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守望者

    悠悠兩宋三百載,恩怨只因十六州,十九帝王圖光復,強弩軟銀借未可。宋朝,這個中華歷史上經歷發展水平同比最輝煌的時代,摺合來算相當於當今美國和歐盟加起來佔全球GDP的財富佔有量。據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證,宋朝除軍事以外,其他綜合資源佔到當時世界總量的70%以上。所以,宋朝實際上已經完成乃至超越漢唐的經濟繁榮水平。如果拿到中華文明程序中歷朝歷代做比較,把財富和國土面積進行折算,宋朝至少等於3個唐朝的國民生產總值(網上這種說法,當然爭議蠻大,我們權當參考)。同屬於中原漢人建立起的宋朝卻沒有像漢唐實現疆域的幅員遼闊。後世之人把這一切歸咎為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結果,石敬瑭也由此背上了千古罵名。個人認為,如果石敬瑭沒有割讓幽雲十六州,宋朝也難以像漢唐幅員遼闊,原因也非常明顯。一、“文治”國策,重文輕武。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採取“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基本實現除幽雲十六州以外的中原地區的統一。

    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身,又是依靠武力實現理論上的大一統。等到國家穩定以後,太祖趙匡胤又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所有開國武將的兵權,這預示著“重文輕武”的宋風全面開始。

    單單這一點來講,整個國家就限制了軍人的發展路徑,知識分子得到空前的優待,一時之間文風盛興。一個國家不要說開疆拓土,就是防守疆域都需要軍人拼死沙場,總不能依靠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們寫道德文章換來。二、皇帝出陣圖,將領以圖打仗。

    宋朝是個非常奇葩的國家,特別是在軍事領域。太祖趙匡胤只是從章法上限制軍人,等到趙光義做皇帝時,軍人幾乎就是戰場上僵死的機器。每次大將帶兵,都要由皇帝給畫好陣圖去佈陣,皇帝說採用什麼計策,在哪佈陣,這場仗就得怎麼打。

    陣上說在前方五十里紮營,哪怕那地是條河也得站在河裡泡著。如果發現陣圖和實際地理位置對不上,就要把地理實況畫下來快馬奏報朝廷,等朝廷修改陣圖再進行打仗。

    顯而易見,兵法講“兵貴神速”,宋朝這種拖拖拉拉的打仗風格,只能一直處於被動,防守都難,何來拓土。之所以,很多有名的將領在宋朝開國前戰功赫赫,到此時也表現得消極怠慢。因為按照朝廷的打法,打輸了朝廷不會怪罪。三、遊牧民族驍勇善戰,中原文明難以抵抗。

    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騎兵,一人三四戰馬,邊戰邊搶,以戰養戰,渴了喝馬奶,餓了殺馬吃,它的戰爭成本非常低;宋朝卻不行,士兵們得吃蒜苗炒肉絲,渴了得喝開水,要不鬧肚子。從戰爭成本上來看,宋朝不具備任何優勢。

    補充:很多人都罵石敬瑭是賣國賊,其實有點冤枉石敬瑭。石敬瑭本身就是沙坨族人與契丹族同根同氣,屬於很親近的血緣關係,論輩分確實管遼太宗耶律德光叫叔叔,所以兒皇帝也不具有諷刺味道。再者說遼國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石敬瑭和耶律德光都是華夏兒女,賣國更談不上了。由此可見,宋朝是不可能像漢唐疆域遼闊,這是一開始的國策所決定的,非臣民無能人。

  • 2 # 明明無聊

    北宋偏居一隅不僅僅是喪失十六州的問題,鑑於唐朝的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以及趙匡胤獨特的上位方式而設計的其政治軍事制度必然導致它積貧積弱,官員沉冗。

  • 3 # 若水陽明

    就算幽雲十六州在宋朝手裡,北宋也不可能像漢唐一樣。北宋只能守國門,無力拓疆域。等到蒙古崛起,還是守不住。

    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主要是在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北部是高原山地,西北部有一條狹窄的道路進入翻越燕山山脈。中部有太行山脈將幽州和雲州分開,各有一個著名的關隘,雁門關和居庸關。

    燕雲十六州在地理位置上,絕對是進入中原腹地的第一防線。這個位置雲州出兵出雁門關直擊北宋皇城所在地,出幽州前面一片坦蕩,順勢南下。反過來無論打誰都很費勁。所以有“失嶺北必禍燕雲,失燕雲必禍中原”的說法。

