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州郭老師

    好巧,我的孩子現在2歲9個月了。

    我覺得不需要引導。

    孩子有了安全感,有了滿足,他當然就開心,就會說笑了。如果他不愛說笑,你還想引導,讓孩子表現出說笑的狀態,你是想要讓自己滿足,還是想讓孩子滿足呢?

    如果孩子不愛說笑,我覺得該做的不是引導,而是儘量給予鼓勵和安慰。讓孩子安心,暖心。當然我也知道這很難。大人都是要工作的,精疲力盡是常態。遇到孩子不開心甚至耍脾氣的時候,自己可能也在焦慮期甚至透支期,沒什麼應對的措施和精力了。但是沒辦法,這就是規律。如果你使用話術或者手段威逼利誘孩子去表現出愛說笑的樣子或者行為,也許以後他就慢慢更加不會接納自己真實的情緒和內心了。

    人生本來就是需要取捨,你要想清楚什麼對自己更重要。對我來說,孩子不是我實現自己心願的工具或者渠道。我不需要我的孩子透過表現的愛說笑或者表現的多麼會逗其他大人小朋友開心來得到滿足感。至少我現在是這樣想這樣做的,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堅持到底。

    祝天下孩子都幸福快樂。

  • 2 # 北漂的媽媽咪呀

    不要著急,孩子可能在用自己的思維觀察世界。

    在做任何事之前提前和孩子溝通,媽媽要帶你出門去公園玩了,媽媽要帶你出門去小廣場找小朋友玩了,孩子表現和家裡不一樣,暫時的安全感確實,她在用自己的思維研究這個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群,等熟悉了自然就知道怎麼玩了。

    其實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很理智,不會輕易入手一件沒有把握的事。所以不要擔心。

  • 3 # 滬上蓓兒媽媽

    我認為是缺乏安全感,與其花精力引導還不如給孩子建立足夠安全感,畢竟它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出門如何表現,是他自己的意願。

  • 4 # 哈嘍大傑

    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以說是過來人,我家孩子今年四歲了,兩三歲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孩子正常的外部反應,不必擔憂!

    打個比方,把你扔到非洲去,語言不通,環境也不熟悉,身體出於本能也會如此反應,道理差不多!

    怎麼引導呢?

    1.多帶孩子走出去,別整天宅在家裡,熟悉外部環境是很重要的一步!

    2.人屬於社交動物,多帶孩子於其他孩子在一塊玩耍,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因為玩釋放自己的天性!

    3.做一些可行的戶外運動,比如鞦韆 蹦蹦床 可增加孩子膽量!

    如此,孩子願意出去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5 # 李哈哈兒

    孩子出門不愛說笑,大都與自身的成長環境、父母的性格有關。平日在家是上躥下跳的小猴子,出門秒變乖乖的小綿羊。其實這些都是很普遍的現象,孩子在外也會隱藏自己的另一面。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我們家長循序漸進的引導和鼓勵。

    孩子面對陌生人大都會膽怯。首先,我們要鼓勵孩子與人交往,給他創造開口說話的機會。我家孩子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女孩,見了陌生人不敢說話。我會給她一些零錢,讓她自己去小區的超市買她喜歡的零食,讓她主動和售貨員交流。從剛開始的緊張到後來的自如,小妮子已然成了媽媽的小跑腿兒。

    還有一點,就是不要替孩子包辦屬於他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言談。包辦會讓孩子失去交流的機會,也會讓孩子失去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權利,這樣對孩子的開朗性格培養很不利。

    孩子性格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做好長期準備,媽媽不要期望在短時期內讓孩子改變,應該讓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培養孩子的交際、語言能力!

  • 6 # 智樂園

    兩歲多的孩子,話本來就不多,在家裡有說有笑,出門一聲不吭,這也屬正常。家長引導孩子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引導孩子從小學會與人交往。

    1、在家裡不要打罵孩子,多和孩子說話交流。

    孩子出門在外與別人說話交流,是在家裡與家人說話交流的繼續,如果孩子在家就說不好,不會與家人交流,出門會更困難。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民主,即使孩孑聽不懂,也要說,千萬不要打罵孩子,因為打罵會讓孩子更沒有信心,更不願與家人說話交流。

    2、多帶孩子外出遊玩,多讓孩子與同齡小朋友玩耍。

    小朋友特別喜歡外出旅遊,尤其是聽說有同齡小朋友也去的時候,更是興奮不已。記得有一次,我們學校組織到青島旅遊,兒子才兩歲多,原打算不讓他去,但他聽說學校其他小朋友也去,就揹著書包,半夜也不睡,非去不可,後來,帶他去旅遊,他與同齡小朋友有說有笑,玩得真開心。所以,家長應多帶孩子外出、多讓孩子與同齡人玩耍,時間長了,他就能適應外面的社會環境。

    3、既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又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兩歲多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物權意識,出門玩耍,兒童之間容易發生物品搶奪。如果孩子堅持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等,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溝通,若溝通無果,也不要強迫孩子進行分享。這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告訴他這樣做與不這樣做的後果,怎樣做最好等,讓他自己做出選擇。如你不讓人家玩你的玩具,人家的玩具也不讓你玩;相互交換,還能成為好朋友等。

