首先想到的是為了自保而將部分湘軍將士遣散回家,以使自己能韜光養晦,免除了清廷的後顧之憂。而李鴻章則相反,他過分看重權勢,佔據高位不肯下來,並透過羅織關係網以自固。
作為晚清官場上猶如蛟龍得水的人物,李鴻章為了自身利益,對上見風使舵,對下取人有術,他所做的貢獻還是不可磨滅的。作為晚清的改革先鋒,儘管後來的歷史書對於他在洋務方面多有貶低之詞,但回到歷史現實去考慮,李鴻章主持的洋務運動在工業、商業、軍事以及文化的近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屬不易。而無論是辦機器局、招商局,設電報、修鐵路,還是派留學生以及陸軍海軍的近代化,這些大事件都與李鴻章密切相關,都和李鴻章的支援和努力分不開。雖然李鴻章這個大人物貫穿了洋務運動的整個過程,但他的運動還是很不徹底的,梁啟超也曾批評李鴻章“不敢破格”。但從李鴻章的一生來看,他雖然未能破格,但終究始終力所能及地在推進革新。應該說李鴻章之所以背上千古罵名,不是因為其在官場上多麼卑鄙,而是在處理外交事務時,無形中成了慈禧乃至清政府的替罪羊。對於李鴻章而言,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熟知外交事務使李鴻章能夠權傾一時,但也是外交讓他事業、聲名受累,百年都難翻身。所謂“弱國無外交”,能在晚清政府羸弱、列強紛爭之中為政府多掙得些許利益已當屬不易。從當年到上海僱傭“洋人洋槍”、“協防”初次與洋人打交道開始,李鴻章逐步走上了參與全域性性外交決策之路。應該說,李鴻章當年“借師助剿”是為了維護政府統治的需要,也是其奉承上級之道,但在利用洋人方面,他也是忐忑不安的,因為他擔心洋人後患無窮,為此一直堅持對“洋槍隊”要“權自我操”,謹防“太阿倒持”。他的方針是“於調停籠絡之中仍寓裁製控馭之道”,最終李鴻章得以“過河拆橋”—達到了利用洋人鎮壓太平天國然後又將其迅速遣做的目的。在對內對外方面,李鴻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頹廢的晚清勢力中穩固了自己的位置。官職越來越大,參與全國外交決策也越來越率,問題也越來越複雜。李鴻章一生中參與了許多中外談判,簽訂了許多中外條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帶有“喪權辱國”性質的條約。作為主要談判人,自然難辭其咎。不過,在大敗之後簽訂“城下之盟”,戰敗國討價還價的餘地其實非常有限,而且諸如割地賠款事關重大,最後的決定權其實還是在朝廷手中。李鴻章的事業、名聲卻也被毀於此,這也是至今他仍背罵名的主要原因。
李鴻章生長在閉塞落後的晚清時代,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沒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文化的真正本質,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說他有閱歷而沒有血性,這當然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造成的官吏習性使然。概言之,李鴻章是個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他用農民起義軍的鮮血染紅頂子,既促使中國向半殖民社會沉淪,又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步伐李鴻章是腐朽的大清王朝的忠臣,是封建社會的補天者。 -
6 # 關河南望
許多人對李鴻章的第一印象都不好,因為我們歷史教科書上看到的,好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由他簽訂的。還有人覺得他是晚清位高權重的大臣,而且手握兵權,可以一手遮天的那種,不然清朝辦洋務,搞外交,怎麼會都由他一手把持呢?
首先,李鴻章是不是個權臣呢?也的確是,但和張居正、曹操那種獨攬大權,甚至能控制皇帝的權臣完全不是一回事。
李鴻章所歷任的這些官位,更多的是扮演執行者的角色,核心權力並不在他手中。在清朝皇室眼中,李鴻章是一個能臣,或者說是一個棋子,一個好用的工具而已。這也讓李鴻章成了為清政府背黑鍋的人,也受到了世人的誤解。他不斷的在為滿清政府處理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和談判,這樣也使得清政府越來越離不開他,很多跟洋人不平等的談判都要交給他來辦,在臨死前兩個月,還簽訂了《辛丑條約》,可以說,在皇室眼中,他就是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在很多事情上他衛國有利的一面。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其實這些評價都不全面,可能把好多觀點都結合起來,才能更客觀的評價他。
-
7 # 專注明清
作為晚清重臣的李鴻章,歷來都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特別是晚清時他在慈禧和光緒帝間選擇站隊,彰顯智慧。
1.慈禧太后,歷經三代皇帝,無論是宮中還是朝中根基都非常深,晚清更是使用垂簾聽政,訊政等方式,頻下懿旨來干政攝政,早已是晚清實際控制人!
2.光緒皇帝,四歲登基,年幼尚小,不懂世事,再加之光緒帝本性善良雖有才華但霸氣不足,只是在戊戌年間主導維新,但礙於經驗不足過於理想化低估了保守派的勢力,更是沒有重臣相助和無實際兵權,最終維新腰斬,徹底失勢。
3.李鴻章德才兼備,識大體顧大局,雖屬爭議性人物,但慈禧太后極其信任他,非常賞識他,李鴻章也是懂得大勢之人,懂得背靠大樹好乘涼,更是精明強幹之人,早已看穿慈禧和光緒遲早有決裂的一天,深知光緒絕不是慈禧的對手,所以早早就站隊慈禧。
綜上,李鴻章效忠慈禧是必然的選擇
-
8 # 使用者603912472
大貪官,剋扣稅費及貪汙軍費,接受對列強賠款提成。主降派,打壓一切反列強的武裝力量。賣國賊,接受列強的政治資助,借列強力量整倒對手,負責起草多份賣國條約。雙面間諜,向日本提供清政府的戰略情報。清政府倒臺李鴻章有一半的功勞,所以文明社會還得感謝李鴻章,沒有李鴻章清朝可以再玩百年沒問題。
回覆列表
兩者都兼具,雖然說李鴻章的做法是很陰毒,但說到底還不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以說是亂世梟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