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月6日,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對人工智慧系統“ET大腦”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與研發,在未來實現全方位智慧養豬。 據介紹,AI養豬專案總投資達數億元,首期落地了各類豬隻數量識別、豬群行為特徵分析、疾病識別和預警、無人過磅等十項功能。 而“ET大腦”能為每頭豬建立一套檔案,包括豬的品種、日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頻次、軌跡等。這些資料可用於對豬的行為特徵、進食特徵、料肉比等進行分析,還可以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測溫技術,判斷豬是否患病,做出疫情預警。 馬雲要正兒八經地開始養豬了。據媒體報道,兩年後,馬雲養的豬,將達到1000萬頭。
4
回覆列表
  • 1 # 聽老納說

    老溼的態度:這件事的確很具爆炸性意義重大,很可能徹底顛覆掉整個豬產業鏈!遺憾的是跟普通人沒啥大的直接關係,因為豬肉是政府可干預的,馬雲養豬隻能選擇提供更質優價廉的健康肉。所以咱看一看想一想笑一笑就行,該幹啥幹啥!

    第一,先說說對這件事的理解,馬雲做為一直以來被萬千創業者奉承的教父,他宣佈養豬並不意外。這件事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他內心深處的焦慮,自己停不下的腳步!在很多場合,馬雲公開表示自己經常睡不著,擔心偌大個集團說不定哪天就被一個瞬間長大的小公司打敗了!

    這就涉及到了大企業病,旗下業務鏈條越複雜,需要把控的人、機、物就越龐大,相對應的各種風險也就越高。這就逼迫著要麼不停的收購併購,要麼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像無人超市)不斷的嘗試間接控制更多的基礎產業!

    2.BAT的網際網路市場份額已接近飽和,爭相開發線下基礎產業!

    現在馬雲和馬化騰已經拿下了超市商場等絕大多數需要支付的場景,已經很可怕了。

    從最新的網民人數上就可以看出,除了思維實在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基本都網路化了。十億網民市場雖大,可是每個人只有24小時,阿里系騰訊系旗下的產業已經覆蓋解決了他們大多數需求,所以線上已經趨於“壟斷飽和化”(除非有短時間內的技術大爆炸,可以瞬間擺脫BAT的觸角)。

    所以進軍農村農業是早晚的事情,有了龐大的資料和演算法、強大的資金鍊產業鏈,養豬本身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這也僅僅是又一步新嘗試。一旦成功,阿里帝國的邊疆又得到了堅實的鞏固和擴大!

    第二,作為百姓,說白了馬雲不管幹啥對我們來說真的僅僅是條新聞而已,我們是永恆的被影響著。

    這麼多年我們熟悉了網際網路的套路,剛開始圈使用者的階段必然會用最好的資源免費提供服務,後期慢慢升級玩法把使用者分類,最後市場份額佔據差不多了開啟“積少成多式”收費模式!

    需要強調一點,雖說套路,卻不是倒退!BAT所到之處都讓行業進行了徹底顛覆,它們是用人性化服務解決了人們多年的痛點,順帶著實現了各自的商業戰略。

    綜上所述,這件事在網際網路界意義非凡,會顛覆養豬產業鏈!我們關注的是:豬週期會不會消失?豬肉質量會變好嗎,價格會便宜嗎?

  • 2 # leoba

    不管是養豬還是養羊還是養魚諸如此類,關鍵是綠色環保健康,如果只是無人養豬場,吃的全是轉基因,新增劑,排汙水,那隻會害更多的人

  • 3 # 科技考拉

    事實證明,不管是多麼成功的網際網路大佬,最終都是要去養豬的。養豬才是大佬們的終極愛好。

    恩,你沒看錯,上面的話純屬胡說。

    說實話,高科技養殖這件事,一點都不稀奇。比如網易要給丁磊養的黑豬們聽音樂,阿里就要用人工智慧的方式來養豬,當然並不是說飼養員是機器人,而是在養殖過程中會比傳統方式更加智慧,同時用大資料去指導飼養工作。

    不只是養豬。區塊鏈大家想必也聽過了,畢竟今年春節就熱鬧這個詞了。現在也有企業用區塊鏈技術來養豬和養雞了。你們說,酷不酷。

    為啥這麼多大佬和公司都放著好好的網際網路業務,非要去介入農業呢?因為這個領域空間實在太大了,畢竟食物是件重要的事兒,華人見面打招呼,首先都要問“吃了嗎”呢。

    而且,一直以來,農業的發展都還是比較傳統和粗放的。網際網路改造了很多行業,怎麼可能錯過這個空間巨大的行業呢。

    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區塊鏈,對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影響,都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重建。

    一方面,人工智慧會極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區塊鏈則會讓所有的事情都有記錄可查,而且是不能篡改的記錄,這對國內的食品安全來說,幾乎是一個巨大的痛點。

