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楓雨霜

    秦始皇是華夏第一位大一統的帝王,他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贏異人之子。他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自古至今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有說他是“千古一帝”的,也有說他是暴虐無道的“暴君”。不過,在前期秦王肯定是賢明的,禮賢下士任用李斯等人,滅六國統一華夏。他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並且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可以說秦始皇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

    那秦始皇的“暴君”之名從何而來?他焚書坑儒,修建長城,又建造皇陵和阿房宮,動用大量民工,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但是也有記載說焚書坑儒只不過是坑了兩百多人,但被後世文人所記恨,至於真相到底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秦始皇有功有過。若單以功而論,他自然是好皇帝。若以過而論,那他就是個壞皇帝。

  • 2 # 在小地方看歷史

    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應該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他的評價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各個諸侯國爭雄稱霸的亂世。

    正所謂義不經商,慈不掌兵,正是秦國的嚴刑峻法和軍功制,使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由於戰爭給下層百姓帶來的災難。並且完成統一的秦朝還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對於政治體系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僅這一點秦始皇的貢獻也是劃時代的。

    但是統一後的秦朝依然靠嚴刑峻法來管理百姓,不是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各種徭役加重了底層人民的負擔,並且幾次巡遊勞命傷財,使本不穩定的政局危機四伏。

    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於時代的進步,其功還是大於過的。

  • 3 # 李狗神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這麼多年來,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基本上是這樣的:秦始皇是一位殘暴的暴君,在位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老百姓動輒被關進監獄。

    但是,一直有個問題我們沒有想通:這麼一個不堪的人,他對那個社會做了那麼多負面的破壞,為什麼時至今日人們談起秦始皇仍是那麼津津有味,而沒有把他罵臭?

    焚書坑儒

    我覺得這可能和我們對秦始皇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有關係。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做了些什麼事情?他對以後的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我們知道得不多。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就是我們對文明的認識。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一是社會治理體系,二是宇宙觀,三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就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最大共識。

    秦始皇在他統一中國後的那段時期,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國文明的建構。但只有核心價值觀,因為時間太短,沒有完成。

    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

    關於秦始皇的描述,最原始的文獻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部分節選

    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明,司馬遷所寫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基本上是靠譜的。按他的說法,秦始皇陵前前後後修建了將近 40 年,“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但司馬遷對修建秦始皇陵的描述多少又有一些誇大其詞的成分,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想給漢武帝獻諫言:您老人家不能大興土木,不能勞民傷財,不能這麼建陵墓,您看看秦始皇就這麼幹的,結果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這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從秦滅亡就開始了,一直到司馬遷集大成。批判秦始皇的人當中,有幾個著名的人物: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都是儒學出身。

    秦始皇陵裡的水銀代表什麼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秦始皇陵的地宮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達到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麼一種設計。

    那秦始皇陵裡是不是真有水銀呢?

    經探測,秦始皇陵地宮裡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並且這些水銀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水銀不是土壤本身所攜帶的,而是從地宮裡揮發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在地宮裡放水銀,一是為了長生不老,防止屍體腐爛,二是為了防止盜墓。還有人誇張地說,也許有朝一日把秦始皇陵發掘了,秦始皇還安然無恙地躺在地宮裡。其實這都是拍腦袋的說法,在秦始皇的時代,人們根本不知道水銀有這些用途。當時,水銀除了用於鎏金鎏銀之外,就是一種治癬的中藥原料。

    水銀

    水銀的劇毒和防腐功能,是在後世才被逐漸認識的。當時秦始皇在地宮裡放水銀,其實只有一個功能:以水銀為江河大海。那麼為什麼要用水銀來模擬江河大海呢?因為水銀是一種水德的標誌。

    戰國後期,為了找到社會發展變化的法則,以鄒衍為代表的一派學人發明了五行相剋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相生,每一個朝向代表一種德,五行對應了“五德”。秦人認為自己到了水德,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始皇地宮裡以水銀來代替水,這其實是一種水德的標誌。

    這是秦朝建立帝國和秦始皇執政合法性的一種證明和支撐。

    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政治體制

    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坑,目前發現的陪葬坑有200多座。過去我們認為秦始皇比較貪婪,他要把生前所擁有的一切都帶到地下。

    後來發現,這些陪葬坑可能是秦始皇想讓後人知道,秦始皇和他之前的中國古代帝王是完全不同的。這一個個的陪葬坑,象徵著一個個的中央政權下屬機構,這個中央政權就是皇帝專治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

    這一套政治體制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在秦之前的古代帝王都採取貴族分封制,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國家終於走向了末路。到了秦始皇,確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所以說,過去所有的帝王去另一個世界時,帶走的是和他個人生活有關的東西,秦始皇則不然,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的政治體制。

    秦始皇陵中這麼多的陪葬坑,其實就是秦始皇的百官系統。百官就代表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所構想的帝國

