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時候學的第一首詩是《畫》,還未開蒙的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另一個別有意境的世界。讀了兩遍記住了,一直留在記憶裡的,從來沒有想過是誰寫的。後來年歲見長,越來越喜歡王維的詩,過了很多年才發現這首也是王維的作品,感慨無限。
7
回覆列表
  • 1 # 鄉村燕尾蝶

    我記得那時候是背這首詩,還背不會背。老師還把我留到學堂裡了。後面背到手都發抖。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2 # 窺心樹洞

    我會選擇孟郊的遊子吟,因為作為一個留守兒童,這是我對媽媽的最深的記憶。

    在我很小的時候,每天晚上,媽媽都抱我坐在床頭,指著古詩集就開始教我念詩,我的媽媽初中畢業,農村人一個,現在回想起來我都很佩服媽媽當時的明智。

    她一句一句的給我解釋遊子吟背後的故事,用最通俗的話告訴我,這位遊子即將要遠行,而母親則依依不捨,為兒子做些臨行前的最後準備,那縫進的一針一線都是母愛啊!

    那時我就把這首詩深深地記在了腦海裡,我想母親在那時可能也向我表達了分別的不捨,其實她也不想離家萬里工作,但她也是迫不得已。

    這就是我對母親的殘存的記憶

  • 3 # 花果山的葫蘆娃

    我學的第一首詩是憫農,但是事實上對這首詩除了珍惜糧食之外沒啥別的感覺。

    真正讓我喜歡的是毛爺爺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我很喜歡這首詞的意境,大氣磅礴,有種帝王俯瞰疆土的感覺。

  • 4 # 風瀟瀟

    你好!說到啟蒙詩,實在的說還真忘了最早接觸的詩歌是哪一首,只記得上小學一年級那年是1974年,糊里糊塗被母親硬拉去了學校,就成了一名學生。

    現在回想一下當初,從進學校那天起,一直到5年級吧,我印象中就沒有詩歌這一概念,至於一些簡單的古詩詞,好象是後來才從別的讀物上學到的,一直到了初中,印象中才有了詩,並喜歡上了詩。

    說到啟蒙詩詞的話,我印象最深並喜歡的應該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寫的《卜算子-詠梅》了: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多少年來,這首詩詞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每當想起她,就會想起毛主席像梅花那樣只有付出、不求回報的高風亮節的光輝形象,並一直激勵著成為我人生中的座右銘。

  • 5 # 伴月圓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老人教時,一下就背出來了,出大月亮就想起它,少時並無什麼傷感之類,人到中年,尤其在遠離家鄉時,那種遊子情緒,在月亱下,似淡還濃!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作大多想象瑰麗、誇張,語不驚人不休。然而,這首詩用平白的語言,簡單的二個動作刻畫, 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言簡意賅,寫出"無意於工而不工`,(明人胡應麟評價)一一妙境,把遊子思念家鄉的感覺,形象地表現出來。

    透過窗戶的皎潔的月光,照射到床前,帶來了瑟瑟的寒意,詩人朦朧的看過去,以為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白的霜,可是回過神來一看,是月色,順著月色,抬頭一望,皎潔的月亮掛在窗前,照的天空明鏡一般,這時候,不由想到故鄉,想到親人,父母……村頭的小溪和昏鴉老樹,離家幾數載,他們還好嗎?而自已年華飛逝,業績平平……不由完全陷入低頭沉思。他的內心活動,透過‘舉頭`到‘低頭`動作,刻畫出來,脫口吟成、了無痕跡,一幅月亱思鄉圖,意味深長,千百年來,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6 # 鴻鵠教育edu

    蝴蝶

    現代 · 胡適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剛開始一直認為詩歌是有靈魂的東西,是能引起靈魂與靈魂的共鳴,有時候去讀一首經典的詩歌比如顧城的《一代人》和北島的《回答》都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思想彷彿被牢牢的和詩人綁在了一起,覺得這樣的詩才配稱得上為詩歌。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感覺其實胡適最早的這首蝴蝶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眨一讀感覺平平坦坦,無可厚非,就和流水賬一樣,甚至有些乏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和美酒一樣,越來越有韻味十足,讓人朗朗上口,像是一種魔力,這就和周杰倫的新歌一樣的感覺,第一遍聽感覺江郎才盡,越聽越耐聽!!

