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帥wu進九
-
2 # 盪漾的可樂
王翦遇到了個好老大唄。而且王翦比上面三位會做人。滅楚國王翦要60萬兵秦王給了。結果老王一路去楚國一路寫信給秦王要封賞(要錢,要房子,要土地。要珠寶,要美女)知道為啥不?你不要這些你的上司就會懷疑你是不是想要他的位置。回來肯定一刀就把你剁了。最重要的一點秦王也是聰明人。王翦到楚國秦王就把自己女兒派出去給王翦的兒子王奔結婚。回來了王翦要的封賞一樣不少的給王翦送到家裡去。
-
3 # 汪小非2
這個問題簡單。第一,始皇千古一帝,有自信、有心胸;第二,始皇帝年輕,王卻老了,沒必要,始皇帝也鎮得住;第三,王充分吸取了之前功高蓋主大將的教訓,不驕不躁,比較內斂,不結黨營私
-
4 # 滿月尋桂子
謝@上弦月M 好友相邀!
這四個人乃戰國時期四大名將,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名將,白起與王翦為秦國名將。
廉頗與李牧死的都冤枉,因為他們遇到了昏君,遇到了佞臣。趙惠文王時,廉頗為將,戰功赫赫。趙孝成王時,信秦離間之計,用趙括為將,長平之戰,趙大敗,趙國幾乎奄奄一息。複用廉頗為將,封為信平君。居六年,伐魏之繁陽,拔之。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悼襄王用樂乘為將,廉頗怒,攻樂乘,樂乘逃跑,廉頗奔魏之大梁,趙國用李牧為將。廉頗在魏得不到信用,思趙,趙王也想複用廉頗,便派使者見廉頗,廉頗吃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這就是有名的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惜這個使者受到廉頗的對頭,也是奸佞小人郭開的重金賄賂,毀廉頗。回來復趙王命說:廉頗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廉頗老,不用。後楚迎廉頗為將,無攻。曰:我思用趙人。後客死壽春。
李牧先為趙國邊將,居雁門關,抵禦匈奴。李牧設定官吏屬僚,以當地市租入幕府,充為軍資。厚待軍士,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卒,訓練騎射,謹慎烽火,派間諜。與軍士約:只要匈奴來犯,堅壁高壘不與之戰。匈奴遇到這支訓練有素,又堅決不應戰的隊伍,束手無策。匈奴就說李牧膽怯,連邊關計程車兵也有說李牧膽怯的。趙王於是讓李牧出戰,李牧不理他,還照原來的策略,趙王怒,另派別將代李牧,召李牧回。匈奴人只要挑戰,趙將迎,結果屢戰屢敗,損失慘重。趙王只有重新啟用李牧為邊將。李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許之。
李牧又守邊關幾年,匈奴一無所獲。後邊士強烈要求與匈奴決戰,李牧以畜牧,人民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幾年,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可以說:藺相如、廉頗在政治軍事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功勞。
至趙悼襄王時,李牧回朝任職破燕,拔城武遂、方城。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封李牧為武安君。後來秦國又用重金賄賂那個奸臣郭開。郭開便說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用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偷偷使人捕得李牧,斬之。後三月,王翦擊破趙蔥,虜趙王遷,趙亡國。
昏庸無能的趙王遷聽信讒言,錯殺忠良,做了亡國之君,有何面目見先祖!
廉頗與李牧都是死在奸臣郭開之手,兩位名將一生征戰沙場,可惜未遇明君,沒有戰死沙場,卻死在佞臣小人陰謀之下,真是冤枉!