    北宋皇帝也不是傻子,在宋朝一建立,趙匡胤就定下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只不過他的突然去世,打亂了整個節奏。新上任的皇帝趙光義為了樹立威嚴,向北收復北漢。在士兵勞累,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強行進攻燕雲十六州,最終失敗。過了幾年再次率軍20萬,還是沒有成功。北宋一開始積攢的強盛軍力基本殆盡。

    北宋以文治國,吸取唐朝滅亡和五代十國的教訓,削弱武將勢力。在軍隊建設方面一直都是糊弄著來,只要能在邊防好好守城就行,軍隊權利最後還是要歸中央和樞密院。讓一幫文臣做武將的上司,導致北宋的優秀將領一直都是鳳毛麟角,強盛的兵鋒也是曇花一現。

    北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朝廷無心收復。遼宋一直比較和諧,只要一打仗,宋朝就送錢,導致遼國也沒多大心思打仗。北宋被這種假象迷惑,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

    改革失敗,失去增強國力,收復失地的機會。宋神宗對於國內弊端十分憂心,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發展軍隊,改革制度。但是由於急於求成,反對力量過大。造成改革半途而廢,檢驗這次改革成果的西夏之戰最終慘敗,神宗鬱鬱而終。失去了最後一次可能收復的機會。

    後期金國滅遼,北宋還沉浸在和遼國的和平之中,金兵南下滅宋,造成宋朝歷史上最屈辱的靖康之難,兩個皇帝被俘,皇室子女和汴京子民淪為金國的奴隸和玩物,北宋滅亡

    燕雲十六州是個很重要的原因,主要還是北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對軍隊過分削弱,以至於無力收復,連防守都捉襟見肘。就算防得住金朝,蒙古崛起之後,繞開燕雲十六州,從西北進軍,一樣擋不住宋朝的滅亡。

  • 4 # 黑水布衣

    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就是:不會,可以從以下三點分析:

    一、對手太強

    契丹、女真以及蒙古,可不是之前的五胡所能比,在他們南下之前,就已經建立了龐大的帝國了,他們已經擁有完整的政府機構、軍制甚至文化體系,遠非之前的遊牧民族或者小政權所比,也就是說宋面臨的敵人是一個成熟的組織,其整體實力十分強大,遠非宋能相比。即使宋的經濟、文化十分繁榮,但在絕對的武力值面前,不值一提。

    二、自己太弱

    宋吸取前代王朝的教訓(主要是唐),對於武將掌兵十分限制,各個節度使經常調動,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軍隊凝聚力很一般。而且作戰計劃只由皇帝本人制定,可以說是紙上談兵。論軍事水平,也只有宋太祖趙匡胤有兩下子,其餘的皇帝生於深宮,也不是啥軍事奇才。另外,宋冗兵嚴重,士兵很多都是兵痞、兵油子,混日子的多。可以想象宋軍的戰鬥力如何。

    三、幽雲十六州的作用被誇大

    不可否認,幽雲十六州很重要,但還沒重要到能夠能阻止北宋滅亡的程度。其實,對比之前的王朝就知道,強如漢唐,也一直受到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在戰爭中,硬實力決定一切。它會成為重要的緩衝地帶,但絕不至於能夠抗衡遼、金、蒙古。舉個例子,以川蜀來說,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裡也誕生了諸多割據政權,但哪一個守住了?地利只是戰爭中諸多環節中的一個而已。

    總之,十六州很重要,但打鐵還需自生硬,漢唐的遼闊那是以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做支撐的,而且宋時,連西北和西南都被別人所控制,那不僅僅是一個十六州的問題了。

    最後說一句,都在罵石敬瑭,其實他是個沙陀人(突厥的一支),所以談不上是漢奸,而且他其實是開了一個空頭支票,當時為了對抗後唐所採取的辦法,其實當時的十六州多數在後唐手裡,石敬瑭就是做了個人情罷了,不過確實可惡。

  • 5 # 歷史哨聲

    石敬瑭不割讓幽雲十六州 北宋還能出現嗎?

