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儒釋道緣

    藝術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表達,在聲上即為音樂,在字上即是書法,在畫上即美木,在雕刻上即平面或立體藝木。

    藝術的根本透過民族文化的根本,與精神上的追求所表現出來的實物體。文化的根本非知識的積成,而是一個人的智慧的體現。只有個人透過個人技能與對世界的理解而創造才稱為真藝術,沒有個人精神表達的不能稱為藝術。

  • 2 # 藝術家地圖

    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

    藝術不是客觀生活圖景隨意照搬,而是藝術家經過選擇、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人生理解,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理性認識的外化和彰顯。是滲透了藝術家對世界的深刻理性思考。

    藝術的形式是多樣的、如繪畫、雕塑、舞蹈、戲劇、文學、音樂等。藝術家透過對生活的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用客觀或主觀物件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並透過看、聽、嗅、觸碰等感官進行體驗闡述。完成藝術從創造到欣賞者接收到過程。

  • 3 # 夢可楚楚

    藝術:太不好回答了。個人小看法。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是用美,或者抽象,或者各種各樣表達方式,來表達人類的內心,情感,情緒。然後透過這種方式相互交流,並且達到愉悅的境界。個人拙見。

  • 4 # 刷白書

    藝術的本質:模仿與靈感;藝術的審美特徵:魔力與浸潤心靈;藝術創作的辯證法:有機統一與適應心靈;藝術的社會功效:有益與規範。

  • 5 # 生命的追問

    什麼是藝術?藝術又何為?

    在這樣的一個現代社會,一個人類愈來愈遠離、脫離大自然,而城市化、程式化、標準化、符號化的程序中,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何為?藝術家又何為?藝術與我們這個社會有何種關聯?最終,藝術對我們有什麼用?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先要明白藝術是如何產生的。說來簡單,但要說確切卻並不輕鬆,我們權且引用一段筆者在拙著《變易美學》(吉林大學出版社)中的一段文字:

    人,在大自然美妙的懷抱裡呱呱落地了。採擷和狩獵,他們學會了使用和製造工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站立了起來。抬起頭,他們看到了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環顧四周,他們看到了飛禽走獸和魚遊。為了下一次的捕捉,他們記下鳥獸的印跡。為了下一次的採擷,他們記錄下果粟成熟時太陽和月亮的位置。為了告訴同伴和後代,他們把這些印跡、圖案刻在岩石上。這時,他們有了關於我、人和他人的意識。後來,這些印跡、圖案在彼此的傳告中越來越整齊劃一,形成了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其中一部分記錄種族活動和自然現象的成了圖畫。每當溫飽之餘,他們感謝天地四時帶來的豐碩食物和披著,於是手舞足蹈,口鼓舌噪。最原始的舞蹈和音樂產生了。有時他們會想,如果每次這樣就好了。於是,就火燒龜甲裂紋或用星相來斷定下一次的出獵和收穫。這就是占卜。把占卜的結果記錄下來,最古老的文字得以保留,這便是甲骨文。他們認為,厚地高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自然萬物,就和他們一樣,是一個更大的人、一個看得見又看不不見的人,他們把它叫神。他們感謝它提供的食物,要跟它說話,於是就用自己使用的各種圖案和符號與它們交流,並把它們也畫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刻畫在岩石上、地上或自己身上。因為他們覺得它就與自己在一起,包括祖先在內,也是從它們這裡來的,死後又回到它們那裡,也一樣天天與他們同在,有時看得見、聽得見,有時又看不見、聽不見,於是就把它想象成與自己一樣又不一樣的形狀並把它刻畫下來。後來人們把它叫圖騰,象徵著一種神秘力量。當他們把這種想法告訴更多同類的時候,更廣泛的交流產生了。交流時,他們認為這些人與自己一樣,於是便用這些日常用過的簡單圖案和象形文字作為交流的符號,彼此相同的就保留,彼此不同的就慢慢改造。漸漸的,在不斷地交流中,語言產生了,文字產生了,繪畫也產生了……

    這些藝術和符號,是在長期與天地自然以及同類的交流中產生的,它為大家所共有,還將留存下來為他們的後代所共有。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都將會先後死去,而後代可以永續。於是,他們會在日常生活和各種儀式中不斷把它傳移給後代,並告訴他們這是為什麼。就在教給後代和講述為什麼的過程中,朦朧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的原則萌芽了,最原始的藝術和審美理念誕產生了。