  • 7 # 明月奴

    畫 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我記得剛上一年級不久,大家早上朗誦的就是這首詩。這首詩我覺得頗有些禪意在裡面。看山聽水,春去人來,重要的是鳥不驚,這有些我自泰然處之的味道。這是我最早會背會寫的一首詩。

  • 8 # 劍秋954

    說來話長,只簡略敘述吧,最初接觸詩詞是因為去中學時一位楊老師,四川人,北京大學哲學糸畢業,他贈予我本魯迅先生的文學集。其中一首《自嘲》至今記憶深刻,如下: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己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歲月流逝,沒齒難忘。楊老師您好,學生在此向您問安,致敬!

  • 9 # 雲中溪月

    看到這個問題,就有種要答題的衝動,題主真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

    我的啟蒙詩,也是我接觸最早的一首詩,至今記憶猶新,那便是孟浩然的《春曉》。

    原文如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我記得當初剛接觸這首詩時還沒上小學,應該是五六歲的時候,在一個兒時的玩伴口中得知的。說起來也是挺好笑的,她哥哥教會她念這首唐詩,然後背下來了。

    小時候學到了新本領就會跑到夥伴面前炫耀,最好能讓夥伴們羨慕,所以我這個玩伴也是一樣,總是在我們面前說她會背詩,而且流利的背出來。當時確實讓我佩服得不行,就記住題目跑回去叫我老爸教我,背熟了也跑到她面前去背詩,就感覺終於揚眉吐氣了一番。說起來也是兒時美好的回憶了。

    當上小學學到這首詩才知道原來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的,知道了這首詩的意思: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再後來才慢慢了解到詩人孟浩然寫這首詩的背景,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也特別受小孩子喜歡。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讓人讀之,樂之。

  • 10 # 石徑斜

    我小時候三四歲開始,天天跟著姐姐去上學。那時候弟弟妹妹跟著哥哥姐姐到學校裡去上學是很普遍的事情。下了課,跟著哥哥姐姐玩,他們上了課,我們就自己在校園裡玩。父母忙著幹活掙工分,根本就顧不上,那時候我們這裡也沒有幼兒園,除了跟著哥哥姐姐的,就自己在大街上玩。大多數時候,哥哥姐姐上課,我們就在教室門口或者窗外玩。老師都是我們當地幾個村裡的,也不往外攆我們。

    我記得有幾天在外面玩時,教室裡一直在讀一首詩,他們讀得抑揚頓挫,有時候男生齊讀,有時候女生齊讀,有時候男女生混合著讀,等到他們讀完,我也讀會了。也不知道名字,只是自己在教室外搖頭晃腦地跟著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時候也不認識字,更不瞭解是什麼意思,就背了個順口溜。此後好多年,這首詩一直掛在嘴邊。後來自己上了小學,老師也講解了意思,還是似懂非懂。就是感覺讀起來順口,好聽。直到上了初中,學習了中國歷史,瞭解了北宋南宋,才明白了這首詩的真正含義。才弄明白朗朗上口,美景如畫的背後,是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被金人佔領後的心痛,是對當政者苟且偏安,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憤慨。

    山外青山樓外樓,青山重重疊疊,高樓鱗次櫛比,祖國大好河山美如畫。然而,這美好的江山一半已經被金人佔領了,統治者們卻全然不顧,一味偏安江南,不思收復故土。江南和煦的暖風把苟且的頭腦們吹得如醉如痴,忘記了國恨家仇,竟然把臨時的偏安之地當成了故都汴州。明明是辛辣的諷刺,作者偏偏從美麗的江山,熱鬧的場面寫起,給了統治者一筆辛辣的諷刺。

    孩提時代嘴裡的美句,長大後卻是愛國的名篇。祖國五千年文化的沉澱,篇篇都是經典,一聲受用不完,感謝生在盛世,自豪是炎黃子孫的一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一個人出一萬,湊100個人共百萬資產合夥做生意,這樣的企業有沒有動力?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