    不過我們也不用高興太早了。畢竟,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區塊鏈,都還是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作為底層技術,它們在很多方面都還處於嘗試的階段,距離真正的規模應用,還是要有一段很長的路需要走呢。

  • 4 # 這兒有影片

    馬雲開始養豬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對“ET大腦”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但這裡面有幾個知識點需要大家瞭解:1、馬雲的“ET大腦”到底是什麼;2、馬雲怎麼利用ET大腦養豬;3、為什麼選擇養豬,而不是其他雞鴨鵝等家禽。

    馬雲的“ET大腦”到底是什麼

    “ET大腦”是阿里雲研發的超級人工智慧的簡稱,據阿里CEO張勇稱,ET大腦的使命是解決和探索社會和經濟發展中人腦無法解決的問題,談到未來“ET大腦”的運營方式的時候,張勇用一個例子表示:

    當急救中心收到急救電話時,ET大腦實時規劃出一條最優路線,精確預測到沿途每個路口到達時間,實時控制紅綠燈訊號,提前十幾秒把控紅綠燈變化,清空車道。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ET大腦背後是需要眾多先進技術的支援,包括大資料運算能力、資料的實時分析能力、防禦攻擊能力等,在應用領域上,除了城市、工業之外,ET大腦還會在社會安全、醫療健康、環保、航空、物流等領域展開探索,更多的惠及各方面社會效益。

    馬雲怎麼利用ET大腦養豬

    在未來新的養豬場,馬雲將利用“ET大腦”為每一頭豬建立一整套檔案,資訊包括品種、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頻次、軌跡等等,利用這些資料可以實現對豬的行為特徵、進食規律等等進行全面的分析,還能對豬是否染病做出判斷。

    初次之外,ET大腦還能夠對母豬的生育能力做出判斷,這將是衡量主場效益的重要指標,如果母豬的生育能力下降,ET大腦甚至還會給與淘汰意見。藉助這種技術,預計到2020年,特驅集團銷售量將會突破1000萬噸,生豬養豬也將會突變1000萬頭。

    為什麼選擇養豬,而不是其他雞鴨鵝等家禽

    馬雲對“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選擇養豬市場,主要是因為養豬市場已經養成比較成熟的操作流程,這樣的話在初期進行資料分析的時候,就更容易實現資料化統計和分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養豬市場,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具體統計高峰期的時候,中國目前一條消費6億頭豬,不可為巨大,縱然大佬們願意花費巨資進行嘗試,當然也是要看回報收益的。

  • 5 # 網際網路加養豬

    誠邀,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相對於人來說更加嚴謹正規,不會偷懶,把一切透過資料展現出來,至於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有錢,兩年達到一千萬頭對於咱們百姓來說那就是天方夜譚,但是馬雲可以做到,這個不用懷疑,因為人家是有這個實力的。

    第二,這會不會是一個風口,網際網路+技術的體現,把人工智慧和養殖業結合起來,這是一次創新,如果成功,會給這個行業帶來一次革命。

    第三,對市場的影響,馬總進入養豬行業肯定會給市場帶來一些影響,是好是壞現在還不好說,但是會不會讓很多跟風的人一起入局來養豬,這個不好說,因為今年行情本身很差,馬總的入局可能會帶動更多人養豬,導致這個行業不好做,而且就怕把網際網路競爭的手段用出來,壓價搶佔市場,所以對市場的影響現在持觀望態度。

  • 6 # 愛豬者說

    一年前的問題,現在再回頭看,是不是很多熱點都變成了一地雞毛?

    比如,去年熱捧的豬臉識別,現在還有誰在ALL IN?或者,還有誰找到了應用場景並打通流程,完成商業化?豬臉識別在保險上的應用?別逗了,死豬保險目前依然是手工拍照儲存上傳。

    再比如,再往前5年,有人提出智慧養豬,用電子飼餵站養懷孕母豬,這個豬場就變成了智慧豬場。過分的是,部分豬場甚至連自動料線都沒有,就買了電子飼餵站,靠人工把飼料倒進飼餵站的料斗裡。這哪裡智慧了?那些種豬場你別笑,你也好不到哪裡去,買了種豬生長效能測定站的育種場已經算是育種場裡比較高階的了,然後呢,還要靠人工倒料到測定站的料斗裡。

    這都是哪門子的智慧?我看到的只有人工+“智慧”,離人工智慧還遠著呢。

    我從2010年進入養豬裝置行業,推廣帶資料統計和身份識別功能的養豬電子裝置,2014年開始參與豬場資訊化建設。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養豬場目前連資訊化都沒完成,沒有大資料的積累,要彎道超車進入人工智慧,只能說,想太多。