白起與王翦都是秦國名將,白起所處時代比王翦早,白起事秦昭襄王,王翦事秦始皇。
白起用兵如神,從秦昭襄王十三年至昭襄王四十八年,三十多年間攻城掠地無數,無敗績,一生征戰斬敵首就逾百萬,最著名的長平之戰,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白起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白起因軍功卓著從左庶長遷為武安君也就十幾年間。
但白起最終卻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白起之死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被應侯範睢所坑,二是白起自身性格使然。
範睢受韓、趙兩國所賄,也怕白起功高,以後所封超過自己,因進言秦王,讓白起撤軍,同意韓、趙割地求和。白起聞之,與應侯有隙。
後秦又發兵攻邯鄲,白起因病不能行,秦派王陵攻邯鄲,多失利。白起病癒,秦王使白起代王陵,白起言此時不適合攻邯鄲,不去,秦王又使應侯請之,白起稱病終辭不肯去。後秦軍多敗,白起聞之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秦王聞之大怒,強迫白起出徵,白起稱病危,又讓應侯請之還是不去。秦王愈怒,使人把白起趕出咸陽城,途中派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雖善戰,卻不懂君臣之術,怎麼可以笑君之策略,他敗了你笑他,可見稱病是假,否定他的策略是真,況且應侯範睢兩次親自請你,就算你與之有隙,也給足了你面子,何不就坡下驢,一則執行了君王之命,二則賣了應侯面子,可是這個白起是個犟驢,最終自取其禍,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王翦,王賁父子都事秦始皇。秦始皇欲取荊。,問李信須用多少兵,言二十萬。又問王翦須多少兵,言六十萬。秦始皇以為王翦老、膽怯。遂用李信為將南伐荊。王翦歸老於頻陽。
後李信大敗,始皇大怒。親自馳如頻陽,向王翦謝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請將軍不要棄寡人不顧,出兵伐荊。王翦再三辭讓後說:大王如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言聽計從,臨行,親送至灞上,王翦向始皇討賜很多美田宅園池,始皇笑其憂貧,王翦說:為大王將,有功也不得封侯,我只有多向大王要這些東西作為子孫基業。王翦途中還不停地派人向秦王討要更多的東西。
從者也說王翦討要的太多了,王翦說:如不這樣,秦王就會疑我,因為秦國軍隊都被我帶出來了,國中空虛,我要田要物,秦王就不疑我有野心,他放心,我也可以放心大膽的按我的作戰方案行事。王翦果大破荊,虜荊王負芻,平荊地為郡縣。
王翦得以善終,皆因懂帝王之心,善取悅於君!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各施於後世。秦二世時,王翦父子已亡,陳勝反秦,秦使王翦孫子王離擊趙。有人言:為將三世必敗,因其祖輩殺伐太多,後人多不詳。後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
太史公曰: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
唉!王翦為了自保,一味取悅於君主,卻未能輔君建德,固其根本。看來,秦,二世而亡,王翦也有責任哦!
-
5 # 君山話史
俗語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其實歷史比這句話說的還要殘酷。
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李牧、廉頗這三個人,鳥未盡弓便藏了,戰爭還在繼續,就被拋棄了。為什麼呢?白起是不聽話,李牧是得罪趙國太后並被奸臣陷害,廉頗是意氣用事得罪人了。總而言之,這三個人性格剛烈,不夠圓滑,得罪人,最終下場都不太好。
相比之下,王翦則比較比較老道,洞悉人性的弱點,更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未雨綢繆,得以善終。
當秦始皇決定發動滅楚之戰時,詢問李信、王翦需要多少兵力。少壯派將領李信說:“只需二十萬就夠了。”老成持重的王翦卻答說:“非得六十萬不可。”
秦王一聽,老傢伙老矣,不求進取,看來伐楚之戰得讓勇猛過人的李信指揮。王翦意識到秦王對自己已產生不信任感,索性急流勇退,以疾病纏身為由,申求退休。秦王順水推舟,同意王翦的辭呈,解除其兵權。李信被任命為伐楚兵團總司令,領兵二十萬,殺氣騰騰猛撲楚國。
然而,李信低估了楚國的抵抗力量,最後自取其辱,灰頭土臉地敗退回國了。
慘痛的失敗終於令秦王嬴政清醒了。
薑還是老的辣,打仗不是憑一時之勇,而是“多算勝,少算不勝”,王翦比李信保守,是因為他“算”的更多。看來滅楚一事,還得請老將軍王翦出來才行。秦王親自跑到頻陽王翦家中拜訪,希望他擔負起滅楚的重任。
王翦推託身體有病,不願意重出江湖。為什麼呢?他有自己的擔心。自統一六國之戰拉開帷幕以來,王翦、王賁父子伐趙、攻燕、破魏,功勳遠在他人之上。該有的名譽都有了,功勞越大,權力越大,只會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強罷了。可是,“武皇開邊意未已”,王翦遇到的是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只要天下尚未平定,秦王是不可能把他擱在一旁的。