  • 7 # 吃飯睡覺逗艾艾

    我覺得覺得不愛說笑也正常的!如果不是特別過於緊張害怕就不必太緊張。

    在我們成人世界看來,誰家的小孩一逗就有說有笑的很有意思,就說這個小孩很可愛聰明,聽到別人這樣誇讚自己的孩子大人就覺得很開心(我們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可愛的,聽到這樣的誇讚很高興,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映)。反之呢,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現的在我們成人世界看來不是那麼好的話我們通常會覺得沒給大人長臉,就有可能懷疑孩子是不是哪裡不好,或者說我們大人哪裡沒有教好。我覺得有這個自我察覺也是很好的,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可能他本身就是一個性格冷酷一點點的寶寶,也有可能寶寶更喜歡呆家裡呢!我們成人也有很多宅男宅女,是吧。

    如果孩子是因為陌生的環境沒有了安全感了表現出不愛說笑的情況那就需要多帶寶寶出去玩,多出門前多跟寶寶說說話,我們要去哪裡玩啊,路上有什麼好玩的多給寶寶介紹,多跟寶寶說話,讓寶寶適當放鬆一下心情。

    借平臺,分享個人觀點,說的不好的見諒!

    祝生活愉快,寶貝們健康快樂成長!

  • 8 # 智媽育兒

    孩子在家蹦蹦跳跳、哈哈大笑,一出門馬上來個大反轉,不說不笑,接觸陌生人變得很緊張,主要由這三個方面導致的:

    一、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次數

    一般來說,和外界接觸的多,孩子越不怕陌生人。如果孩子從小就經常在外面玩,他見到陌生人就不會緊張,會是笑嘻嘻的;如果孩子在外面玩的少,孩子就會認生。

    二、平時孩子由幾個人帶,由誰帶

    如果家裡麵人多,大家幫忙一起帶,孩子也不會認生,如果孩子是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就會出現認生的現象。

    三、經常帶孩子的人是否外向

    如果媽媽經常帶孩子,媽媽的性格影響會很大,媽媽是不是經常和陌生人交流,是不是喜歡聊天,媽媽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去引導孩子呢?

    一、理解並接納孩子

    當孩子接觸陌生人變得緊張、躲藏,家長千萬不要跟著緊張,不要逼迫孩子去接受陌生人。我們要理解孩子、安慰孩子:“媽媽在,你會很安全的”,多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二、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在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時,喜歡和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喜歡陌生人觸控他的身體。這時,家長不要強行把孩子給陌生人“抱”,這樣會加強他的戒備心理、會讓他更害怕。

    可以等孩子和陌生人慢慢熟悉後,用玩遊戲的方式來接觸孩子。

    三、允許孩子慢慢融入陌生的環境

    進入陌生的環境,家長可以讓孩子先熟悉一下,讓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好玩的東西,等孩子熟悉了就能放開手腳玩了。

    多帶孩子觀看小朋友的集體活動,讓孩子先感受一下集體玩耍的快樂,再慢慢接近。不要一上來就把孩子推出去“去呀,和他們玩呀!”會讓孩子更緊張。

    四、家長要起到榜樣作用

    家長要經常和陌生人交流、互動,在孩子面前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在家裡和孩子常溝通、交流、鼓勵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總結:

    孩子怕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家長透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認生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 9 # 董董格部落

    我家鄰居是個小女孩,在我家玩時,小嘴叭叭叭沒完。但是隻要出去玩,看到有別的小朋友就開始一句話不說了,並且還躲在奶奶的後面,很害怕的樣子。不管是好生勸,還是吼,都不會說話。並且現在上小班,一個學期老師都沒有聽到她說過話,很奇怪的孩子。家裡人也非常納悶,非常生氣,但是卻沒有辦法。

    我卻不覺得有什麼,也不要太擔心。因為在我家裡,這個孩子很主動,很聰慧,她在我們家很放鬆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會表達出來。並且她在學校裡記憶力也很強,很多東西雖然不吭聲,但是她都有記著。我覺得孩子有可能只是太缺乏安全感,在不熟悉的環境裡,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封閉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刻意的去要求什麼,越是要求越會變得嚴重。

    孩子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弱小,他們只是在保護自己,安全意識過強,慢慢多去接觸不同的事物,接觸不同的環境,孩子會慢慢解開心靈的封鎖。

  • 10 # 生活需要隱忍

    孩子如果只是出門在外不愛說話,也不要緊,總是面對陌生環境,孩子總是要時間適應的。平時在家,或者帶孩子外出時,多鍛鍊孩子說話。讓孩子學會描述,多問孩子簡單的問題,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出門在外是,看到的風景,建築,車輛,人物,都要一一給孩子介紹,描述,讓孩子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看到的一切。改變也是需要時間的,孩子會適應的,多觀察,多描述,就能體檢孩子說話能力,這也是一種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成績不好,老師一直建議去藝術班或者休學,一天找孩子五六次,影響孩子學習怎麼辦?