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文史

    非常榮幸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在四川的張獻忠沉銀的地方,一直流傳著一首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詩歌被人們稱為是水下寶藏的尋寶圖,但是當時卻沒人相信這個坊間傳說。

    直到某年的四川文玩市場上,突然出現很多明代的銀錠和寫有“大西”字樣的銅錢,更有甚者,有人還要兜售有大西字樣的老虎大金印。

    後來這個案件被公安機關破獲,據犯罪分子交代,他們聽信了傳說,自費購買了大量潛水裝置和金屬探測器,到傳說的張獻忠沉銀的江底探寶,結果真的發現了大量明代銀元寶和部分金製品,於是乎,這個野史流傳被證實確有其事。

  • 2 # 潘不安講究史

    準確來說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要知道為什麼沒有答案,我們就要搞清楚什麼是野史?野史是和正史相對的民間編撰歷史,簡單來說正史是官方編輯的權威答案,而野史呢就相當於同一個事件的民間看法。

    我們知道很多人對於官方答案是有天然的不信任的,不是有種說法嗎,任何官方說法的反面就是正確答案,因此各種朋友說,舅舅黨大行其道成為了事件真相,久而久之就流傳下來成為了野史和民間傳說。

    若舉個更直觀的例子,正史就像是傳統媒體的新聞,而野史就相當於自媒體上的資訊。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傳統媒體有記者,有渠道,他們往往是最接近事件本身,大多數內容其實是有據可查的。而自媒體基本上是不可能有記者的,他們的資訊大多其實是轉載傳統媒體,然後加上網路輿論,自己的看法,以及某些不具名網友的內幕,這就導致你不知道訊息究竟是來自於哪裡,是否正確,就有了“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的說法。

    那麼答案就來了,正所謂空穴來風,其必有因,基本上野史在歷史上都是“確有其事”的,但是傳著傳著最後就和真相想去甚遠了。就像現在的自媒體內容,百年之後可能就成了新的野史,那到時候你說事情有嗎?是有的。真嗎?那肯定是不可信的。

    所以這樣看來,能舉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野史上說,曹操刺殺董卓未成,出逃路過呂伯奢家。晚上呂伯奢家人磨刀殺豬準備款待曹操,結果被曹操以為是要暗害自己,就把呂伯奢全家殺死,然後說了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然後這段在《三國志》上其實是沒有記載的,目前歷史上主要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第二個《魏晉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第三個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大概是當時已經沒辦法判斷到底哪個版本是真實的,裴松之就把三個版本同時註解在《三國志·武帝紀》當中。

    第一個《魏書》的作者是王沈,按理說應該是年代最接近的,但當時司馬氏已經把持朝政,所以《晉書》記載“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就使得這本書成了史學界公認的不可靠。

    第二個《魏晉世語》,雖然裴松之經常引用,可是他也曾評價說:“惟頒撰魏晉世語,蹇乏全無宮商,最為鄙劣,以時有異事,故頗行於世。”可見這本書也和現在一些自媒體一樣靠博人眼球吸引關注。

    第三個是孫盛的雜記,孫盛是東晉中期的史學家,歷史上評價他“有董狐遺風,極重史德”。東晉名臣桓溫曾是他的好朋友兼領導,但是孫盛依然在《晉陽秋》如實記載枋頭之敗,因此他相距的年代最遠,可反而越可信。

    由此可見,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在歷史上應該是確有其事的,只不過矛盾在於是誤殺還是自衛。《魏書》上記載為自衛,《世語》和孫盛雜記中記載應是誤殺。而且更加關鍵的是,在誤殺之後,曹操的感情是“悽愴”,然後說:“寧可我對不起別人,也不能讓別人對不起我啊。”其情感應該是內疚自責的。

    然後在野史的流傳中,慢慢就變成了“寧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幾字只差意思卻全然不同,塑造出了曹操天生的奸雄形象。使一場意外的事故,變成了曹操是壞人的鐵證。

    而為了加深這個證據,野史還在這個故事中加入了一個有力的人證,就是陳宮,但是歷史上,這個時候陳宮可能還在兗州,完全沒見過曹操!