    歷史不能假設,但意淫下也無所謂:

    如果石敬瑭沒有割讓幽雲十六州,耶律德光就不會去太原救石敬瑭,石敬瑭也就會被後唐所滅,在歷史上除名。

    即:後唐不會滅,繼續存在下去。

    那麼石敬瑭的後晉、劉知遠的後漢、郭威的後周也都會統統不存在,自然趙匡胤的北宋也就不會存在了。

    當然後唐能否滅南唐等割據政權,就很難說。

    幽雲十六州是北方遊牧文化和漢文化平行的標誌

    在契丹國之前,無論是秦漢的匈奴,東漢的烏桓、鮮卑,五胡十六國的五胡,南北朝的鮮卑、柔然,隋唐的突厥等,即便軍事實力強大,但在文化上,北方遊牧民族文化還是稍遜一籌南方的漢文化。

    契丹以遊牧文化為主、漢人文化為輔的國家時,就確立了胡人文化和中原漢文化的平行地位。

    契丹從唐末開始強大,在五代時和漢化的沙陀族競爭,隨後更是攻入中原滅了沙陀王朝。即便北宋統一了南方,也無力收復故土。

    從遼宋的兄弟平坐,到金宋的君臣關係,到蒙古滅南宋,又到明朝時恢復胡人文化和漢文化平行格局,最後是滿清和蒙古攻佔了漢文化區建立大清等。這些事實都在說明:

    從契丹以半胡半漢建國後,北方胡人文化區開始有了抗衡甚至超越南方漢文化區的能力。

    想要恢復漢唐時南方漢人文化區優勢於北方胡人區的歷史,是不可能了。

  • 6 # 這些歷史要讀

    答案當然是不會啦!

    過去,我們總說北宋的孱弱是因為丟失了至關重要的燕雲十六州,其實這不完全準確!

    不可否認,燕雲十六州的確是華北地區最為重要的屏障。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北宋的北境失去了天然屏障,完全暴露在遼軍的直接打擊之下。宋軍不得不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迎擊遼國騎兵。而遼國佔據該地,則可以此為南下攻打北宋的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北宋,確實時刻都面臨著遼軍的巨大軍事威脅。

    但軍事上的壓力,並非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本原因。首先,如果北宋夠強大,那麼燕雲十六州照樣能從遼軍手中奪回來。要知道,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別說燕雲十六州,就是整個北方都還在蒙元手中。可明軍透過北伐行動,不僅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目標,還一舉收復自兩宋以來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所以,北宋無法成為幅員遼闊的大帝國,不能光怪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歸根到底還不是因為自己的實力問題。

    再說,哪怕當年石敬瑭不割讓燕雲十六州,讓北宋得以繼承這塊戰略要衝,它也照樣成不了幅員遼闊的大帝國,更不可能有漢唐明鼎盛時期那樣的氣象。因為,北宋從立國時起,便推行“重文輕武”之策,這使得北宋在軍力剛步入強盛之時就快速走向衰退。

    客觀來說,趙匡胤推行的“重文輕武”還是有利於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對自唐末以來所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的一種改良。然而,長期“重文輕武”的推行,同時也給北宋帶來了極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軍事實力的嚴重閹割。

    在“重文輕武”之策的影響下,文官長時間壓制武將,武將的指揮許可權被受限制,政治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最終就導致宋朝軍事力量孱弱不堪。於是,歷次對外戰爭中,北宋軍隊不僅打不過強大的遼國,甚至還一再被西夏打得慘敗。最終,只能透過歲幣外交來換取和平。

    由此可見,其實北宋的孱弱,根本原因並非是燕雲十六州的得失,而是因為“重文輕武”之策嚴重的閹割了宋軍的戰力!

  • 7 # 94310417小云

    唐亡後在中原大地上據著十個大小不等的國家被稱為五代十國,石敬塘本為大唐帝國的一方節度使位高權重,但岀於私心雜念和奴才本欲,僅厚顏無恥的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大遼帝國,當起了兒皇帝,從此中原王朝門戶大開,失去了關山城鎮兵家必爭之地,中華民族好幾百年被北方野獸民族凌辱危害了幾百年,既但人是大柔王朝擁有燕雲十六州也無漢唐大隋樣的氣勢和國力,自杯酒釋兵權和抑武崇文初,老趙家就賊喊抓賊沒安好心。

  • 8 # 使用者6488581859363

    不會。因為從宋朝開國皇帝都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他的兒孫更加沒有這個魄力。聽說宋太祖的媽媽是地主富家女,很有錢,可能不瞭解民間疾苦,社會動盪,她不喜歡人家打架,喜歡讀書,宋太祖的弟弟寫字很好,讀書很好,所以偏愛趙光義,後來逼宋太祖讓位他弟弟。宋太祖很孝順,當然同意。宋朝一直受到影響都以讀書,經商為主。所以說一個女人不可輕視,小可以影響一家命運,大可以影響一國命運走向。什麼重男輕女的事,其實就是自取其辱,會令一個國家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去日本旅遊會是國人出境遊的首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