    之前提到,由於在位時間不長,秦始皇對於秦文明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顯得比較倉促。

    這種需要達成共識的思維方式就是:人們在一套新的中央集權制度下,彼此應該怎麼相互交流、共處。這種價值觀一直到了200多年以後,經過“王莽改制”才漸漸統一起來。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中央政府其實就是求大、求實。因此,整個秦始皇陵的設計也是仿照都城的樣式,氣勢恢宏。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是 116 米,有將近 40 層樓高,但沒有建成。後來遇到農民起義,實際封土高度為55米。即便如此,55米也是中國古代陵墓中最高的。這個高度體現了所謂的“非壯麗無以重威”。

    從秦始皇陵的地宮、陪葬坑以及一些高等級的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所構建創造的一個新時代。

    在秦之後,又漸漸形成了中國漢文明的形態和框架。按段清波老師的理解,其實所謂的漢文明,就是以漢字為交流語言、以天地陰陽為宇宙觀、以對立變通為思維方式、以講求規矩為行為處事方式的文化體系。

    這也就是秦始皇所構想的帝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盛唐夜唱

    秦始皇個人認為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好皇帝,僅從統一六國造就千古偉業便可見一斑。雖然秦統一六國有歷代秦王的鋪墊和努力,但若秦始皇自始至終是個暴君,也無法實現千古一帝的輝煌歷史。至於始皇帝的暴君名聲,一方面確實有焚書坑儒等劣跡及後期昏庸的事端,另一方面,也與歷史寫作業對他的形象描寫有關,從小到大,在歷史描寫中,他都是一個暴君形象,就像我們一說日本,就自然會加上鬼子一樣……潛意識中老覺得他是暴君,實則秦始皇絕對可稱之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 5 # 趕超未來

    秦嬴政一統天下,結束分裂如同再造中華!自認功高於三皇五帝以始皇帝自居,妄圖萬世一系是大錯特錯。天下乃人之天下非德才兼備擁大乘智慧者不能居。此帝制之千古敝端,亦歷史侷限性。單論始皇功績功遠大於過,堪為千古一帝!

  • 6 # 使用者惜時如金

    點評秦始皇好壞,筆者認為比較難,因為歷史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做過點評,明代思想家李贄甚至還曾讚譽秦始皇為“千古一帝”,毛澤東也曾作為“風流人物”第一個提及的“秦皇”。我等小民去點評如此重要人物,有點不自量力。但既有此題,筆者也就斗膽點評幾句:做為政治家,秦始皇當之無愧,政治鬥爭,殘酷無情,秦朝前期殺其母親的前後兩個情人足以證明始皇是一位“夠狠”的角色;執政期間“焚書坑儒”也能證明始皇下手兇殘之特點;晚年夢求長生,更能證明始皇欲千秋萬代唯我獨尊的幻想。小民點評始皇僅從小民之角度看其功過。秦之統一中國非始皇一人之功,是秦朝幾代人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分久必合”的歷史必然,沒有贏政,也會有張政李政。始皇施政“三公九卿”“郡縣制”,沿襲兩千餘年也沒什麼值得歌頌,從政治體制來看,甚至阻礙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始皇修築長城,初衷確有抵抗防禦之意,但一直到漢武帝,也從未擋過兇奴的鐵騎。從另一個角度看修築長城,始皇乃閉關鎖國之始作俑者。如此看來,真是勞民傷財,百姓遭殃,所以民間才有孟姜女哭倒長城之血淚傳說。始皇所為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之事,乃統一後所有統治者都會為之的常事。依筆者從當時的萬民之考慮,始皇怎麼會是一個“好皇帝”,稱其為“壞皇帝”都有恭維之嫌。筆者忽而想起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紀念週總理的一句詩抄:秦皇的封建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 7 # 風吟者

    從古至今,有不少人談論秦始皇,那秦始皇都做了什麼大事呢?是好皇帝還是壞皇帝呢?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原名嬴政,別名始皇帝、祖龍、趙政,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

    關於秦始皇的描述,最原始的文獻是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明,秦始皇陵與司馬遷的記載之間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馬遷所寫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基本上是靠譜的。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秦始皇陵前前後後修建了將近40年,“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但經過這麼多年的考古,我們也認識到,司馬遷對修建秦始皇陵的描述多少又有一些誇大其詞的成分,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想給漢武帝獻諫言:您老人家不能大興土木,不能勞民傷財,不能這麼建陵墓,您看看秦始皇就這麼幹的,結果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這其實是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

    這個過程從秦滅亡就開始了,一直到司馬遷集大成。批判秦始皇的人當中,有幾個著名的人物: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都是儒學出身。秦始皇是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統一華夏,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實行三公九卿,修建萬里長城、打通西南,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類的一條已知理論被證明是錯誤的,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