    當藝術不再作為單純的實用功能時,進入藝術自覺時代。這時,人也開始自我覺醒。他們認為,藝術不僅要象徵,還要表現性情。象徵,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它是這個民族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它構成了藝術共性的基礎。而性情是出於個人需要,它是藝術個性的基礎。於前者,從祖先開始一直就如此,儘管內容有所變化,但象徵的意義卻沒有本質的改變(比如中國畫 “含道映物”、“助人倫”多山水花卉和人物,西畫理念詮釋多宗教人物和神話傳說)。於後者,因為人們終於認識到人的自我性情才是最為真實的(中國畫“澄懷味象”、以藝比德,西畫個性張揚)。這一特徵,成為後來藝術評判與建立標準的基本依據。在藝術的自覺中,各民族藝術大放異彩,進入燦爛輝煌的時代。與此同時,藝術和審美思想也開始豐富複雜起來,他們認為藝術不只是一種純美的形式,還要表現一個人的情感和思想,並自覺不自覺地傳達著民族意識。由此,各民族之間的藝術差別愈來愈大。對這些認識的總結,由此形成了最早的藝術和審美理論,包括藝術評價標準。

    每當一個新時代到來,人們會創造出新的藝術品,並會用現有標準來評價這些藝術品,以確定孰高孰低以及如何向前發展。如果有些藝術品無法用現有標準進行評價,則會發明新標準,同時也會產生新的藝術和審美理論。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評判這件藝術品是否與已經存在的藝術(史)有關。尤其是東方的中國,歷史的繼承和延續性造就了藝術的繼承和延續性。

    就在創造、評價,評價、創造中,各民族建構著自己的藝術史。

    ——藝術和藝術標準,就是這樣產生的。本來,藝術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藝術標準也是個人的和社會的。然而,時代不同了。一方面,社會化大生產愈來愈規模化和分工精細化,人也愈來愈作為這一規模的一個環節而無個性可言;另一方面,人類及其文化的進步使人們愈來愈覺得個人的重要,而愈要追求個性化。整個社會如此,藝術家亦是如此。這二者之間產生了一個矛盾,這一矛盾同時引發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乃至人性中最根本的衝突。這一衝突存在於整個社會,也存在於藝術家群體。它與人類社會任何其它矛盾不同,它關乎人性的精神層面,影響著人類的終極生存,決定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宗教信仰,不能不說是社會矛盾的一劑良藥,但這一劑良藥卻是千人一方,難以對症下藥。而無論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法律法規、道德原則,多為人類的物質利益服務,沒有也可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和解決人類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尤其是人文精神層面的問題。藝術就能嗎?當然不能。但是,它卻提示和預示一種有別於日常生活、生存的另外一種方式。這一方式不在於即時讓人們改變現狀,而是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和啟示。因為藝術恰恰是一種有別於通常物質方式的精神方式。這種方式本來伴隨人類歷史全過程,但今天卻被人們遺忘了,而僅僅散存於所謂職業藝術家群體中。而藝術家,也與常人一樣經受這一矛盾的煎熬。他們為人們提供著美的精神產品,自己也不得不經歷精神的磨難,直到這種磨難千錘百煉成就其藝術風格而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即便如此,因藝術與通常物質方式不同的精神性因素,而只為少數人所垂青和迷戀。正如佛徒修煉化蝶舍利子,這是一段漫長的時間,當然也是一個迷人的過程。歷代藝術家前仆後繼,在人類的精神領域虔誠守候,辛勤耕耘,傳承和延續著這一聖地上朵朵盛開的鮮花。這是在人類這一矛盾運動中藝術家與常人所不同的地方。也正是由於這一不同點,展現和提示著人類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和精神狀態。這種方式,在物慾橫流人性異化的現代化社會向人們展現出另外一種與物質生活、現實世界不同的精神領地,讓人們感到了一種生命的真實、人性的溫暖、人文的關懷和內在精神的愉悅,而不是外在生理、心理滿足。它是自足的、自娛的、自滿的、自洽的,它在人性衝突的現代化社會中避免了人內在精神的破敗,心靈的荒蕪,生命的頹唐,靈魂的迷失,讓人身心健康,精神飽滿,心靈安寧,知足常樂。人類的根本性矛盾得以緩和與化解,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也因而和諧與富有光彩。也正因於此,書畫家大多身心愉悅,康寧長壽。所謂和諧社會先和諧人生,和諧人生先和諧生命,而生命的和諧不只取決於物質基礎,更重要的在於精神領域。為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當年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代宗教”的重要意義,儘管它代替不了宗教但可以代“德育”。