    而今年,風向變的太快,武漢的畜博會上,“智慧養豬”儼然成為了新風向,雖然大多數是物聯網公司在唱戲。談的最多的是,拍照影片識別、估重、RFID身份識別、環控等等。很多內容依然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現在看看阿里的人工智慧養豬這一年來的進展,你會發現,他是在養豬生產的一個環節進行了落地,於整個豬場生產流程影響很小。比如,產房的仔豬叫聲監控,發現被壓的小豬,這是生產環節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點。從技術的角度看,為了把阿里的人工智慧框架和養豬生產結合,必然需要一個突破口,而且是相對來說熟悉的突破口。所以選擇了透過對聲音的採集和分析,然後利用模型進行異常預警。資料採集簡單,實施容易,而且看得見。所以有進展很正常。

    然而,從養豬生產的流程來看,花精力在仔豬監控防止壓死,還不如在配種舍提高配種效率,生得多更重要。從產房乳豬的死亡原因分析來看,壓死在大多數豬場並不是元兇,同時,產房乳豬死亡是正常情況,只要死亡率不超過目標線,是沒必要花大力氣去處理的。如果每頭母豬都產18頭,乳豬死亡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如果每頭母豬隻生了8頭,那麼乳豬死亡才是大問題。所以,你看出問題的關鍵了嗎?養豬生產首先要生的多,然後才是死的少。

    所以,我們看待阿里人工智慧養豬,要站在養豬生產流程的角度全面地看,而不是隻看他做了什麼高大上的事情。

    回到人工智慧落地豬場的話題。

    豬場資訊化建設,可以把豬場的豬、物、人都納入到資訊化管理中,養豬資料才會逐步積累起來。目前主要側重於豬的資訊化,大多數養豬資料系統都涵蓋了豬的資料管理,包括繁殖(配種妊檢分娩斷奶離群)、商品豬(轉舍轉群轉批、死淘、銷售、購買、轉場)、健康管理(免疫保健、檢測等)、育種(測定、選留、選配等)。

    而豬場的物和人的資訊化現在也越來越重視,這主要是基於成本核算和績效管理。這都是實打實的需求。很多豬場資料系統也把這方面涵蓋進來了。包括物料的出入庫、人員管理、和財務系統的資料對接等等。

    但要看到豬場資訊化過程中,絕大多數資料都是以人工填報和錄入的方式進行的。雖然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嘗試使用OCR的方式進行識別錄入,但這個資料採集和錄入的過程中,人工參與度非常高。

    當然了,現在很多人都在講不需要人錄入資料,用機器裝置自動完成資料採集。比如使用攝像頭、掃碼器、感測器等等。雖然從設想上,養豬資訊系統中的所有資料似乎都可以自動完成。然而,相對於豬場投入1-2個人來進行資料採集和錄入,投入這些穩定性存疑的裝置,僅在成本上就不划算。

    更何況,現在這些整體解決方案的自動資料採集和錄入分析裝置,還是零。我總不能用攝像頭識別了頭數,然後還要用另外的掃碼器識別RFID耳標吧?

    而那些用個環控處理器,自動採集環境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氨氣資料,然後透過4G卡傳送到雲端資料庫,再透過微信小程式展示給使用者,就說這是養豬大資料的,我只能說,啥時候你去豬場養一段時間的豬,你再考慮一下要不要這樣講。同樣的,那些往豬場安裝些飼餵料槽,加了個4G卡傳送電機轉動時間和次數,就敢說自己能實現精準飼餵、智慧飼餵的,也是大資料養豬的,我也只能說,還差遠呢。

    那麼到底有沒有落地的場景呢?實際上透過對資訊化的自動化處理,這裡就有很大的落地場景。但關鍵在於,零散的各個點的自動化採集和分析,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從養豬生產流程的整體上,綜合所有手段,完成全鏈資料的自動採集和分析。

    這樣的話,豬場的飼料透過料線直通料槽,豬場建設工藝決定了豬糞尿不需要過多人工干預,環境控制是透過控制器自動進行,透過攝像頭和RFID進行豬隻識別和跟蹤,接入系統的體重秤,可以完成轉豬和銷售過程中的自動記錄。絕大多數事務都會依靠裝置來自動完成。

    那麼,豬場可能不得不需要人的地方,就只有:採精、輸精、接產、轉豬、免疫、拉死豬。

    這樣看來,人工智慧介入養豬場,減少了人,那麼就減少了和豬接觸的機會,對於現在的非洲豬瘟在場內的預防來說,也是好事。

  • 7 # 大秦帝國之縱橫520

    馬雲殺入畜牧業和養殖業一定會顛覆傳統行業,未來農民更加專業化,規模化,只要少量農民就可以養活全國很多人。絕大多數人都會進入製造業,服務業,旅遊業,科技創新行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主機板、創業板、新三板,還要搞科創板,那企業還有必要借殼上市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