    諸如此類的野史,諸如明成祖朱棣的確非馬皇后親生,但是野史就有了生母是蒙古妃的說法,甚至發展成他是元順帝之子,還有最近網上流傳的北韓族血統說;還有方孝孺誅十族,歷史上朱棣的確殺了方孝孺,但實際上只殺了其父系一脈;海瑞二子三女的確都是早夭,但在野史中就發展出了各種海瑞殺女的故事。

    最後總結來說,野史本身大多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就是說歷史上很多都是確有其事,因此在歷史研究中依然有著參考價值。但是其描述的內容可能就和真相相差甚遠了,如果把野史當成被掩蓋的真相,那就大錯特錯了。

  • 3 # 夜遊魂

    光緒皇帝的死亡之謎

    正史記載:光緒帝是病死的。其一,《清德宗實錄》卷五九七記道:“癸酉(十月二十一日),上疾大漸(病危),酉刻(十七至十九時),崩於瀛臺之涵元殿其二,《清史稿》卷二十四記道:“癸酉(十月二十一日),上疾大漸,崩於瀛臺涵元殿,年三十有八。”其三,《光緒朝東華錄》記道:“上疾大漸,酉刻,崩。以上正史三條記載,無一例外地說明是“上疾大漸”,最後“崩於瀛臺之涵元殿”。其實,根據確鑿無誤的檔案資料,經多人考證,可以確認光緒帝是死於疾病這從歷史學者朱金甫、周文泉著《從清宮醫案看光緒帝載湉之死》和《慈禧太后之死》等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野史傳言:《崇陵傳信錄》也有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即光緒死前11天),慈禧生日,光緒率百官賀壽、探病,他扶著太監的肩頭活動筋骨,以便跪拜。但慈禧竟拒絕和光緒見面。“時太后病洩瀉數日矣,有譖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爾死。’”民國二年,惲毓鼎在《澄齋日記》中進一步說:“清之亡,雖為隆裕(光緒的皇后),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載灃以重器,其禍實歸於孝欽(慈禧)也。由於他們在不到21小時內相繼去世,而且光緒帝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聯想到他們生前的恩恩怨怨,於是關於光緒皇帝之死,就產生了兩種說法:一是被害死亡說;一是正常病死說。

    緒皇帝的崇陵被開啟後,在光緒帝的棺槨內找到了他的屍骨以及頭髮。2008年,“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釋出研究報告,稱專家們歷時5年,由光緒帝頭髮中的砷含量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線熒光分析”、“原子熒光光度”等一系列現代專業技術手段,透過開展對比、模擬實驗、雙向圖例等工作,對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提供的光緒帝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以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覆的檢測、研究和縝密的分析後,最終確證:光緒帝突然“駕崩”系急性胃腸性砒霜中毒所致。當年的真相早以掩埋在歷史之下光緒猝死依然是一個百年之謎。

  • 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狸貓換太子》

    當時先皇宋真宗膝下無子,傳旨誰先生下皇子,便立為太子,一併封后。十個月後,李辰妃先臨盆,劉德妃心有不甘,一時起了歹念,為了自己的前程,不顧情誼欲陷害李娘娘,她命內侍太監郭槐買通接生婆,暗中將李娘娘產下的皇子換成剝了皮的狸貓,再命宮女寇珠將真皇子嬰兒丟入宮外御河金水橋下淹死。真宗果真被劉德妃矇騙了,前來探望新生兒時,見襁褓中的狸貓大驚失色,誤認為李娘娘產下妖孽,一怒之下將李娘娘打入冷宮。

    幾天之後,劉德妃產下皇子,她便順理成章被冊封為後,更立其子為太子。而當時,李辰妃所生之子被狸貓掉包時,被命淹死皇子的宮女寇珠不忍,在御河畔遇上大內總管太監陳琳手提御封壽禮經過,說是真宗命其前往八賢王趙德芳(趙元儼)府祝壽

    後來,郭槐派人沿著御河遍尋不獲小皇子的屍體,不禁懷疑寇珠是否有違命令,於是抓來寇珠嚴刑拷問,寇珠遍體麟傷也護主不招,郭槐又想到當時的陳琳行跡可疑,於是也把陳琳找來,但陳琳是大內總管,以郭槐的位階不宜審他,為了測試陳琳是否有與寇珠密謀搭救皇子,遂叫陳琳親自拷問寇珠。寇珠對陳琳使了眼色,他們有了默契,陳琳便在郭槐眼前真的鞭打寇珠,欲使郭槐釋疑。