秦王嬴政斬釘截鐵、以不容反駁的語氣說:“這事我決定了,將軍不必多說。”這種說話的口吻,就如同當年秦昭王對白起的最後通諜。白起的下場,王翦是曉得的,因此他除了接受任命,別無辦法。
逃是逃不開的,王翦便說:“若定要用老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翦重披戰袍。在戰國諸名將中,王翦是最聰明的人之一,他不但會打仗,也善於保全自己。一名將軍,在戰場上是一柄利劍,是君王豢養的獵犬,等到哪天不用了,就是“兔死狗烹”,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所常見的。大家想想,王翦手握六十萬軍隊,要是造反,秦王能吃得消嗎?因此,秦王表面上重用王翦,心裡卻又不能不防著,這是君王的矛盾心理。
若王翦在前線賣力作戰,背後有人誣他造反,秦王就算不信也得信。君王寧可錯殺,也不願自己冒風險。
臨出征前,王翦提了一個特別的請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賞賜給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滅了楚國,還怕沒有豪宅可住麼?他對王翦這樣的請求感到不可思議。軍隊出發後,王翦竟不死心,先後派五人,到秦王那兒落實封田賞地的事。
老將軍怎麼這樣小心眼,部將們也很納悶。王翦對眾人說:秦王多疑,又把舉國之兵交給我,豈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討取田宅,作為子孫的家業,是表明我志止於此,沒有野心。眾人聽了皆大服,這就是所謂“求田問舍”的政治智慧。
這是這種謹慎小心,使得王翦雖然功高震主,最後仍然得以善終。
-
6 # 歷史有妖氣
主要還是王翦能屈能伸吧。
當年白起為什麼自盡,就是因為白起本想乘勝追擊攻打趙國,但當時秦昭襄王沒有聽白起的建議,白起自此怏怏不快,有怨言。後來秦王認為白起的話有道理,強迫白起帶兵出征。沒想到,白起竟以重病在身為由予以推脫。范雎親自上門去請,他依然不肯答應。結果,秦昭襄王下令免去白起的一切職務,並將他趕出咸陽,還賜劍逼迫白起自殺。
但王翦遇到相同的事情,卻圓滑很多。當時秦國在進攻楚國之前,秦王分別詢問李信和王翦:該派多少軍隊?李信認為20萬足夠,但王翦認為需要60 萬。秦王覺得王翦太過膽怯,於是決定派李信帶領20 萬人伐楚。王翦無奈,只得稱病告老還鄉。結果後來秦國軍隊連戰連捷,但城父一戰,秦軍大敗。秦王聽到這個訊息後趕往王翦老家並道歉,要求他再度出山。
但王翦認為自己病弱體衰、昏聵無用,要秦王另選良將。秦王說:“已矣,將軍勿復言!”話說到此,王翦不敢再推辭,但依然堅持要60 萬軍隊。秦王一口答應,並親自到灞上餞行。這時,王翦又向秦王提出條件:“請美田宅園池甚眾。”秦王不解地問:“你還擔憂貧困?”
王翦回話: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不如趁此機會,“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王翦這樣做令身邊許多人不解,其實他透過“要房、要地”這些子孫日後生活保障為藉口,免除了秦王的懷疑,了讓秦王對手握重兵的自己放心。
可見,王翦善終是有他的道理的。
-
7 # 搞史小乖
這戰國四大將領,廉頗李牧都是被一個叫郭開的人害的,廉頗老矣不受重用,李牧正在抗擊秦國被說成謀反,他倆都死於秦國反間計
而白起作為秦華人戰國四大將領之首,是因為和趙國的長平之戰之後,想繼續攻打戰國都城邯鄲,最後被范雎擾亂節奏,秦昭襄王沒有答應,後來白起就隱居,秦昭襄王看時機已對又想請白起出山,白起不幹了,認為趙國經過休養生息,國力已經恢復了,秦昭襄王多次請他出山都沒有成功,最後認為他謀反,導致自殺。
王剪就不同,王剪生活的時代是秦始皇,而且王剪對君臣之道瞭解很深,秦始皇是一個不殺功臣的明君,這樣一對君臣在統一六國的路上實際證明無敵
王剪同樣遇到過白起得遭遇,就是打楚國的時候,王剪被秦始皇冷落了,後來打了敗仗之後想起王剪,秦始皇也和昭襄王一樣多次去請王剪,王剪見機同意,也同時反應出老將的機智,所以能活到最後的就是王剪。
我們從這四大將軍當中看一看他們所參加的戰役,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看出瞭解君臣之道最深的就是王剪,當然也對他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有關。
回覆列表
白起長平之戰後,秦王執意要攻趙都城邯鄲,白起認為事不可為多次拒絕為將,稱病不出,秦攻邯鄲兵敗成為導火索,以致白起自刎。王翦韜光養晦做的最好,秦伐楚時秦王不聽王翦以致兵敗,後啟用王翦為將再次伐楚,臨行前王翦請求秦王賜他良田宅屋,行軍之際多次要田要地以安君心,能得善終也是本事啊。李牧一生主要是在邊境抗擊匈奴,威名遠播,強調將帥獨立性,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做的太好,時間一久君臣關係自然不行,難以善了。廉頗君臣關係擺在明面上也是從長平之戰開始,不受重用,客死他鄉,可惜了,不說也罷。起翦頗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