    那麼,藝術的方式就僅僅是創作嗎?當然不是,它還包括鑑賞、收藏等審美活動以及相關藝術活動。我們可以說它們是事業、是產業、是文化,而更重要的,它是人類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生活乃至生存方式。對於現實中的人而言,繁忙工作之餘,酒足飯飽之後,別墅房車之外,物質享受之際,不妨放鬆一下緊張的身心,關注一下藝術,享受一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瑰寶。在這一過程中,身心得以放鬆,靈魂得以淨化,心情得以舒暢,乃至心蕩神馳,手舞足蹈,生命真切而真實地自由展現,瀟灑自在地走一回。這是一種精神的逍遙!它是任何物質享受無法替代的,因為物質享受只有生理上的愉悅和生理滿足之後心理平衡,而且很快就會過去,之外什麼也沒有。遺憾的是一般人往往把二者混同。而藝術的方式,無須付出多大的成本,只不過零散的時間和那麼一點點金錢,但它帶來的卻是生活環境、心理與精神狀態等一系列的具有長久價值和養生意義上的改變。一個愛好書畫的家庭尤其家長,如果經常高朋滿座,品茶賞畫談藝,那麼他們的孩子決不至於走下坡路和不好好學習。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們那麼多高學歷的金領白領階層,他們寧可花數千上萬元乃至數萬買一件工藝品裝點豪華的房間,也不肯花數百上千元去買一幅中國書法繪畫作品。為什麼呢?因為不懂。尤其中國書法繪畫,其背後淵源深厚的歷史文化而難於為一般人所瞭解和認識,我們的教育體系又沒能把它作為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教科書廣泛地傳承和傳播。更由於歷史的原因,它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曲高和寡,應者寥寥。而書畫的文字解讀與賞析,意義也正在這裡。因此我們說,中國書畫如何普及大眾應是當前教育體系一個重要的課題,但我們的教育體系到目前為止並沒能把它普及與傳播。尤其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復興大潮已經興起之際,其引領者的地位將舉足輕重。而書法教育的全面恢復,將是育人的一種有效手段與途徑。書正人品,尤為古人推重,它一度是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第一要素。

    當然,我們說藝術的方式也只是人類精神方式之一。比如像宗教等的其它文化,也是精神的存在方式之一。那麼藝術的方式與諸多其它精神方式有什麼不同呢?答曰:形象!藝術訴諸於形象。形象,關於人的藝術形象,簡單的說就是人精神和生命的外化形式。而所謂藝術的標準,由此而與人的精神和生命緊密的連線在一起。簡單地說,與人類精神和生命相統一的藝術形象即是和諧健康的形象。那些與人類精神和生命相背離的藝術形象,就不是和諧的也不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形象。這裡面隱含著一個命題:一,藝術是每個人的藝術,因而它是個性的;二,藝術是為別人所接受的藝術,因而它是共性的。這是一個矛盾,一如前所言個性與共性的矛盾。縱觀世界藝術史,在矛盾的兩端分佈著兩種藝術形態:以完全個性化為觀念的西方藝術,和以傳承文脈為主導思想的東方藝術。前者因背離傳統和經典,逐漸消解和消亡;後者則延續傳統和經典,向前推進與發展。

    共性與個性的矛盾也貫穿於中國美術史,我們這裡所謂的共性是個性中的共性,而所謂個性也是共性中的個性,這與西方完全個性化的觀念有所不同。期間,也分佈著兩類藝術家、兩種藝術形態,一種是守舊的,一種是創新的。當然,守舊和創新是相對的,比如清代“四王”守舊,但我們不能說他們的作品重複古人,沒有自己的風格與個性。清代“四僧”創新,但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的作品橫空出世,沒有來路。這兩種形態構成了術的矛盾運動。正是這一矛盾運動,推動著美術史的程序。當這一矛盾一方或缺,正如陰陽太極失去一面而不成為世界,藝術也便在此休矣。西方繪畫的消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而,遠離共性而固執於一隅的個性,是危險的訊號。中國美術史不然,傳統和創新的矛盾運動,中國書法繪畫延綿連續至今,有迴歸傳統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四王”,也有創新的明“四家”、清“四僧”。就書法而言,商周尚象、秦漢尚勢、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態、清尚質,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每個時代的書法既是傳統的也是時代的,既是共性的也是個性的。這一矛盾運動,是藝術家創造、創新的動力。前者,從傳統中出新,經典而現代;後者,以創新延續傳統,現代而經典。從容於二者之間者,往往是這個時代的大家。

    (褚哲輪/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D專員和市場銷售專員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