    再三年後,七歲的太子禎有一天因貪玩誤闖冷宮,見到了其生母李廢妃,回宮後將他的冷宮奇遇告訴了母后劉氏,劉皇后心生畏懼,此後始終不得心安,於是決定斬草除根殺死李廢妃,當時獻計狸貓換太子現已晉升為後宮總管的郭槐,又獻計火焚冷宮燒死李娘娘,欲構成意外死亡,無他殺之嫌(可能改編自《宋史》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皇宮火案)。所幸李娘娘趁亂由忠義之人接應逃出了宮外,並安排死士在火場裡犧牲自己,假裝成李娘娘被燒死,焦屍難辨,瞞過了劉皇后、郭槐和朝野所有人。從此以後,劉皇后以為心腹大患盡除而高枕無憂。

    包拯得知此事後,將李娘娘帶回京,開始著手秘密偵查此偷天換日的欺君謀逆事件,經過八賢王和年事已高的陳琳公公來辨識李娘娘,當面對質確認無誤之後,見時機成熟,包拯於是進宮面聖,向時年已二十五歲的皇帝趙禎稟告,皇帝自幼認為八賢王及其王妃為其親生父母,實在無法相信包拯所言,也無法接受孝順了十幾年的劉太后,竟然是想害死自己生母的仇人,於是痛斥了包拯一番,將包拯逐出宮去。

    然而,仁宗認為向有青天之譽的包拯不可能信口開河,也不免開始起疑,於是利用請安之名夜訪劉太后寢宮,在母子閒談兒時記趣時,試探母后的反應和態度,仁宗頓時發現母后的反應有異於尋常的表現,深思了一夜,便決定放手讓包拯偵辦此案,傳旨如有任何人阻礙辦案,先斬後奏。

    最後包拯透過夜審郭槐,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后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並道出了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驚厥而死。由於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為首相。

    實際上劉皇后本名劉娥,原本出身低賤,因在店鋪中認識當時還是太子的宋真宗而飛黃騰達。但宋真宗父母認為劉娥出身不好反對他們在一起,於是劉娥直到真宗登基,其母親去世才得以回到宮中。此時劉娥年紀已大,無法生育。她的侍女李氏得到真宗的寵幸,生下一子,是為宋仁宗。李氏被封為崇陽縣君;又生一女,夭折。

    後進才人,又為婉儀。她的兒子尚在襁褓,就被劉皇后以為嗣子,同時由楊淑妃照顧。李氏在真宗死後為他守墓,她至死也無法與兒子相認。臨死之前,晉封為宸妃。李宸妃死後,劉皇后聽從丞相呂夷簡意見,將李宸妃以一品禮安葬。劉皇后死後仁宗得知自己生母是宸妃一事,正打算找皇后的宗族算賬。呂夷簡勸仁宗劉皇后厚葬宸妃,且對皇帝有養育之恩,仁宗才將放過了劉氏一族。

  • 5 # 與狼共舞說歷史

    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切答案,至少目前沒有。歷史分為兩種:一種叫“正史”,是歷朝歷代官方統治者招募學者或者歷史學家自行修訂的歷史,不管是資料採集還是實地探測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對而言真實性比較高;另一種叫“野史”,大多存在於民間傳說和故事之中,同一個故事版本多樣,故事曲折離奇,真實性有待考究。

    正史未必全真,野史未必全假

    然而我們也不能說正史上說的就是歷史本來面貌,野史就是子虛烏有。因為正史在修訂的時候,通常會參雜一定的作者情感,以及當時社會思想的不同程度影響。比如說當朝歷史學家在修訂前朝歷史的時候,不但要考慮歷史事實的真實情況,而且要考慮到對當朝統治者是有利還是有弊,是讚美還是貶低,是否會因為編史問題而招來禍患,這些都很重要。

    而野史記載相對來說就不用考慮這麼多,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妃子,王侯將相的奇聞趣事大多都流傳於民間野史,這便是野史中真實度高於正史的一部分,而且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在編撰史書的時候,也會去採納和引用野史文獻中的大量記載,並不是一昧的拋棄和否定,所以說正史和野史究竟誰才是真的這個問題很難有真正一錘定音的答案。

    嚴謹細膩的歷史學科

    比如《山海經》我們曾經對這本書的定義是:古代神話傳說類著作,但近年來隨著考古勘探和歷史文獻資料的發掘,有學者在現實中發現了很多和《山海經》有關的物品存在,逐漸將其定義為古代物種科學類著作,甚至未來有一天這個定義會是《山海經》本源。

    總體來說,正史野史二者,都不能說是百分百的真實歷史,只是正史文獻的真實性比較高罷了,我們在追朔歷史本源的時候,還是要以實物證據為主,文獻資料為輔的態度來探究這門嚴謹細膩的學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為何要大肆屠殺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